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名滿天下,牽涉多個歷史名人,引發文壇公案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這是南北朝時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這首詩最早記錄在《荊州記》上,並且寫了這首詩緣由,說是陸凱和范曄是好朋友,於是就折了一枝梅花送給在長安的范曄,並寫下了這首詩。

記載得明明白白,似乎沒有什麼。

陸凱和范曄都是歷史上的名人,寫出這樣好的詩歌來也是情理之中的。

這首詩名滿天下,牽涉多個歷史名人,引發文壇公案

先說陸凱,三國時陸遜家的一個子侄一輩,他字敬風,他在東吳的時候,曾經帶兵三萬去南方打仗,他來到了梅嶺,看見梅花寫下了這首詩。

梅嶺上看見了梅花,思念好朋友,似乎合情合理。

問題是這首詩的作者是《贈范曄》,是寫給范曄的。

范曄大名鼎鼎,他字蔚宗,《後漢書》就是他寫的。

可范曄認識陸凱,陸凱卻不一定認識范曄。

因為范曄是但是他是南朝劉宋時期的人,比陸凱晚了將近兩百年。

這首詩名滿天下,牽涉多個歷史名人,引發文壇公案

陸凱怎麼能給他送梅花呢?

再說了,就算能隔著時空傳遞,但范曄生活在南朝宋,南朝人,生活在南方,這首詩是寫給隴頭人——長安那一片的人。

於是後來的文人就出現了爭議,分裂為兩派:

一派認為,作者還是陸凱,這個范曄可能是另一個范曄,不是範蔚宗。

另一派則認為作者不是三國時期的陸凱,而是北魏的陸凱。

這個陸凱字智君,差不多跟范曄同一個時期。

這個陸凱是個張家口人,他這一生都生活在北方,而范曄是個南方人。

當時南北對峙,兩個人又是服務於不同政權的公職人員,相互走動的可能性很小。

再說一個北方人陸凱,怎麼會對一個南方人范曄說什麼“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呢。

於是明朝一個叫唐汝諤的人說“這其實是范曄寄給陸凱的,古人搞錯了。

這就有點強詞奪理了。

這首詩名滿天下,牽涉多個歷史名人,引發文壇公案

還有一個觀點認為,作者就是陸凱,但這個陸凱既不是三國的陸敬風,也不是北魏的陸智君,他就是一個叫陸凱的人,而范曄就是寫《後漢書》的範蔚宗。

那怎麼解釋“寄與隴頭人”呢?

范曄又不是隴頭人。

范曄倒有可能去過長安。

因為就在公園四一六年,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帶著人馬攻打後秦,並且接連勝利,攻佔了長安。

而范曄就在軍中。

不過這個勝利是短暫的,兩年之後,關中地區就被赫連勃勃大王給奪走了。

所以這首詩就是南朝人劉裕在長安的時候,他一個叫陸凱的好朋友寫給他的。

這首詩名滿天下,牽涉多個歷史名人,引發文壇公案

這麼說似乎就說得過去了。

這麼說有點趕巧的感覺,其實這個隴頭未必就是指的三秦地區的長安,而是指小長安。

《水經注》上說“淯水又南入縣,徑小長安”。

劉秀的軍隊在這裡還和王莽的軍隊發生過一次衝突,歷史上就稱為小長安之戰。

這個地方就在現在的河南南陽宛城區境內。

這個地方也是當時劉宋和北魏的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陳兵於此。

所以當時把這個前線一帶也稱為小長安。

這首詩名滿天下,牽涉多個歷史名人,引發文壇公案

南朝梁的吳均寫詩“妾坐江之介,君戍小長安。相去三千里,參商書信難”,就是把前線稱為小長安。

而范曄就在前線擔任過許多官職,所以他的好朋友陸凱寫詩說他是隴頭人。

這麼一來就說得通了,但這也只是猜測。

其實寫詩的陸凱和被贈送詩歌的范曄,未必就非得是這兩位名人。畢竟當時衣冠南渡,多少俊秀之士來到江東,不可能人人都青史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