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鍾情於末日的想象? 劉慈欣《流浪地球》的啟示

為什麼人類鍾情於末日的想象? 劉慈欣《流浪地球》的啟示

這篇文章顯然“後知後覺”了——最後一波《流浪地球》流量轟炸都結束了,我才緩過神來寫兩筆。

我不得不寫。尤其在今天,打開窗戶,似乎就能聽到萬物復甦的聲音,而腦海裡,我看到的卻是地平線上那顆碩大的把地球拖向死亡的木星……

我不禁打個冷戰:人類為何如此鍾情於末日的想象?

大概因為未知。

人類總是對未知的東西感興趣。死亡原本是最大的未知,千百年來,雖然宗教描述了一個人類未知的極樂世界疑惑可怖的地獄,但人類對個體死亡的好奇還是減弱了。在見慣了個體死亡的世界裡,讓人更感興趣的事,或許就是人類整體的最終命運:人類終將會滅絕,還是成為宇宙的主宰者,抑或以另外一種生命形式存在?這些未知,為末日的暢想增添了一絲神秘感和趣味感。

無論是韋爾斯的《時間機器》,還是阿瑟·克拉克的《最後一個地球人》,抑或當今諸如《三體》《後天》《行屍走肉》等不勝枚舉的末日題材小說和影視劇,都描繪出了各種不同的末日想象。

儘管如此,《流浪地球》被搬上屏幕後,依然俘獲了觀眾!

雖然這是大劉在1999年發表的小說,但20年後再看,卻依然感覺是超前的。看過那麼多大劉的作品,感覺“流浪地球”或許是他最浪漫也是最悲情的設想。除了他,還有誰會想到把地球變成飛船,帶著地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星際流浪?

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想象是《流浪地球》成功的第一步。而這部作品更吸引我的還有三個方面的思考(主要針對原著,電影僅展現了原著的一部分思想):

末日危機下,還有愛情嗎?

電影版《流浪地球》顯然避開了愛情的表達,但從細節處還是能看出,劉培強一直思念著去世的妻子。

而大劉在原著中卻是這樣寫的:

“在這個時代,人們看四個世紀以前的電影和小說時都莫名其妙,他們不明白,前太陽時代的人怎麼會在不管生死的事情上傾注那麼多的感情。當看到男女主人公為愛情而痛苦或哭泣時,他們的驚奇是難以言表的。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對於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著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這是多麼可怕的設想?誰能想象,假如世界沒有了愛,人類生存到底還有何意義?難道,生存僅僅是為了生存嗎?

原著中還有比這更讓人無法接受的,就是“父親”還有一段公開的“出軌”經歷,而“母親”卻很坦然。這看似荒誕的想象,卻不失邏輯——比起生死,還有更讓人害怕失去的嗎?

為什麼人類鍾情於末日的想象? 劉慈欣《流浪地球》的啟示


末日危機下,生命平等嗎?

《流浪地球》的電影版和原著有一個情節是相似的,就是主人公的媽媽去世了,不同的是,“媽媽”去世的原因不一樣。在原著中,“媽媽”去世的原因,是當時地下城即將被岩漿吞沒,在人們逃離地下城時,逃亡順序是按照從幼至老的順序。按照大劉原著的邏輯,爺爺韓子昂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入地下城。

這不禁讓人反思:在危急時刻,人的生命的價值是否有高低之分的?事實顯然證明是有的。

在原著中,不僅老者要把生存的機會讓給更年輕的人,面臨末日危機,人們的生育權都是通過抽籤決定的。

但在一個沒有希望的時代,生育權真的那麼重要嗎?正如大劉的那一聲叩問:“我的孩子出生在這個苦難的時代,是幸運的還是不幸呢?”

關於死亡最傳神的隱喻

大劉在多部作品中都寫到了人類社會的黃金年代。在《流浪地球》中,黃金年代,就是“前太陽時代”,其實就是我們生活的當下:

太陽依然給我們帶來光和熱,而不是死亡;月亮依然給我們帶來圓滿和希望,而不是冰冷;萬物生生不息,日月輪轉,大地與海洋平靜而美好……

但這一切會永恆不變嗎?

小說中,人類面臨的滅頂之災,就是太陽惹的禍。因為太陽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劇變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太陽內部,由此產生一次叫“氦閃”的劇烈爆炸,若不逃亡,那麼地球在“氦閃”中徹底氣化。

“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堵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死亡。”

……

這個時代,死亡不再是黑色的,它是閃電的顏色,當那最後的閃電到來時,世界將在瞬間變成蒸汽。

電影中關於人類對於死亡有一段非常傳神的隱喻,就是韓朵朵愛吹泡泡這個細節。這個隱喻正來自大劉的原著:

我盯著那個泡泡,看到它表面上光和色的狂瀾,那狂瀾以人的感覺無法把握的複雜和精細在湧動,好像那個泡泡知道自己生命的長度,瘋狂地把自己渺如煙海的記憶中無數的夢幻和傳奇向世界演繹。很快,光和色的狂瀾在一次無聲的爆炸中消失了,我看到了一小片似有似無的水汽,這水汽也只存在了半秒鐘,然後什麼都沒有了,好像什麼都沒有存在過。

破滅的泡泡,既像是一個個生命,又像是即將被氣化的地球:

“看到了嗎?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個小水泡,啪一下,什麼都沒了,有什麼好怕的呢?”


為什麼人類鍾情於末日的想象? 劉慈欣《流浪地球》的啟示


比生命更珍貴的是什麼?

為了生存,人類決定移居的目標是距離地球4.3光年之外的人馬座比鄰星,而這一星際之旅,要經歷2500年。

“在已經進行了40代人,還要延續100代人的艱難奮鬥中,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個奢求”,但有一樣東西可以讓迷失的人找到方向,那就是希望。

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唯一讓人活下去的理由,就是找到希望。

“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在電影中,這句話就像“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一樣,令人印象深刻。

在影片的最後,劉培強帶著人類生存的希望,與木星同歸於盡。這樣的結局設定,不僅僅是為了催淚。它給我帶來一個啟示:其實命運對人類最大的考驗,並不是人一生中要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而是,當死神忽然與你狹路相逢的時候,你是否做好了接受這一切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