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归属越王勾践还是东吴孙权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在中国,人尽皆知。来形容某个正面人物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而与之有关的越王勾践,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英雄人物。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为了争夺江东霸权,展开了数十年的战争。越王勾践经历惨败后,忍辱负重,励精图治,最终将吴国灭掉。传说勾践在治理国家时,房间里悬挂了一个苦胆,每天用舌头舔一下,连夜里睡觉都是睡在草席上,被后人用"卧薪尝胆"四个字形容他坚强不屈的毅力。那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否真的存在过?

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记载:"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所以我们可以确认越王勾践有"尝胆"行为。那么"卧薪"也有记录吗?东汉时期《吴越春秋》中有一句"苦身焦思,夜以继日,用蓼攻之以目卧。"其中的"蓼"即"蓼薪",是一种能够挥发出刺激性气体的植物,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越王勾践用"蓼"刺激自己的眼睛以保持精神抖数。但后人把越王勾践的这种行为曲解为"卧薪"在柴火上睡觉,显然是错误的。

先秦文献中并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记载。《左传》一书记述了大量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卧薪尝胆",《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之间的战争,也没有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直到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及勾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才开始出现勾践"尝胆"的说法,但只说他"尝胆",没提"卧薪"。

至于勾践睡在什么上面,杜甫在《壮游》一诗中给出过一个模糊的答案,说他就睡在戈上。杜甫诗曰"枕戈忆勾践",王洙注释此诗说,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苏东坡嘉祐二年(1057)参加考试,在答卷里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阅卷是梅圣俞,苏东坡创造的"卧薪尝胆"这个词听起来既奋进又悲壮,此后便成了励志成语。但这个成语的归属权很快就由孙权转让给了勾践,从南宋开始便专属勾践了。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更坐实了这一成语的归属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