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對近代史有哪些貢獻?

姚善之


首先下一個結論,沒有李鴻章,大清的滅亡可能等不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沒有李鴻章,滿清滅亡帶來的後果直接就是國家四分五裂。(對了,這裡面插一句,不知道算不算翻案吧,估計也會被人噴,沒有袁世凱這位政治強人,中國在滿清滅亡的時候就分裂了,哪還有後面的事了。)


19世紀後半葉,滿清內外交困,內亂不斷,列強環伺,風雨飄搖,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最關鍵的是,統治集團裡的大多數人,一是因為水平有限,二是因為個人利益,根本不管這些,只管繼續禍害百姓,窮奢極欲。


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是在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下,推進滿清的對外開放。這和幾乎同時起步的日本不同,從天皇到民間,都支持改革開放。與此相比,洋務派面臨的窘況是:統治上層支持有限,政治對手百般阻撓,民間百姓麻木不仁。


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里,改革是最難的,改革者的下場幾乎都是最悲慘的。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公發起的改革開放,所面對的阻力和困難都不是今天的人們所能理解的。現在對改革開放仍然有很多不同聲音。想一想,鄧公是當時中國最有實力的人物,尚且如此,何況一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呢。他上面不僅有西太后,對面還有頑固的滿清貴族和龐大的官僚利益集團。


中國的近代化,始於李鴻章。這話雖然有點大,但是應該符合基本史實。洋務派一個最大的貢獻,我覺得不是打造北洋水師和建設近代化工廠,而是思想上的,那就是勇於承認,我們是落後的,要師夷長技以制人。


不要小看這個思想上的轉變,鴉片戰爭前後,為什麼屢戰屢敗,還不是因為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經濟困頓,軍事無能,連抵抗一支遠自萬里之外開來的艦隊都沒有辦法麼。最可悲的是,相當一段時間內,統治集團並不認為自己不行,還以天朝大國自居,甘當井底之蛙,世界變了,但他們卻蒙上了眼睛,就和小孩子一樣: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


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近代化,洋務派這些人面臨最大的是政治風險,也就是前途問題,不僅是當不當官的事了,而且可能一個不小心就被髮配回老家,甚至掉腦袋。


這裡試問一下,如果李鴻章是一個賣國賊,還有必要頂著那麼多壓力發展水師麼,還有必要發展工業麼。江山又不是老李家的,如果他藉機勾結外國人,藉助他們的力量,還有可能更上一層樓,做個傀儡政府的領導人,不比當個一品大員更牛麼!


當然,這個邏輯,只接受過中小學教科書和地攤歷史洗禮的人,是理解不了的。


北洋水師是一個悲劇的存在。花費不小,被日本人一戰打沒了。這其中有李鴻章作為領導者的責任,但責任不完全是他的。但是,沒有北洋水師,中日這一戰等不到1894年,至少提前十年,日本人就會衝過來,結果是什麼,很難預料。


李鴻章最為詬病的,是他親歷了幾個屈辱性條約的簽訂,簽字當然也是他,因為他的職務就是幹這個的,總不能讓西太后來簽字吧。


那麼,不簽字,不簽約,打,行不行?


所有持這個觀點的人,不是傻,就是蠢。


為什麼簽訂條約?因為打敗了,因為打不過,否則簽約幹嘛?這個時候籤不簽訂,不是由你說了算的。無非就是一個條件的問題。就像日本二戰投降,叫什麼,無條件投降!你一個戰敗國,沒有資格講條件了。不服?不服可以繼續打,打到你一億玉碎為止,可是,除了瘋子,誰能在這種情況下讓自己的民族冒險!恐怕只有希特勒這樣的魔頭才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就像街頭鬥毆,明明打不過,還要裝,就不服,就讓對方打死。這樣的人,你覺得他是有骨氣,還是傻?匹夫之勇,不是勇,是蠢。


看待歷史就怕後來人用幾十年幾百年之後的眼光,看待和分析歷史發生當時的情況,也就是以上帝視角看問題,民間常說的就是,別當事後諸葛亮。


李鴻章作為一名大臣,在判斷和決定一件事的時候,脫離不開當時的國內政治氣候等因素,關鍵是,他沒有決定權,一個並非統治者的人,主觀決定就能左右?那是真的高看李的地位了。就以朝鮮戰爭為例,毛澤東主張出兵的時候,知道國內有多少反對的聲音麼,知道反對聲音有多大麼,知道毛澤東是頂著多大的壓力決定出兵麼?換而言之,二號人物想做這件事,一號人物不同意,這事能成麼?


毫不客氣地說,今天很多網民的基本認知,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判斷和理解,都不如一百多年前的李大人。除了喊打喊殺這種便宜口號的泛濫,看不到他們有何真知卓見。


落後就要捱打。所有的條約,不過是表象,較真是誰簽字都沒有意義,給李鴻章按上一萬個賣國賊的標籤,就能改變捱打的事實麼。


應該認識到的一個根本問題是,為什麼落後,怎麼才能發展和進步。


放到今天的環境下也是如此,國家強大了才能避免不平等條約的出現,否則就是被人欺負。


怎麼才能擺脫落後,就是要承認自己的不足,虛心學習,自強不息。哪怕今天中國的經濟體量到了世界第二,也要承認自己各方面還差得非常遠,與美國沒法比。我很推崇鄧公的做法,韜光隱晦,別裝,直到有一天,可以驕傲地坐在談判桌上,讓對方求你,而不是求對方,那才是王道。


拾字接頭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約420字,閱讀需2分)

李鴻章的一生爭議極大,可謂譭譽參半。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李鴻章上鏡率比較高的地方是簽訂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種喪權辱國的條約,所以罵李鴻章者大多是在外交領域舉例。

題主問李鴻章的貢獻,筆者認為李鴻章對中國歷史的確是做出過貢獻的,主要體現在兩個領域。

經濟領域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中地方督撫出力最大的人。李鴻章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這是當時最大的洋務企業。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也是李鴻章創辦的。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雖然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但是引進了大量西方先進技術,培養了很多可用之才,可以說,洋務運動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基礎,客觀上對中國近代化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軍事領域

晚清之際,中國的軍事力量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當時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要數李鴻章建立的北洋海軍。這支海軍實力在當時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七位,北洋海軍還曾威懾過日本,展示了中國國防的威力,雖然後來在甲午海戰中灰飛煙滅,但北洋艦隊對中國近代國防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歷史寶藏


學習中國近代史可能沒有人不知道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而這兩個條約的簽訂者都是李鴻章。從此李鴻章就背上了賣國賊的大帽子,成為千古罪人。清朝的軍機處曾給光緒上過一道摺子“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鴻章之過”。這句話說的非常正確。倘若把戰敗賠款割地等所有的罪責讓李鴻章一人承擔是不公平的。而李鴻章作為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很早就接觸了外國的各個方面,而且他對外國的科學技術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並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李鴻章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在近代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863年在李鴻章的支持下中國創建了近代史上第一個軍工企業——上海洋槍三局。當時由李鴻章率領的淮軍正在剿滅太平天國,他的軍隊需要大量的武器裝備,而清朝那時並沒有能夠生產洋槍和彈藥的企業,只有向西方國家購買,可是在市場上一發普通的火炮炮彈高達30兩白銀,李鴻章遂向西方國家購買機器自己生產武器。清朝中葉以後由於京杭大運河嚴重淤塞清政府南北貨物的運輸逐漸轉往海上,李鴻章憑藉自己敏銳的目光抓住時機與1873年正式成立中國第一家民營輪船公司——上海招商局輪船公司,這家公司成立之後由於經營妥當迅速擠垮了由英國和美國合資的旗昌輪船公司,而且這家公司承擔了清朝貨物運輸一半的運量。

英國為了能夠及時的獲得清政府的情報,不經同意就擅自從香港鋪設電纜線前往上海,李鴻章深知電報電纜對一個國家的軍事和民用價值,他不顧英國人的威脅拒絕英國的電纜在上海鋪設,隨後他衝破層層阻礙與1879年在大沽口和天津之間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電報電纜線,隨後成立了中國第一家電報公司。兩次鴉片戰爭西方列強都是依靠強大的海軍攻破清王朝的大門,李鴻章深知海軍對於國家防務的重要性,在清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又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北洋水師,這支艦隊在當時的實力位居世界第六,遠東第一,實力甚至超過美國海軍。

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修建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中國第一家鋼鐵冶煉廠,第一家機器製造局,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所近代化醫院等。美國人對他的評價中有這樣一句話“以從政來說,李鴻章為這個世界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人民提供了優良的公共設施。”李鴻章的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中國接觸世界做出了偉大貢獻,雖然他也有讓人詬病的糟點,但是人無完人,我認為李鴻章在近代史所做出的貢獻居功至偉。


愛的人lxl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少荃、子黻、漸甫,號儀叟、省心,諡文忠,人稱李中堂[注 1]、李傅相[注 2]。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國近代地方武裝淮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歷經討伐太平軍、平定捻軍、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經濟上與英國的大財閥羅斯柴爾德家族有私人來往[1],李鴻章曾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皇家維多利亞勳章[2]。有研究認為李鴻章屬於親大英帝國的派別[3]。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以上內容來自維基百科。

我只覺得他的諡號是“文忠”,可以概括他的勞苦一生。 沒辦法大背景下,他是個偉大的背鍋俠,但是他的能力瑕疵,還是在於北洋水師的管理上,基本軍費搞不到,雖然客觀上來自朝廷方面的阻擾而困難重重,但是老人家竟然對此還有點賭氣的感覺,如果那時候是後來的袁世凱掌管北洋水師,說不定不會如此。

梁啟超是維新派頭子康有為的學生,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梁啟超的思想常常跟老師相悖,但也從不頂撞違背,梁啟超給李鴻章大人寫了一本傳世傳,名曰《李鴻章傳》,還有張黎導演的影視劇《走向共和》,對晚清末年的每一個關鍵人物都有極細緻的刻畫和描述。


那些年背過的時


一,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以數千萬的身家和毫無底線的享受,讓有志之士見識到了清王朝的腐朽和不可挽救!

二,加快了西方列強的財富積累!國有千里之遙,雖遠必賠,戰有千軍之重,有地必割!一生簽訂賣國條約近三十餘份,割地賠款無算,外戰無一勝紀,雖同僚有功有他在必輸無疑!從而加快了西方列強和日本的財富積累,為他們後來的對外征戰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三,加速了革命的進程!以慈禧為首,以李鴻章為爪牙的清朝腐朽不堪羸弱不堪,根本不足以固萬民之心,安四海之德!固此有志之士有賢之輩紛紛奔走,為中國的革命進程添磚加瓦!


程氏子


李鴻章在晚清歷史上是一個絕對繞不開的人物,西方人曾經稱呼他為中國的“副王”,但凡與中國進行交涉,西方人和日本人大多數只認李鴻章。

不過因為辦理交涉過多,許多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所簽訂的,所以李鴻章的形象在清朝滅亡之後經歷了一個快速下坡的過程。

李鴻章有沒有侷限呢?當然是有的,不管是格局還是魄力,李鴻章都不能算得上是具有現代視野的政治人物。以其所辦洋務為例,一遇到任何阻力就立即放緩腳步,李鴻章修鐵路數十年,到其去世的時候,所修鐵路不過七百餘里。

不過不可否認,作為辦理洋務中堅的李鴻章還是有貢獻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李鴻章促使中國開始向現代化的軌道上轉軌,雖然朝野當時有很多阻力,但是李鴻章依然能夠堅持創辦洋務。李鴻章能夠依託慈禧太后的權威為其洋務新政尋找保護與支持,這也是他能夠順利辦理洋務的重要原因。

李鴻章還是晚清外交的重要主持者,沒有李鴻章,晚清的外交局面很難想象。李鴻章雖然沒有主管過總理衙門,但是辦外交主要依靠的仍然是李鴻章的力量。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本來派的是張蔭桓和邵友濂去日本議和,但是日本點名要求李鴻章議和。李鴻章去了日本之後還捱了一槍,一個快70歲的老人,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青年史學家


我們知道,在歷史上,清朝是一個比較混亂的朝代,要不然也不可能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但無論這個統治者怎麼樣?還是有很多的重臣,但即便他們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也改變不了國家的現狀,今天我們講的人物就是李鴻章。

可以說,李鴻章把一輩子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國家,在他臨死的時候,還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放不下心,直到他把自己心裡想說的話,以及對中國未來的擔憂全部說出來這才閤眼,至於他在最後到底說了什麼,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他作為清朝的官員,即使當時的統治者在失敗,但是他的心中裝的依然是黎民百姓,所以在他死前還是擔心著外來侵略者,對清朝的打壓。不斷的提醒身邊人,一定要讓統治者提防俄國的侵襲。我們也知道,在清朝的時候,我國的軍事力量比較落後,不僅如此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也根本沒有發言權,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但是一介女流又怎麼可能會處理好國家大事?所以在民間的時候,也有不少的老百姓想要推翻清政府,別無其他,若是一個人壓迫得久了,誰都會想起來反抗。

至於李鴻章為什麼要提防著俄國,而不是其他的國家?因為在他眼裡,此時的俄國才是最強大的就算清朝再不濟,也對其他小國的侵襲還是可以阻擋的,但若是如此強大的俄國發動攻擊,可能等待的只能是被動挨打。可他沒有想到的是,清政府在那時已經非常衰敗,要不然也不可能在後來日本的侵襲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或許在他的心裡,根本就沒有把日本當成一個很強大的對手,所以在他臨死前也壓根沒有提到日本這兩個字。但恰恰是這個沒有被他放在眼裡的小國,後來對我國造成了一系列的攻擊。甚至為了把日本驅逐出去,我們國家一共給他打了整整八年的仗,在這麼多年的戰爭中,不知道消耗了我們國家的多少力量,也使得我們的中國,發展得沒有其他歐洲各國家好,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戰爭所帶來的影響。

雖然李鴻章並沒有把他放在眼裡,但事實上,最後讓我們國家受到強大傷害的還是日本,而被他視作最強大的敵人俄國此時卻與我們交好。若是他知道有這樣的結局,估計也會感到很意外。


老張頭愛三農


1,貢獻了奴才老骨頭給滿清腐朽政權,2,貢獻了曠世未有的遼闊國土,銀兩給各國列強,結帝國之歡心,成為獲利國眼中的時代最偉大中國人。3,貢獻報銷了花費巨資而覆滅的號稱亞洲最強北洋水師,4,貢獻了屠殺底層受壓迫而反抗千百萬民眾的生命,5,貢獻了借學習西方工業投資,窮廟富方丈,留一堆爛攤子。個人富甲天下,主子完球國破民窮。6,貢獻了為後世"精英"樹立了一代蓑朽,裝逼,奴才,走狗偉人形象!。。。



分析一個人要把他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當中,李鴻章上有主子,下有奴才。左有政敵,右有外強。中間有自己的良心。有受過傳統教育的規則。能做到李鴻章這樣,就已經是完人了。

如果你的觀點和小學教科書一樣,那請你繞道而行。


合寡OO1


評價一個人,很難。

身處亂世,弱國無外交,應該是有貢獻,肯定失誤也有。

國外對話者第一人。如果講收復失地,左公地位越來越高。

扭乾坤靠英才。

國家強大非一日一夕。同樣國家衰弱也有前因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