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何含泪斩公孙策?

宜男


公孙策是《三侠五义》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随侍在包拯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帮助包青天拯救黎民百姓,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他精通医术,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就是这样一个深受包拯器重的人,有一次却差点死在自己设计的铡刀之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让我来给大家详细分解。

公孙策向来是个自命清高的人,相貌英俊,他自认才华无人能及,所以从不把别人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他与包拯相遇,深深为包公的气节所折服,从此心甘情愿随侍包拯左右,效犬马之劳。


包拯与公孙策相识是了然和尚引见的,了然和尚是个得道高僧,包公非常敬重他。 有一天,包兴听到外面有脚步声,连忙出去看是谁来了,看到门外的侍卫手捧一封书信说:“外面有个书生求见老爷,这是他拿来的了然和尚的书信”。

包兴便拿着书信去交给包拯,包拯是极敬重了然和尚的,急忙打开,原来这是一封推荐信,了然和尚向包公推荐公孙策,说此人的学问品行都非常好,包公看了以后赶紧让包兴把公孙策请进来。

包兴出门来见到公孙策,看他身上穿的都是包拯当时在寺院里留下的衣服,公孙策比包拯的身量小,衣服穿在身上肥肥大大,包兴想这肯定是了然和尚送给他穿的。 包兴也没有和公孙策讲明,只是把他引进包拯的书房,至此公孙策与包拯相识。

在以后的一次次的断案过程中,包拯与公孙策总是能不谋而合,意见一致,在日益交往中,感情逐渐加深,包拯尊称公孙策为公孙先生。

大家都知道开封府里那三口著名的铡刀,也许不知这还是公孙策发明出来的。

有一天包拯写了一封奏折,让公孙策帮忙誊写出来,公孙策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包拯因陈州放粮之事,上书给皇上的,说皇上用人不当,满文都是激烈之词。公孙策心想,如果就这样写给皇上,不知是否会怪罪下来,但是没有办法只能按照包拯的原文抄写下来。

第二天包拯上朝后,公孙策在家里担心害怕,深怕包拯被皇上降罪。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居然有人来报喜,说包拯被皇上赏赐了。原来皇上开始看了折子确实很不高兴,但是紧接着想到包拯的为人,知他是忠义之人,这样说也是为了自己好,所以又转怒为喜,加封包拯为龙图阁大学士,派往陈州查赈,还赏了御札三道。



包拯回来后便把这三道御札交给公孙策谋划,可见对他是非常信任的。可公孙策当时还以为这是包拯在难为他,所以随便用笔画了个图形出来,还特意把札写成了铡,图案是三口铡刀,分为龙、虎、狗三种。

拿给包拯后,包拯居然大喜,夸奖公孙策真是有文采,此时公孙策也不好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只能将错就错。

第二天包拯上朝后便把文案拿给皇上查看,皇上一看便明白了,这是包拯借“札”字之音改作“铡”字,做成三口铡刀,作为镇吓外官之用,因此龙颜大悦,命令早日做好,急速起身。这便是上斩皇亲国戚,中斩文武大臣,下斩不守法的黎民百姓的三口铡的由来。

公孙策还发明了杏花雨这种刑具,使得那些狡猾的犯人一见到这个刑具便吓破了胆,不得不把自己的罪行招供出来。 公孙策的医术也非常高明,常常救百姓于危难之时,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一次却差点被包拯处死。

原来有一年包拯奉皇命南巡,路过太湖时有人从湖里捞上来一具尸体,包拯命令严查此案,经过几天的调查,原来此人是被江湖人称江龙的人所杀,包拯派捕快连夜捉拿此人。

没过多久,江龙便被捉拿归案了,他供述出养女孟如意也曾参与了此案,而孟如意此时正逃亡在外,紧接着又展开了对孟如意的追查。

公孙策也参与了此案的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公孙策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手镯,正是自己当年留给亲生女儿的信物,经过再三确认,公孙策发现原来孟如意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一面是情同手足的战友包拯,一面是自己生了却没有养的女儿,公孙策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当中,可是最终他选择了亲情。 因为多年来自己从没有抚养过女儿,所以对她怀着愧疚之心,他决定放了孟如意,自己对死谢罪,因为他知道包拯铁面无私,他知道后一定会治自己的罪,但是他无怨无悔。

包拯知道后果然大怒,但是他也很为难,他舍不得公孙策,舍不得这个共患难的战友,可是法大于情,他最终还是判了他死罪。

就在公孙策马上要被斩首的时侯,展昭冒死去见皇上,求皇上网开一面,念在他过去的功劳上,饶了公孙策一命。

皇上听了来龙去脉后,深深感动,也理解公孙策对女儿的一片深情,于是便 写下了免死诏书,幸亏展昭快马加鞭赶到刑场,救下了公孙策,包拯也保住了自己的一位得力干将。


公孙策虽然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但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找到这样的影子。

包拯是大家所熟知的宋朝名臣,他铁面无私,忠肝义胆,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人们爱戴他,敬重他,尽管他已远去,但是围绕着包拯演绎了许多英雄人物,这是人们对包拯的一种思念之情,也是人们对包公精神的一种渴望。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包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包公精神一直在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浩瀚文史


谈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聊聊传颂百世的北宋名臣——包拯。包拯处在北宋时期为当朝名臣。包拯二十多岁考取进士,曾先后任开封等多地知县。去世后还被皇帝追赠,在民间更是享有盛誉。

包拯,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且英明果敢,敢于替百姓申抱不平,故被百姓尊为包青天。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坊间传他是面相非常黑。


包拯面对官商勾结贪官污吏,秉持纲纪,正风气,守良政。兢兢业业,恪守纲法。由于包拯为人正直忠正,朝廷里外不畏权贵,斗奸臣杀恶霸,上至皇亲国庆下至平民百姓在国法面前全都一视同仁。国家大法是正义的标尺,丈量出国家正义。而他朝堂斗霸奸臣,用词智酷言刚语激,朝野震动 ,正义之词响彻长塘。

公孙策对于包拯而言,我们从书中影视剧中可以看到二人。在断案生活中的彼此扶协,公孙策也是有恩于包拯。那么包拯为什么要斩杀公孙策?这一听可能让人着实让人难以理解。要想知道到底为什么?我们必须了解事件的经过。

事情是这样,包拯南巡时发现太湖面上出现了一具尸体,于是就让人去调查而在这件案件公孙策也参与其中。有个叫江龙刺客说是为了他的弟弟报仇,多次去刺杀包拯。刺杀过程中并非一人所为。


公孙策在查案过程中发现在暗中有一女子从中帮助,让他脊背一凉。他竟然发现那位如忆是多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如忆,当他得知这个信息时候欣喜如狂,但又悲痛不已,因为多年前在外女儿走失悔恨不已。现在他要面对的情况是自己的女儿竟然杀了人,而自己作为一个父亲,内心又是多么痛苦,最后一时心软,私自放女儿。公孙策知法犯法,又为官员罪加一等。

那么摆在包拯面前的情与法的矛盾冲突,放大点可以是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怎样理性处理?我们从两个角度去分析。

他网开一面,其实也不失公正,对自己的的名誉也毫无损失,最重要的是可以救自己最好朋友一命。但这却违背国家法律,自己的为官准则,有愧对百姓给予的青天之尊称,身为父母官的良心。


他铁面无私也是有理有据。他执法严明,是他个人的明显的性格烙印也刻在骨子里烙在心里。我想包拯之所以办他死罪,更多的是他经过长期官场斗争对正义法律的恪守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套正义是非的标准 ,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在心理上彻底的改变自我。不管怎样他也是一个人,是人就会有感情,当他下令时我们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如刀割般。

法是国家大法情是自我的情,法和情就像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弃自我利益个人感情毕其一生于国家,我想这就是他之所以千古留名受万人敬仰的原因吧。


篱上青


公孙策为包拯发明出龙、虎、狗三口执法铜铡,最终却将自己送到了铡刀之下。这一刻,素有铁面无私之称的包拯也是眼含热泪,究竟原因何在?

公孙策跟随包拯之初,偶然见到包拯打算呈递给朝廷的陈州赈灾奏折中,直言当今圣上宋真宗赵恒用人之过。因此,心下大惊,认为包拯会被罢官去职,当即收拾行礼,准备各奔东西,另谋生路。

这时,包拯府中下人包兴急匆匆报来喜讯,言包拯已被当今圣上加封为龙图阁大学士,并被派往陈州赈粮救灾。同时,为了增加包拯的执法权重,又赏赐三道御礼。听后,公孙策也是心下大喜,看来不用再另谋前程去了。

不久,包拯下朝回来,找来公孙策进行商议:“为了我方便办差,圣上恩赏三道御礼,你帮着想个好主意,不能辜负了圣上大恩。”

闻听此言,公孙策认为是包拯想要赶自己走,却又抹不开情面,才以此事来为难自己。所以,公孙策暗思,反正要散伙,随便想个办法糊弄一下包拯算了。想到这里,公孙策立即摆好笔墨纸砚,设计出了龙、虎、狗三个档次的执法铡刀,并注解好说明。

当公孙策将此方案提交给包拯时,已做好了被其痛骂一番的准备。谁知,包拯看后大喜,并派他指导木匠尽快将此物做出来。次日,包拯令人抬着三口执法铡刀,呈给圣上御审。圣上及朝臣尽皆惊叹不已,朝议当廷通过。至此,包拯执法之时,便以龙、虎、狗三口铡刀为执法工具,以此来惩治奸佞,威慑宵小。

接着,为了配合包拯审案,公孙策又发明出刑具杏花雨,既不伤人筋骨,又能令人痛入骨髓,因此在案件审理中多有建树。

从此,公孙策便死心踏地辅佐包拯,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回春妙手等优势,成为包拯的左膀右臂,并被后世称为“再世诸葛”。平日里,公孙策在包拯面前自称“学生”,而包拯和展昭则尊称其为“公孙先生”。一者,公孙策同包拯之间名为上下级,实已达到了亦师亦友的地步;二者,公孙策确实有大才华,才会被状元之才的包拯和南侠展昭尊为“公孙先生”。

后来,圣上命包拯南巡各府县期间,一日路经太湖时,有人前来报案,言太湖中发现一具浮尸。接着,包拯便令公孙策、展昭一同查办此案。

经过数日调查,凶手混江龙被擒,招认因报兄弟之仇而杀人,又有养女孟如忆,从旁相助。但是,当公孙策调查孟如忆时,通过龙凤手镯的线索,竟然发现该女子原来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丫丫。

这下,令公孙策心生纠结。一边是自己亏欠多年的女儿,失而复得;一边是为救养父脱身,杀害多名官兵的凶手山贼。结果,律法的天平倾向了情感一方。最终,知法犯法的公孙策,私自将亲生女儿放走。

事后,公孙策心生愧疚,遂决定以死明志,主动投案自首。作为铁面无私的包拯,虽然心中不忍,但还是根据律法条款,含泪宣判了公孙策的死刑,择日处斩。

孟如忆逃离后,思虑再三,认为不能陷生父于不义,同样也来投案自首,并死在了公孙策的面前。

处斩公孙策当日,若非展昭从圣上处求来赦免旨意,公孙策定然人头落地。

注:以上情节均来自电视剧廖启智版公孙策的《包青天》。同时,《宋史》中并无公孙策其人的记载。其实,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三侠五义》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小五义》中均没有包拯含泪暂公孙策的情节记载。

所以,此情节应该为编剧临时添加。不过,却也如同画龙点眼之笔,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什么版本的《包青天》,包拯都离不开公孙策这个得力助手。

从整个情节来看,只有公孙策来承担这个责任,结局才更加完美。如果,公孙策真是冷血到捉拿愧对一生的亲生女儿,世人会如何评价人间真情。事后,作为执法犯法的公孙策,又能主动投案自首,并承担责任,则又显示出其重义重情的一面。同时,虽然包拯号称“铁面判官”,但是他在判决公孙策死刑时,却能眼含热泪,足见包拯也是个重情重理之人。面对情理法的权重问题,执法如山的包拯果断选择了重法轻理去情,将律法的公平、公正完美体现。如此以来,不就将人间的情理法给予了更加完美的诠释吗?


祥子谈历史


包拯不含泪斩公孙策难道还要笑着斩他吗?公孙策可是包拯的亲密战友,他和展昭一文一武,是包拯的左膀右臂,三人的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所以包拯斩公孙策那肯定得哭而不能笑!


哈哈,以上只是跟大家开个小玩笑。我们都知道,包拯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别说皇亲国戚斩起来没有丝毫犹豫,就连自己的亲侄子斩起来也真是毫不手软,包拯本是他嫂嫂一手带大的,所以包拯非常的敬爱嫂嫂,为此他还称呼嫂嫂为“嫂娘”,大有为其养老送终之意,但就是这样他还是毅然决然的斩了嫂娘的唯一儿子—包勉。

所以在包拯眼里,人没有任何尊卑贵贱,人情远近之分,只有清白与犯罪之分,任何人犯了罪都要受到惩罚,谁都不能免。而公孙策被斩也是出于自己犯下了包庇之罪。


话说当年包拯南巡时,在江面上发现一具浮尸,于是包拯一行人开始调查浮尸案,而此案主谋江龙为了阻止包拯查案屡次行刺包拯,就在公孙策协助包拯查案过程中发现江龙有一养女,这个养女多次助纣为虐,协助江龙刺杀包拯,是本案另一位主要犯罪嫌疑人,但当公孙策继续深入调查后又发现一个令他吃惊的真相,江龙的养女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于是公孙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是抓捕自己的女儿归案还是放她一条生路?公孙策难以抉择!由于公孙策和女儿很早就失散了,所以他从没尽过当爹的责任,因此公孙策内心充满了对女儿深深的愧疚之感,就这样他下定决心放了女儿,但他也清楚自己这是徇私枉法,因而他一心求死,这样一来既可以代替女儿接受惩罚,又可以避免让包拯也陷入两难之地,虽然包拯也很不忍心斩公孙策,但国法难容,最终他还是将公孙策判了斩刑。


不过庆幸的是,就在行刑之际,宋仁宗下了一道圣旨,赦免公孙策的罪行,这样一来公孙策也保住了性命。

不过以上故事情节也都是取自小说《三侠五义》以及改编的影视剧,并不是正史,其实在正史记载中是没有“公孙策”这个人的,连原型都没有,所以大家也不必将这些事情当真。


咸鱼闲聊


包拯是我国北宋名臣,他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敢于替老百姓鸣不平,秉公执法,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公”。

据说包拯出生时,他的父亲做了一个梦,梦见空中祥云缭绕,瑞气不断,突然面前红光一闪,落下一个头生双角,青面红发,口长獠牙的怪物来,左手还拿着一块银锭,右手拿一支朱笔,边跳边舞着向他跑来。

包拯的父亲当时吓醒了,这时丫环告诉他夫人生了一个公子,父亲认为这是家门不幸,再加上包拯的二哥挑唆,他的父亲就把他扔了,其实他不知那是奎星下界投胎到他家。

后来包拯的大哥大嫂把包拯捡回来抚养,把自己生的孩子送给别人,就这样过了六年,包拯一直称大哥大嫂为父母。

七岁时他和兄嫂一起去给老母亲拜寿,他的兄嫂才向母亲说明了来龙去脉,这时包拯才与父母相认,改称大哥大嫂为兄嫂,这也是长嫂如母的传说。

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公孙策,他是包拯的得力助手,他懂医术,善谋略,见多识广,开封府的三口铡刀就是他设计的,世人称他为再世诸葛。

他和展昭一文一武是包拯的左膀右臂,公孙策性格比较清高,二十年间自认无人可及,相貌堂堂,风流倜傥。他谁都不服,所以一直处于自由散漫的状态中。 自从他与包拯相遇,并携助包拯破案以后,便被包拯的为人所折服,从此心甘情愿随侍在包拯左右,为其出谋划策。

公孙策发明三口铡刀。

公孙策发明三口铡刀当初本是随意画的,没想到最后包拯却通过了。

起因是这样的,一天包拯写了个折子,让公孙策誊写出来,公孙策一看不打紧,吓了一身冷汗,原来上面写着因为陈州放粮之事指责皇上不该用椒房宠信之人,指出皇上用人不当,都是顶撞之语,可是包拯让他抄,他也不能不写,想着先写出来,明天看看结果再说吧。

没想到第二天把折子递上去以后,皇帝开始很不高兴,后来想到包拯直言上谏是件好事,又转怒为喜,召见了包拯。 加封包拯为龙图阁大学士,兼任开封府事务,前去陈州稽察放赈之事,并统理民情,还赏了御札三道。

此时公孙策正在家里坐立不安,不知前朝怎样了,忽然有人来报喜,赏了报喜的人。 包拯回来后把三道御札交给公孙策,让他好好斟酌。



这时公孙策还以为包拯想要打发他走人,又不好说,拿这个难题来为难他。 公孙策心想,索性随便画一画,管他好不好,大不了一拍两散,因此拿起尺子量好了尺寸,又写下了做法,将铡分为上、中、下三品,分为龙、虎、狗三种样式,画出了三把铡刀,还特意把札写成了铡,就想看看包拯会怎么说。

没想到包拯看到以后大喜,直夸公孙策是天才,公孙策也没想到自己随便画的东西竟得到包拯的认可。

后来包拯上报了皇上,皇上也是大喜,按照公孙策画出的样子做了三口铡刀,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龙、虎、狗三铡。龙头铡可斩皇帝国戚,虎头铡可斩贪官大臣,狗头铡可斩平民百姓。

公孙策就是这样一个有才的人,他帮助包拯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夫,可是这样的人包拯为什么会想治他死罪呢,这其中有什么原由呢。

原来这要从一桩案子说起,有一年包拯奉命南巡,途中遇到了一桩命案,一日路经太湖,有人在太湖里打捞到了一具尸体,人命关天,包拯展开调查,公孙策协助包拯进行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凶手是江湖上有名的人物叫江龙,于是包拯下令捉拿江龙,捕快们经过几昼夜的追捕,终于将江龙捉拿归案。 在审问的过程中江龙供认他的养女孟如意也参与了此事,现在逃亡在外。

在抓捕孟如意的过程中,公孙策意外发现了她的随身饰物里有一个手镯,正是当年留给亲生女儿的信物,经过再三确认,发现孟如意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


这时的公孙策进退两难,一边是对自己有知遇知恩的包拯,一边是虽生未养的亲生女儿,他不知该如何取舍。

可是因为对女儿心怀愧疚,从她生下来就没有养过她,必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被斩首,最后决定放了女儿,自己以死谢罪。

包拯在案件上是从不讲情面的人,就算是对每日朝夕相处的公孙策也不例外,他虽然心痛不已,但绝不会包庇公孙策,决定将他问罪处死。

公孙策知道包拯的为人,知道自己会有这样的下场,所以一点都不怨恨包拯,心甘情愿。而孟如意得知亲生父亲要被处死,念及父女之情,没有逃走,又跑回来,在公孙策面前自尽身亡了。

孟如意虽然死了,但是公孙策的包庇之罪已成事实,所以包拯还是得治他的罪。尽管他于心不忍,内心在流血。

就在公孙策将要被虎头铡铡死之时,展昭冒着杀头的危险去求皇上,请皇上开恩能免公孙策一死,皇上听了来龙去脉后,下了一道圣旨,免公孙策死罪。

展昭及时将圣旨带到刑场,从刀口下救出了公孙策。 公孙策这才捡下了一条性命,包拯也保住了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

包拯就是这样一位铁面无私、为国为民的大青天,不管在权贵面前,还是亲情友情面前,他绝不会徇私枉法包庇任何一个人。

包拯是正义的象征,是廉洁的象征,他一身正义,秉公执法,他不仅影响了与他同时代的人,更影响了后世的人。时代需要包拯精神,不管到任何时侯,人们永远怀念他,包拯不只是一个名字,他已经成了一种象征,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小焱论史


包拯要斩公孙策只是出现在电视荧幕中,而且有两个版本。

  • 一个是1995年由狄龙、吕颂贤等人主演的《包青天》,里面有一小段叫《挥泪斩公孙》;

  • 另一个是2003年由焦恩俊等人主演的《包公奇案》,里面有一小段叫《怒铡公孙》。

从两部电视的主题可以看出,包拯斩公孙策的时候心情是不一样的,下面就给大家分别介绍这两个故事。

挥泪斩公孙

这个故事是由一具浮尸案说起。包拯在接到浮尸案以后,命令公孙策调查此事,结果不查还好,一查原来是公孙策的亲生女儿所为。公孙策知道包拯的性格,如果把女儿交给包拯肯定是死路一条,就在亲情和守法之间,他选择了前者。

放走女儿后,公孙策便到包拯面前请罪。包拯是又气又无奈,只能将判公孙策斩首之刑。幸好展昭一直在中间周旋,最后这件事传到皇上耳朵里,皇上连忙下了一道圣旨赦免了公孙策的死罪,圣旨由展昭快马送来,这才救了公孙策一命。

怒铡公孙

一看怒铡二字就知道,包拯在铡公孙策的时候是愤怒的。这个故事是来自《包公奇案》,这次公孙策要救的不是自己的女儿,而是初恋情人。由于初恋情人卷入一宗命案,公孙策挺身而出为初恋顶包,但纸始终是包不住火的,案子经过峰回路转后还是被包拯知道了真相,最后初恋情人自杀,公孙策也悲痛地离开了伤心地,继续跟随包拯做师爷。

不管是怒铡公孙,还是挥泪斩公孙,都只是影视作品,在《三侠五义》原文中也没有记载,属于改篇的故事。但第一个故事我认为是有瑕疵的,表面上看是在彰显包拯铁面无私,但实际上也反映了他的私心。

公孙策犯罪事实不假,皇上赦免也是事实,但如果皇上可以赦免死罪,为何当初还要“打龙袍”?皇上自己犯的错,自己赦免不就行了?我们经常说“法不外乎人情”,但法又不能容情!包拯铡了驸马陈世美,斩了自己的侄子包勉,为何就此放过公孙策?因为有皇帝的圣旨,这个锅就很完美的甩给了皇上了。


水煮汗青


包拯含泪斩公孙?不存在的,这是早年港剧的一个桥段,因为公孙策是个虚构人物,历史上并不真实存在,所谓“含泪斩公孙“是《包青天》为代表的港剧演绎故事。

公孙策和展昭一文一武,分别是包拯的左辅右弼,公孙策虽然不如展昭名气大,但也是包拯不可或缺的参谋智囊,协助包拯破获了不少案件,但这一次嫌疑人变成了公孙策。

包拯挥泪斩公孙的故事有两个不同版本。

一个版本是金超群、焦恩俊、范鸿轩版。

讲的是公孙策年轻时有一个意中人韩翠英,两人情投意合但没能结婚成家,分手后韩翠英嫁给一个王爷,产下一女小冰,女儿是公孙策的,但公孙策对此并不知情。

后来公孙策与翠英重逢,引起王爷嫉妒,同时翠英的师兄常彪发现了小冰的身世秘密,翠英为了保守秘密杀死了常彪,此案在王爷的施压下,引得包拯亲自调查。

公孙策得知小冰的真实身世后,觉得对不住翠英和小冰母女,便决定替翠英顶罪,主动供述说常彪是自己杀死的。不得已之下,包青天只得挥泪斩公孙……

另一个版本是狄龙、黄日华、蔡少芬版。

这个版本讲的是,包拯南巡时太湖面上出惊现浮尸,引发轰动,包拯立刻着手调查,发现尸体很可能是当地按察使刘巡,而现在的按察使刘巡系江湖大盗"混江龙“假扮!深入调查过程中,公孙策竟发现大盗”混江龙“一个养女,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并且已经被”混江龙“培养成一名专门行刺的杀手!

发现真相的公孙策内心极其挣扎,他不忍心抓捕自己的亲生女儿,到最后甚至徇私释放了她。为了替女儿脱罪,公孙策决定投案自首,说自己就是太湖浮尸的真正凶手,愿意以死谢罪。包拯不得已,只得挥泪斩公孙……

当然,无论是哪个版本,公孙策最终都没有被斩首,就在眼看人头落地之时,一道“刀下留人“的圣旨拍马赶到,把公孙策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古代的名官身边也总不缺两个品性兼优,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包拯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清官,在北宋也曾是威名一时,而他身边的展昭公孙策都是有着同样的名声。可这样强强联合的组合,也并非没有裂痕和一段不堪的往事的。因为铁面无私,一切平等的包青天包拯也曾含泪险些斩下自己的得力助手公孙策的首级。最后皇上下旨才救回公孙策一条性命。那可想而知,包拯非常看重感情,公孙策究竟又是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事情,才让包拯含泪都要斩杀他呢?

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公孙策触碰了包拯不可逾越的底线,公平公正。公孙策一直在包拯身边当参谋,当然也是与包拯的铁面无私一脉同宗,可有一回公孙策也犯了糊涂,做错了一件事情,不仅违背了自己的人生理念,道德信条,更是与包拯所倡导的思想大有出入。公孙策曾有一女流落民间,后来成为了一个社会罪犯的养女。而这个罪犯屡次对包拯下杀手,以来掩饰案件的真相,包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根本让当时的匪徒贼首难以有侥幸的下场。

后来经过调查,公孙策比包拯更早地知道了这个人的身份以及他的女儿的身份。所以公孙策出于对女儿的愧疚,就放走了犯人,而他的女儿本身也是有着命案在身。这件事情后来让包拯得知后,勃然大怒,因为公孙策一时之间的心慈手软,导致了命案本身者的不公平,包拯本来也是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的,更为痛心的是,忠诚战友的背叛,让包拯内心饱受煎熬,出于对正义的维护,包拯就立马对公孙策下了杀无赦的命令,以把公孙策斩首换来清天乾坤。

公孙策对此也是无怨无悔,也甘愿被包拯斩杀。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碰了不能碰的底线,不仅是违背了包拯的初衷,也是背叛了自己一直坚守的内心。可以说公孙策是在用自己的命来换回女儿的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公孙策的无奈,虽然他没有认识到他特赦他拥有着命案在身的女儿的本质是什么,但是他当时也很纯粹地用生命来作为对女儿悲惨身世的补偿。当然公孙策屡建奇功,无论是包拯还是他本人,都是被皇上极为看重,所以皇上下令让人快马加鞭,保下了公孙策的一条命。

从做父亲的角度来说,公孙策无可厚非,铁面无私不代表无情无义,毕竟自己手上掌握的绝对正义也不是能摆脱七情六欲的理由。若不是愤怒,那么包拯也不会想要斩杀公孙策,于情于理,包拯也实属无奈,自己站在法律道德的制高点,一旦进行了包庇,那么将会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的不良。可以说公孙策和包拯就是当时的社会人物,他们代表着一种正义和对公平的信仰,这是解救世人皆苦的重要本质。一旦被打破,那么国民的心灵将会变得阴暗。

包拯要杀公孙策,其实就是在灭杀一个潜在可能阴暗的自己。北宋是历史上出名的腐败王朝,包拯独善其身并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一种清廉的活法,非常地不容易。虽然后来颇多,说包拯无情无义,但设身处地去想,相比世人的大义,这些私人情感的小节,又何必过份在意呢?


LongTime常锬


包拯含泪斩公孙策?包拯和公孙策不是挚友吗?看过包青天的都知道,包拯和公孙策两人都非常聪明,擅长推理断案,当年两人还一起进京考科举,两人还屡破奇案。

在《三侠五义》中他是开封府的师爷,也是包拯的得力助手。这里面都没有提到包拯含泪斩公孙策,包拯含泪斩公孙策是由香港无线拍的电视剧《包青天》中的一剧,那么包拯为何要含泪斩了这个好友兼军师的公孙策呢?

公孙策跟随包拯出巡来到了家乡宝来县,在宝来县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公孙策不知为何大晚上的私自外出,然后就遇到刺客袭击,幸好得展昭相救,不然就命丧黄泉了,展昭救了公孙策并抓住了刺客,经过审问公孙策跟随包拯出巡来到了家乡宝来县,在宝来县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公孙策不知为何大晚上的私自外出,然后就遇到刺客袭击,幸好得展昭相救,不然就命丧黄泉了,展昭救了公孙策并抓住了刺客,经过审问刺客得知,十六年前的时候公孙策曾今是宝来县的一名医师,当地有个富豪朱明德的夫人得了重病,就请当时的医师公孙策去看病,结果因为病情严重,医治无效死亡,朱明德认为公孙策没有尽全力医治自己的夫人,一时想不通就把夫人的死归罪于公孙策身上,但一直无机会为夫人报仇,而此时公孙策回到宝来县对于朱明德报仇是个好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公孙策夜里外出遇刺之事。因公孙策未被杀害,朱明德心中之恨难解,于是就寻求王爷的帮助,王爷就命人开棺验尸,发现死者胃骨之间有一团铅砂,朱明德就认为此事是公孙策所为,要查个水落石出,于是王爷就命包拯彻查此案。

在查案的过程中,公孙策居然发现当今的王妃竟然是自己的初恋女友,而王爷的女儿竟然是自己的女儿,自己竟然给当今的王爷戴了一顶绿帽子,这剧情还真是狗血。就在这个时候公孙策的师兄常彪不知道从哪在查案的过程中,公孙策居然发现当今的王妃竟然是自己的初恋女友,而王爷的女儿竟然是自己的女儿,自己竟然给当今的王爷戴了一顶绿帽子,这剧情还真是狗血。

就在这个时候公孙策的师兄常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并且还多次找王妃,想让王妃劝公孙策帮助自己安排一份差事,这常彪想找差事做不直接找公孙策,而是通过王妃来做中间人,这其中肯定有猫腻,最终我们大公无私的公孙策先生当然不会答应常彪的请求了。多年未见初恋女友,而且还知道自己有了女儿,公孙策心里非常高兴,在这期间还私下和王妃见过几次面,然后还被王爷知道,王爷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让常德以此来威胁公孙策,公孙策虽然受威胁,但他生性正直,并未对常德做出什么事情来,而王妃就不一样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及名声,她直接把常德杀了,公孙策知道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初恋,原意替王妃顶罪。包拯等人都不相信公孙策会杀人,公孙策又一心想为王妃顶罪,包拯一时之间找不到洗脱公孙策杀人的证据,公正严明的包拯只能斩了包拯。王妃知道公孙策要被问斩之后又舍不得,王爷则怕王妃救下公孙策,于是王爷就命人在刑场劫走了公孙策,并让人劫走了女儿,想嫁祸给公孙策,让公孙策身败名裂,以解他心头只恨。

但计谋最后还是被包拯识破,救走了公孙策,事情败露之后,王妃为维护王府的尊严自杀了,而王爷大病不起,女儿也没跟公孙策走,最终留下来照顾自己的养父,而公孙策因无罪最后还是跟随包拯离开了此地。包拯决定斩杀公孙策其实是一个计谋,公孙策一心顶罪,他又找不到洗脱公孙策罪名的证据,只有出此下策,让王妃心存内疚主动认罪,所以包拯含泪斩公孙策只是他断案的一个计谋,并非真的斩了公孙策。


微暖1685


我是花木童说史。公孙策是仁宗皇帝亲封的开封府主事师爷,仪表堂堂,才思敏捷,协助包拯破过无数案子,包拯也是他为左膀右臂。那包拯因何事要斩公孙策呢?

影视剧《包青天》有一段这个故事。话说包拯南巡至湖州查一命案,途中却屡遭人暗杀,说为弟报仇。经过深入调查,抓获刺客及一女从犯,在审案过程中公孙策发现此女子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公孙策一下左右为难,情急之下他在正义跟亲情之间选择了亲情,私自放走了女儿。因触犯了法律,包拯所以要斩公孙策。

我觉得按包拯及公孙策的为人性格和处事风格来判断,应该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就案情而言,案发江龙刺杀没成功,算杀人未遂,从大宋法律来看,主犯都罪不至死,何况从犯。所以公孙策不至于为了女儿收到一点小刑罚而知法犯法。

而包拯性格刚毅,办案公正,铁面无私,素有“包青天”的美名。即使公孙策徇私放走了女儿,从法律角度也罪不至死。所以我觉得包青天挥泪斩公孙策纯粹是影视剧艺术需要而改编的。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