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佔領河隴後,淪陷區的唐朝人是如何生活的?

重返西藏


安史之亂爆發後,內地軍隊多年沒有作戰,軍事素質特別差,難以抵擋安史叛軍的強大攻勢。唐玄宗急令邊兵回調,防守長安。一時之間河西、隴右的百戰之兵大部分都離開駐地,回防潼關。

但由於在潼關負責指揮的哥舒翰和宰相楊國忠的矛盾激化以及玄宗本人對統兵大將的猜疑,使哥舒翰貿然出擊,導致大量的河隴精兵在潼關外被叛軍消滅,哥舒翰本人也被俘。

河隴邊軍千里勤王時,只在駐地留下了少量老弱之兵。可以說唐與吐蕃漫長的國境線上基本處於沒有防備的狀態。吐蕃趁機連年攻佔和搶掠殺傷。到了廣德年間,唐朝的蘭、河、廓、鄯、臨、岷、秦、成、渭等隴右之地都已經盡陷吐蕃之手,使安西、北庭、河西與長安隔斷。吐蕃又沿著祁連山北上,兩年後攻佔涼州、瓜洲、沙洲、甘州、肅州,盡佔河隴之地,唐人子孫盡皆為奴。

吐蕃佔領河隴後,對當地漢民進行了極其殘酷的壓榨,強迫唐朝子民穿上吐蕃服飾,改說吐蕃話。平時更不能直視吐蕃人。因為吐蕃也是常年對周邊國家發動戰爭,需要極其龐大的徭役和賦稅,大量的漢民因此淪為奴婢,給吐蕃種田放牧,充實軍役。病老者動輒殺之,棄之而去。

吐蕃統治者的高壓政策,導致河隴地區民族關係的空前緊張,漢民與吐蕃人處於尖銳的對立狀態。期間不斷髮生起義,沙洲驛戶汜國忠、張清領導的起義迫使當地的吐蕃貴族縱火燒屋、伏劍自裁,起義者三天就突破了酒泉到敦煌的重重要塞。雖然起義最終失敗,但給河隴漢民作出的榜樣,為後來的成功留下了希望。迫使吐蕃統治者轉變民族政策,緩和矛盾。拉攏以前唐朝的舊官、世家豪族參與政治管理,封他們做一些小官。

後來吐蕃衰落,已無力再維持在河隴的統治,張義潮領導的歸義軍收復了河隴地區。


太極殿裡的千牛備身


導讀:安史之亂爆發,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率領精銳部隊去長安平亂,河西空虛。吐蕃乘機攻陷蘭、河、廓、鄯、洮、岷、秦、成、渭等隴右諸地,繼取涼、瓜、甘、肅等州。數年後,又攻陷沙州。至此河隴諸州盡為吐蕃所有。


“及潼關失守,河洛阻兵,於是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謂之行營。曩時軍營邊州無備預矣。乾元之後,吐蕃乘我間隙,日蹙邊城,或為掠劫傷殺,或轉死溝壑。數年之後,鳳翔之西,邠州之北,盡蕃戎之境,淹沒者數十州。”

淪陷區內的唐朝人待遇:

至此,吐蕃把夢寐以求的河隴諸州納入版圖。吐蕃文明相對落後,以農奴制為主。對於奴隸主來說,奴隸代表財富和生產工具。落入吐蕃之手的唐朝人大部分生活悽慘,沒有任何地位。不但被打罵,還要求按照吐蕃的法式和服裝執行。是典型的吐蕃版剃髮易俗,令人髮指。唐朝人只有在春節當天允許穿漢服一次祭拜祖先。繁榮富足的河西走廊弄的跟荒漠一樣,甚至有些地方的農田被退耕變成了吐蕃人的牧場。

“吐蕃既得河、湟之地,土宇日廣,守兵勞弊,以國家始因用胡為邊將而致禍,故得河隴之士約五十萬人,以為非族類也,無賢愚,莫敢任者,悉以為婢僕,故其人苦之。及見倫歸國,皆毛裘蓬首,窺覷牆隙,或捶心隕泣……”

因為吐蕃粗暴的治理模式,造成淪陷區的唐人起義風起雲湧。吐蕃被迫改變了治理模式,類似一國兩制但是遠沒有那麼平等。唐人的地位逐步提高,漢族世家豪族參與政治管理。漢族平民實行“計口授田”等措施,力圖維護漢族百姓原有的經濟地位,以安定民心。農戶都能按家庭的人數佔有一塊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並按照比例納稅。雖然社會地位有了提高,但是還是不如回到自己的祖國。這個目標直到百餘年後張議潮的歸義軍的出現才變成了現實。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