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臨終絕筆中寫了什麼,竟讓慈禧嚎啕大哭?

用戶61403323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這是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李鴻章臨終前所作的一首遺詩。


當慈禧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想起這位為大清奮鬥了一輩子的老臣,不禁悲從中來,痛哭流涕。

這首詩前兩句是在感慨自己雖然為大清嘔心瀝血,四處奔走,但大業未成,就算是想死也死不了,更不敢死。

李中堂為大清四面漏風的危局可謂是操透了心,與洋人簽訂那些條約,遭國人唾罵,但他沒有辦法。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是一位老人家臨死時的痛苦與無奈。 大清立國以來發展緩慢,世界列強卻突飛猛進。

使得中華民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災難,那麼多大清的子民死在屠刀之下。


秋風吹過,我手持著寶劍,落日的餘輝照在我身上,插著旌旗的點將壇空無一人,是我中華無人了嗎?

如今列強對我大清虎視耽耽,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啊!

這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在彌留之際,唯一能為大清做的事了。

1901年11月,兩宮太后與光緒迴鑾途中,接到李鴻章病危的電報,慈禧太后大驚: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這如此重荷 ,更有何人分擔” ?

1901年11月7日,北京急電又至,電文曰:

“合肥相國,已於今日午刻逝世”。

兩宮太后驚聞噩耗,哀痛不已。光緒連發3道上諭:由王文韶署理全權大臣;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人駿調補山東巡撫。

緊接著又發佈了為李鴻章治喪的上諭。 在開封,慈禧召見慶親王奕劻,問李鴻章去世的詳細經過。

奕劻答:

“據說李相臨終時,兩目炯炯不暝,後目暝時猶流淚”。

說完把李中堂的遺疏呈上,裡面除了一封奏摺,還有遺詩一首。 慈禧看到遺詩,痛哭流涕:

“大局未定,若李中堂有不測,再也無人替我分擔了。而其中的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其實是暗喻慈禧,朝廷上下,無可用之人,大清危矣。”

這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眼中的“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心中的“再造玄黃之人”之死,對清政府的打擊是致命的。

遺折中說道:

“惟翼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暝;伏讀迭次諭旨,推行新政,力圖自強”。

意思是我還想多活幾天,能看到國家的中興。要是現在死去,我死不瞑目。

我看了近來頒佈的上諭,我們要推行新政,發憤自強。要是真的能這樣,我死而無憾。

看到這份奏摺,兩宮太后涕淚橫流,唏噓不已。合肥李相臨死前還在擔憂積貧積弱的大清,希望帝、後能舉行新政,富民強國,再度中興,也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世人都認為李鴻章是個賣國賊,晚清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他簽訂的。

可是有幾人知道在與洋人交涉中,李鴻章都是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他搞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

對於不平等條約的,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不平等簽約:


他也有外交也盡力維護大清,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

他也曾作出過錯誤決策,但他對大清的忠心是不用懷疑的。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他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正如日本人對他的評價:

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吾人點評:李雖出入為華夏子民,苟且於列強帝國,卻奈何生不逢時,忠無明主。(可憐愚忠於慈禧和滿清皇室)。徒留被後人非議的人生。

參考資料: 《李鴻章》(尹福庭著) 《李鴻章回憶錄》(【美】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


剛日讀史


李鴻章在彌留之際,寫了兩樣東西。一個是呈給遠在西安的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奏章,另一個是一首詩。

奏摺不長,也就四百多字。但這份奏摺中李鴻章所表達出來的深情,卻引起了共同經歷晚清動盪的慈禧的共鳴,讓慈禧這位心狠手辣的老太太也為之動容。

李鴻章的遺奏,大意是說:

我知道自己重病難以治癒,大概快到了生命的盡頭,現在口述這份奏摺,希望聖上可以明鑑此事。

我為官四十多年以來,吃苦耐勞,從未請過病假。之前我在馬關受傷,大量失血,才導致了眩暈。去年夏天,在北上途中又再次患上了腹瀉,身體元氣大傷。在回到都城以後,我又因為諸事不順而日夜操勞,長期焦慮。這使得我胃口越來越差,身上的老毛病也反反覆覆地發作。後來承蒙太后您的關心,擁有了特別假期。對您的關心和慰問,我非常感激。

和八國聯軍的合約差不多處理完了,但和俄國的協定還遙遙無期。這些讓聖上憂心的事,也是我沒有處理完的心事。我每次一想到這些,便覺得五臟六腑都像是有烈火在焚燒。這個月十九日的晚上,我突然咳出大半碗血。幾天之內,我都陷入昏迷,醫生們束手無策,我知道我的生命難以再延續。

我想到我早早就受到朝廷的賞識,承蒙的恩惠最深。所以每每想到時局艱危,我就不敢透露自己的病情。我只希望自己能多活幾天,親眼看到國家的復興。正是因為心中懷著這樣的志向,所以我要是如此死去,那我大概會死不瞑目。

現在朝廷還在復興的起點,聖上也沒有回到都城。和八國聯軍的的協議才達成,東邊的爭端卻還沒有平息。我們整個國家的根本都受到動搖,處處都潛伏著危機。我想,多難興邦,殷憂啟聖。我看了近來頒佈的多道政令,覺得我們應舉行新政,以此來達到自強的目的。慶親王等人和我共事很久,這次他們更是和我一同面對困境。所以他們一定是可以為國家真正效力的人。有他們繼續努力,我就算這麼走了,也死而無憾了。而我的子孫,他們也受到朝廷恩惠,所以他們也會為朝廷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單單從內容來說,一位七十九歲高齡的病重老臣,在生命垂危之際仍然惦記著國家大事,這該是怎樣一位為了家國拋頭顱灑熱血的人。而李鴻章在重病時還能記得清政務,也看得出他平日裡是個多麼投入的人。

而李鴻章又不是一個普通大臣。他的這份遺奏,是呈給慈禧的。

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之一,領導了洋務運動,掌握著北洋水師。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評價李鴻章說,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在局勢混亂,各種勢力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激烈角逐的時候,李鴻章在清朝廷起到了定心丸一般的作用。

無論慈禧惦記李鴻章是因為什麼原因,當看到並肩作戰的老臣如此感激和道別,慈禧不可能不感到痛心。

正如慈禧所說,李鴻章是“再造玄黃”之晚清重臣。對慈禧而言,李鴻章的離去,是“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鄧海春


李鴻章雖然清王朝的“裱糊匠”,為滿清修修補補了三年又三年,可是,他只是他家老佛爺的“裱糊匠”罷了。

他所忠於的如是清朝,他便不可能任由慈禧禍亂朝綱,讓皇帝淪為她的傀儡,也不會讓她將皇帝囚禁於瀛臺之中。

所以,李鴻章說到底只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他的所作所為也幾乎是為了維護慈禧的統治,讓慈禧能夠肆意地主宰清王朝的命運,讓她能夠肆意地揮霍和享受皇權。

不過,李鴻章也沒辦法不給他最敬愛的老佛爺當“裱糊匠”,他所擁有的一切是老佛爺給他的,如果他不幫她保住從皇帝手中奪過來的皇權,他作為她的寵臣,她失勢了,他又如何能夠保全自己所擁有的權勢?

他不會,也不敢去賭皇帝奪回皇權後會不會對他這個所謂的“後黨”秋後算賬。

所以,縱使李鴻章千方百計地將自己打造成一個“清朝忠臣”的模樣,他所忠於的也始終只是慈禧一人。

李鴻章為了維護慈禧的統治,可謂是殫精竭慮,一次又一次地為她“擦屁股”,成了清朝和洋人簽訂條約的“簽約專家”,被人罵得狗血淋頭。

可是,李鴻章沒有後悔,因為他知道自己在被罵的同時,他也享受到了慈禧送給他的權勢和富貴,想要有所得,便得有所失。

那麼,李鴻章在臨終遺疏中究竟寫了什麼,竟讓慈禧看得流淚滿面?

李鴻章在自感命不久矣時,口占了一遍遺疏,然後讓他的兒子李經述寫了下來。

他在遺疏中說到:“竊臣體氣素健,向能耐勞,服官四十餘年,未嘗因病請假。前在馬關受傷,流血過久,遂成眩暈。去夏冒暑北上,復患洩瀉,元氣大傷。入都後,又以事機不順,朝夕焦思,往往徹夜不眠,胃納日減,觸發舊疾,時作時止。迭蒙聖慈垂詢,特賞假期,慰諭周詳,感激涕零。和約幸得竣事,俄約仍無定期。”

當了四十餘年官,沒請過一日病假,我對你的忠心可謂是日月可鑑。

1894年,為了讓慈禧過一個開開心心的60歲生日,李鴻章幾乎將所有精力放在瞭如何給慈禧慶生、如何討慈禧歡心這件事上,卻讓北洋艦隊開入威海衛這個死衚衕,從而讓日本人一鍋端了北洋水師。

1895年,李鴻章不得不代表清政府去日本馬關籤條約,結果卻被一個日本人給打了一槍,差點丟了命。

1900年,慈禧腦子一熱,突然“勇氣可嘉”地向11國宣戰,結果被洋人打得鼻青臉腫、滿地找牙,她只能攜著光緒倉皇出逃,然後恬不知恥地自稱“西狩”。

慈禧一時間嚇得後背發涼,急得直冒冷汗,怎麼辦?她的目光不禁轉向了廣東的方向,她又想起了一個讓她頗有安全感的男人——李鴻章。

老李呀,我讓洋人給欺負了,快來幫幫我!

李鴻章被迫地加入了“東南互保”,可是心裡卻無時不刻地牽掛著老佛爺,所以一收到老佛爺的傳召,即便此時已經病怏怏了,他也仍然迫不及待地讓人抬著北上了。

可是,他在北上途中,被折騰得上吐下瀉,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他好不容易到了首都,和洋人的談判卻又很不順,愁的焦頭爛額,憂鬱難舒,吃不好,也睡不好,老毛病也復發了,真是苦呀!

不過,不管怎麼辛苦,他也必須要完成老佛爺交給他的任務——和洋人講和,不論付出怎樣的代價,也要讓老佛爺安然回京,繼續掌控中樞。

1901年9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慈禧這才敢擺駕回京。

李鴻章也很清楚這是自己最後一次給老佛爺擦屁股了,所以忍不住和老佛爺嘮嗑嘮嗑了自己這麼多年的苦勞。

慈禧讀到這,心中泛起了酸,眼淚也在眼中打轉。

說完了心酸,在將死之際,自然得說一些“臨別感嘆”了。

李鴻章又說到:“現值京師初復,鑾輅未歸,和議新成,東事尚棘。根本至計,處處可虞。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啟聖。優讀迭次諭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復同更患難,定能一心協力,翼贊計謨,臣在九原,庶無遺憾。”

慈禧一讀,心中又是一軟,老李呀,你病這麼嚴重了,卻還在心心念念著我沒有回京,卻還在想著怎麼維護我的統治,你怎麼不多想想自己?

讓慈禧最心痛的是李鴻章的這句話:“屬纊在即,瞻望無時,長辭聖明,無任依戀之至。”

老佛爺呀,我要死了,我已經看不到將來了,也沒有時間等你回來了,我要和你永遠的分離了,我再也見不到你了,再也不能聆聽你的聖明教誨——聽不到你的聲音了,我真的真的捨不得你呀!

慈禧讀罷,心中一痛,眼淚嘩啦啦地不受控制地流了下來,李鴻章,這個在咸豐皇帝死後陪伴了她幾十年的男人,終究還是要離開她了。

李鴻章一死,此後又有誰會像李鴻章一樣毫無條件地在她背後支持她、維護她?在她被人欺負的時候,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為她“擦屁股”善後?

李鴻章,終究有且只有一個,由不得慈禧不心酸落淚!


吾與吾國


關於提問者所說的慈禧嚎啕大哭一事,正史上並無記錄,倒是影視劇中時常演繹。

正史中記載的內容大致如下:

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九月二十六日,此時慈禧與光緒正在“迴鑾”返京途中,這天由河南鞏縣抵達汜水縣駐蹕,接到北京奏電:“病勢危篤,請速派大臣接替,以資鎮攝。”慈禧和光緒閱後都很擔心,因為當時另一議和大臣奕劻己出京趕來迎駕途中。慈禧對局勢極為擔擾的對隨駕吳永說:“大局末定,李相倘有不測,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可分擔?”

九月二十八曰由汜冰往滎陽,傍晚接到京電.李鴻章於當日午刻逝世,慈禧,光緒無心晚膳。隨即召見榮祿商議對策,事後決定三個人事任命:

一,王文韶著署理全權大臣

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著袁世凱署理

三,山東巡撫著張人駿調補

十月初二在開封慈禧收到李鴻章最後奉疏:

同日發佈一道上諭表彰李鴻章之功績:

通過正史未見慈禧有失態大哭記錄,以其性格也不會在臣下面前失態大哭至多掉幾滴眼淚而已!

(上圖為李鴻章七十四歲出訪歐洲時留影)


申報七十七載


李鴻章去世前,給慈禧上了一道奏摺。這道奏摺在李鴻章去世後,送到慈禧的手裡。慈禧看到這道奏摺後,一時老淚縱橫,痛苦不已。

那麼,李鴻章在奏摺裡寫了什麼?慈禧為什麼為這樣失態呢?

(悲傷的慈禧)

李鴻章死前,正遇“庚子之亂”。

當時,幾十萬“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入京,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圍攻各國領事館。之所以義和團敢這麼做,就是因為慈禧暗中支持,想利用他們的力量,把西方列強趕出中國。

慈禧之所以如此痛恨洋人,是因為戊戌變法後,她一心想廢掉光緒,但遭到西方列強的反對。這無疑是對她權力的挑釁,因此她不管不顧,向列強發起了宣戰。

這樣一來,洋人立刻組建了八國聯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進了北京城。

慈禧眼見北京城守不住了,只得丟下紫禁城,帶著光緒一路西逃。

捅了這麼大個窟窿,得找人來補啊。

有家不能回的慈禧,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

於是急命他為清政府全權大臣,入京和列強談判,看怎麼賠償合適,只要把這事給擺平了就成。

其實,這事誰都知道是個吃虧不討好的事,李鴻章更是吃過一次虧。

當年籤《馬關條約》時,李鴻章身負使命,在談判中盡力維護清政府權益,據理力爭。但無奈國家羸弱,面對日本列強的傲慢羞辱,最終還是少不了割地賠款。條約簽定後,國人紛紛痛斥李鴻章是賣國賊。

(李鴻章舊照)

所以,當慈禧的任命下達後,李鴻章的家人一萬個反對。再加上李鴻章身體不好,有咳血的毛病,因此家人百般勸阻,讓他推辭掉這個職務。

但李鴻章沒有聽家人的勸告,還是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分別拜會了各國使館。

一路舟車勞頓,再加上與洋人斡旋時的心理負擔太大,李鴻章病倒了。

李鴻章這一病,本想漫天要價的洋人們沉不住氣了。

畢竟他們想要的,無非是吃上清政府一大塊肉,而不是取代清政府。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地開出了10億兩白銀的賠償。

李鴻章拖著病軀,強打精神,和洋人據理力爭。儘管途中吐血數次,但他依然堅持把清政府的損失降到最低。洋人最終將10億白銀,降到了4億5千萬兩,並稱中國當時有4億5000人,一人賠一兩,表示羞辱。

李鴻章想,只要能降低賠款,也不管羞不羞辱了,於是經得慈禧同意後,最終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

(入京處理北京事務的李鴻章)

條約簽定後,八國聯軍退出了北京城。

慈禧打點行頭,準備起駕回宮。

李鴻章卻咳血數升,病倒在了賢良寺。

李鴻章自知命不久矣,於是提筆給慈禧寫了最後一份奏摺,然後才穿上壽衣靜靜地等著那一刻。

然而想著國難當頭,還有許多事情未辦,終究心不能安,忍不住默默流下兩行清淚來。不久卒,卒年78歲。

很快,慶親王奕劻,便將李鴻章的遺折呈給了還在回京途中的慈禧,並將李鴻章病逝的消息一併傳達。

慈禧聽聞後,眼睛溼潤,待看完遺折,更是泣不成聲。

原來,李鴻章在遺折中依然擔憂清朝國力凋敝,時局艱難,苦勸慈禧和光緒能“舉行新政,力圖自強”。

要知道在清末,官員腐敗已經是很嚴重的問題了。八國聯軍進京的時候,儘管慈禧多次向封疆大吏拍電報,希望他們能進京勤王,但有動靜的幾乎沒有。所以,此時李鴻章的鞠躬盡瘁,讓慈禧感動不已。她當時一邊哭,一邊說了一句:“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沒有人分擔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像李鴻章這樣好用的大臣,再也沒有了……

(參考資料:《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


張生全精彩歷史


慈禧太后是清朝後期絕對的女強者,是實際上的皇帝。在她掌權的時期裡,她用特別殘忍的手段來達到她想要做的很多事情。

▲:慈禧年輕復原圖

按理說,這樣一個霸道的太后,應該是很無情的,但李鴻章在臨死前寫的內容,卻讓她痛哭流涕,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李鴻章去世時的背景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幾十萬的義和團人圍攻各國列強領事館,爆發了嚴重的騷亂,西方列強以此為藉口製造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惡行。

面對實力如此強大的敵人,慈禧哪裡頂得住啊,當然是打不過啊,不是屢敗屢戰,而是很快放棄了抵抗,帶著光緒逃出了北京城。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之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慈禧雖然自身安然無恙,但留下的這個爛攤子還是需要人收拾的,而收拾爛攤子幫她善後的第一個人選就是李鴻章。

生不逢時,背足了黑鍋

李鴻章可以說是一個命運悲慘的人,他有才能,是個成事的好幫手。

而著名的洋務運動的發起與他脫不開干係關係,也是他一手創辦了大名鼎鼎的北洋艦隊,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李鴻章在外交方面頗有建樹,曾去往很多國家學習強國之道,其中去德國拜訪過俾斯麥。在那個中國飽受欺負的年代裡,李鴻章是最適合去和外國人進行談判的。


像我們熟悉的《馬關條約》就是他自己前往日本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的。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整個朝廷都為之震撼。本來戰爭一開始慈禧就不希望再打下去,北洋艦隊全部陣亡的消息一傳開,慈禧更是十分害怕,派出了幾位大臣去日本議和,但都沒有結果。

其實,甲午戰爭雖然是日本打贏了,但日本也損失慘重。因為戰爭使得日本民眾負擔加重,甚至有的地方產生了民變,此時的日本只是希望能夠多一些籌碼和中國談判。


後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明確表示要恭親王奕訢或李鴻章當全權代表才能談判。恭親王不想背這個罵名,無奈之下,清廷連忙派出李鴻章出使日本。

《馬關條約》使得中國賠償2億兩白銀,並要割讓島嶼,還使得中國的形勢更加困難。

也正是因為李鴻章全權代表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導致世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很不好,但這並不是李鴻章自己想要這麼做的,他只是一個臣子,做這些事情也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君要臣死,臣怎能不死?

臨危不懼,完成最後的使命

八國聯軍入侵之時,李鴻章在兩廣地區。慈禧的命令來了之後,李鴻章的家人是非常不願意他去做,因為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他們實在是不想讓李鴻章背鍋了。

但是李鴻章並沒有聽家人的勸告,還是領了慈禧的命令,去和各國的外交領事斡旋。當時的李鴻章身體已經非常不好了,再加上長途奔波,李鴻章病倒了。


但即使如此,他還是堅持著盡全力完成使命,和洋人據理力爭,十億兩白銀的賠償硬是被李鴻章強行壓到了4.5億兩白銀。

雖然李鴻章善於外交,但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的技巧都難以有所作為,李鴻章拼了老命,也只能取得這樣的結果。

簽了《辛丑條約》之後,李鴻章身體越來越差,他知道自己活不長了,於是就給慈禧太后寫了一份奏摺。

可能你會以為他是希望死後朝廷能夠善待他的家眷,但並不是如此,李鴻章死前仍在思考著國家的未來。

他在奏摺中寫到中國雖然看起來解決了一次危難,但很多的矛盾很多的問題還有待解決,希望朝廷能夠想出辦法來,把國家慢慢治理好。爭取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李鴻章因為背鍋而留下了不少的罵名,但臨時之前卻仍然惦記著這千瘡百孔的國家,他的一心為國深深的刺激了慈禧太后,使得冷酷無情的慈禧痛哭流涕,大哭:你這一走,我還有誰可以依靠呢?不得不說,李鴻章他的愛國之心確實讓人敬佩。慈禧看到他的奏摺後,被他的愛國心給感動了,哭了......


參考文獻:《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


小小嬴政


李鴻章也算是書香門第,官宦世家了,早年拜在曾國藩府上,後來考中進士,是清朝時期出類拔萃的讀書人,在古代做官,不會寫文章是不行的。

雖然大家都在罵李鴻章,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並沒有深入的瞭解過李鴻章,至少連他的文章都沒有讀過,我大概讀了一下李鴻章在1874年作的《籌議海防折》,感覺李鴻章寫文章的水平的確很高,尤其是能在甲午戰爭爆發前20年就已經預感到中日之間必有一場惡戰,這種遠見卓識,當時的清廷也沒有幾個。

針對時局的艱難,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中提出“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六條全方位打造清朝近代海防策略,至今來看,依然是邏輯清晰,方案完整。

然而,除了在對策之外,在字裡行間依然能夠看到一個殫精竭慮的老頭抱著一顆拳拳愛國之心,在一點點給上層分析,解讀,報告。

說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實際上是過高的抬舉了李鴻章,然而李鴻章的內心的確是希望自己就能戰勝一國。

從《籌議海防折》的文筆性來說,李鴻章想要寫一篇感動慈禧老寡婦的奏摺還是能辦到的。

1901年,在簽訂完《辛丑條約》後,李鴻章就已經快要不行了,臨終前上的最後一道奏摺應該就是題中所說的臨終遺言了。

奏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遺疏,仰求聖鑑事。竊臣體氣素健,向能耐勞,服官四十餘年,未嘗因病請假。前在馬關受傷,流血過久,遂成眩暈。去夏冒暑北上,復患洩瀉,元氣大傷。入都後又以事機不順,朝夕焦思,往往徹夜不眠,胃納日減,觸發舊疾時作時止。迭蒙聖慈垂詢,特賞假期,慰諭周詳,感激涕零。和約幸得竣事,俄約仍無定期,上貽宵旰之憂,是臣未終心事。每一念及,憂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喀血碗餘,數日之間,遂至沉篤,群醫束手,知難久延。謹口占遺疏,煩臣子經述恭校寫成,固封以俟。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時局艱危,不敢自稱衰病。惟冀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瞑。現值京師初復,鑾輅未歸,和議新成,東事尚棘,根本至計,處處可虞。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伏讀迭次諭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復同更患難,定能一心效力,翼贊訐謨。臣在九泉,庶無遺憾。至臣子孫,皆受國厚恩,唯有勖其守身讀書,勉圖報效。屬纊在即,瞻望無時,長辭聖明,無任依戀之至。謹叩謝天恩,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謹奏。

這一篇文章就看出李鴻章的文筆水平,絕非一般官員所能企及,然而,我相信慈禧看過這樣的奏摺絕對不在少數,為何會將慈禧感動哭了,就要講講這個奏摺裡面,李鴻章是怎麼說的。

感動慈禧的第一個淚點:為慈禧背鍋簽訂《馬關條約》

在奏摺說,李鴻章說自己快不行了,以前身體棒棒的,當官四十多年都沒有請過病假,但是在《馬關條約》簽訂的時候,被人打了一槍,落下病根了。

簽訂《馬關條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確是給慈禧背了鍋。

感動慈禧的第二個淚點:為慈禧到廣東掃黑除惡

“去夏冒暑北上,復患洩瀉,元氣大傷。”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冒暑北上有什麼感動的!

這句話其實有很深刻的意義,甲午戰敗後,李鴻章基本也就告別權力中樞了,當時廣東黑社會風起雲湧,面對英法入侵和革命勢力的萌芽,必須要有一個人去處理,已經77歲的李鴻章被調往廣東處理這件事,李鴻章在廣東半年殺人無數,差點被人炸死。

可以說,在廣東這段時間,李鴻章差點為大清送了老命。

感動慈禧的第三個淚點:一邊吐血,一邊簽訂《辛丑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後,慈禧急調李鴻章北上處理外交談判,李鴻章從兩廣趕回北京,於是有了“朝夕焦思,往往徹夜不眠,胃納日減,觸發舊疾時作時止。”

當時在簽訂《辛丑條約》的時候,據說李鴻章是一邊吐血,一邊和洋人談判。

感動慈禧的第四個淚點:臨時還在擔心朝廷的事情

“和約幸得竣事,俄約仍無定期”,我吐著血把《辛丑條約》簽完了,但是東北的事情還沒有解決,“東事尚棘” “舉行新政”“是臣未終心事”。

一個快要死了的人,還擔心工作沒有完成的事,慈禧怎麼能不感動。

感動慈禧的第五個淚點:還能拿什麼感動你,我的蔡根花寶貝

憂國憂民的事就不說了,然而憂國憂民到“喀血碗餘”還要 “惟冀稍延餘息,重睹中興”,真是爆肝要爆炸的感覺,也要為大清賣命。

在後面,李鴻章不但說自己要報效朝廷,就連子子孫孫都要報效,如此看來,還能拿什麼感動你,我的蔡根花小寶貝!

所以,李鴻章不止是文章寫的好,關鍵是做的這些事,件件戳中慈禧的淚點,想要不哭都不行。


史論縱橫


李鴻章在離別之際留下了一首淒涼的絕命詩,詩中包含了這位老者的辛酸與無奈!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慈禧在見此詩後,百感交集,痛哭流涕,一度嘔血!到底是什麼竟會讓慈禧老太太如此傷心欲絕呢?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馬車前幾經勞頓的馬從未卸下馬鞍,大事未成,受盡磨礪想要輕鬆一死也是很難的。這是在感慨自己的事業未完,幾經勞累,早已疲憊不堪,儘管曾想一死了之,但這樣的想法卻是不容易實現的!

我們知道李鴻章是晚清著名重臣,清廷在對外戰爭失敗後和外國的議和,幾乎都是由李鴻章出面協談,由此簽下了像《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條約,而這些也敗壞了李鴻章的名聲。李鴻章其實也深知自己所作的這一切必遭國人唾罵,但他又有何辦法呢?“臨事方知一死難”,深深道出了這位老者在彌留之際的痛苦與無奈。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三百年來國家發展緩慢,回望無限悲傷。遙遙祭奠那些因外強侵略而逝去同胞的那殘傷民魂。兩次鴉片戰爭,列強的入侵,使得中華民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多少國民死在了外國列強的屠刀之下,而他所作的,唯有在遠方為這些亡靈禱告。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後果呢?根本原因還是自己國家不思進取,發展緩慢啊!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秋風吹著未出鞘的寶劍,孤臣壯志未酬潸然落淚。日落的那點餘輝,此刻正孤寂悲涼的照耀著曾經輝煌,榮耀的旌旗和大將壇。這句真是令聞者落淚,李鴻章內心的無限悲愁在此刻表達得淋漓盡致,他是孤臣嗎?絕對是!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海外列強虎視耽耽,想入侵我朝的想法從未平息。懇求大家不要視若等閒,冷眼旁觀啊!此句足見李鴻章的憂國憂民之心。外國列強狼子野心,希望國人不要對他們心存幻想,這些告誡,也是這位老者在彌留之際,唯一能做的了。

在你眼中,李鴻章是如何的呢?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李鴻章解決完與八國聯軍的和談簽約問題,便請慈禧和光緒回宮。

慈禧和光緒在迴鑾的途中突然接到了李鴻章去世的電報,兩人震悼失次,慈禧也跟著哭了起來。


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我並不認為慈禧是真的為李鴻章的去世而哭。因為慈禧是多自私的女人,在一年前還對李鴻章連罰帶貶,好像從未講過什麼君臣之情,多是利用罷了。

慈禧連在出逃中都不忘搜刮民財,不忘遙控指揮京城議和之事(為自己推脫責任),而對於70多歲李鴻章的生死,估計早就有了預兆,只不過慈禧沒有想到,是在這個“百廢待興”的節骨眼兒上。

庚子條約剛剛簽完,大局未定,萬一有不測,那豈不是連哭的地方都沒有?所以慈禧哭,應該有一點是建立在自己命運未卜之上的。

至於另一點,慈禧應該建立在“招攬人心”上。李鴻章是肱股之臣,主管外交,為國家盡心盡力,慈禧想通過哭來招撫大臣人心,為她安心賣命。


其實我並不遠以這種惡意揣摩人,尤其是一個女人。但慈禧不一樣,她是慈禧啊,不是一般女人,他身邊的男人,除了自己兒子同治死是真心哭過,還哭過誰呢?

大寵臣安德海嗎?好像死了也就死了,只是生了一氣。

丈夫咸豐嗎?可能在被咸豐冷落了兩三年後,咸豐的死雖讓她悲痛,但更多的應該是咸豐臨終前的遺詔讓她更覺興奮,畢竟自己的親兒子是未來的一國之主,她再也不用受冷落,受限制。

可能對於慈禧來說,她的哭,多是皮哭,如果是心哭,也只會為了自己。而李鴻章,不過終究是個臣子,棋子,工具,敵手,甚至連近臣都算不上,又怎麼可能為她而哭呢?


李鴻章在臨死前留了一詩: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內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這首詩的情感不言而喻,李鴻章生前再多的是非,也確實抵不過臨終前的“言善”。


其實在李鴻章死前一個半月,《辛丑條約》剛剛簽訂完,李鴻章自知命不將久,還寫給慈禧過一篇奏摺,這篇奏摺更是催人淚下。

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猝,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和議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我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譬諸多病之人、善自醫調,猶恐或傷元氣,若再好勇鬥狠,必有性命之憂矣。

李鴻章以他幾十年的經驗說,每一次與外敵的衝突,都是吃虧的,尤其八國聯軍的事兒,對清朝創傷非常深,如今議和完畢,大局也穩定,希望我朝對外修好,內圖富強,或許不久的將來就會改善現在積弱的情況。我大清就如多病之人,如自己改良都能傷到元氣,如在與外敵起爭端,則必有性命之憂。

奏摺中已然盡顯李鴻章無奈、無力之感,這或許是臨終前對慈禧的最後一次善良的規勸。


李鴻章臨死前的這一文一詩,估計能讓愛國者哭的稀里嘩啦,但讓慈禧哭,好像並不能夠,因為慈禧從來都把大清朝當成自己的後花園,而不是自己的事業。


梁宇航


李鴻章——錯綜複雜的晚清重臣

李鴻章——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複雜的人物。他靠絞殺太平軍和捻軍起家,是一個軍事家。後來他還創辦了一大批的新式企業,是一個實業家。不得不承認,他是第一流的人才。但是與此同時他還代表著清政府簽訂了許許多多的喪權辱國的條約,因此許多人認為他是一個賣國賊。

李鴻章有20餘年的時間是以文華殿大學士的身份來擔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可以說他集軍事、外交於一身,幾乎左右了政局。以至於梁啟超在李鴻章病逝後感嘆:“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

飽受爭議的李鴻章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寫道“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曾國藩也是這樣的評價李鴻章的“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可見李鴻章的才華。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但終究李鴻章還是成為了歷史上飽受爭議的人物,認可他的人都同情他的遭遇,努力的讓他從歷史的錯誤中開脫,說他是形勢所逼,迫不得已。而否定他的人又認為他終究簽下了無數的賣國條約,即使逃得過賣國這一名詞終究逃不過誤國這一詞。

對於這兩方的評價,很難做出評價,我無法否定他的錯誤,但是與此同時,我也無法否定他的努力,所以最後還是歸結到了梁啟超的那一句評價上,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了。



李鴻章去世,世界都為之報道

所以,李鴻章對清政府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世界上,李鴻章也是享有聖諭,他去世之後,《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芝加哥每日論壇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等報紙都其做出了報道,當然國內也是沒有平靜,李鴻章的死訊傳來,慈禧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也可見慈禧對他的惋惜。


至於慈禧是否真的流眼淚,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但是慈禧內心終究是不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