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小哥
中國宦官的歷史可以說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宦官制度了。宦官說是伺候人的,實際上已經作為一股很強的政治力量影響了中國很多朝代。
皇帝雖說也多次限制宦官的勢力,但是大多到了後期宦官又會借勢東山再起,比如說大家都很熟悉的漢朝,高祖劉邦就意識到了前朝的宦官教訓(趙高),就很限制宦官的權利,但是到了東漢時期宦官的勢力大到可以左右朝政(十常侍之亂)。明朝宦官更加猖獗,閹黨橫行,如汪直,魏忠賢等,霍亂超綱,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回到正題,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去哪裡了?這要追溯到末代皇帝溥儀的時期了,當時溥儀已經退位,屬於小朝廷時期,此時宮裡發生了著名的“建福宮宮殿群大火”事件,實則就是宮裡的太妃和太監起了歹意,因為那裡是清朝皇室藏寶物的地方,就是趁著火把這些稀世珍寶都偷走了,溥儀一氣之下就遣散了宮裡絕大多數的太監和宮女。
這些被遣散的太監大多沒有勞動能力,回老家的很少,大多去了寺廟。其實太監們自己也清楚,自己的歸宿問題他們也在焦慮,很多有錢的太監把自己的錢財捐了寺廟,有的成了寺廟的主持,終老一生。
沒錢的也有在寺廟幹活的,絕大多數太監都比較窮苦,那些沒去寺廟的慘死街頭的也是有很多的,像李蓮英小德張這種大太監能有幾個呢?所以太監這種封建糟粕還是應該剷除。
望採納,謝謝!也歡迎讀者討論。
好玩兒的歷史小段子
太監製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主要服務於古代帝王家庭,直到清王朝的滅亡,這項制度才逐漸消失,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出自宣統帝溥儀時期,到了1922年宮中還有太監1137人,但由於他們監守自盜,在1923年溥儀下令只留下200人,其餘的全部遣散出宮,1924年馮玉祥下令將溥儀等人趕出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監都流落社會。
沒有了清王朝的庇護,丟掉了鐵飯碗,這些太監只能自謀出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這些太監長期生活在宮中,與生活隔絕,也無謀生的本身,那他們都去了哪裡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出處。
1,被家人接納,這些太監自小被淨身送入宮中後就被家人拋棄,要不是他經常拿錢接濟家人,出宮後身上還有些錢財,家人是不會接納他的,畢竟他是個太監,男不男女不女的,家人很忌諱別人異樣的眼神,能夠被家人接納的太監少之又少。
2,有些太監以前在宮中擔任較高級別的管家,收受過不少的賞賜或者賄賂,混的好的,也就攢下了不菲的資產,這些太監出宮後往往會買幾處宅子,置辦些田地,開商鋪,辦酒樓等等,再娶幾房姨太太,雖然不能生兒子,但他們可以認乾兒子或者過繼兒子,總之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與正常人沒有什麼區別。
3,繼續給大戶人家當傭人;因為太監侍候人習慣了,他們也很會侍候主子,很多京城的大戶人家就會僱傭這些失業的太監,他們侍候過皇室,因此一些有名的太監就成了搶手貨。
4,一些中下層的太監投奔並依附散落於京城各地的寺廟,敲鐘唸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般的太監也會事先給自己留好退路,在宮裡是,會經常捐一些錢給宮外的寺廟,到了晚年出宮,就可以把寺廟作為安身之所,度過晚年。
5,流落街頭;既無錢財又無能力的人就只能流落街頭了,這部分人就過得比較悽慘了,經常的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還要遭受世人的排擠和嘲諷,出宮的那批太監有三百多人流落街頭,僅靠乞討為生,第二年活著的已經不到一半。
到了解放後,還有十個左右的太監,他們都得到了政府的救濟,其中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太監叫孫耀庭,因為會識字有文化,被安排到北京寺廟管理組去當出納,每個月還有三十多塊錢的工資,在當時可以說是衣食無憂了,直到1996年才病逝,享年94歲。
總之清朝最後一批太監,後半生大多比較淒涼,他們的消失也標示著封建制度的瓦解,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的終結,迎來民主自由的現代生活。
遺產君
孫耀庭,中國最後一個太監,據說當時家裡窮沒錢養,所以他父親準備送他去宮裡當太監,孫耀庭也答應了,總比在家餓死強,但是到了宮裡詢問才知道,要宮裡的人幫其淨身的話還得出錢,問題是他父親連這個手術錢都出不起,所以最後決定父親親自操刀,孫耀庭膽戰心驚,一刀下去孫耀庭當時就昏睡過去了,等到第三天醒來的時候,自己已經是個太監了,當他聽到父親最後一句話“清朝已經亡了。”孫耀庭心如死灰。
(孫耀庭)
言歸正傳,說上面的話主要是為了闡述在秦朝到清朝,太監的入職一直都存在變化,到了清朝想要當太監已經有了極其嚴格的制度了,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當的,除了要交錢,最主要的一點是必須從兒童階段開始就要被淨身,這個大家都明白,一是有的家庭條件差,無力撫養;二是兒童期間就淨身對他們的心理影響會降低。所以說很多太監進宮後大多是已經沒有親人了的。
而中國最後一批太監的去向也不同,因為每個太監的身份地位也不一樣,去哪裡都是根據自身情況而定,但是根據以往歷史以及最後一批太監的流向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告老還鄉,親人團聚
這些太監是比較幸福的,因為他們還有家人,在宮裡的時候就跟家人一直有聯繫,雖說入宮做了太監,有的會被村裡人看不起,但是日子還是得過,親情還在,能團圓就好。
二:繼續留守或者京城買房
這樣的太監還是極少數的,他們可能得到了皇帝或者嬪妃的垂憐,自己在仕途上估計混的還可以,所以肯定攢下了不少錢,加上他們跟貴族的關係,在京城買房或者繼續給貴族家庭做做管傢什麼的,也算是衣食無憂了。
三:寺廟祠堂
這也是大多太監的選擇,他們孤身一人,舉目無親,寺廟祠堂就是他們最終的去處,因為他們無子嗣,所以互相照顧互相支持。
四:和宮女對食
也有一部分太監,在宮中就已經和宮女對食,也就是搭夥過日子的意思,在清朝滅亡之後,他們自然會相互扶持,找一深山或鄉村或家鄉,耕田織布,日子也過得逍遙自在。
據史料記載,中國很多太監最終都是埋在現在的中關村,在幾十年前,這裡是一片滿是墳地的荒地,當然還有一些北京的寺廟,去的最多的就屬萬壽興隆寺。像白雲觀、立馬關帝廟、褒忠護國祠等被太監們支助過的思念祠堂也是他們的去處。而《老太監的回憶》一書中還明確記錄了他們還成立了恩濟慈保古會,也就是專門收養宮中出來的太監的,類似現在的養老院,他們有專門的管理人員。
羽評郡主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幾乎沒有善終的,其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孫耀庭了,他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太監,從他之後在無太監,當然在真實的歷史中他並不是最後一個太監,只不過是因為他是一個級別比較高,伺候過宣統和皇后的太監,有點身份,人們才牢牢的記住了他,他最後在後海的一個寺廟裡度過餘生。
那麼中國最後的一批太監在清朝滅亡之後都去了哪裡呢?眾所周知清朝滅亡之後,溥儀並不是第一時間就搬出了紫禁城,他在紫禁城又蹲了許多年,因此這些太監也留在宮中,溥儀後來被趕出故宮後,他將這些太監全部遣散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溥儀去偽滿洲國的時候,又招回了幾百名太監。
太監都是自幼閹割的,這些人離開皇宮之後無處可去,幸運的話他們可能會被宗親接納,回到老家去養老,當然這部分人是少之又少的,恐怕只有個位數,在當時百姓的心目中,入宮做太監是很丟人的,他們無法接納這樣的家人,即便是至親都不能接納。
還有一部分太監,這幫人比較聰明,提前就偷盜了不少宮裡的東西,出去之後他們將這些玩意都變賣了,生活過的是非常滋潤的,當然了,這樣的太監也是小部分,更多的太監都很悽慘,淪落街頭去要飯,或者是找個營生去幹。
有很多太監都會選擇去寺廟中度過餘生,他們提前就已經給廟裡給過香火,進廟之後便做點自己能幹的事情,一直到他們死去,這樣的太監是最多的,最後一部分太監則是去了太監村,如果有人瞭解這段歷史應該知道,太監們在宮中的時候就會一起出錢修村子,出宮之後全部都去那裡居住,如今有名的中關村,曾經便是最大的一個太監村。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到1996年,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廷去世,也享年94歲,這一年,才是真正意義上中國宦官曆史的結束。
溥儀3歲登基時,紫禁城裡大概還有近千名太監,隨著皇帝退位,失去了權勢,雖然民國政府給予清皇室一定錢糧,但畢竟沒以前那麼有錢了,漸漸地,宮裡有些不老實的太監就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向宮外倒賣轉移珠寶翡翠等等,後來溥儀開始懷疑準備進行清點之時,這幫膽大包天的太監竟然一把火燒了建福宮,以毀滅證據。
溥儀忍無可忍,最後在1923年7月16日,把太監全部趕出宮,一個不留,不過,溥儀還是安排給了他們一筆遣散費,首領大太監可以拿200大洋,最底層的小太監也就20塊錢,然後,他們就出去了。
在民國時期,這幫太監分成三類,處於統治階層的總管太監,約有30多人,他們本身在宮內就有多年積累,他們大都留在了北京城裡,置辦田產屋宅,甚至還娶了老婆,過繼個孩子,日子過得相當不錯。普通太監大約有400人,他們就差多了,他們一般以寺廟為人生歸宿,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一般就會捐些錢財給寺廟,出宮後就到這些寺廟棲身,民國時,這些寺廟在北京城有20多座,他們進寺廟之後,還要服多年勞役,並且行為點檢,才能被最終吸納。
以上2種太監還算有個歸宿,但第三類貧寒太監就很悲催了,他們連進寺廟的買路錢也沒有,也只有流落街頭的命了,這部分太監約有300多人,他們出宮之後就只能在北京街頭流浪,最後在時間的長河裡慢慢被淹沒。
1949年建國後,政府在民間收集了還沒去世的近10個太監集中贍養,每月給與補助,根據他們的特長適當地安排工作,像著名的孫耀廷,他被溥儀趕出宮後就寄居在寺廟裡,解放後在政府的安排下去做了出納,有補助,還有工資拿,政府還供應吃住等,這幾個太監日子過得還是很不錯的。
到了1982年,太監還剩下孫耀廷和馬德清,政府安也安排人照顧他們,到了1987年,91歲的馬德清去世,1996年,94歲的孫耀廷去世,從此,中國幾千年的宦官曆史真正走到了終點。
雲中史記
中國最後的一批太監是在清朝末期,他們被三次遣散。這些太監的來源大部分是來自貧困的社會最底層的家庭,有的是孤兒。
清朝太監被遣散的原因
一,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中國歷史上長達276年的清朝滅亡。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還居住皇宮,保留皇帝尊號,每年民國政府給溥儀400萬兩用於開銷,溥儀開支太大,這400萬兩跟本不夠保障生活。所以他不得已就遣散了一部分太監。給太監每人200塊大洋的遣散費,太監們大哭。
二,1923年6月27日晚9點多紫禁城發生大火,這天天空中繁星點點,沒有一絲風。火勢猛烈,整整燒了一夜。共燒燬房屋三、四百間,還有歷代皇帝收藏的字畫古物、奇珍異寶不計其數。大火之前盜寶案件就不斷髮生,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根據現場發現,有一團未被燃盡的帶汽油的棉花推斷,可能是該宮內太監監守自盜,毀滅證據故意放火。看著宮內被燒的狼籍遍地,他深感自己的小命會隨時不保,所以他在1923 年7月16日毅然下令,除3位太妃、溥儀、淑妃這5個宮各留20名太監外,其餘1000人左右一律遣散。
溥儀讓王懷慶帶著部隊進入紫禁城,不準太監攜帶任何的東西。當時大雨傾盆,道路溼滑,被逐的太監彙集神武門外,他們有的嚎啕大哭,有的大聲咒罵。悽慘至極,狼狽不堪。他們被安排到各個廟中暫住,等待領取內務府發的遣散費,自行選擇出路,要麼回老家要麼自謀生路。雖然使成百上千的人失了業,底層人被閹割的歷史再也沒有了。
三,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圍困了紫禁城,要求溥儀簽訂退位聲明,並以要炮轟紫禁城要挾把溥儀趕出紫禁城。樹倒猢猻散,剩下的100多名太監也只好收拾行囊離別皇宮,他們離開時有馮玉祥的官兵搜查行李,防止他們把值錢東西帶出去。
那麼這些被遣散和驅逐的太監們都去哪了呢?
因清代末期,太監等級複雜,在宮殿監中,就有大總管、二總管、首領、掌案、回事和小太監之分;在各處所中又有首領、大師 父、師父、帶班、陳人、徒弟之別等等。他們的歸宿一般有一下幾種。
一,貧窮的太監,也就是那些幹雜活的帶班、陳人、徒弟類的,他們位列太監的最底層,俸祿是最低的,這些人的錢財還要被上層剝奪,平時唯唯諾諾,在皇宮裡能活著就不錯了。他們被遣散後大多以乞討為生,幾乎全部被凍餓而慘死街頭。
二,不太富有的中等太監,他們手裡有部分積蓄,早就為自己的以後養老做了準備,把自己所得的銀兩存到類似養老的機構,以備不時之需。在《老太監的回憶》一書中明確記錄了他們還成立了恩濟慈保古會,這是一種以太監共同籌資的方式運作寺院的養老機制。也就是專門收養宮中出來的太監的,他們有專門的管理人員,最後負責給太監養老送終。這些機構,一般設在寺廟裡,例如萬壽興隆寺、白雲觀、立馬關帝廟、褒忠護國祠等。太監在會里交上二十兩白銀(後為一百個左右的銀元),老了就到這裡吃住不再花錢。如果不夠老年年齡可直接去這裡面當和尚。但“有些老太監,連這幾個錢都拿不出來,出宮後只有流浪各處,凍死、餓死了”,也許他們不知道立馬關帝廟的存在。立馬關帝廟是京西最大的太監養老廟,類似一個慈善機構,沒錢的太監也可去養老。慈禧後期的太監二總管孫玉貴(將慈禧兒媳婦珍妃推下水井的太監),在慈禧去世後,他跟李蓮英出宮後獨自落戶在立馬關帝廟。他也許是殺人良心不安,用自己畢生積攢的銀兩在寺廟購周邊買了680畝稻田,讓眾多太監到此耕種安度晚年。他在1926年去世。
(《清宮太監回憶錄》老太監張修德、孫耀庭、田壁臣)
孫耀庭與廣化寺主持(戴眼鏡那位)合影
三,富有的太監,像大總管、總管、首領類的生活富足衣食無憂。
例如慈禧太后寵信的李蓮英和小德張,便是典型代表。權監李蓮英仰仗慈禧步步高昇,他不僅有大量的地產,還有無數的奇珍異寶,慈禧死後,他於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底即向隆裕太后告老出宮,悄無聲息地離開,三年後死了,有說他是得痢疾死的,有說是被人害死的,後來他的墳墓被人挖開,只有人頭,無身子,結局也夠慘的!
太監小德張走李蓮英的路子,對太后慈禧和隆裕皇后他竭力討好,最後爬上大總管的地位。在河北省靜海縣以及京畿南苑都有他的地產,天津英租界裡他曾置樓房12座,北京永康衚衕有他宏偉的大宅第,此外還有當鋪、綢緞店等多處。並且還娶了四房貌美如花的姨太太,出入小汽車,還花重金給自己僱了保鏢,比被趕出宮的皇帝溥儀有錢多了。1957年81歲的小德張因病死在天津。
四,有一技之長的太監
這些太監雖然身體不健全,但是有一技之長,比如,他們中有些腦瓜靈敏口才好的就去飯店,酒館茶館等地,把賣宮廷內鮮為人知的秘密編成故事生動形象地講出來,滿足獵奇人士的需要,掙足了銀兩;他們有些會鑑別珠寶的,就進了古董店做工,有的還成為掌櫃;有的很會管理的就被大戶人家聘用當了管家;有個伺候過隆裕太后的夏太監更是牛掰,這個夏太監的獨家專長就是對綾羅綢緞的識別,因為他在宮裡主要負責採買布匹。宮裡主子們的衣品及高質量的要求,練就了他一雙火眼金睛,他對布匹的鑑別幾乎百分之百精準,另外他經常和一些供貨商及權貴管家打交道,人脈很廣。所以,他一出宮就成了香餑餑,他被天津四海聚綢緞莊的趙老闆先下手了,高薪聘請他來當自己兒子的綢緞莊總務。在他的管理下,綢緞莊進行多種經營還開辦了刺繡廠,產品暢銷國內外,這個太監的待遇在所有員工裡最高。
五,極少數被親人接納,而返回家鄉的太監
太監被人看為異類,家人往往被鄰居嘲笑,所以一般不會接納他們回家,更不讓他們死後入祖墳,有很少一部分家人,勉強接納他,是貪圖太監手裡的銀兩,或者太監在宮內勞作期間給家鄉親人回饋的供養。
六,最後活著的太監的歸宿
到了解放後,還有不到十個太監健在。新中國將他們安排在一起進行贍養。每個人每月有16塊錢的補貼,有些文化人太監還被安排了工作。例如孫耀庭就被安排到北京寺管組去當出納,每月有35塊錢的工資,屬於當時的高薪階層。到了八十年代,還活著的太監就只剩下孫耀庭和馬德清兩個人了。新中國還給他們安排了個和尚去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1987年馬德清去世。1996年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去世。從此太監從歷史上消失。孫耀庭因為家裡太窮,沒錢請人做“手術”,他父親親自動刀,結果一刀下去,孫耀庭就暈了,3天后才醒過來,父親卻告訴他:“大清亡了!”後來因溥儀還在皇宮,他就搭上了太監的末班車,這刀算沒白挨。開始以“徒弟”的身份,整天侍候主子,為其端菜送飯,倒屎倒尿。溥儀充當偽滿洲國“皇帝”後,孫耀庭曾去長春溥儀處當差。生命中來回折騰。後來他為了生計,整日出入大街小巷,揀些煤渣、廢品。最後還是新中國給了他最好的生活。
太監們最終的歸屬
據史料記載,中國很多太監最終都是埋在北京海淀中關村。因太監無後,無人打理修葺墳墓,太監的墳墓一片荒涼。中關村坐落在永定河故道之上,因為低窪曾是一片自然沼澤,沒有多少人煙,出於河流故道的緣故,這裡曾叫“中灣兒”。這地方在當時根本不值錢所以被太監購買當墳地。
小姐姐講史
1912年,清帝退位,從此躲進宮苑成一統,不管東南西北風。舊臣上朝,宮女太監伺候,該有的還照舊有。
按照優撫條例,小遜帝仍然享有每年400萬銀子的供養,這筆錢除了宮廷開支,還要照顧其他皇室宗親,就有點捉襟見肘。
民國財政吃緊,小遜帝工資發放不及時的事情經常有,當政府從外國貸款還沒貸下來時,無法足額髮放,小遜帝日子有時會很窘迫。
皇帝窘迫,下面的打工仔打工妹太監、宮女們也著急。宮女們還好,出了宮伺候別人一樣能夠有口飯吃,也可以嫁人,享受人倫之樂。可太監群體們就慘了點,他們以前那點優勢都成了劣勢,回家下地幹活很吃勁兒,還老是有鄉鄰指指戳戳,就業範圍很窄,幾乎只能混吃混喝等死。
大部分太監開始考慮後路,他們中有的人攢下自己的工資,敬獻給寺院,期待等自己老了出宮之後能到寺院養老。
他們中也有很多人向庫房伸出了雙手,偷些東西變賣到宮外,以便早日完成自己的養老金儲蓄計劃。這大清已經完了,誰知道自己還能在這紫禁城能呆多久,再不動手就晚了。
溥儀眼見庫房失竊現象越來越嚴重,坐不住了,終於有一天,建福宮起火,很多珍品連同賬冊都付之一炬,有人反映說現場有濃重的煤油味兒,看起來像是人為的縱火案。溥儀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再度發生以及自己的人身安全考量,他下旨遣散所有太監,當天是1923年的7月16日。
這一天終於不可逆轉地到來,太監們中的首領還能領到200塊的遣散費,普通小太監只能領20。
聖旨一頒佈,有些老太監大哭一場,哭罷轉身就跳了筒子河,也有的咒罵不停。哭也好鬧也好,紫禁城不相信眼淚,話說轉過年來連溥儀都被趕走,紫禁城中哪有不散的宴席?
這次遣散的太監共有七百多人,年輕一點的有的打起包袱回到了河北鄉下老家;年老一些有錢的早就外面買了宅院,甚至養了小妾;也有的去了早些年敬獻的寺院,到那裡養老;剩下的一些沒有做好計劃的,結伴去了紫禁城北面的雁翅樓。
去雁翅樓的太監有300多名,他們跟難民差不多,天天在廊下點火燒飯,警察見天都來驅趕,棲棲遑遑,一年之後才慢慢散盡。雁翅樓被太監們發掘的功能後來在國民政府被髮揚光大,被改造成為一個乞丐收容所。
當時的報紙上也掀起過對如何安置太監群體的大討論,有人建議他們去女子學校、女澡堂子、婦幼醫院、妓女改造中心當差,也有人建議他們去有錢人家繼續從事家政業務,後來終歸是不了了之。
中國最後的太監孫耀庭也是在那一批出的宮,他當年去了寺院,熬到解放後,政府安排他做了出納,他們那一批太監都管吃管住,還有工資發放,晚年享受了一段安心的歲月。
到了1982年,孫耀庭和馬德清成為存世僅有的兩名太監,看他們的退休生活,老有所養,日子仍然比較愜意。1987年馬德清去世後,孫耀廷又獨自堅持了9年。
到了1996年,年滿94歲的孫耀廷去世,給中國幾千年的宦官曆史畫上了一個最終的句號。
歷來現實
孫耀庭,一般被認為是中國最後一個太監,一時因為他的閹割時間比較晚(1916年),二是因為他的自傳名為《中國最後一位太監》。三是因為他一直活到了1996年。但是實際上“最後一個太監”到底是誰,已經無法考證。
閹人究竟何時起源,已經無從得知,但是太監這項制度卻在民國建立後被廢除,在《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中就有一條明確的要求“宮內各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閹人”。
雖然官方不再公開招募閹人,但是紫禁城內的小朝廷依然存在,皇帝,后妃也需要有人服侍,由於袁世凱的稱帝以及張勳的復辟,很多民智未開的人依然覺得皇帝不會消失,太監還有前途,所以類似於孫耀庭這樣迫於生計“自宮”的人肯定還有其他,而孫耀庭之所以能入宮當太監,還是託了很多關係。
孫耀庭先後服侍過載濤貝勒,端康皇太妃、以及皇后婉容,甚至還曾追隨溥儀來到“偽滿洲國”當差。1926年因病又回到了北京,住在萬壽興隆寺,此後又住進了廣化寺,直到1996年,94歲高齡去世。
清朝滅亡後,當時大部分太監依舊在宮中過著原有的生活,並未受到影響,但是隨著宮中頻頻被盜,溥儀開始大規模遣散太監,一些有些權勢的太監,或偷,或貪,多少積累了些家當,出宮後依然能過著不錯的生活,但是大部分被遣散太監命運則非常悽慘。
老年的太監出宮後一般都會在寺廟度過餘生,北京周邊很多寺廟都是由明朝的大太監出資所修建,到了清朝末年接收太監的寺廟越來越少,而萬壽興隆寺就是其中之一。
而想要住進寺廟養老也不是簡單的事,首先必須參加太監中的一種養老組織-“養老義會”,定期繳納會費,將來才能獲得在寺廟中養老的資格。
清朝滅亡後很多老太監都住在萬壽興隆寺,抱團取暖,晚年生活非常悽慘。
一點點歷史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指的就是晚清的太監們,他們大部分來自於河北和京城郊區的人。一般都是出身貧苦的勞動人民家庭,為了安生續命沒辦法才入宮當了太監。
在宮中他們是太監,可是一旦出了宮他們啥也不是啦,即無生存能力,又無安身之所。所以出了宮的太監只能選擇寺廟作為安身養命之所。我們知道晚清的大太監李蓮英,崔玉貴,小德張這樣的權貴太監到了晚年出宮後一樣以寺廟為主,甚至死後也要葬在他鄉異地。
據史料記載,在北京城郊就有明清兩代的太監寺廟多達26處,其中以恩濟莊最為出名。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滅亡後,太監們被趕出了紫禁城,居無定所,沒辦法就被安排進了這些所謂的太監廟。
太監寺廟主要的經濟來源主要以出租大量的房產和經營一些糧食,蔬菜,種植果樹等收益為前提,養活這幫無家可歸的太監們。
當然了,有一些比較有勢力的太監也會自己花錢營造一個特殊的環境自消自滅的生存下去,直到老死。不過大部分太監還是屬於無家可歸的人,手無縛雞之力的太監,本來就幹不了什麼活,再加上在宮中養成的習慣,所以一般太近監只要出了宮,就基本是屬於幹啥啥不行那夥的,只能依靠社會力量滿足自己的生存條件,從而了卻一生。所以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們的出路還是很可悲的。
既然選擇了走宦官這條路,就註定是一條沒有曙光的路,因此,作為封建王朝的太監們能夠活下來就很幸運啦,至於他們的悽慘後半生,能夠苟且活命也算是老天眷顧他們啦!
任馳贏天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此——!”
眾多影視劇裡,此情景,屢見不鮮。太監們,手執聖旨,拖著陰柔的長腔調,宣讀皇帝旨意....
香港人曾經拍過一部叫《中國最後一個太監》的電影,有些人可能看過,改編自一個叫孫耀庭的清朝太監自己寫的自傳。這個孫耀庭,就是中國歷史上官方公認的最後一個太監!
1996年在北京後海的廣化寺,隨著清朝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的死去,存在幾千年的太監角色,徹徹底底的畫上了一個句號,標誌著從此世上再無太監!
太監,是中國封建王朝皇權的產物,幾千年來依附皇權而存在。太監大多出身窮人家的孩子,有錢人家誰會把寶貝兒子送進宮當太監呢。太監從小的時候,多數在十歲左右就被閹割了,而後被分配到皇宮各處,服務皇家。
有道是“樹倒猢猻散”,隨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滅亡,皇帝退位不再有皇帝,皇權沒了,連皇帝自己都自顧不暇,那麼依附在皇權上的太監們,命運可想而知。
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末代遜位皇帝溥儀,當年因為懷疑太監們監守自盜、偷盜宮裡的財物,於是1923年7月6日一聲下令,也是皇帝對太監們最後一次行使皇權,將所有太監一併遣散、驅逐出皇宮。
當時清宮內務府大臣--紹英,帶著皇宮衛隊,執行這一命令,將太監們一併押出皇宮。有書記載:“那天天下著大雨,太監們皆被聚集在神武門外,其情形就好比當時道路上的泥濘一般,悽惶悲慘...”
一眾太監被溥儀遣散,太監們被驅逐出去的時候,按照太監級別 清宮給每人發了一筆遣散費。首領太監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監們每個人就可憐了,只有20元。至於他們出宮後的死活,就只能各安天命了。
而這個孫耀庭正是清朝最後這一批太監之一。清亡後,太監也消失在公眾視野。那麼,最後一批太監出宮後,都去了哪裡呢?出宮後的生活都是怎麼樣的?
有關記載,孫耀庭曾經回憶說:
被驅逐出宮的太監們,大致分為以下幾個去處:
1、職務高的、有錢的太監們
職務高的、有錢的太監們,平時在宮中得寵,撈了不少賞賜。很多職務油水也多,多年下來也積攢不菲,畢竟太監在宮中吃公家的用公家。其中很多太監出宮前,已都在宮外置辦產業。除了衣食無憂,有的甚至還納了幾房小妾。
當然,這是被驅逐的太監隊伍中,頭部少數的幸運者。
2、普通太監、手頭稍有點錢的太監
當時人們經常會見到一個現象:太監到寺廟大把大把的捐善款,出手還挺闊綽,就會十分納悶:咦?太監這麼信佛嗎?一生絕後、一生無家、無牽無掛的太監們,能求佛什麼呢?看完下面,你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今天北京周邊的許多廟宇,最初就是太監們興建用來養老的,比如最著名的萬壽興隆寺。太監們死後,都會被埋到一個專門屬於他們的墳場。現在大名鼎鼎的北京中關村,以前就是一片專門埋太監的墳地場。中關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古代“中官”既是“太監”別稱。
3、沒錢的太監、窮的太監
對於這些離宮的太監,如果在淨身入宮前便已經成家了的,或親人願接納的,勉強還能回去投靠家人,也多活在四鄰異樣眼光裡,了此殘生。
但大部分人,基本都是在顛沛街頭、廟宇之中苟延殘喘、度過餘生,無子無家無人關心,捲縮在陰暗角落,就算死了臭了,也多是無人問津,十分悲慘。
因為太監都是“絕戶”,無兒無女,親人遠離,死後墳墓無人祭祀,冷冷清清,荒墳一座。太監,不但被世俗社會不容,也被自己的親屬所蔑視及拋棄。甚至不僅如此,“挖絕戶墳”也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因為沒有後人,誰去管呢。
建國後,僅有不足十個太監健在。到了80年代,在世太監,只剩下孫耀庭和馬德清二人。1987年,馬德清死,1996年,孫耀庭離世。至此,兩千多年的太監角色,永遠消亡在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