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法”师“德”,国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师在抗战中表现如何?

1928年国民革命军完成北伐,东北宣布改旗易帜,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取得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革命军建立全国性统一编制以及武器的制式化迫在眉睫,武器制式化和军队统一编制两者密不可分,国民政府中负责编制的部门认为没有制式化的武器配置方案,编制不好确定。

弃“法”师“德”,国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师在抗战中表现如何?

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面对的“编制不统一,制式不统一”两大问题

而国民政府中负责武器制式化的兵工署却认为“编制不决,不知所需数量,制式不定,无由计划补充”。也就是没有固定的编制,武器也没有办法制式化。

与国民政府失之交臂的法械装备

经过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激烈争论后,迫于当时世界武器的快速更新换代,1932年国军陆军推出“陆军师暂行编制表”后,算是军队统一编制的开始。

兵工署开始着手制式武器的选定,这个活很简单,就是跟哪个国家合作引进武器的问题,当时中国有意向的国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法国,一个是德国。

法国是一战的战胜国,姿态有点高,但是在对华推销武器上很积极,国民政府当时跟法国交往也比较多,因此对法国武器也抱有很大的好感,当时参加制式兵器会议的代表普遍倾向于选择法国武器作为制式武器。

弃“法”师“德”,国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师在抗战中表现如何?

哈奇开斯1931式轻机枪

具体来说在枪械方面选择哈奇开斯枪械,除了步枪采用1924式毛瑟步枪外,轻机枪采用哈奇开斯1931式轻机枪,重机枪采用哈奇开斯1930式重机枪(日本轻重机枪基本仿制哈奇开斯);

火炮方面曾计划引进瑞典的博福斯小炮,法国的施耐德重炮,在打算引进的12种火炮中,法国火炮就占了9种。

可见兵工署召开的这次制式兵器会议的基本方向就是引进法式武器,建立全面的中法军事合作关系。

国民政府为何没有引进法国武器而选择了德国

尽管国民政府很多武器专家对法国武器抱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迫于当时中德军事合作的大背景,国民政府最终还是选择了德械作为制式武器。

弃“法”师“德”,国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师在抗战中表现如何?

接受德国装备和训练的国军简称德械师

由于德国在军事合作中的排他性,国民政府未从法国引入一枪一炮。

之所以选择德国为最终合作对象,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在一战结束后,列强达成协议禁止对华武器出售,而德国在列强军火禁运时期不断绕开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偷偷向中国卖军火。

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就已经开始向德国购买军火,国民政府有一个政治惯例,就是跟谁合作就让哪国人当军事总顾问,在北伐之前,乃至抗战之后,都有苏联顾问和美国顾问。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德国魏采尔就担任军事总顾问,作为中德贸易的的中间人,深入推动德国军火输送到国民政府,由此可见中德合作是有着深厚的基础的。

由此可见,1932年兵工署召开的制式武器大会实际上已经无法改变中德已经合作的既定事实。

弃“法”师“德”,国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师在抗战中表现如何?

希特勒上台为中德全面军事合作提供了契机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扩充军备,以往德国都是依赖从苏联取得资源,苏德闹掰后,缺乏大量的资源,因此德国更倾向于从中国进口资源。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希特勒对华出售武器是对华援售武器,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国有德国需要的钨砂等原材料,在中德贸易期间,德国每年都要从国民政府购入大量的战争资源。

正是因为如此,中德才能建立全面的军事合作关系。

国民政府从德国采购的德械都有什么?

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蒋介石决定打造60个德械师来对抗未来可能发生的中日战争。

从1934年国民政府与德国正式建立军火贸易,到1938年中德贸易结束,国民政府用中国特有的矿产资源交换了大量德国的武器。

弃“法”师“德”,国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师在抗战中表现如何?

用资源换军火,是中德贸易的形式

截止到1935年11月,中国从德国进口到的武器包括1924年式毛瑟步枪一万支,捷克式轻机枪5000挺,盒子炮5000把,战防炮20门、各种迫击炮240门及其他若干单兵装备;

1936年5月续下订单,包括德式钢盔22万顶,MG08重机枪1131挺、高射机枪120挺、战防炮224门;

1937年3月又买MG08重机枪900挺,手枪3万把,战防炮124门,75mm步兵炮60门。

此后国民政府又追加了很多订单,因为抗战全面爆发,有一些装备没有送到,中的就全面停止合作了。

弃“法”师“德”,国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师在抗战中表现如何?

经过德国改良过后的马克沁漂洋过海又来到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国民政府还引进了48门155mm口径的榴弹炮,打造国民政府第一支重炮部队。

德国武器在中国的仿制化

从清朝开始,政府对武器的引进大部分都是先引进样品,然后再进行仿制,是一种逆向仿制思维,买成品——拆掉研究——制造,在制造汉阳造之前,清政府竟然一款枪械也没有仿制成制式武器,就是因为每制造一款武器都是一次“研发”,不同厂子生产的同款武器,子弹可能都不通用。

国民政府痛定思痛,在引进德国产品的同时,也加强对生产线的建立,尤其是对武器图纸、工作图样的索要。

以步枪来说,国民政府在订购1924式步枪的时候就开始向德方索取工作图样等物品,在此基础上,国民政府于1935年才仿制出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制式步枪——中正式步枪。

弃“法”师“德”,国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师在抗战中表现如何?

中正式步枪

在重机枪方面,国民政府引进了德制版的马克沁重机枪,德军用这款机枪在一战中给英军一天内创造了六万人的伤亡,国民政府早就青睐这款重机枪,不仅大量采购,也希望建立自己的生产线,为此在采购时跟德国索取了马克沁MG-08式的工作图样,国民政府经过努力于1935年成功仿制出了民24重机枪。

在引进武器时,德国在技术上相对有所保留,国民政府为了摆脱技术上对德国的完全依赖,也积极寻求其他出路。

在轻机枪上采取引进捷克造的ZB-26式轻机枪,德国曾经有意将MG34通用机枪出售给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意识到MG34机枪生产的复杂性,最终还是选择了结构相对简单的捷克ZB-26式轻机枪。

弃“法”师“德”,国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师在抗战中表现如何?

最受中国欢迎的轻机枪ZB-26式轻机枪

国民政府编制的德械师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如何?

国民政府的德械师尽管配备了从德国引进的大量装备,但也达不到德国军队的水平,德械师徒有虚名罢了,陷于国民政府混乱的军事编制,缺乏的武器补给,在具体编制及装备上,德械师相对于德国步兵师严重缩水,能算一个德械轻型师的标准就不错了。

而在具体整编的时候,也就第一批的10个师完成了整编,老蒋号称要打造60个德械师实际上就是痴人说梦。

由于中德全面军事合作太晚,等到最大批的德式装备到达中国的时候,中日全面抗战已经开始,国军对德械装备的磨合程度根本不够。

淞沪开战仅仅五天,德械师就报废一半,经过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德械师基本不复存在,辛辛苦苦筹备几年,抗日战场贡献不过几个月。

当然,要不是有这些德械师在淞沪前线撑着,估计抗战初期国军败的会更惨。

弃“法”师“德”,国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师在抗战中表现如何?

淞沪会战中的国军

总结:

总体上来看,德式武器的确先进,在陆军轻重武器上远超日本,然而在综合了武器数量少、军队素质差、战场不协调等等诸多方面,可以得出结论想要依靠德国装备战胜日本并不现实。

打仗可不是临时抱佛脚,没有长时间的学习沉淀,照葫芦也画不出来瓢,国防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高翔1928—1935 年国军陆军制式武器的选定 抗日战争研究2018 年第2 期

马振犊 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 民国档案 1996.3

段曼娜 中德易货贸易研究(1933~1937) 湘潭大学 2017-5-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