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手下有三國裡最厲害的幾個武將和最厲害的謀士,為什麼沒有統一三國?

萊尚丶羊羊羊羊羊羊


為什麼劉備不能統一三國?原因有很多,既有出身起點的因素,又與個人能力有關,當然也與劉備勢力人才相對偏弱有關。

有人說劉備麾下有三國時期最厲害的武將和謀士,這或許是深受《三國演義》影響並將自己代入其中了,其實,三國勢力中,劉備的人才整體水平一直都處於最後一位,不管是人才能力還是數量,都從來不曾佔過上風。

一、謀士對比:

先論謀士,劉備在世時拿得出手的謀士也就是諸葛亮、龐統、法正、馬良等幾個而已,其中龐統、法正和馬良都不是長壽者,龐統死於徵蜀戰爭中,法正在劉備自封漢中王次年就病死了,而馬良也戰死在夷陵之戰中,只有諸葛亮一直活到劉備去世後。

相比之下,孫權的謀士並不比劉備差,除了人人皆知的周瑜和魯肅,還有陸遜、顧雍、步騭、孫邵和“二張”的張昭和張紘,而曹操的謀士則更多,他陣營中的謀士數量高達上百人,其中就包括頂級謀士郭嘉、賈詡、荀彧、荀攸、程昱、司馬懿等。

按三國勢力謀士數量和質量來對比,曹操遙遙領先,孫權整體略強於劉備。

二、武將對比:

再論武將,劉備勢力最為人熟悉的當是“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和列入“三國二十四名將”的魏延,其餘武將只能算是二流水平,應該說,這六將確實都算是三國時期的頂級將領,也正因為有他們的輔助,劉備才能在無寸土之地時“鹹魚翻身”,以荊州為跳板取得川蜀與漢中,成為三分天下之一。

然而,劉備武將的整體數量還是少於東吳,孫權勢力的太史慈、甘寧和呂蒙並不比“五虎上將”差,而“東吳十二虎臣”的其他十一位和朱然、朱桓等則比劉備的第二梯隊武將要強得多。

至於曹操勢力,則可稱得上武將如雲,“三國二十四名將”中,曹操就有典韋、許褚、夏侯惇、夏侯淵、張遼、張郃、徐晃、龐德、張繡,此九位武將的能力堪比“五虎上將”,此外文聘、李典、曹彰和“五子良將”的樂進、于禁、“八虎騎”的曹仁、曹純、曹休、曹真、夏侯尚、曹洪都堪比“東吳十二虎臣”。

按三國勢力武將數量和質量對比,曹操依舊遙遙領先,孫權與劉備相當。

從以上對比分析看,劉備勢力的人才一直都落後於曹操和孫權,就此而言,劉備三分天下已是極致。

我是六甲番人,更多精彩,敬請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在三國相互爭鬥的時期,誰能最終取勝,考量的因素有很多,甚至包含運氣,但僅僅從人才上說,劉備也是差的很多。劉備手下雖然曾經聚集過一批頂尖人才,但那都是在他打根基時期,真正打天下的時候,蜀漢已經沒有多少人才了。

劉備的人才

劉備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超人的識人能力,他在還沒有根基的時候,就發掘並且招攬了關、張、趙三人。在來到荊州後,他先是遇到了徐庶,在徐庶的幫助下打了一些勝仗,但徐庶很快就被逼迫離開,之後他遇到了真正能讓自己騰飛的那雙翅膀—諸葛亮。在諸葛亮一翻嘴炮下,劉備終於有了人生規劃。之後好像一切都時來運轉,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南四郡,拉來了黃忠、魏延,接著又從孫權手中借來南郡。此時益州反骨仔張松又來當帶路黨,還拉上了自己的好朋友法正,他又順利的招降了西涼馬超,這幾年劉備簡直不要太得意。最終,他順利的拿下益州和漢中,擊敗曹操,進位漢中王,只是中間死了龐統一人,稍顯遺憾。

劉備手下的結局

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似乎又開始了自己走背字的命運,先是關羽孤軍北伐被擒殺,接著是張飛又被叛將割下腦袋。劉備發誓要東征,不管是為了給兩個弟弟報仇還是想要滅掉東吳,徹底佔據東南半壁江山。而在此之前,法正已經去世。

劉備的意願和之前諸葛亮給他畫的餅不一樣,諸葛亮不想這麼來,趙雲也勸,但都擋不住劉備。劉備最終帶著黃忠去了,結果都知道,劉備和黃忠最終也去了。

到此時,劉備頂峰時所積攢的人才,關、張、黃去世,馬超呆在漢中,哪也去不了,魏延又在漢中守著動不了,趙雲到是留下了。文臣方面,龐統之前就死了,法正也沒了,只留下個諸葛亮。這麼數下來,蜀漢的人才此時已經凋敝,更何況劉備辛辛苦苦攢下的家當,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精光,虧的蜀漢勢力一蹶不振。

後期北伐

劉備去世後,蜀漢迎來諸葛亮時代。在諸葛亮時期,諸葛亮內政是一把好手,打仗也算不錯,但諸葛亮因為身兼多職,出來北伐,家裡的內政搞得不好,在家搞內政,對魏就沒有一個合格的統帥進行作戰了,搞得諸葛亮內政軍事兩頭忙,結果累死五丈原。

反觀同時期的蜀漢主要死對頭曹魏,先是曹操時期人才方面就超越蜀漢,到了諸葛亮時代,更是秒的蜀漢連渣都不剩。蜀漢本錢本來就薄,經不起折騰,所以諸葛亮才會每次北伐都小心翼翼,從不弄險,因為真的輸不起啊。

劉邦打項羽,就是靠著自己人才多,才能從小小的漢中翻盤,劉備和他祖先起點一樣,但無奈人才上實在差太多,一點機會都沒有,統一天下,最終只能是黃粱一夢了。


天天故史匯


又是一個將《三國演義》當成史書看的,那是小說不是歷史啊朋友!



在真實的歷史中,魏蜀吳三國,蜀國的實力是最弱的,無論是地盤,人口,還是武將謀士這樣的人才儲備!劉備都比不上曹操和孫權!

誠然,劉備手底下確實擁有關羽趙雲諸葛亮等一眾非常優秀的人才,但是這樣的陣容比起曹魏和孫吳其實並不佔優。尤其是以諸葛亮、費禕、郭攸之、董允等荊州人才的相繼去世和被害,蜀國人才凋零。



首先咱們來看曹魏,論武將,五子良將,夏侯一脈,曹氏一脈,還有後來的司馬家,鍾會,鄧艾,可以說是名將輩出。論謀士,郭嘉荀彧這些人絕對不輸臥龍鳳雛,更為可怕的是,潁川謀士集團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

孫吳也是一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每個都是當世人傑。



當然,其實最大的差距是在人口上!

據統計,梁方仲在《中國曆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中認為蜀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28萬戶,94萬人;同年為國有52萬戶,440萬人。吳國在280年幼52萬戶,230萬人。這成為目前主流認識,教科書也採用這個說法。



如此大的人口差距,導致蜀國在兵員上就先天不足!再加上劉備集團實際上是一個,豪俠武人、寒門下士為核心的政治集團。這個集團在三國中帶有濃厚的下層社會特點。他始終沒有與當時的強大力量,士族豪強合作,尤其是益州士族豪強一直對蜀漢政權陽奉陰違。



沒錢,沒兵,蜀國能堅持那麼久,是真不容易!至於一統三國,可能性最小!


白話歷史君


在這裡我們簡簡單單地說一些為何蜀國無法取得天下。

首先我們說人才,蜀國初期的人才確實驚豔非常,比如諸葛亮,比如法正,但是看著蜀國人才濟濟,但是相比與魏國,蜀國的人才在中後期出現斷檔,所以弄得諸葛先生都要事必躬親活活累死,所以按題主所言題目是有些錯誤的,蜀漢的人才並不是魏國的人才儲備能比擬的。



第二點,就是地勢,蜀地的地勢就是進去困難出去也困難,若要出蜀需選東和北兩條道路,東出荊州,北上漢中,這是對於蜀漢政權唯二的兩條出路,這是當時人力所無法超越的東西。當荊州失去之後,東邊的路基本就行不通了,所以至此蜀國只剩下北伐一條道路了,不然只能困死益州。而且蜀漢的人口基數也是遠不及魏國的,這個更是蜀漢的硬上。

第三點,最最重要,無論是魏蜀吳哪個國家,都逃不脫的東西,就是世家大族。比如支持曹操的士族有許氏,王氏,夏侯氏等等,也正是支持他的士族勢力極為龐大,所以曹操的勢力才能發展如此迅速。而蜀漢確實也有荊襄大族諸如黃氏(沒錯,就是諸葛老婆的孃家)以及諸葛氏的支持,當初劉備三顧茅廬除了看重諸葛亮的才能,還後諸葛亮背後的勢力(可別天真地以為諸葛先生是個普通的山野村夫)



當時的荊襄大族其實一直在找勢力投靠,但是魏國地處中原腹地,大族林立,去了那指不定撈不著好處,就投資了老劉。其實世家大族的作用往往是我們不經意間忽略的,但是士族可以培養出許多人才供之驅策,所以蜀漢東吳越到後面越乏力。

這也是蜀國沒辦法北伐成功的原因,魏國之後的晉國也最終統一天下。


金道人


誠邀,如題。
劉備手下有三國裡最厲害的幾個武將和最厲害的謀士,為什麼還是沒能統一三國呢?小編認為理由有二。

首先,劉備底子太薄。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拼爹”的社會。曹操祖上是漢相國曹參,孫權的爹也是長沙太守,其實曹操和孫權起兵的第一桶金都是祖上給的,所以他們很早就能打下自己的根據地,繼而繁衍生息,但是劉備就不同了。

劉備除開頂著個“漢皇苗裔”的帽子,什麼都沒有,甚至於年過30了還在織蓆販鞋為生,劉備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曹操已經是漢朝的騎都尉,孫權父親孫堅也是長沙太守獨霸一方,巨大的時間差導致劉備日後的發展拍馬難及,到最後,曹操領有北方青州,幽州,冀州,幷州等中原九州,勢力強大且穩固,劉備自然難以撼動人家了。當然這也不能怪劉備自己,主要是投胎技術不好。

其次,劉備人才不少,孫權曹操同樣人才濟濟

曹操陣營的荀彧,程昱,郭嘉等皆是天下頂級謀士,曹操的五子良將也不輸給劉備的關張趙馬黃;孫權人才最少,但也有周瑜,魯肅,陸遜等文臣武將,所以劉備在人才方面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愛看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胸懷大志的劉備,在人生巔峰,不僅得了俱有戰略意義的荊益二州,而且文有臥龍,鳳雛這樣一流的謀臣,武有關張趙馬黃等絕世猛將,但最後卻沒能一統天下,興復漢室,曾讓多少後人為之感嘆不已,其實感慨之餘,您若深思一番,就當時的情景,能同強大魏吳鼎足而立,已經不錯了,就算張良重生,韓信再造,也未必打造出新局面,就象孔明所說,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立三世,國險而民附,不可圖也。曹操佔領整個中原,山川險要,廣有縱深,攻守自如,人口眾多,兵精糧足,特別是曹操策略得當,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都可做官,致使天下才能出眾之人十之八九,歸附帳下竭忠盡志,能征善戰的猛將不下千員,曹操都親之信之,在加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固若泰山,很難動搖。孫權佔據江南半壁河山,幾代人兢兢業業,歷經圖治,深得百姓擁護,手下將士謀臣盡心盡力,再加上長江天險,幾乎沒有突破口,也就是兩個對手太強大了。劉備要想有所作為,只能等,天下有變,對手內部出現嚴重危機,荊益兩路出兵,可能奏效,遺憾的是危機首先出現在自己內部,關羽把荊州丟了不說,命也沒了,荊州沃野千里,是劉備興漢的重要糧草兵源戰略基地,是西蜀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它的有無關係劉備的成敗,對劉備的打擊可見如何,於是劉備不顧孔明等人的反對,舉全國之力,攻伐東吳,結果可知,差點全軍覆滅,劉備悔恨交加,不久於人世,本來實力有限的西蜀,經這麼一折騰,實力大減,還好諸葛亮等精英鞠躬盡粹,不僅沒有被對手征服,還屢出祁山,久伐中原,但因實力懸殊,事倍功半,又苦苦支撐了幾十年,已算難能可貴了。劉備得其人,未得其時,也許是冥冥之中,早已註定,許多事不是努力就能成功,但只要盡力了,當無遺憾。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其實完成統一,或是達到一定的程度,真的是各種因素交叉的累積起來,且朝著正面發展。有時一個小小的決策就能改變整個大局,一個小小的意外也能使結果全然不同。

論劉備手下的武將【關張馬黃趙魏】,文臣【諸葛龐法】厲害嗎?確實厲害,諸葛亮自然不用多說,而關羽張飛也是三國裡一等的統帥與軍事家。



那麼為何不只沒統一三國,還率先滅亡呢?其中有幾個因素,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將臣精良是真的,人才匱乏更是真的

有句話說得好,蜀漢的將帥精而少。劉備本身起步時,身後的隊伍就小,沒有魏宗親與漢臣,也沒有東吳老將領們。



而到了蜀地,人才更加的匱乏。

所以,關、張、馬等人要麼統帥大軍,要麼鎮守一方,每個人都當諸侯去用。所以打起仗來,一是不怎麼協同作戰,二是良將太少。



第二,人和並不在天時。

都說【臥龍鳳雛,得一就可安天下】,而劉備又同時擁有【五虎大將】,但是細細分析,幾個人在一起作戰的時候基本沒有,因為這幾個人聚齊就已經很晚了。

而曹操從征戰起就有一幫兄弟們,後來招降的,來投的,數不勝數,協同作戰的戰事太多了。東吳同樣。



第三,沒有新生力量,後繼無人。

前面談到人才匱乏,不只是當時,沒有資源,自然影響長久發展與人才的更迭。

東吳都督都換了好幾代了,而諸葛亮如果早去世,蜀漢都撐不了這麼久。



其實,說到最後,實現統一真的需要非常多的因素,不只表面實力,還有長久實力,運氣也要佔很大的因素。

魏國不也沒到最後嗎,一個司馬懿熬了好幾代,篡魏為晉。



最後一句戲說——劉備對身後的臥龍鳳雛,五虎大將說:“遇見你們已花光我所有運氣……”


望十安的酒


首先這個假設就有問題,三國中魏蜀吳的文臣武將其實都是半斤八兩,沒有誰說自己絕對一家獨大,不然天下哪裡會三分?

客觀上說,文臣武將最有優勢的無疑是曹操,這也是其取得三國最大地盤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竟很多事情,看哪些花裡胡哨的吹捧是沒用的,最終結果說話才是硬道理!

下面先來梳理下劉備手下的謀士:

幫助劉備取得西川的龐統死在了落鳳坡,才三十多歲,幫助劉備取得漢中的法正,也是在劉備稱帝前就早早的去世了,可以說劉備陣營中,最能幫助其爭奪地盤的謀士都很短命,這是劉備最不幸的地方。

至於其餘謀士,如諸葛亮則屬於善於後勤的蕭何一樣的人物,而法正和龐統則是張良和韓信式的人物,雖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美談,但是如果沒有韓信,一千一百的蕭何,也很難成就霸業!


瓦爾登的船伕



知史說史鑑史


劉備手下武將,關張萬人敵是史書上有記載的,諸葛亮治國能力堪稱一流,最後蜀漢在三國中第一個滅亡,還是實力不濟的原因。古代國家強弱,有幾個衡量標準,地盤,人口,兵員,糧食產量。從地盤上看劉備在最巔峰狀態是佔有益州全境和小半個荊州,到後期只有一個益州,面積上比東吳都小許多。人口和兵員是直接掛鉤的。劉備猇亭之戰動員了傾國之兵,《三國演義》上說75萬大軍,實際上充其量不超過十萬。《三國演義》在軍隊數量上經常誇大,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貌似每次都帶著幾十萬人,唯一與史書記載相符的是劉禪在向鄧艾投降時上繳的清冊裡的數字:民九十八萬戶,吏四萬人,甲士八萬。這就是蜀漢滅亡前的全部家底了。刨去防備西南夷的南中方向,防備東吳的永安方向以及各地的守備兵力,蜀漢用於曹魏方向的總兵力絕不會多於五萬,機動兵力就更少了。再說糧食,益州雖號稱天府之國,但真正的產糧區只有成都平原這一塊,其餘大多是山區。即使糧食產量再高,由於蜀漢多次主動出擊,運輸線漫長,又加上山路崎嶇,消耗非常大,以致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是糧盡而退。連年北伐已經基本耗盡了蜀漢國力,政治上又派別內鬥不斷。蜀漢末期,東吳使臣薛珝回到東吳就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這種國力如何能統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