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近代史有哪些贡献?

姚善之


首先下一个结论,没有李鸿章,大清的灭亡可能等不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没有李鸿章,满清灭亡带来的后果直接就是国家四分五裂。(对了,这里面插一句,不知道算不算翻案吧,估计也会被人喷,没有袁世凯这位政治强人,中国在满清灭亡的时候就分裂了,哪还有后面的事了。)


19世纪后半叶,满清内外交困,内乱不断,列强环伺,风雨飘摇,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最关键的是,统治集团里的大多数人,一是因为水平有限,二是因为个人利益,根本不管这些,只管继续祸害百姓,穷奢极欲。


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是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下,推进满清的对外开放。这和几乎同时起步的日本不同,从天皇到民间,都支持改革开放。与此相比,洋务派面临的窘况是:统治上层支持有限,政治对手百般阻挠,民间百姓麻木不仁。


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改革是最难的,改革者的下场几乎都是最悲惨的。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公发起的改革开放,所面对的阻力和困难都不是今天的人们所能理解的。现在对改革开放仍然有很多不同声音。想一想,邓公是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人物,尚且如此,何况一个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呢。他上面不仅有西太后,对面还有顽固的满清贵族和庞大的官僚利益集团。


中国的近代化,始于李鸿章。这话虽然有点大,但是应该符合基本史实。洋务派一个最大的贡献,我觉得不是打造北洋水师和建设近代化工厂,而是思想上的,那就是勇于承认,我们是落后的,要师夷长技以制人。


不要小看这个思想上的转变,鸦片战争前后,为什么屡战屡败,还不是因为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经济困顿,军事无能,连抵抗一支远自万里之外开来的舰队都没有办法么。最可悲的是,相当一段时间内,统治集团并不认为自己不行,还以天朝大国自居,甘当井底之蛙,世界变了,但他们却蒙上了眼睛,就和小孩子一样: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近代化,洋务派这些人面临最大的是政治风险,也就是前途问题,不仅是当不当官的事了,而且可能一个不小心就被发配回老家,甚至掉脑袋。


这里试问一下,如果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还有必要顶着那么多压力发展水师么,还有必要发展工业么。江山又不是老李家的,如果他借机勾结外国人,借助他们的力量,还有可能更上一层楼,做个傀儡政府的领导人,不比当个一品大员更牛么!


当然,这个逻辑,只接受过中小学教科书和地摊历史洗礼的人,是理解不了的。


北洋水师是一个悲剧的存在。花费不小,被日本人一战打没了。这其中有李鸿章作为领导者的责任,但责任不完全是他的。但是,没有北洋水师,中日这一战等不到1894年,至少提前十年,日本人就会冲过来,结果是什么,很难预料。


李鸿章最为诟病的,是他亲历了几个屈辱性条约的签订,签字当然也是他,因为他的职务就是干这个的,总不能让西太后来签字吧。


那么,不签字,不签约,打,行不行?


所有持这个观点的人,不是傻,就是蠢。


为什么签订条约?因为打败了,因为打不过,否则签约干嘛?这个时候签不签订,不是由你说了算的。无非就是一个条件的问题。就像日本二战投降,叫什么,无条件投降!你一个战败国,没有资格讲条件了。不服?不服可以继续打,打到你一亿玉碎为止,可是,除了疯子,谁能在这种情况下让自己的民族冒险!恐怕只有希特勒这样的魔头才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就像街头斗殴,明明打不过,还要装,就不服,就让对方打死。这样的人,你觉得他是有骨气,还是傻?匹夫之勇,不是勇,是蠢。


看待历史就怕后来人用几十年几百年之后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历史发生当时的情况,也就是以上帝视角看问题,民间常说的就是,别当事后诸葛亮。


李鸿章作为一名大臣,在判断和决定一件事的时候,脱离不开当时的国内政治气候等因素,关键是,他没有决定权,一个并非统治者的人,主观决定就能左右?那是真的高看李的地位了。就以朝鲜战争为例,毛泽东主张出兵的时候,知道国内有多少反对的声音么,知道反对声音有多大么,知道毛泽东是顶着多大的压力决定出兵么?换而言之,二号人物想做这件事,一号人物不同意,这事能成么?


毫不客气地说,今天很多网民的基本认知,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和理解,都不如一百多年前的李大人。除了喊打喊杀这种便宜口号的泛滥,看不到他们有何真知卓见。


落后就要挨打。所有的条约,不过是表象,较真是谁签字都没有意义,给李鸿章按上一万个卖国贼的标签,就能改变挨打的事实么。


应该认识到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为什么落后,怎么才能发展和进步。


放到今天的环境下也是如此,国家强大了才能避免不平等条约的出现,否则就是被人欺负。


怎么才能摆脱落后,就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自强不息。哪怕今天中国的经济体量到了世界第二,也要承认自己各方面还差得非常远,与美国没法比。我很推崇邓公的做法,韬光隐晦,别装,直到有一天,可以骄傲地坐在谈判桌上,让对方求你,而不是求对方,那才是王道。


拾字接头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约420字,阅读需2分)

李鸿章的一生争议极大,可谓毁誉参半。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李鸿章上镜率比较高的地方是签订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骂李鸿章者大多是在外交领域举例。

题主问李鸿章的贡献,笔者认为李鸿章对中国历史的确是做出过贡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

经济领域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中地方督抚出力最大的人。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当时最大的洋务企业。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也是李鸿章创办的。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让中国走向富强,但是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很多可用之才,可以说,洋务运动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军事领域

晚清之际,中国的军事力量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当时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要数李鸿章建立的北洋海军。这支海军实力在当时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七位,北洋海军还曾威慑过日本,展示了中国国防的威力,虽然后来在甲午海战中灰飞烟灭,但北洋舰队对中国近代国防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历史宝藏


学习中国近代史可能没有人不知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而这两个条约的签订者都是李鸿章。从此李鸿章就背上了卖国贼的大帽子,成为千古罪人。清朝的军机处曾给光绪上过一道折子“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这句话说的非常正确。倘若把战败赔款割地等所有的罪责让李鸿章一人承担是不公平的。而李鸿章作为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很早就接触了外国的各个方面,而且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李鸿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在近代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863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中国创建了近代史上第一个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当时由李鸿章率领的淮军正在剿灭太平天国,他的军队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而清朝那时并没有能够生产洋枪和弹药的企业,只有向西方国家购买,可是在市场上一发普通的火炮炮弹高达30两白银,李鸿章遂向西方国家购买机器自己生产武器。清朝中叶以后由于京杭大运河严重淤塞清政府南北货物的运输逐渐转往海上,李鸿章凭借自己敏锐的目光抓住时机与1873年正式成立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上海招商局轮船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之后由于经营妥当迅速挤垮了由英国和美国合资的旗昌轮船公司,而且这家公司承担了清朝货物运输一半的运量。

英国为了能够及时的获得清政府的情报,不经同意就擅自从香港铺设电缆线前往上海,李鸿章深知电报电缆对一个国家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他不顾英国人的威胁拒绝英国的电缆在上海铺设,随后他冲破层层阻碍与1879年在大沽口和天津之间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随后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电报公司。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都是依靠强大的海军攻破清王朝的大门,李鸿章深知海军对于国家防务的重要性,在清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又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水师,这支舰队在当时的实力位居世界第六,远东第一,实力甚至超过美国海军。

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修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家钢铁冶炼厂,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所近代化医院等。美国人对他的评价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从政来说,李鸿章为这个世界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民提供了优良的公共设施。”李鸿章的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中国接触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虽然他也有让人诟病的糟点,但是人无完人,我认为李鸿章在近代史所做出的贡献居功至伟。


爱的人lxl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少荃、子黻、渐甫,号仪叟、省心,谥文忠,人称李中堂[注 1]、李傅相[注 2]。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尽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讨伐太平军、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1],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2]。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3]。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以上内容来自维基百科。

我只觉得他的谥号是“文忠”,可以概括他的劳苦一生。 没办法大背景下,他是个伟大的背锅侠,但是他的能力瑕疵,还是在于北洋水师的管理上,基本军费搞不到,虽然客观上来自朝廷方面的阻扰而困难重重,但是老人家竟然对此还有点赌气的感觉,如果那时候是后来的袁世凯掌管北洋水师,说不定不会如此。

梁启超是维新派头子康有为的学生,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梁启超的思想常常跟老师相悖,但也从不顶撞违背,梁启超给李鸿章大人写了一本传世传,名曰《李鸿章传》,还有张黎导演的影视剧《走向共和》,对晚清末年的每一个关键人物都有极细致的刻画和描述。


那些年背过的时


一,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以数千万的身家和毫无底线的享受,让有志之士见识到了清王朝的腐朽和不可挽救!

二,加快了西方列强的财富积累!国有千里之遥,虽远必赔,战有千军之重,有地必割!一生签订卖国条约近三十余份,割地赔款无算,外战无一胜纪,虽同僚有功有他在必输无疑!从而加快了西方列强和日本的财富积累,为他们后来的对外征战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三,加速了革命的进程!以慈禧为首,以李鸿章为爪牙的清朝腐朽不堪羸弱不堪,根本不足以固万民之心,安四海之德!固此有志之士有贤之辈纷纷奔走,为中国的革命进程添砖加瓦!


程氏子


李鸿章在晚清历史上是一个绝对绕不开的人物,西方人曾经称呼他为中国的“副王”,但凡与中国进行交涉,西方人和日本人大多数只认李鸿章。

不过因为办理交涉过多,许多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所签订的,所以李鸿章的形象在清朝灭亡之后经历了一个快速下坡的过程。

李鸿章有没有局限呢?当然是有的,不管是格局还是魄力,李鸿章都不能算得上是具有现代视野的政治人物。以其所办洋务为例,一遇到任何阻力就立即放缓脚步,李鸿章修铁路数十年,到其去世的时候,所修铁路不过七百余里。

不过不可否认,作为办理洋务中坚的李鸿章还是有贡献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促使中国开始向现代化的轨道上转轨,虽然朝野当时有很多阻力,但是李鸿章依然能够坚持创办洋务。李鸿章能够依托慈禧太后的权威为其洋务新政寻找保护与支持,这也是他能够顺利办理洋务的重要原因。

李鸿章还是晚清外交的重要主持者,没有李鸿章,晚清的外交局面很难想象。李鸿章虽然没有主管过总理衙门,但是办外交主要依靠的仍然是李鸿章的力量。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本来派的是张荫桓和邵友濂去日本议和,但是日本点名要求李鸿章议和。李鸿章去了日本之后还挨了一枪,一个快70岁的老人,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青年史学家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清朝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朝代,要不然也不可能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但无论这个统治者怎么样?还是有很多的重臣,但即便他们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也改变不了国家的现状,今天我们讲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可以说,李鸿章把一辈子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在他临死的时候,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放不下心,直到他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以及对中国未来的担忧全部说出来这才合眼,至于他在最后到底说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他作为清朝的官员,即使当时的统治者在失败,但是他的心中装的依然是黎民百姓,所以在他死前还是担心着外来侵略者,对清朝的打压。不断的提醒身边人,一定要让统治者提防俄国的侵袭。我们也知道,在清朝的时候,我国的军事力量比较落后,不仅如此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也根本没有发言权,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但是一介女流又怎么可能会处理好国家大事?所以在民间的时候,也有不少的老百姓想要推翻清政府,别无其他,若是一个人压迫得久了,谁都会想起来反抗。

至于李鸿章为什么要提防着俄国,而不是其他的国家?因为在他眼里,此时的俄国才是最强大的就算清朝再不济,也对其他小国的侵袭还是可以阻挡的,但若是如此强大的俄国发动攻击,可能等待的只能是被动挨打。可他没有想到的是,清政府在那时已经非常衰败,要不然也不可能在后来日本的侵袭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或许在他的心里,根本就没有把日本当成一个很强大的对手,所以在他临死前也压根没有提到日本这两个字。但恰恰是这个没有被他放在眼里的小国,后来对我国造成了一系列的攻击。甚至为了把日本驱逐出去,我们国家一共给他打了整整八年的仗,在这么多年的战争中,不知道消耗了我们国家的多少力量,也使得我们的中国,发展得没有其他欧洲各国家好,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虽然李鸿章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但事实上,最后让我们国家受到强大伤害的还是日本,而被他视作最强大的敌人俄国此时却与我们交好。若是他知道有这样的结局,估计也会感到很意外。


老张头爱三农


1,贡献了奴才老骨头给满清腐朽政权,2,贡献了旷世未有的辽阔国土,银两给各国列强,结帝国之欢心,成为获利国眼中的时代最伟大中国人。3,贡献报销了花费巨资而覆灭的号称亚洲最强北洋水师,4,贡献了屠杀底层受压迫而反抗千百万民众的生命,5,贡献了借学习西方工业投资,穷庙富方丈,留一堆烂摊子。个人富甲天下,主子完球国破民穷。6,贡献了为后世"精英"树立了一代蓑朽,装逼,奴才,走狗伟人形象!。。。



分析一个人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当中,李鸿章上有主子,下有奴才。左有政敌,右有外强。中间有自己的良心。有受过传统教育的规则。能做到李鸿章这样,就已经是完人了。

如果你的观点和小学教科书一样,那请你绕道而行。


合寡OO1


评价一个人,很难。

身处乱世,弱国无外交,应该是有贡献,肯定失误也有。

国外对话者第一人。如果讲收复失地,左公地位越来越高。

扭乾坤靠英才。

国家强大非一日一夕。同样国家衰弱也有前因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