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目驚心,59年前的“5·9”救援

這是一起我國煤礦史上慘痛的煤塵爆炸事故,這是一場淮礦救護大隊1960年奔赴山西大同白洞煤礦的成功救援。今年5月12日是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值此之際,我們採訪事故救援親歷者張長會、徐忠志,一同回顧那年今天——

在1998年解密的國家歷史檔案中,有這樣一起事故觸目驚心:1960年5月9日,山西省大同市白洞煤礦發生特大煤塵爆炸事故,684名礦工遇難。

這是煤業分公司救護大隊歷史上參與規模最大的一次礦難救援,也是讓救護大隊名聲大振的一次救援。作為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最早創建的礦山救護隊之一,救護大隊專業的救護技能、過硬的工作作風、堅韌的精神品質,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讚揚與尊重。

86歲的張長會和89歲的徐忠志是當年這場救援的親歷者,他們的名字記錄在救護大隊隊志中。張長會是救護大隊組建後的第一批隊員,是位幹了34年的老救護,多次參加和指揮救援。徐忠志是救護大隊第二批隊員,在白洞事故救援中,他表現突出,被當時的淮南礦務局軍事化礦山救護隊總支委員會評選為優秀隊員。記者幾經周折,終於聯繫上兩位老人,與他們面對面,聽他們講述那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不畏艱險勇救援

“組織上派我們來,就不能充孬”

觸目驚心,59年前的“5·9”救援

徐忠志正在講述當年救援的場景

歷史不會忘記這一天。1960年5月9日下午,山西大同白洞煤礦井下發生爆炸事故。大巷頂板冒落,支架倒塌,多處起火,濃煙滾滾,井口房屋以及附屬建築物在一眨眼間全部被摧垮。當時正值井下交叉作業時間,交班的職工未上井,接班的職工已下去,兩個班912名幹部工人全部被困在井下。

險情就是命令。當天夜裡12點半,救護大隊接到救援指令後,立即組織了30名指戰員前往救援。張長會回憶說:“我們連夜乘專車從蔡家崗出發,到達合肥後直接乘專機飛往北京,再轉至大同。10號中午12點到達事故現場。只見井口濃煙滾滾,火光沖天,熊熊燃燒的火苗在空中擺來擺去,離老遠都能看得見。”

指戰員們來不及休整,便立即投入井下救援中。受煤塵爆炸的影響,井下環境非常惡劣,救護隊員們只能沿著400米深的梯子間爬到井下。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救護隊員們無人退縮。“組織上信任我們,派我們過來,就絕不能充孬。”徐忠志說。

在煙霧瀰漫的巷道里,救護隊員們不顧危險,通過多處水、火區和長途塌落巷道,仔細搜尋被困倖存者。當時的救援有多個救援隊共同參與,每個小隊在探險完一條巷道時都會在巷道口標註上“某某隊已探險”的字樣。當淮南隊來到一處巷道口時,看到了其他四、五個救援隊留下的“已探險”標記。隊員們沒有輕易放棄,張長會說:“當時我們幾個老隊員就說,別人探過了是別人的事,我們要對每一個可能生還的生命負責任,必須再進去看一看。”

進入巷道不久後,就發現前方巷道內有大量積水,漆黑一片,望不到頭,隊員們趟過深水繼續前行。在狹窄的巷道里蜿蜒走了一段路後,被一段坍塌的巷道擋住去路。大家經過商量,從風筒鑽了過去後,拿著礦燈往巷道深處照射,突然聽到一聲大喊,隊員們振奮異常,迅速向巷道深處衝去,邊跑邊喊:“我們是安徽淮南救援隊,我們是來救你們的!”裡面的3名遇險人員愣了幾秒,接著跪在地上大哭起來,喊道:“國家派人來救我們了,共產黨萬歲!”

這次救援中,救護大隊鍥而不捨地搜救,發現、救出了40名倖存者,並與其他救援隊伍一道,幫助200多名礦工脫險,出色地完成了救援任務。

時隔半個多世紀,兩位老人卻都清楚地記得救援結束後,救援指揮部為表示感謝,給每名救護隊員發了一支英雄鋼筆,一雙襪子和一雙鞋子。

回到淮南後,大同煤礦黨委會機關全體工作人員,大同電廠供電所線路工區,大同紡織廠工人,大同建築段工人,大同鐵路醫院護士,白洞礦事故遇險被救者……紛紛寫來感謝信。一封封感情真摯的手寫信件全都存放在救護大隊檔案室,信紙雖已泛黃,但真實記錄著救護大隊在事故救援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千錘百煉方成鋼

“練好本領才能更好保護礦工兄弟”

觸目驚心,59年前的“5·9”救援

張長會正在翻閱救護大隊隊志


救護大隊1954年建隊,是在前蘇聯專家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淮南軍事化礦山救護大隊,目的是做好安全生產,保護礦工兄弟的生命安全。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最早創建的礦山救護隊之一,當時救護大隊無論是人員還是裝備配備,在全國範圍內起點都是比較高的。“第一批54名隊員都是從各個礦井選拔來的生產技術骨幹,而且還要求必須思想好、政治出身好。”張長會介紹說。當時21歲的張長會就從大通礦機電科被選拔成為第一批救護隊員。

選拔出來的救護隊員先是集中到九龍崗幹校進行政治理論學習,並專門邀請了前蘇聯救護專家郭士金博士傳授礦山救護知識。為了培養廣大指戰員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救護大隊在管理上實行軍事化管理,要求救護隊指戰員必須具備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鐵的紀律和強硬的工作作風,統一著裝,佩戴礦山救護標誌。通過軍事化的學習訓練,救護大隊指戰員們養成了一切行動聽指揮的好作風,樹立了艱苦奮鬥的思想。

“救護大隊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救護’的原則,我們平時除了正常訓練外,還要下井,熟悉巷道,掌握情況,做好儲備。”徐忠志說,“那時候乾得很苦,但大家卻勁頭十足,因為都知道,只有把本領練好,才能在危急關頭更好地保護礦工兄弟。”

建隊初期,除了救援設備,其他生活、訓練設施一律緊缺。救護指戰員們邊幹邊摸索,一邊在學習各種儀器裝備和技能操作的同時,一邊還要自籌材料新建體育訓練場地、演習巷道、宿舍和工房,開荒種地改善生活。同時,還要處理大量的各種事故及安全技術性工作。有數據顯示,從1954年至1964年,救護大隊共處理各種事故908起,從事各類安全技術性工作1570次,救出遇險遇難人員994人(其中倖存者543人),並先後支援了江西、山西等省市事故救援。

59年過去了,捨生忘死的英勇事蹟不會忘記,堅韌不拔的可貴品質代代相傳。正是牢牢秉持這種精神內核,救護大隊始終走在全國救護行業前列,逐步成長為一支拉得出、衝得上、打得贏的救護鐵軍。

2013年,依託集團公司成立國家礦山應急救援淮南隊後,救護大隊多次參與省內外各種類型事故救援,履行社會責任。2014年8月,參與淮南市謝家集區東方煤礦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救援,救出遇險人員1名,遇難人員6名;2015年12月,馳援山東平邑石膏礦難,利用地面大口徑鑽孔技術,成功救出4名被困人員,成為國內首例;2019年2月,參與阜陽市臨泉縣民房坍塌事故救援,僅用1小時48分鐘即成功完成救援任務……成立65年來,救護大隊共參加事故救援3200餘起,救出遇險被困人員4300餘名,為國家挽回了數億元的損失。(張佳 田雪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