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山村新变化

记者 谢建新

喜看山村新变化

三溪村的扶贫公路,弯弯曲曲如玉带。

三溪村位于鹤峰县燕子镇东部,地势险要,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海拔高差1000米,全村147户417人,长期居住在村内的群众只有77户121人,40岁以下的劳动力只有1人,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矛盾村。

经过州政法委驻村“尖刀班”和村支“两委”的实干、苦干、巧干,如今,三溪村干群关系融洽,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村民致富信心十足。

干群关系变融洽

初见州政法委驻三溪村“尖刀班”班长姜在辉,他皮肤黝黑,一身迷彩服,既干练,又接地气。

2017年12月,姜在辉从部队转业到州政法委工作,到单位报到后,就直接到扶贫一线工作。驻村“尖刀班”5名成员3名是部队转业干部,军人的雷厉风行,敢打硬仗的作风,在他们这个队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对于做好群众工作,姜在辉表示,刚驻村时他还是“门外汉”。

“有的对政策理解不清楚,导致干群矛盾突出,有的享受政策却不‘领情’。”姜在辉驻村后的首次入户走访,就让满腔热情迎来“当头一棒”。

他意识到,只有怀着真情,揣着爱意,用真心换取民心,做好群众的“贴心人”,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扶贫工作。

3月25日,记者随“尖刀班”入户走访,每到一户,看到的是村民们淳朴的笑容,感受到的是干群关系的和谐,听到的是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然而,对“尖刀班”来说,这一切来之不易。

三溪村二组非贫困户舒兰英,她儿子、女婿在鹤峰县城工作,都有小车,根据政策她不能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她一直认为政策不公平,干部不公正。

“第一次到她家入户走访,劈头盖脸便是一大堆牢骚话,怨气很重。”姜在辉说,当时我们耐心听取她的不满和诉求,等她怨气消了、发泄完了,我们就再次上门和她慢慢讲政策,一次不行两次,两次讲不通三次,直到将政策讲清楚为止。最终,在“尖刀班”的反复讲解下,她理解了政策,转变了态度。

贫困户雷玉成的女儿雷丽,今年3月19日,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到武汉参加就业培训。雷丽因患有先天性白发病导致视力模糊,雷玉成在村周边打些零工,家庭很困难,“尖刀班”希望通过雷丽的就业改变贫困现状。对此,“尖刀班”成员多次和州残联联系,想通过就业培训的形式,让雷丽学会一门技术。

“2017年底,在入户走访中发现,雷丽待业在家,根据她的实际情况,我们就想通过就业培训的形式让其就业,我们多次和州残联联系,希望能让雷利参加盲人按摩培训,今年终于联系好了,雷丽如期参加培训。”“尖刀班”成员陈伦恩说,等雷丽就业,工作稳定后,也会多些经济收入,她家就会宽裕很多。

基础设施更完善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三溪村村民以往出行的真实写照。如今,水泥道路蜿蜒山间,宛如玉带。

以往的三溪村,道路坑坑洼洼,车辆进不来,村民出行全靠走,运送物质靠肩背,路不好,村民穷得叮当响。

在四组93岁的陈国清老人家中,改造后的房屋,外墙刷着金黄色的油漆,让原本老旧的木屋焕然一新。房屋内更换的线路,更加规整、安全,院坝也硬化了,厕所内马桶、便池、洗手盆更是一应俱全。

网络在乡村普及,人们相互联系更方便,也丰富了他们的娱乐生活。陈国清老人闲时,在家上上网,看看新闻,下下象棋,让他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筹措450吨水泥用于硬化环境整治;为每户村民购买了便池、水箱、连接软管等设施用于改厕;为木质房屋每户保障铜芯线400米,配备软管、插头等物资,进行线路改造。”姜在辉说,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安全水;网络通信实现全覆盖;三组、五组农网改造按期开展,7月底所有农户用电问题将彻底解决。

产业发展露新颜

春日的三溪村,桃花争相盛开,茶树吐出新芽,村民喜笑颜开,山村里一派生机勃勃的忙碌景象。

汪家岩大桥位于三溪村五组,桥下有一成片的茶园,记者随“尖刀班”沿桥而下,一会儿工夫便来到茶园,在树林的掩映下,一间房屋隐约出现。

胡玉忠夫妇住在此处,他们是村里的种茶大户,夫妇俩在这里种植了15亩茶叶,每年到了采茶的季节,夫妇俩非常忙碌。他们还养鸡、喂猪,一年下来,收入相当不错。

“今年茶叶收购价格很好。”胡玉忠乐呵呵地说,“今年村里面新建了茶厂,以前还要跑几个小时到宜昌岗坪的茶厂卖茶,现在当天采当天卖。”

随后,记者跟随“尖刀班”来到村里新建的茶厂,茶厂占地面积约3亩,分为加工车间、仓库和包装车间。加工车间为玻璃钢架结构,厂房内光明几净,设备摆放整齐。据介绍,茶厂由“尖刀班”多方筹措资金约150万元建成,同时引进茶商,以略高于市场价收购茶叶,有效解决了过去“有茶无市”的困境。

“三溪村80%的农户种植茶叶,现有老茶420亩,计划发展新茶品种200亩,到时户均可增收6000多元。”“尖刀班”成员陈伦恩说,茶商和村委会签订了10年的租赁合同,每年7万元的茶厂房租金为村集体收入。茶厂的建成即发展了主导产业,又解决了村集体收入不足的问题。

贫困户陈坤轩发展豪猪养殖,建成200多平方米的豪猪养殖场,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9户贫困户,现有200多头豪猪。同时,他还发展土鸡养殖,每年给村里的贫困户发放鸡苗。

“以后豪猪出栏了,有效益了,如果村民们愿意养豪猪,我会将养殖技术教给他们,带他们一起致富。”陈坤轩说。

“以前三溪村,道路尽是坑;电杆放不稳,百姓用叉撑;感谢共产党,工作进了村;修公路、办茶厂,又把电路分;院坝都硬化,家家修粪坑……”采访结束时,陈国清用一首打油诗总结了三溪村的变化,幸福的笑容让他格外神采奕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