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陽高大泉山:綠了荒坡荒溝富了百姓



大同:陽高大泉山:綠了荒坡荒溝富了百姓

今年82歲的張有旺老人,是“大泉山精神”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他曾是青年突擊隊隊員,說起“大泉山精神”的由來,老人如數家珍。

大泉山位於大同市陽高縣城南12公里處,大泉山得名不是說泉大,而是說山大,它有8座山、2條大溝和72條小溝,是“山山和尚頭,洪水遍地流,溝壑無其數,誰見誰發愁”的典型的丘陵地貌。

大泉山腳下的西嶺村(後改名為大泉山村),新中國成立前只有28戶人家,在十年九旱的雁北地區,靠天吃飯的人們,既盼著下雨又怕下雨,不下雨莊稼沒收成,雨下大了又會沖田毀地,形成洪澇災害,讓莊稼顆粒無收。

張有旺說,新中國成立前,即使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大泉山農民種小雜糧的畝產也只有七八十斤。新中國成立後,到了農業合作社時期,黨的領導好,集體的力量大,治山治水,大泉山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加上化肥等的應用,農民畝產能達到七八百斤,產量提高了十倍,真正解決了幾千年來困擾人們的吃飯問題。

特別是祖籍天鎮的高進才當了村支部書記後,帶領當地群眾拉開了治山治坡序幕。在戰天鬥地的實踐中,大泉山人總結出了至今依然科學實用的水土保持“八連環工程”好辦法,即打土谷坊、築溝頭埂、掏旱井、挖臥牛坑、魚鱗坑、排水溝、打壩、修水平田。用這套辦法,高進才帶領大泉山村群眾初步治理支毛小溝41條,使荒坡荒溝變綠生財,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

1955年,時任陽高縣委書記王進就此寫了一篇典型調查,報至中共山西省委。這篇文章後被收入毛澤東主編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毛澤東把標題改成了《看,大泉山變了樣子》,並寫下了熱情洋溢的按語:“很高興地看完了這一篇好文章。有了這樣一個典型例子,整個華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問題的地方,都可以照樣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了。並且不要很多的時間,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也就夠了。問題是要全面規劃,要加強領導。我們要求每個縣委書記都學陽高縣委書記那樣,用心尋找當地群眾中的先進經驗加以總結使之推廣。”

大泉山從此成為全國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紅旗,高進才和大泉山也聞名全國,先後有20個省(市、區)的數十萬人(次)前來參觀學習。

後人把誕生於大泉山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稱為“大泉山精神”。近年來,陽高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發揚“大泉山精神”,先後有4萬多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46%。今年4月18日,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陽高退出貧困縣序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