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竊聽風暴》最後,德瑞曼在車上看到衛斯勒上尉後,為什麼默默離開呢?

顧空城


電影最棒的部分是影片結尾,劇作家找到了這位正在街邊送信的無名英雄,他想上前相認,但還是猶豫了,而後默默地離開。兩年後,劇作家出版了一本書道出了秘密探員的事蹟和對他的感謝,秘密探員看到後,買下書籍,當櫃員問他,“你是送人嗎?需要包裝嗎?”秘密探員意味深長地說道,“這本書是給我的”。熒幕上留下了秘密探員會心的微笑,影片就這樣結束了。

    看到影片的結尾,我思考良久。如果結尾的設置是兩人相認了會怎樣?我想定然遠不及現在這個結局來得震撼。因為這樣形成了影片前後很好的呼應,秘密探員從始至終未向劇作家透露過自己對他那麼大的幫助,不僅僅是救命之恩,還是幫助東、西德合併的一份子,他起到的作用不比劇作家小,最後劇作家也用一本書來抒發感恩之情。沒有面對面的交流,卻是惺惺相惜的,一切盡在不言中,這是無言的結局。




阿超愛追劇


【畢竟沒有實際交集,而且畢竟曾經被他監聽,衛斯勒對他的很多隱私都知道,見面可能會尷尬,他是選擇了另外一種形式的感激,寫了一本《獻給好人的鳴奏曲》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衛斯勒執行任務,對德瑞曼進行全方位監聽

故事發生在柏林牆倒塌之前,衛斯勒是東德的秘密警察竊聽專家,他接到任務監聽德瑞曼。衛斯勒的監聽室就在德瑞曼住的那棟樓的頂層閣樓。

竊聽器材是由一個小隊仔細鋪設,房子裡所有空間都裝了竊聽器。

德瑞曼在衛斯勒面前是透明的

因為是對家裡的監聽,而德瑞曼和女友西蘭住在一起,因此很多的隱私聲音都被衛斯勒聽到了。所以某個程度上在衛斯勒面前,德瑞曼是透明的,這是一種難以明言的尷尬。那個文化部長曾經說過,德瑞曼無法滿足西蘭他們都知道。

所以德瑞曼如果去見衛斯勒,挺尷尬的

但是德瑞曼用了另外一種形式去感恩自己的恩人,就是寫了一本書《寫給好人的奏鳴曲》。而最後衛斯勒也看到了這本書,並且知道了這是德瑞曼的謝意。



十三盤娛樂


很喜歡這部電影,說說個人感受。

這個情結設置是為了凸顯主題。

出賣瑞德曼的是他的枕邊人,救他的則是素未謀面的所謂“敵人”。隱隱覺得導演就是想表達這樣的意思:有時候犧牲來自意想不到的陌生人,而身邊人未必肯為自己犧牲,這種對立推動了情節,更是一種人性的體現。

如果二人相認成為朋友,個人感覺這個主題就被削弱了。電影最後二人仍是陌路,但是衛斯勒心甘情願的送郵件,瑞德曼以自己的方式送去感激,在鬥爭中處於對立的二人始終沒有謀面,但是他們帶給彼此的溫暖又如此真實。感覺這種處理很藝術。

而這種表現,從人物心理上也解釋的通:

一個人知道自己受了陌生人如此大的幫助,第一反應一定是想找恩人,所以瑞德曼去找衛斯勒這一行為很合理。

但真見到衛斯勒後來的狀態(坦然的做著郵差)後,瑞德曼可能意識到:

1、自己已經無力改變衛斯勒的命運了,即無法補償他所作出的犧牲;而當面的語言感謝未免太膚淺了;

2、衛斯勒沒有來找自己,關鍵是很坦然的承受著結果,可見他並沒有期待自己的回報,衛斯勒做了這樣一個選擇,然後安於這種選擇,這時的打擾可能會是多餘的;

3、面對一個陌生人,他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和衛斯勒交流。

寫一本書並在扉頁上表達自己的感謝,這是一個作家才能使用的方式,是瑞德曼能夠做出的最符合身份、最真誠和恰當的回報,這也是導演和編劇給衛斯勒這個人物的認可,這個結尾點睛點的極贊。





藍貓電影眼


很值得觀看的一部德國諜戰片,說說我的個人感受:

首先了解下該部影片下的社會背影,1984年東德,柏林圍牆倒塌前,東德國家情報局以恐怖威權控制著民眾,彷彿民眾沒有人身自由更沒有言論自由。

德瑞曼:一個德高望重很有才華的作家,不畏強權,渴望自由,這一點可以在影片中德瑞曼過生日時女友西蘭送給他一條領帶作為生日禮物時可以看出,德瑞曼就說:他不喜歡打領帶,不喜歡被束縛,甚至都不會如何打領帶結。

衛斯勒:國家情報局特工情報員,有著職業的敏感和超高的電訊技術,但除了工作之外沒有自己的任何私生活,甚至臉上永遠不會有喜努哀樂,如同行屍走肉。

因懷疑德瑞曼撰寫非法文章來煽動民眾,情報局又苦無證據逮人,於是派衛斯勒全天候監控德瑞曼和西蘭的生活,期待能儘快找出關鍵證據來。日夜不停的在德瑞曼所住頂層閣樓進行竊聽工作,有一次衛斯勒獨自一人潛入德瑞曼家中並帶出一本“布萊希特”作品集,回到家後翻看著,此刻間彷彿衛斯勒的嘴角露出一絲絲微笑,接著德瑞曼彈了一曲“熱情奏鳴曲”,鋼琴敲打那一聲聲帶著激昂的重低音,在另一端竊聽的衛斯勒的內心如同雄獅般怒吼著,徹底的打破了衛斯勒壓抑已久的內心世界,也復甦了衛斯勒人性,此時眼淚也不禁的掉了下來,這也是此片高潮部分之一,後來衛斯勒慢慢被德瑞曼的精神世界所感染,這就是後面西蘭出賣德瑞曼時,衛斯勒不顧暴露的危險搶在情報局搜查證物前把打字機偷了出來。直到高層不滿衛斯勒,將他派去拆信拆到退休。若干年後德瑞曼發現當年事件並找到線索瞭解到了衛斯勒,找到衛斯勒後,當他坐在車內遠遠望著衛斯勒滄桑的背影,下車想去與他該說些什麼,但又止住了步伐,我想德瑞曼的內心也是五味雜陳,所以寫了一本《獻給好人的鳴奏曲》來感謝這個男人。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大家喜歡我的回答。


影絲範


大家好,我是一個頭條創作者,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提問,在答題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並不認為是不敢...衛勒斯的行為類似於黑暗時代中人性的閃光...而那本書正是對這種閃光的致敬...衛斯勒從未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過後悔...這從他哪怕生活窘迫也從未找過德瑞曼可以看出...而買書的行為更證明衛勒斯對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豪...為他未被當時的黑暗吞噬人心而自豪...德瑞曼明白這點之後...也就明白衛勒斯從未覺認為自己是施恩之人...而是做了一個人該做的事...如此...任何感謝的行為反而會讓整件事變味...就好比新德勒一樣...他不會覺得自己做了善事...他只是做了一個人該做的事...最好的感謝是對他人性的認可...而書即使認可...至於感恩戴德...反而是多餘甚至讓人羞愧.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阿Q的觀影日記


這主要是出於作家這個角色的性格和實際處境,這個電影結尾的處理是兩人相認的最好方式,也是最符合電影的結尾,而不是我們想象的在現實中可能會發生的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