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利潤暴跌78%
寶馬出事了!
近日,寶馬集團公佈了2019年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寶馬集團前三個月營收為224.62億歐元,同比下滑0.9%,息稅前利潤為5.89億歐元,同比下滑高達78.2%;銷量方面,寶馬集團汽車業務一季度總體交付量為60.5萬輛,同比上漲0.1%。其中,中國市場銷量為16.8萬輛,同比增長10.2%。
之所以利潤大幅下滑,寶馬集團解釋稱,為了應對可能遭到的歐盟對於反壟斷的處罰,寶馬提計了14億歐元(約合106.3億元)的儲備金。
與此同時,寶馬汽車業務遭遇10年來首次經營虧損。寶馬錶示,即使不計這一罰款,其汽車製造商主力部門的盈利也下降了42%,降至11億歐元,第一季度的運營利潤率為5.6%。相比之下,梅賽德斯-奔馳乘用車的銷量回報率,從一年前的9%降至6.1%;大眾汽車集團表示,其乘用車業務的銷售回報將處於6.5%至7.5%的低端。
據瞭解,今年4月初歐盟委員會宣佈,寶馬、戴姆勒、大眾以及其子公司奧迪、保時捷結成非法的“卡特爾壟斷聯盟”,在2006年至2014年期間,存在非法壟斷柴油發動機清潔排放技術的行為,違反了歐盟反壟斷法規。
由於戴姆勒曾向歐盟監管機構“自首”,大眾也曾積極主動配合調查,這兩家車企或將免於處罰,而寶馬就可能面臨鉅額罰款。
壟斷事件的處罰對寶馬會造成多大影響?在全球車市下滑的情況下,寶馬能走出困境嗎?時間財經聯繫了寶馬中國公關部門,截至發稿,對方仍未回覆。
德國NORD/LB銀行分析師Frank Schwope表示,寶馬在業務方面表現不佳。美國投行Evercore ISI分析師Arndt Ellinghorst曾說:“寶馬已進入疲軟期。問題是它會持續多久?”
“壟斷聯盟”被曝光
反壟斷罰款被認為是寶馬集團此次業績下滑的“罪魁禍首”。此前的2017年7月,德國《明鏡》週刊爆料稱,自上世紀90年代起,大眾集團及其子公司與保時捷、寶馬、戴姆勒等車企以不同工作組的形式舉行秘密會議,就技術、成本、供應商,甚至最近深陷醜聞的柴油車尾氣處理系統達成一致,來消除競爭、操縱定價,涉嫌“德國經濟史上最大卡特爾案之一”。
隨後的2017年10月,歐盟對寶馬、戴姆勒及大眾的總部發起了一場名為“黎明行動”的突擊調查。經過一年半的調查後,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發現,寶馬、戴姆勒及大眾存在相互勾結的行為,其目的是限制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以及Otto微粒過濾器的研發和推廣。
歐盟發佈的報告顯示,涉嫌壟斷的行為發生在2006年至2014年之間。最初,發起於五大汽車品牌的技術交流會議,分別為寶馬汽車,戴姆勒旗下的奔馳汽車,以及大眾旗下的大眾品牌、奧迪品牌、保時捷品牌。該聯盟被稱為“Circle of five”。
對此,歐盟議員Bas Eickhout曾說:“這些汽車製造商的行動抑制了技術創新。”部分業內人士表示,技術創新往往會增加車企的研發成本和消費者的購買成本,這可能是三大車企阻止清潔技術研發和推廣的初衷。
不過,在調查期間,涉事車企的反應不一。根據歐盟的反壟斷規則,涉事企業可能面臨約合其全球營業額10%的罰款。如果一家車企想得到豁免權,就必須第一個向歐盟提交有關壟斷案件的足夠信息和證據。
於是,2017年7月,也就是歐盟開啟正式調查之前,戴姆勒率先向歐盟“自首”,承認自己參與了壟斷組織。隨後,大眾汽車也向歐盟提交報告,承認自己參與了壟斷組織,並向歐盟提供了大量關鍵證據,希望能夠減輕處罰。
唯獨寶馬集團選擇了“硬剛”。寶馬汽車曾多次否認自身參與壟斷,同時也否認一切涉嫌壟斷的指控。同時,寶馬方面還表示,歐盟將原本正常的企業會談“妖魔化”,車企就制定行業標準的討論,不能被認定為是“製造壟斷”的會談。
目前,對於寶馬的處罰金額尚未明確。不過,根據法規,如果歐盟最終裁定寶馬汽車參與壟斷行動,寶馬將面臨高達其營收10%的罰款。財務報告顯示,寶馬集團2018年在全球共售出超過249萬輛汽車和超過16.5萬輛摩托車,總收入達到974.8億歐元。這也意味著,寶馬或面臨97.48億歐元(約合742.5億元)的罰單。
除受歐盟反壟斷調查影響外,激烈的市場價格競爭和開發新技術導致的成本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利潤下滑。
中國市場成“定海神針”
不過,從市場表現來看,寶馬的銷量較為平穩,暫未受到反壟斷訴訟的影響。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寶馬集團全球銷量微增0.1%,達到60.5萬輛。
寶馬能夠守住增長的態勢,主要是因為中國市場。作為寶馬集團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市場增長強勁,銷量達到16.8萬輛,同比增長10.2%,助力寶馬度過這一關鍵時期。據瞭解,寶馬在歐洲市場微增0.1%,美洲市場和其他市場則分別下滑2%和12%。
據彭博社報道,4月上海車展期間,寶馬CFO曾表示,寶馬預計2019年中國銷售增長5%-10%。
但在這背後,並非一帆風順。2019年至今,華晨寶馬及寶馬中國已經實施4次召回,涉及51.2萬輛汽車,原因包括車輛傳動軸法蘭設計失誤、車輛前部配電盒電纜接頭設計失誤、裝配失誤等。
汽車行業分析師鍾師告訴時間財經,目前國家質檢總局對於汽車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苛,所以召回事件增多。每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龐大,汽車整車涉及上千家供應商,為了趕生產、訂單,質量管控可能又高有低,容易出現問題,寶馬也不能倖免。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4月,華晨寶馬及寶馬中國決定自2019年8月30日起,召回共計36萬輛汽車,包括2000年4月至2018年2月期間近18年間生產的部分車型,原因是車輛裝配了高田公司生產的未帶乾燥劑的硝酸銨氣體發生器,存在安全隱患。
對於此次召回,部分網友質疑稱,高田氣囊自2009年5月就爆出質量問題,在2014年問題集中爆發。隨後,本田、豐田、日產、克萊斯勒等都針對高田氣囊車進行召回,寶馬為何拖到2019年才在中國市場進行召回呢?
部分業內人士表示,關於召回高田氣囊的費用,涉事廠家大概分為了兩種做法:負責任的廠家會先行墊付召回費用,然後等待高田公司來償還;另一種則是廠家等高田公司支付了費用以後,再對消費者進行召回更換,寶馬屬於後者。
針對這一問題,時間財經聯繫了寶馬中國方面,但截至發稿,寶馬方面並未回覆。
寶馬集團首席執行官克魯格表示,2018年,寶馬集團的汽車業務經歷了巨大考驗,但仍實現了逆勢增長。2019年下半年,他們將推出更多新款車型,隨著這一股新車效應的浪潮,也將幫助寶馬集團走出暫時的低谷。(北京時間財經 歐陽西子)
閱讀更多 時間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