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會

不用擔心人口爆炸。再怎麼超級的都市,人口也總會變少。

文|劉喜

2019年,包括廣州在內的一二線城市持續進行著搶人大戰。而中國的超大城市,卻仍在苦於「疏散人口」。

近年來,北京市為「疏解非首都功能」花樣迭出,令人歎為觀止。

不過,北京並不孤獨。近鄰首都首爾,正是最早開始恐慌「大都市病」的東亞城市之一。早在1960年代,首爾幾乎用盡了「強制趕人」之外的所有方法來疏解首都人口。

2010年以來,首爾的實際居住人口持續下降,在2016年跌破千萬,且無停止跡象,疏解人口的政策看似效果可嘉。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然而,不少人對首爾人口的下降卻持悲觀論調,甚至有文章認為「首爾人口的下降,是韓國人口危機的一環」。

超大城市成功控人,究竟該喜還是該憂?

七十年代的人口危機

首爾的崛起,本是政府計劃的結果。

整個五十年代,韓國都處於戰火和戰後的凋敝之中。朝鮮戰爭後的三年裡,美國給韓國提供了超過十億韓元的援助,韓國經濟終於從戰爭的廢墟中爬了出來,但仍然處於「低生產—低收入」的陷阱之中,經濟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增速逐漸降低,失業率居高不下。

朴正熙政府準確把握住了歷史的脈搏。1962年,樸政府頒佈了第一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開始進行「以政府為主導」的工業化。

韓國經濟開始騰飛,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相伴的,是科技的進步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1962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87美元,到1996年已達到10548美元,翻了120多倍,被稱為「漢江奇蹟」。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漢江奇蹟的締造者」朴正熙,也是充滿爭議的獨裁者

不過,狹義上的「漢江奇蹟」其實只發生在首爾,稱為「漢城奇蹟」也不為過。

在早期的經濟開發計劃中,首爾是第二產業規劃的核心。加上威權資本主義的韓國,經濟發展十分依賴國家機構「經濟企劃院」,企業也樂意逐水草而居,為爭取投資許可、或是拿到更多貸款,而將總部佈局在首都。

僅佔韓國國土面積0.6%的首爾,迅速超越了傳統上更加富裕的釜山地區,聚集起韓國大部分企業、醫療、教育、資本等優良資源,成為韓國真正的經濟政治中心。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1960年代的漢城街頭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1970年代的漢城車站

首爾的人口也開始爆炸。1960年代,這裡只有244.5萬人;到1990年代,人口猛增到1060萬以上,年均增長率高達11%。整個韓國1/4的人口都住在這裡。

儘管首爾市的地域也不斷擴大,1973年達到627平方公里,但也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這裡變成了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住有1.73萬人。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1949-2010,首爾人口情況及佔全國人口數之比

Source: Korean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kosis.kr)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熙熙攘攘的商業街

早在1970年代首爾人口達到500萬時,當局就敏銳的意識到,勃發的人口會帶來無窮無盡的問題。

在一番研判之後,政府認為,生產部門和政府機關是造成首爾市人口積聚的主要因素。

1964年,韓國在《控制快速城市增長的國務決策》提出「不鼓勵首爾的新工業開發」,並鼓勵生產設施向人口較少的省區轉移,從首爾遷出的公司可以減免稅收。

然而,在巨大政策利好的預期下,很少有公司願意離開首爾。

同樣面臨搬遷的還有政府機構和大學。1972年到1973年擬定的《大城市人口疏散措施》,計劃搬遷46個機關;還要求搬遷京畿大學、明知大學和漢陽大學,並要12個大學在首都圈外的地方設立分校。

搬遷計劃也同樣並不成功,明知大學和漢陽大學本部依然留在首爾。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隨著而來的是新城開發。1973年以來,首爾在周圍開發了昌元、驪川、丘尾等新城。這些新開發的城市,成為首爾「首都圈」的前身,預期能承擔起緩解首都人口壓力的重任。

作為「農民的兒子」,朴正熙還主導了轟轟烈烈的「新村促進運動」,通過政府投資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和公用設備,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在農村創造就業機會,以減少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朴正熙視察新村建設成果

然而,這些政策多為徒勞。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住在「錢途不明」的鄉村。而新城由於缺少就業崗位,淪為僅為睡眠使用的「臥城」。

無論政府如何鼓勵「遷出首爾」「留在家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依然促使著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離開家鄉,成為漢江奇蹟中一顆小小的泥沙。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走啊,走,別哭泣!翻過那白色的、黑色的/讓人憧憬的山巒/踏上通往首爾之路……」(Kim Chi Ha,1970)

瀕臨爆炸的城市

1988年,首爾成功舉辦了漢城奧運會。為建立首爾「國際化大都市」的形象,政府對首爾進行了大翻新,江南地區更從農田一躍成為韓國最繁華的商業區和最昂貴的住宅區。

「奧林匹克效應」也帶來了經濟從勞動密集到技術密集、從加工業到服務業的新飛躍,全國一片欣欣向榮。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請回答1988》回顧了這段歷史,女主角德善因為被選為馬達加斯加的奧運會舉牌小姐而認真操練

然而,繁榮背後翻湧起來的,是人口過多的環境問題。1990年,首爾人口已經超過了1060萬。這座佔全國GDP40%的城市,容納了全國1/4的人口,有著世界級的堵車記錄,嚴重的空氣顆粒物汙染,還有存在於高樓大廈邊緣的成千上萬「貧民窟」。

那些居住在周邊衛星城的人們,日子也並不好過。由於政府從1970年代以來持續在首爾地區規劃綠化帶,通勤距離變得遠之又遠。直到今天,首爾上班族的平均通勤時間也超過2個小時。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南大門市場上的洶湧人流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森林公園vs. 棚戶區

政府運用更加嚴格的手段來應對人口危機。從80年代開始,首爾多次制定《首都圈整備計劃》,把首都圈規劃為幾大區域,不同類型的區域實施不同的產業發展限制。圈內只要新建或擴建人口集中誘發設施時,都需通過委員會審議。

願意遷出首都的公司能得到更大的減免稅優惠,而在都市區建立和擴張的企業,則將面臨3到5倍的重稅。在擁塞抑制區內,如果要新建或擴建寫字樓、商業建築等人口誘發設施,還要徵收擁塞費。

成本也加到了市民頭上。大城市新居民不僅要繳納人頭稅,還要負擔首爾地區比其他地方更高的學校費用。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首爾最新的城市規劃

韓國加快了周邊城市建設。1980年代以來,首爾開發了差不多十個衛星城,首都圈基本形成。

為抑制首都圈的「臥城」傾向,《首都圈整備計劃》持續推動城市功能的外遷。1978年,隸屬韓國中央政府的國土研究院搬遷到了距首爾中心約30公里的京畿道安養市;負責中央政府土地和住宅事業的LH公社也設在了京畿道的城南市。

衛星城也享有了齊備的超市、醫院和學校等生活設施,並被覆蓋在首都圈的電鐵網內。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首都圈電鐵是世界第三大載客量的鐵路系統,2013年的日均載客量超過1000萬人次,總長度達到975.4公里

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城市爆炸危機,首爾甚至考慮過遷都。第十六任總統盧武鉉在大選期間,就將「遷都」作為競選口號之一,贏得了中部選民的支持。

2003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往中部地區,並最後選址中部的燕歧—公州地區。後來這一地區被命名為「世宗」。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世宗市距離首爾約160公里

然而僅在一年後,憲法法院就裁決《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憲,政府只能改以「行政遷都」的形式,將行政機關陸續遷往世宗。

2009年,經濟學家出身的總理鄭雲燦喊停了會造成「資源浪費、行政效率低下」的遷都計劃,迎來了開發商和當地民眾的強烈抗議。幾經波折後,青瓦臺決定將「9部2處2廳」遷往160公里外的世宗,總統府、國防部及外交部等機構留在首爾。

最解其中滋味的,恐怕還是奔波於兩地的公務員們。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世宗市中央行政大樓機構分佈圖

人口調控:勝利還是危機?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首爾的人口數字,會發現:大可不必為城市爆炸而擔憂。

首爾的人口在90年代達到峰值,然後緩慢減少。 遷入者的數量一直增長到1990年, 然後開始下降; 遷出者的數量卻一直在增加。因此,淨遷入量在1965-1970年間達到高峰後便開始持續下降。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首爾人口的遷出量在90年代就超過了遷入量

來源:袁城,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韓國的國內人口遷移

這些人去了哪裡?

大部分人如政府所願:去了首都圈。1995到2000年間,大約有110萬人從首爾遷移到京畿道,佔從首爾總遷出人口的66.3%。2016年,曾佔全國人口1/4的首爾,人口占比降到了19.37%。而京畿道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首爾的1.26倍。

這不得不說是城市人口調控政策的勝利。

但如果我們細細品味這一「勝利」,會發現首爾群眾別樣的苦澀:

首爾人口的減少多以青年人為主,他們的離開是生活壓力重負下不得已的選擇。

首爾的房價從奧運會之後開始飆漲,而嚴格的土地開發限制、綠帶率達到29%的城市規劃,則一直制約著首爾的住房供給。

1980到1990年的10年間,首爾都市區家庭增長了68.5%,住房增長了66.4%,二者相差2.1%;而在城市中心區,這一差值達到5.4%。

住宅供給彈性的缺失,導致首爾的房價一路飆升。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需要成家,又買不起房的青年人口「逃離」了首爾。市政府的統計顯示,20至39歲年齡段的人群是「脫首爾」的主體,佔所有流出人口近一半的比例。

根據韓國人口普查的數據,由於住房原因遷移的比例差不多達到了30%,高於為家人團聚的23.5%,是最重要的遷移理由。

這些逃離的人,不僅流向了首爾周邊的首都圈,還流到了更遠的地方。1995到2000年,臨近首爾都市圈的忠清南道和忠清北道都經歷了人口正遷入。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風景優美、房價宜人的首都圈周邊地區成為越來越多韓國人的選擇

更令人焦慮的,是低迷不振的出生率。

這座人口流出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的城市,也有著全國最低的綜合出生率。首爾的新生人口從2000年的13萬多人下降到2017年的6萬,日均出生人口不足180人。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首爾出現了專門為老年人開放的迪斯科舞廳

老齡化反過來又影響了房價。2015年房市回暖,交易數量達到7年來的最高水平,但價格增長「宛如冰凍」,18個月只上漲了3%,去除通脹因素後甚至不到2%。

住房供給的速度逐漸趕上甚至超過了需求,因為——有「育子」剛需的人越來越少了。

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一度實行控制生育的家庭計劃,提倡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五十年後,有人開始反思:我們的人口政策,是不是實行的太過優秀?

东北亚首都控人往事|大象公会

· 韓國「計劃生育」海報

總和生育率0.98的韓國,看樣子很難一下子爬出低生育陷阱。不過不管爬不爬,這個1000公里外的國家都告訴了我們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

不用擔心,再怎麼超級的城市,人口也總終究會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