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來源 | 布穀學習

布穀老師:

歡迎大家來到布穀父母課堂,每週四我們都會邀請一位重量級專家為大家解決最常見的教育問題!

如果你也想第一時間和專家零距離學習,歡迎關注布穀學習,我們不見不散!

本期內容來自上期微課臺灣兒童文學作家餘治瑩老師分享的第二個主題內容:關於講讀法的四個注意事項。

其餘兩個主題也會在之後的文章中分享給大家,還請大家繼續關注哦。

孩子的閱讀發展是有進程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所閱讀的圖書也是慢慢不同的。

在學齡前或者學齡後階段,我們會讓孩子讀很多繪本或者玩具書,這個時期,對於孩子來說繪本一個很重要的文類,學齡前佔比比較大一點。

所以這個時候親子共讀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家長如果掌握不好,那將會錯過孩子的閱讀關鍵期。

那麼只是共讀就可以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回顧帶孩子讀繪本的過程,我們通常會一邊讀一邊提問題,比如:

  • 這是什麼?
  •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 你猜猜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 你覺得他為什麼在哭?

其實這些就是所謂的“講讀法”,那這些問題促進孩子們對圖畫書的理解,形成互動式的閱讀。你會發現,很快地,孩子開始能自己講述故事,甚至會提出更多的問題。

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科學地運用“講讀法”來帶孩子讀繪本呢?

這期文章餘老師特意為大家詳細地舉了一個例子來帶領大家讀繪本,手把手地教家長們到底應如何帶孩子讀繪本!

是不是好期待,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吧,大家掌聲歡迎~~

餘治瑩

臺灣兒童文學作家,圖畫書翻譯,童書評論者,圖畫書讀寫教學研究者,兒童圖書及故事評審,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第六屆理事長,餘治瑩讀寫工作室創始人。

著有二十餘本圖畫書,包括《冬瓜奶奶有法寶》《最棒的畢業禮物》等。譯有近二百本圖畫書,包括《我爸爸》《大衛不可以》《天鵝》《分享》《做個愛書人》等。著有《繪本賞析與創意教學》《成語最精彩》《魔法作文》(新加坡出版)等。

目前在兩岸三地推廣早期閱讀、圖畫書與少年小說的閱讀策略、圖畫書讀寫教學、親子共讀等。

一、手把手教你如何帶孩子讀繪本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講讀法,我現在給大家舉個例子,與大家一起共讀《我們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家》這部繪本,這樣方便大家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講讀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讀完這部繪本之後,我們可以再來比較下,讀這部繪本與讀其他的圖文書有什麼不同。

首先,我們先帶孩子來看看封面。可以先告訴孩子封面上的書名,比如我們今天要讀的這本,這個書名就是《我們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家》,接著再給孩子講講作者、畫者以及譯者。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我們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家》

這張封面很重要,因為它和之後的故事有著緊密的連接,所以在帶孩子讀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封面。

仔細觀察這張封面,我們會發現上面畫的是一個遠古時代、穿著獸皮的人,和我們現代人的穿著打扮不太一樣。

這個人手上還拿著一根大木棒,這個人是誰呢?他處在什麼時代?他又發生過什麼故事呢?

在這裡,就要注意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繼續往下讀。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這是大衛。

觀察這一頁,它的文字內容很短,只有四個字,其他沒有多寫。可是這張圖卻把大衛的樣子表現得很生動,他長著滿頭的頭髮,還有鬍鬚,穿著獸皮衣,拿著大木棒。

沒有過多的敘述,只告訴我們,他的名字叫大衛。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他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這是很標準的繪本語言

繪本的文字內容非常簡短,但是會配有圖畫,就拿這部繪本來講,配圖畫的目的是什麼呢?

  • 一方面可以讓讀者知道這個人物的名字;
  • 一方面也可以讓讀者知道他的長相,或者拿什麼東西。

這就是繪本閱讀。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這是大衛的洞穴。

繼續讀下去,我們會發現這一頁的文字內容也很簡短,就只寫了“這是大衛的洞穴”。

至於大衛的洞穴長什麼樣子?我們看圖就知道了。從圖上我們會發現,大衛不只是一個人,他頭上還停著一隻鳥,旁邊還有一隻小松鼠,它們也跟著大衛一起來到洞穴了。可這洞穴是什麼地方呢?

這樣孩子好奇心上來了,我們就可以再讀下去。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大衛喜歡洞穴。

綠綠的小草很漂亮,

大大的石頭很舒服。

原來呀,洞穴就是大衛的家了。

這一頁的文字也很簡短,但是你看這一頁的圖畫卻很豐富。我們可以看到外面有綠油油的小草,真的很漂亮,而且洞穴裡頭還有一塊大大的石頭,大衛可以在上面睡覺。

更好玩的是洞穴的牆壁上還畫了好多的圖,有大衛,有松鼠、小鳥、太陽、小草等等,哇,大衛也把自己的家裝飾得漂漂亮亮的,大衛會喜歡這樣的家嗎?

如果喜歡,會一直喜歡下去嗎?

那我們來看看。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但是,大衛不開心。

他睡不著,眼睛睜得大大的。

也許他可以找到更好的洞穴,

有更綠的小草,有更大的石頭。

或許大衛跟許多人一樣,明明這個屋子、這個家住得很舒服,可是總是想:是不是還可以找到更大的家呢?那個家有更多的房間,裡面有更多的傢俱,那樣會不會住得更舒服呢?

大衛也有這樣的心態,他覺得一定可以找到更棒的,所以他決定去尋找新的洞穴了,那我們就來看看,他真的找到了嗎?他找到的新家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們會發現到這個繪本是一環接一環,一直吸引孩子看下去。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大衛把火熄滅,

然後離開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動作,因為人不在這個洞穴就不在這個家了,火一直點著會很容易發生危險。

所以作者、畫者在這個書裡常常會告訴孩子一些很簡單的安全概念,也考驗孩子能不能發現,能不能體會到這些別出心裁的概念。

我們大人是知道的,可是我們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只有他自己發現,他才能記得清楚,才能也跟著把安全做好。

所以在跟孩子共讀繪本的時候,不要把所有的內容都給孩子講出來,而是要讓孩子自己去看,去聽,這樣孩子才能產生閱讀興趣,領悟到書中的精髓。

最好的閱讀繪本的方式是讓孩子來聽,因為他不認識的一些文字必須念給他聽,但是記得,一定要讓他自己看圖。

孩子的眼睛是非常敏銳的。他可以看出許多大人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他會注意到火堆,注意到小鳥、松鼠都做了什麼事情,甚至還有小朋友會告訴你:

“你看大衛把他的招牌‘可愛的家’都帶走了。”

這些文字裡沒有敘述。但有的孩子可以透過畫面來獲取更多的信息,慢慢地,也就養成了正確讀繪本的習慣。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但他找到的第一個洞穴根本住不下。

你看,文字還是很簡潔,可是怎麼住不下呢?那當然要讓孩子看圖說明原因了。

原來這個洞穴很小很小,大衛住進去會怎麼樣?

圖畫告訴我們,他的頭不能抬得高高的,必須把頭歪下來,並且連動都動不了,那這個洞穴比他之前的家還好嗎?當然不可能,對不對?

所以大衛就繼續找下去了。

我們不必多說什麼,大人只要把文字念出來,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去看圖了,然後會主動體會大衛的心情:“哎呀,這還不如我第一個家呢,我還要去找更好的家。”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第二個洞穴不太……溫馨。

大衛找到的第二個洞穴不太溫馨。那麼什麼是不太溫馨,不太溫馨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呢?

小朋友又可以來仔細地看圖了。

這張圖大部分畫的都是黑黑的,讓我們感覺住在這裡面有些陰森森的,住在這裡面一定是不舒服的。

畫面通過大部分的黑色色調,讓孩子感覺到這個洞穴一點兒也不溫暖。

所以我們根本不需要多說什麼,孩子通過觀察畫面的佈局、顏色以及大衛磚頭就走的動作,就知道大衛不喜歡這個洞穴。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第三個洞太吵了。

大衛找到的第三個洞穴太吵了,那到底是誰在吵啊?

哦,看到了這個畫面,我們會發現裡面有好多蝙蝠。蝙蝠一隻只的都飛出來了,為什麼呢?

因為大衛闖進去啦。

人家本來睡得好好的,大衛闖進去了,這些蝙蝠就被吵醒了,然後就都飛出來了。

飛的時候他們的翅膀“啪噠啪噠”的響,這當然是非常吵的,那麼大衛以後在這裡,一定睡不著。

那他怎麼辦呢?

——他又溜走了。

大衛找了三個洞穴都沒有找到最適合的,那怎麼辦呢?這時候想想看,他的心情怎麼樣呢?如果是你,你能體會得到嗎?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大衛很難過,也許——

再也找不到有更綠的小草和更大的石頭的洞穴了。

這時候大衛到底該怎麼辦呢?

繼續找嗎?那又找到何時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畫者如何把這個故事表達得更好玩呢?

眼看大衛又要找到下一個洞穴了,這個洞穴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在這裡家長要注意,我們跟孩子一起共讀的時候,先不要急著翻到下一頁,要在這裡先停住一下,讓孩子來猜猜看。

接下來大衛會找到什麼樣的洞穴,是不是他真心喜歡的?如果他一直找不到,又會怎樣呢?

讓孩子來想想看、說說看,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孩子們那些好玩的想法啦。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但是瞧瞧,這個洞穴真好,

有綠綠的小草和大大的石頭。

相信眼睛敏銳的孩子一定發現了什麼。

當然,大人們早就發現了,可是大人們一定要忍住哦!不要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來說。

如果孩子一時間還沒有想到什麼,我們可以做一個小小的暗示,例如,洞前面那個小小的灰燼~

看到這裡,大家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現在知道作者、畫者的用意了嗎?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這個洞穴實在太完美了。

大衛顯然很喜歡這個家。他還來不及仔細觀察,可是我相信很多孩子早就發現了:“哇,這不就是他原來的家嘛!”

你綠綠的小草,有大大的石頭,還有牆壁上的一些壁畫,有大衛,有小鳥,有松鼠……,這不就是大衛原來的家嘛!

大衛找了半天,最後還是找到他最開始住的那個洞穴。

那大衛會不會很失望啊?他的心情怎樣呢?

他找了半天沒有找到草更綠和石頭更大的洞穴,卻回到了原來住的地方,為什麼呢?這個作者、畫者到底想告訴孩子們什麼呢?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我自己的家。

大衛把“家,可愛的家”那塊牌子又掛回原來地方了,然後說:“這是我自己的家。”

他應該很喜歡這裡,雖然這是他的第一個家,可是他經過了太小的、太陰暗的、太吵的洞穴,他發現還是他原來的家比較可愛。

相信他晚上再也不會睜著大眼睛睡不著覺了,因為他這次真的喜歡這個家了。

繪本到這裡就讀完了。我們讀完之後,可以請孩子先說說看,作者、畫者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問問孩子,如果他是大衛的話,他會做什麼呢?

為什麼我們要跟孩子來討論這些呢?因為讓孩子聽故事是一回事,理解故事又是另外一回事。

接下來,我就給大家總結一下:關於講讀法的四個注意事項。

二、如何科學地運用“講讀法”?

餘治瑩:沒用對方法,閱讀也是在浪費生命!

在孩子小時候,也就是在“前閱讀期”,這個時期我們需要跟孩子做大量的閱讀,這時候他還不認識那麼多字,思考也沒有那麼精確,就只是我們單純地為他講故事,讓他讀各種各樣的書,聽各種各樣的故事。

可是慢慢地,孩子長大了,上幼兒園、小學,這時候就不是單純地聽故事這麼簡單了。

因為讓孩子聽故事不是閱讀的全部,它只佔閱讀的一小部分。

所以我們要看孩子目前的年齡段,如果他才兩三歲,或者再大一點兒,到四五歲了,這時候如果說單純地聽故事還好。

但如果他大一點兒,每次只是聽完一個故事又一個故事,沒有參與討論,沒有去理解這個故事的內容,也不知道作者、畫者通過這個故事想教給孩子什麼道理,如果是這樣,那就非常可惜了。

而真正的閱讀是:孩子除了聽故事以外,還應瞭解文字內容,還要去學習如何應用故事所提到的各種理念,還要知道作者、畫者通過文字、圖畫想表達什麼思想。

理解之後,還能學會怎樣把這些理念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最棒的是以後也會自己創作了,這才是真正的閱讀。

因此,當我們在跟孩子共讀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以下幾件事情:

1 引導孩子觀察圖畫,並思考圖畫表達的意義

除了看到文字、圖畫的表面意思之外,還要會思考,作者、畫者想通過這些內容告訴我什麼?

這樣孩子就能進入到閱讀的更深層次了,這樣孩子的每一次閱讀都是進步的。

2 激發孩子說出自己觀察和思考的過程

幫助孩子建立“閱讀思考的意識”,培養孩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

閱讀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學會思考,我們要培養孩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這樣他才會養成思考習慣:這個文字想告訴我什麼?這個圖案想告訴我什麼?

3 抓住人物的特點

讓孩子或者孩子熟悉的人直接做故事的主人公。這樣孩子就能更熟悉、更理解這個主角在做什麼。

4 參與感會激發孩子更積極地去閱讀和理解

在共讀過程中,讓孩子自己來看,自己來說,甚至自己來演,之後還可以自己來畫等等,這個參與感會激發孩子更積極地去閱讀和理解。

所以各位家長,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你的孩子現在是多大年紀,目前處於哪個階段?

如果說孩子已經到了幼兒園的中、大班甚至小學,就不能只是純粹地讓孩子看完一個故事內容就結束了,那樣他只是把這個故事讀完了,而沒有真正去理解這個故事的意義所在。

理解又分為:

  • 語詞理解
  • 內容理解
  • 表面理解
  • 深入理解

這些都是孩子要學習的。

所以,閱讀真的不只是“嘩嘩譁”地翻翻翻,快速讀完一本書,比如有的人就認為,30分鐘讀完一本書,或者1小時讀完兩三本,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其實這只是第一個階段而已,真正的理解書本的內容才是重要的。理解之後,家長再陪著孩子過去應用,陪著孩子去創作,才能幫他真正進入到閱讀這個階段。

孩子小時候,我們常常讓他讀的是繪本,因為繪本有文字,有圖畫,情節簡單,圖畫有趣。就像剛才的大衛的故事,孩子可以一邊聽著故事一邊看圖,很容易就讀完一本書,而且有所瞭解。

可是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不能只讀繪本而已,他還必須讀一些圖文書或是純文字書。

孩子上了小學之後,他的教科書很多都是文字的,配圖很少,甚至內容也越來越難。

這時候若孩子只憑著閱讀繪本的經驗,是不足應對這些學習內容的,不足以學習更艱深的文學作品,所以隨之孩子的成長,講讀法的應用也要隨之變通。

布穀老師說:

大量研究表明,即使孩子已經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但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卻不容忽視。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讀的書不同,難度也不同,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緊緊跟隨著孩子的成長步伐。

堅持共讀閱讀時光,這樣孩子才會覺得閱讀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他也才能通過閱讀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書籍的主題和內容,也能很好地延伸兒童好奇心的領域,大幅度地提供了很多除了閱讀無法學習到的知識。

講讀法,你學會了嗎?

親子閱讀,你堅持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