朱元璋判官員死刑, 行刑前問犯人: “你祖宗是誰?” 聽完又說:“ 免五次死罪”,這人是誰,你怎麼看?

老和尚888


這個故事出處來自明末清初的史家趙吉士所編著的《寄園寄所寄》,不過這並不屬於正史的範疇,倒是一些野史的雜言碎語,但是對於野史我們“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那對於這個故事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這位將死之人名叫範文從,在朝中擔任正二品的御史中丞,因其性格耿直,經常對國家的瑣事直言不諱、褒貶不一。即使皇帝的過錯,範文從也敢於直面皇帝,在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面前,絲毫不給皇帝留面子。但是,畢竟範文從是個清官嚴吏,而且擔任著監察百官的職責,朱元璋也還滿意。但是“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腳”,最終“伴君如伴虎”的範文從在一次因為對朱元璋殺害功臣的事情很不滿,便直言忤逆。這一次,範文從正好站到了朱元璋的對立面,朱元璋火冒三丈,直接將其打入死牢,並處之秋後問斬。

按照犯人死刑的規定,三品以上包括三品在內的官員在被處以死刑前,都要將其資料交於皇上過目,皇上確定無誤後,方可行刑。明朝也不例外,於是刑部將範文從的個人資料交給朱元璋過目,朱元璋在察看範文從的家世資料時,卻意外知道了範文從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代。在知道這個關係之後,朱元璋第一時間趕到牢獄之中,詢問範文從的真實來歷,範文從答到:“臣是范文正公十二世孫。”在確定無誤後,朱元璋命人取來五尺錦緞,在其上附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並將其交於範文從說,憑藉此物可保你五條人命,隨即範文從被無罪釋放。



那為何朱元璋會放了將死的範文從呢?

其一,朱元璋面對著範文從的祖先,也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心中不禁升起敬仰欽佩之情,世人何人不知,又何人不曉,范文正公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民族情懷,朱元璋身為後世君王,自然也不例外,將其作為治國治民的楷模來對待。如今范仲淹的後代的性命攥在自己手中,而且範文從確實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罪過,放就放了吧。

其二,畢竟範文從自身沒有犯那些傷天害理、禍國殃民的勾當,範文從的罪過也就是直言頂撞了朱元璋而已,事後想想身為御史中丞的範文從其實也在盡著自己的本職工作,沒什麼大不了的。何況朱元璋當時還是需要像範文從這樣的敢於褒貶時政、直言進諫的人才的。

其三,如果朱元璋僅僅因為範文從的一次直言進諫而將其治於死罪,一是皇帝的廣闊胸襟何來?二是之後如果再面對如此的事情,即便皇帝做錯了,又有誰敢站出來糾錯呢?畢竟明朝剛剛建立,根基還沒穩當,日後朝廷務必還需要範文從如此剛正不阿的監察者呢。

總而言之,我個人認為,身為皇帝的朱元璋在綜合考慮了多方面因素之後,選擇釋放範文從,這個抉擇還是正確的。


小鎮月明


此人叫範文從,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人。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朱元璋在位時,範文從擔任御史。他這人是個急性子,喜歡直言上諫。有次他忤逆了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大怒,將其打入死牢。



在臨行前,朱元璋特意親臨現場。朱元璋在審閱範文從的卷宗時看到他的籍貫姓名,便好奇地問他:你是範文正(范仲淹)的後人麼?

範文從說,我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孫。朱元璋聽後沉默了一陣子,令人拿來五方布帛。

朱元璋不是給他布帛懸樑自盡,而是親筆在布帛上寫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寫完後朱元璋當場表示範文從憑此可以免死五次。範文從藉著祖宗的名氣不僅撿回一條命,還拿到了五次免死令,可謂祖墳冒青煙啊!



為何朱元璋一聽他是范仲淹的後人會有如此舉動呢?

因為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主張慶曆新政,改革吏治,是少有的清官,和包拯齊名。

而朱元璋出身貧苦,對范仲淹非常崇敬,自然不會讓他的後人死在自己手裡,還要重點保護起來。

不過這件事聽起來很美好,但十有八九是虛構的。

因為這件事在《明史》、《明實錄》等正史中並無記載,而是出現於趙吉士所寫的筆記《寄園寄所寄》中,屬於雜家野史。

趙吉士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距離朱元璋已經過去300多年。

他歷任清朝交城知縣、山西清吏司主事、國子監學正等職,為官清廉,著作頗豐,《清史稿》有其列傳。

趙吉士曾因勘驗河槽不利被康熙免官,後補授國子監學正。他的這段經歷和範文從非常類似,而古人喜歡借古喻今,所以範文從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照著他這段經歷改編而來的。

他以朱元璋比做康熙,將自己比做範文從,雖然曾犯上遭罪,但最終免於處罰,重新出仕,也算有些“官運”。

不過他想象的皇上賜予他五道免死令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便真有此物,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皇帝想殺你還需要理由和次數麼?


石頭說歷史


朱元璋的殺伐果斷是出了名的,殺人無數,但唯有一次,在他判了一個官員死刑以後,在行刑前朱元璋問犯人: “你祖宗是誰?” 聽完又說:“免五次死罪”,這人是誰,這又是怎麼回事?下面聽聽有書君的介紹。

有書君先簡單的還原事件的原委。該事件中的犯人名叫範文從,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人。當時朱元璋時期,範文從擔任御史一職,為人性子急,又總在朱元璋面前直言不諱。總所謂忠言逆耳,常常惹得朱元璋很沒面子,故而惹得朱元璋一氣之下,將其打入死牢。

行刑前,朱元璋親臨現場,在審閱其卷宗的時候,看到其籍貫和姓名,便問他: “你祖宗是誰?”範文從說:“我是范仲淹第十二世孫”,朱元璋聽完寫了五副字,送給了範從文,並當場表示範文從憑此可免死五次。

那麼,朱元璋為何不殺此人還重賞?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

1.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在元末時期,吏治敗壞,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天下大亂。作為底層人民的朱元璋深受其害,在動亂之中他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平生最恨貪官汙吏,在他的統治期間,只要有官員貪汙超過了八十貫就會受到酷刑。

而范仲淹,作為北宋的名將,他一生都在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自己的人生報復,也是這麼做的,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朱元璋自然也對其深深地敬佩,出於對名將的敬佩之情,故而赦免了範從文。

2.給自己整頓吏治打下基礎

作為一個統治者,朱元璋經歷過底層社會的疾苦,他意識到社會的穩定需要有一個廉潔的思想覺悟和為百姓做事的決心。於是便大力整頓吏治,但光嚴查貪汙腐敗喊口號還不夠,他還要證明給大家,告訴大家他並非只是嘴上說說。

這時,範文從的直言不諱,以及其祖上的優良品質,正好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可以從側面證明朱元璋是個可以接受意見和建議的明君。

從這件事我們也能看出,朱元璋一生雖殺伐無數,但還是個願意接受意見的明君。同時,這件事也告訴我們,一個人所積累下來的福德,對其後世子孫們也是一種庇佑。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相傳在明初年間,洪武大帝朱元璋的朝堂之上居然出現了一個不怕死的御史,當著許多朝廷大臣的面,赤裸裸的指出了朱元璋這的缺點,那的不足。這可讓兩面性格冷酷無情的朱元璋很是尷尬。

朱元璋大怒,作為一國之君,怎能讓人如此侮辱。

於是,朱元璋命人把範文從拿下,拖出去斬了。當士兵要將範文從帶下去時,他仰天長嘆:“我範文從只望皇上能明察秋毫,我死而無憾。”

朱元璋一聽他姓範,於是就叫左右放下他問道:“你和范仲淹有關係麼?”

範文從答道:“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孫子。”

朱元璋很驚訝,范仲淹乃宋代賢臣,他從心裡一直很敬佩這位宋代的大臣。於是,朱元璋決定赦免範文從,甚至還賞給他一塊可以赦免五次的金牌作為獎勵,鼓勵範文從以後繼續直言進諫。

這則記載不見於《明史》或者其他正史資料中,出自明清交替時代的文人趙吉士所寫的筆記《寄園寄所寄》卷二《鏡中寄》,可以歸為野史一類。

趙吉士出生在明朝天禧、崇禎交替的1628年,在康熙四十五年去世。他在清朝的中央和地方都曾任職,參與過清朝朝廷組織的史書編修項目,是一名很有正氣的官員,在清朝官場任職三十多年,瞭解清朝官場的內幕,目睹了官場上的起起伏伏,非常痛恨官場上的貪腐行為,敬佩古代朝堂上那些為國為民的清官廉吏。

趙吉士生活的年代距朱元璋的洪武年間已經有大約三百年的歷史,三百年後的趙吉士怎麼能夠知道三百年前朝廷的事情呢?另外,在別的書籍上沒有找到類似的記載,只見於趙吉士的這本筆記。三百年來沒有任何人提起這件事,為何到了明末清初卻突然蹦了出來呢?所以,筆者認為這個故事編造的可能性很大,完全是趙吉士對內心話語的一種宣洩。

趙吉士生活在一個動盪的年代,明末官員貪腐,政治黑暗,天下的百姓是多麼希望那些貪官能變得好一些,趙吉士童年目睹了明朝官府的墮落,深恨那些不作為只貪錢的官場蛀蟲。

古代文人多喜歡託物言志,借一件事情或者歷史上的人物來說出自己心裡想說的話,趙吉士通過這一個小故事,呼喚朝廷中多出一些敢於直言,清正廉潔的官吏。

趙吉士寫作本書的時候,清朝統治中原的時間並不長,正是重整江山,意氣風發的創業時期。可是清朝的官吏並沒有比明朝強出多少,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貪汙腐敗的現象層出不窮,大清每個衙門中都能找出幾個喝民血吃民膏的腐敗官吏。

清朝朝廷提高了明朝官員過低的俸祿,清朝的官員除了按時領取的工資,還有一筆養廉銀,最高的一品官員領取的養廉銀可達16000兩,最低的六品官員的養廉銀也有1200兩,日常所用的糧食也由朝廷供給,可謂是高薪養廉。

可是,即便這樣的優厚待遇並沒有控制住官員的貪慾,清朝的官員還是能貪就貪,清朝官場的風氣江河日下。

趙吉士希望清朝的皇帝也要學學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整治吏治,打擊貪腐,多多鼓勵和寬容朝廷中的廉吏,給朝廷中那些如范仲淹的廉潔能幹官員更多的空間,貶斥那些已經墮落無能的官吏,即使有人敢於批評皇帝,說出皇帝的不足,皇帝也不要記在心上,廣開言路,免於懲罰那些直言進諫的正直官吏,如同文中的朱元璋赦免範文從,朝中不會出現因為直言皇帝而付出代價的官吏。

同時,趙吉士希望官員們能夠向範文從學習,做一名正直敢言的官吏,不要害怕因此得罪了皇帝。如果真的是忠心為朝廷著想,皇帝不僅不會刁難那些為國為民的官吏,還會像文中那樣給於範文從免死金牌,讓正直敢言的官吏在皇帝的手下獲利。


參考文獻:明末清初筆記小說《樵書》、《寄園寄所寄》和《朝野紀略》


小小嬴政


朱元璋從小就歷經磨難,他的爹孃死在了貪官汙吏手中,他為了能有口飯吃,他去放牛、當和尚、要飯……他最終當上了皇帝,所以他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他一上臺就馬上拿貪官汙吏開刀。


老朱在這方面精心設計、深思熟慮,他曾說:“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他還說:“大明之所以得治天下,夫有法度。”老朱剛建國就授意丞相李善長擬定《律令》,經過7年的反覆修改,以《大明律》的形式昭告天下。後來為了防止一些漏網之魚,他又親自編寫四篇《大誥》作為《大明律》的補充。


四篇《大誥》共有二百多條,其中絕大部分條款都是針對貪汙、受賄、索賄科罪量刑的,例如去膝、斷手、挑筋、剁指等。他還嫌不夠嚴厲又想到了剝皮之刑,例如御史周士良、劉志仁受命到地方巡查時,收受的賄款達兩萬多貫鈔、三十多兩金子、一百多兩白銀,結果被朱元璋查處,周、劉兩位御史及所有行賄之人皆被凌遲示眾。就連他的女婿當朝駙馬歐陽倫犯了事,也被他處死,大大震懾了貪腐分子。他明確規定,貪汙超過十兩就處死,凡是貪汙超過60兩白銀的,一律剝皮實草。





範從文博學多才、學富五車。他在朝為官,官位御史大夫,專門掌管監察執法的官員,他的職責主要是進諫、彈劾官吏。他為人處世非常低調,作風嚴謹,性格剛直。據說當時範從文另外被要求審閱各貪官案件,他說出了有些犯了罪的官員其實不應該死,更不應該被施行酷刑。因此,有人便舉報他包庇罪犯,違反了皇帝的命令,應該被處死。老朱一聽竟有人敢攔阻法令的實施,龍顏大怒,直接把他下到大牢,準備即刻問斬。


處死人員的檔案在朱元璋這裡做最後的複核,老朱看到範從文的祖籍蘇州吳縣,上面寫有他的簡介,從小刻苦讀書,考中進士,入朝為官。立刻想到了自己的偶像范仲淹,老朱佩服范仲淹,范仲淹家境貧寒,從小死爹,母親改嫁,范仲淹的後爹也姓“朱”,范仲淹四歲隨母改嫁,他改姓名叫朱說“悅”。他刻苦讀書,一天只用一小把米煮粥,待其凝固,劃小塊,吃一天。考中進士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把母親接回撫養,改回本名。他所受的磨難和老朱的遭遇很像,艱苦的環境更加磨練了范仲淹的心性,他變的更加堅韌,後來當上了宰相。他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對老朱選拔人才有心靈的觸動。


范仲淹不僅僅在文學方面有著很大的成就與造詣,而且還是老百姓心裡的好官。他的文才可以說是舉國上下,無人不知,他的治國之才更讓老朱心服口服。范仲淹不慕權貴,對百姓,盡心盡責,老朱更羨慕宋仁宗能有范仲淹這樣的大臣,敢於直諫,他做夢都希望自己身邊能有一個像范仲淹這樣的大臣,老朱又敬佩范仲淹被髮配流放到邊遠之地,依然不免對朝廷的拳拳之心。特別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老朱的座右銘。

想到這裡老朱立刻命人把範從文帶過來,仔細盤問,無巧不成書,範從文就是范仲淹的直系後代,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孫。老朱想起範從文敢於直言進諫,也確實有范仲淹的家風。老朱連忙親自給他鬆綁。立刻命人拿出五個免死金牌,並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親口承諾範從文無論犯多大的罪過,都可免死五次。

參考文獻(《樵書》)《朱元璋傳》

《明史紀事本末》(《菽園雜記》)


小姐姐講史


先來說這個人的身份吧,他叫範從文,祖宗是北宋很有名氣的范仲淹。

至於範從文為什麼被定了死罪呢?還得從他的性格說起。範從文是一個性格非常直率的人,而且樂於上諫自己的意見,說話還不懂得潤色,所以雖是好意,聽在別人耳中卻很是刺耳,朱元璋也是正常人,自然不喜歡天天被說壞話。

一開始還好,可是後來有這樣一件事,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是起義得到的皇位,他小的時候家裡邊情況非常困難,究其根本,是因為他家裡那邊的官員貪汙了不少朝廷撥下來的銀子,因此,朱元璋可以說是對貪汙的人零容忍。很多人貪汙了幾十兩銀子就要處以死刑,而且不管是不是朱元璋舊部,朱元璋是絲毫不念舊情,這也看出來朱元璋對這件事情是看重程度。

而範從文是一個非常直腸子的人,他覺得這樣做不好,有些人罪不至死,所以就上奏希望朱元璋可以改變一下這個政策。這可是觸到了朱元璋逆鱗,誰不知道朱元璋一向對貪汙的事情深惡痛絕,於是朱元璋一氣之下就定了範從文死刑。

在執行死刑之前,皇上是要看一遍死刑者的籍貫姓名的,而這一看,皇上便好奇了,問範從文“你可是范仲淹的後人”。範從文回到“我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世孫。”得到這樣的回答,皇上思考了一下,讓人拿來了布帛,在上邊親筆寫下來了范仲淹的傳世名言,還親口承諾了範從文,以後你可以憑這五塊布,免除五次死刑。

大家到這裡可能好奇了,范仲淹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魅力呢?其實還算因為范仲淹做官的時候,是少有的清官,想著百姓的利益,是出身貧苦的朱元璋的偶像,他十分敬重范仲淹這樣的人,自然是不會親手殺死他的後代。

范仲淹在做官的時候,立下了很多的功勞,不管是對外的解決了西夏的來犯,守住了邊疆;還是對內的提倡新政,在所任地方官的地方修築堤壩,解決水患,都是非常令人欽佩的功績。更何況范仲淹為人清廉,一心為國為民,從不想著自己的私利,是得到朝廷承認的一代好官。

他的後代因為他而免除死刑就也算是好人有好報了。還有就是當時朱元璋也在籠絡民心,這樣赦免了范仲淹的後代,更可以為自己營造一個尊敬賢才的好君王的形象,也算是一舉兩得了。

而這個時候,可能還要人說,五張免死金牌欸!說送就送,這朱元璋也太大手筆了,但是這只是做給世人看的,真正的生死大權還是掌握在朱元璋的一念之間,畢竟相信大家也聽說過,朱元璋發下去免死金牌的幾個人沒幾個有好下場的,皇權社會,皇上說什麼就是什麼嘍,皇上真的想殺你了一百張免死金牌也保不住命啊。

更何況,這件事情還有可能是假的。原因在一位叫做趙吉士得到幸運的官員身上,因為這件事在正史上沒有記載,有記載的是他寫的《寄園寄所寄》,而他所在的年代距朱元璋有300年了。而他曾經因為勘探河槽出了錯被康熙罷了官,在這之後,他心灰意冷的時候,朝廷又補給他了國子監學正的官職。

而這件事情讓他感觸頗深,他寫下來這個故事可能也只是為了借古喻今,說一下自己重新有了官職的感慨和變相的誇一下皇上的深明大義,聊表一下自己的心情罷了。所以這樣看來,這件事情雖然很有傳奇色彩,但是的確,可信度不是很高。


無筆史官


在講這個典故之前,楊角風先講一個前兩年去南京旅遊時,導遊講的一個故事:

說的是朱元璋登基之後,定都南京,可是南京城不夠堅固,於是決定修南京城。既然是修城,就得花錢和用人。

於是朱元璋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前來修城牆,而且每塊城磚都有製作者的姓名和相關信息,一旦這塊磚出了問題,那麼製造這塊磚的,運這塊磚的,砌這塊磚的人都將受到株連。導遊講到激動處,不忘誇讚一番,這種方法有力的杜絕了吃私貪汙,使得南京城建的固若金湯,至今仍然堅固無比。

隨後話題一轉,又講到了南京城一隻雞都沒有哦:

還是修城,因為太費錢,朱元璋就打了當時江南首府沈萬三的主意,說的是沈萬三有一個聚寶盆,裡面的銀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於是朱元璋打算借沈萬三的聚寶盆一用,約定的還盆子日期是明天一早,以雞叫為準。

結果朱元璋為了霸佔聚寶盆,當天就派出多路人馬,大肆殺雞,於是整個南京城的雞全部被殺光,從此之後南京城再也沒有雞叫過,而聚寶盆,也就再沒還給沈萬三。

當然,導遊這樣說,主要還是推銷她手中的“南京板鴨”!

當然,朱元璋的故事還有好多好多:

比如,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比如路邊吃西瓜還殺人故事,比如因為宮女腳大也要殺事件,總之,這些年,朱元璋好忙啊,一直忙著殺人。

結果,就回到我們的題目了,這一次朱元璋又要殺誰呢?

這個故事的出處不得而知,總之流傳比較廣,說的是一個叫範文從的人,至於這個人是通元啊,還是因為冒死上諫啊,還是因為當面揭龍鱗啊,總之,得罪了朱元璋,後果很嚴重!

而這個朱元璋要殺所謂的御史範文從時,才知道自己底下的大臣原來姓範:

“難道你是范仲淹的後人?”

這個範文從估計也是聰明蓋世,一看有戲,馬上回答:

“那是,我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代傳人!”

朱元璋一聽,拍了一下龍腿,不忘拽一下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唸完詩文,估計已經雙眼含淚,朕就是這樣的人啊,這首詩寫到朕的心中啊,此人斷不能殺!

不僅不能殺,還得讓他免五次死罪!

故事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了,至於真偽,顯然是假的啊,造假之人無外乎憑藉這種造假傳遞自己的一種主張。

一種是宣傳大家要學習範文從的精神,勇於進諫;另一種也是為了宣傳朱元璋雖然殺人無數,但是也不是濫殺;亦或者為了表明朱元璋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態度吧。

差不多就是這樣吧,應該能回答這個問題了!


楊角風發作


朱元璋判官員死刑, 行刑前問犯人: “你祖宗是誰?” 聽完又說:“ 免五次死罪”,這人是誰,你怎麼看?

都知道朱元璋這個人最恨的就是貪官們,而對於那些一心為國,護著國家的忠誠之人,他還是很欣賞。在一些書中記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朱元璋執政的時候,有一位監察御史曾經出言頂撞過朱元璋。身為帝王,被下面的大臣頂撞,自然氣憤不已,立刻下令侍衛將他拉出去殺了。結果侍衛將他拉出去的時候,他大喊著,臣範文從來就不懼怕生死,只是懇求皇上能夠三思而後行。



聽到他說出不怕生死的話語,又正好姓範。朱元璋叫手下先暫時放開他,然後走上前詢問他的名字籍貫,這位大臣說他姓範名文從,家是蘇州吳縣的。朱元璋一聽,眉頭一跳,又接著問道,你和范仲淹有關係嗎?範從文回答他說,范仲淹是他的老祖先。聽了這樣的話,朱元璋一下就樂了。不僅馬上放了範文從,還連忙寫下了5條條幅,上面都是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接著他把這些條幅賜給了範文從,並對他說,憑藉這些你有5次免死機會。



原來在朱元璋的心裡,他一直非常敬佩范仲淹。認為他是一位為官清廉之人,是一位忠於國家,愛戴百姓的好官。既然範文從是范仲淹的後代,那想必他的家風也是不錯的,朱元璋也願意相信這是一位忠心為國之人,因此才會當場賜予他5次免死機會。


不過,上面這個故事應該只是虛傳的,因為沒有任何的正規史料中有過明確的記載。只是在一些野史,小說裡面才有這件事情的人,這個故事應該只是寄託寫文之人的一種心情,他們希望在官場之中,能有這樣一位明事理的帝王,希望能有官員像范仲淹以及範文從那樣,能夠敢於說話,能夠不畏強權,能夠清正廉明。

歷史中的確有一位範文從,但是在現實中他可並不像故事中那麼幸運。他的確是擔任了朱元璋執政時期的監察御史,但因為他被人陷害,故而獲罪而被抓了。可他憑藉祖先范仲淹的名聲,這才被讓他逃脫了死罪,但還是被髮配到了邊疆。這個所謂免去5次死罪的故事,完全就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想想也知道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歷史上範文從能憑藉著范仲淹的名頭免掉死罪也算是一件讓他意外的事了吧!從這也能看出,朱元璋對於范仲淹是有著敬佩之心的。


紫禁公子


朱元璋是一位殺伐果斷的君主,對於貪官汙吏他從來不會心慈手軟,有多少殺多少,誰犯事殺誰。老朱為了整頓吏治,懲處貪腐,他把他的侄兒殺了,把女婿殺了,把兩個兒媳婦也殺了,想從老朱手底下犯事後再逃命,難於上青天。由於朱元璋殺伐酷烈,大臣們每天上朝都得跟家人訣別,安排好後世;御史範從文見老朱殺伐過重而懷柔不足,於是勸諫老朱要少殺伐,多懷柔,否則社稷堪憂!老朱聞言大怒,下令將範從文打入監獄,嚴刑拷打之後梟首示眾。


不久刑部官員將範從文的判決書送到老朱手中,判決範從文梟首示眾之刑,請皇帝核准。老朱心血來潮,他親自去大獄之中審問範從文,想設法救下這位敢於諫言的御史,仵逆龍顏就讓他受受皮肉之苦罷了。老朱問範從文祖上何人,回答說他乃北宋名臣范仲淹第十三代孫,老朱聽聞後立即釋放了範從文。原來老朱從小窮困,最敬仰范仲淹這樣的官員;他當了皇帝后博覽群書,文化水平大增,更是對范仲淹推崇有佳!因為範從文是范仲淹的十三代孫,故朱元璋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字條給範從文,並鼓勵他以後仗義執言,多檢舉官吏的不法行為,這個字條可以免他五次死罪!


人們都說“君子之澤,三世而逝”,但是范仲淹想不到他的福澤都澤及第十三代孫子了,可謂福澤悠長!其實朱元璋也只是給範從文找一個藉口免除死刑,同時也給自己一個臺階下,他當時雖然震怒,但是事後覺得御史依法諫言無可厚非,所以他才在核准死刑之時親自去審問。當年大明建立後,朱元璋共頒發了34個丹書鐵券給有功大臣,說大臣們可以憑此鐵卷免除一死;後來很多功臣驕橫不法,朱元璋將他們一一處死,可見丹書鐵券也不能保命。老朱給範從文的字條可免五次死刑,但要是範從文以此為憑再次冒犯朱元璋或者貪贓枉法,要他三更死,他一定活不到五更!


大秦鐵鷹劍士


朱元璋“免五次死罪”的故事,還要從宋朝講起,說起來這家人和朱元璋還是頗有淵源的。

宋太宗端拱二年,一個嬰兒呱呱墜地。很不幸,這名嬰兒出生的第二年,其父就不幸去世。他和母親謝氏,又為蘇州的族人所不容。孤兒寡母,貧無所依,謝氏被迫帶子改嫁給了時任蘇州推官(管法律的官員)的朱文翰,男嬰也改名為“朱說(通假讀悅)”。

朱姓,難道是朱元璋的遠祖?非也,但也有了同姓之緣。

這個孩子成年之後,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於是辭別母親,前往睢陽應天府書院讀書。因為所帶學資有限,只能寄居寺院,終日讀書,飲食也比較節儉,到了“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每天只煮一鍋粥,與醃虀(讀音飢)菜(一種醬鹹菜)一起,分為四份,早晚各吃兩份,史稱“斷虀畫糜(粥)”。苦讀三年之後,終成正果。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以“朱說”之名,一舉登科,考中進士,並被任命為掌管訴訟刑獄的司理參軍。因為其廉潔奉公、剛正不阿,很快被升為集慶軍節度推官。宋真宗天禧元年,其歸宗複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大改革家范仲淹。

范仲淹的功績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修築海堤,治理水患,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不但能文,還會武,曾帶兵駐守西部邊境,抗擊西夏數年。和其同時鎮守西部邊境的就是北宋名將(相)韓琦,而其繼任者是更加有名的將領狄青和種世衡。

范仲淹被召回京城後,主持了宋仁宗時期所謂的“慶曆之治”的新政改革。由於范仲淹過於剛正,得罪了不少朋黨,最後被罷免,放官於地方。最終於皇佑四年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范仲淹死後,諡號“文正”。這是文官的最高諡號,擁有這一諡號的人,整個有文字以來的史料記載中,也僅有屈指可數的寥寥數位罷了。

到了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相比范仲淹,更是苦寒出身,所以,比起范仲淹,對待百姓是更加的寬厚,而對待官吏卻十分的苛刻。朱元璋整飭吏治,發展生產,安撫民生,迎來了“洪武之治”的盛世。但是,朱元璋晚年,為了鞏固皇權,確實有點殺戮過重。

曾記否,朱元璋在大明開國之後,曾將數量不少的“丹書鐵券”賜予了開國功臣,持鐵券者可免死一次。包括胡惟庸案中被殺的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也是鐵券的持有者,不過最終都未能逃過一劫。

而范仲淹的後人,雖沒有“丹書鐵券”,卻被朱元璋開恩,免罪釋放,並且還給了“五次”的免罪指標,由此可見朱元璋對范仲淹的敬重。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子的,蘇州人範文從,乃是范仲淹的嫡系子孫。洪武年間,被拜為御史,就是言官,專門負責監督各級大小官員,甚至皇帝的。

範文從頗有其先祖范仲淹之遺風,竟然敢忤逆朱元璋的旨意,認定朱太祖的旨意就是不對,結果因忤逆罪,被下獄,依律當誅。

朱元璋的勤奮,以及精力旺盛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可謂是事必躬親,批閱奏摺到深夜,也是家常便飯。這一天,太祖檢視案件,忽然看到了範文從的姓名和籍貫,沉思片刻後,讓人將範文帶來,問道:“汝非範文正後人乎?”

範文從答道:“臣仲淹十二世孫也。”

朱元璋聽完後默然片刻,突然命左右拿來帛布五方,並於每方之上,御筆急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行大字。朱元璋寫好後,將帛布賜予了範文從,並下諭旨曰:“免汝五次死”。

範文從死裡逃生,還獲得了五次免死的機會,被後世傳為佳話。後人皆慨嘆,賢者遺澤久遠,太祖感賢者之風,而顯仁君之範。這件事,實在是要給范文正公和朱太祖,每人一個大大的贊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