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阳高大泉山:绿了荒坡荒沟富了百姓



大同:阳高大泉山:绿了荒坡荒沟富了百姓

今年82岁的张有旺老人,是“大泉山精神”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曾是青年突击队队员,说起“大泉山精神”的由来,老人如数家珍。

大泉山位于大同市阳高县城南12公里处,大泉山得名不是说泉大,而是说山大,它有8座山、2条大沟和72条小沟,是“山山和尚头,洪水遍地流,沟壑无其数,谁见谁发愁”的典型的丘陵地貌。

大泉山脚下的西岭村(后改名为大泉山村),新中国成立前只有28户人家,在十年九旱的雁北地区,靠天吃饭的人们,既盼着下雨又怕下雨,不下雨庄稼没收成,雨下大了又会冲田毁地,形成洪涝灾害,让庄稼颗粒无收。

张有旺说,新中国成立前,即使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大泉山农民种小杂粮的亩产也只有七八十斤。新中国成立后,到了农业合作社时期,党的领导好,集体的力量大,治山治水,大泉山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加上化肥等的应用,农民亩产能达到七八百斤,产量提高了十倍,真正解决了几千年来困扰人们的吃饭问题。

特别是祖籍天镇的高进才当了村支部书记后,带领当地群众拉开了治山治坡序幕。在战天斗地的实践中,大泉山人总结出了至今依然科学实用的水土保持“八连环工程”好办法,即打土谷坊、筑沟头埂、掏旱井、挖卧牛坑、鱼鳞坑、排水沟、打坝、修水平田。用这套办法,高进才带领大泉山村群众初步治理支毛小沟41条,使荒坡荒沟变绿生财,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

1955年,时任阳高县委书记王进就此写了一篇典型调查,报至中共山西省委。这篇文章后被收入毛泽东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把标题改成了《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并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按语:“很高兴地看完了这一篇好文章。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并且不要很多的时间,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问题是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

大泉山从此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红旗,高进才和大泉山也闻名全国,先后有20个省(市、区)的数十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后人把诞生于大泉山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称为“大泉山精神”。近年来,阳高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大泉山精神”,先后有4万多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46%。今年4月18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阳高退出贫困县序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