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军事上占优势的皇太极为何还要向崇祯帝议和?

明朝末期,军事上占优势的皇太极为何还要向崇祯帝议和?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

公元1642(明崇祯十五)年,此时大明王朝的头顶上已经全然失去了昔日的英姿光环,历经与后金萨尔浒一战和松锦一战后彻底的失去了翻身的机会,脸上已然露出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内部张献忠、李自成这类农民起义军的势力又不断向全国蔓延开来,几经达到失控的地步,西部地区在失去了辽东战场的主导地位后又经常遭到后金势力的进一步蚕食。在这种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朝廷内部依然腐败不堪,此时的明王朝情形实在令人堪忧。

明朝末期,军事上占优势的皇太极为何还要向崇祯帝议和?

参考图1

此时此刻距离明朝的灭亡仅有两年。

反观当时的后金,在萨尔浒战役胜利后,后金完全掌控了辽东战场,并顺势迁都沈阳,为进一步问鼎中原打好基础。在此期间,后金加紧了对汉族人口的招揽和资源掠夺的步伐,并且先后两次进兵朝鲜,将朝鲜完全划入自己的控制范围,为扩大国家经济发展做好了铺垫。在军事上,后金的八旗实力已经完全超越了当时岌岌可危的明王朝。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一些投靠了后金的汉人(诸如孔有德、洪承畴之辈)已经看出了明王朝未来的运势,于是先后向后金统治者皇太极建议率军攻入山海关,一举拿下明王朝,进而统一中原。然而,皇太极却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向崇祯皇帝传达了一个请求议和的信号。那么,势力强大的皇太极为何会在自己兵强马壮之际做出如此行为呢?关于这个问题,且听笔者慢慢道来,以下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海涵!

议和只是为了更好的问鼎中原?

皇太极向明朝请求议和的想法是发自内心的还是纯属耍诈?有人认为皇太极此番行为是为了更好的算计当时的明王朝,做到不发兵或者少发兵就能取代明朝的缓兵之计,但对于此类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在我看来,皇太极议和的态度确确实实是发自内心的。

明朝末期,军事上占优势的皇太极为何还要向崇祯帝议和?

崇祯帝、皇太极像

了解过努尔哈赤起兵的初因就知道,当时的明王朝对于努尔哈赤所处地域产出的人参和貂皮等物品价格过分的干扰,以至于女真人与汉人的基本贸易架构产生了非平等的形势变化,最后努尔哈赤不得不以战争去扭转这一形势,在此之间,战争充当了另一种贸易形势的角色。而在皇太极时期,统治者虽然通过战争打破了明朝与后金当初的贸易平衡,但其实自身的经济水平也并不乐观,当务之急,皇太极只想取得与明王朝开展贸易的通道,而不是灭掉明朝。这从《清太宗实录》所记载的皇太极所提出的第二条和第四条议和条件当中也可得到证实。

一、两国有吉凶大事,须当互相遣使庆吊;

二、每岁明朝馈清国金万两,银百万两,清国馈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三、清之满洲人、蒙古人、汉人,朝鲜人进入明境者须捕送于清;明之叛人进入清境者亦须捕送于明;

四、各君其国,以宁远双树铺中间土岭为明国界,以塔山为清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进行互市贸易

明朝末期,军事上占优势的皇太极为何还要向崇祯帝议和?

议和条件

另一方面,皇太极还有一件比问鼎中原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解决好清朝内部的矛盾。皇太极即位之初,其实大权并未完全掌握,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手中都掌握着重兵,甚至在处理朝政的时候皇太极都不得不与三大贝勒共同朝南而坐,为了独揽大权,皇太极虽然以手段将三大贝勒都给打压下来了,但此时朝中内部依然存在着当时遗留下来的种种矛盾,而这些矛盾在自己最大的对手还没有灭亡的时候不值得一提,然而,一旦明王朝这个对手的倒台,这些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再加上连年的对外征战,清朝自身的状况也并不是外人所看到的模样。所以,皇太极要先解决掉这些问题再去谈论问鼎中原的计划。再者,皇太极也清楚当时明王朝内部的局势,当时起义军势力逐步强大,如在此时取代明朝,事后还得花费精力去摆平起义军,不如将这些先扔到崇祯皇帝头上,自己最后坐收渔翁之利。

明朝末期,军事上占优势的皇太极为何还要向崇祯帝议和?

皇太极电视剧照

崇祯皇帝派往盛京议和的密使出色的完成了崇祯皇帝所暗示的任务,一切都如崇祯皇帝所愿,明清双方都同意了议和的条件,但最终好面子的崇祯皇帝还是毁掉了这步一举两得的好棋。

秘密议和归来的使者准备将议和的情况上报崇祯皇帝,不料,使者所写的密奏不小心泄漏到了内阁,并随之传到了“朝报”上面发表,这一发表立马让朝中文武百官都知道了这一消息,次日,上朝时使者遭到了百官的弹劾,说他独自请求议和,妥协求全,有辱圣望,殊不知这一切的安排都来自于背后的崇祯皇帝。最后崇祯皇帝碍于面子,又不得不否认了这一已经达成了的议和条件,并将使者给杀掉了。

明朝末期,军事上占优势的皇太极为何还要向崇祯帝议和?

参考图2

结语:

抛开一切来讲,当时的明王朝如若同意了这一议和条件,对于明朝自身也是十分有利的,明朝的失败就是因为国力不济,朝廷承担不了辽东和国内农民起义两头巨大的军费开支。在这里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明朝如果成功的与清朝议和,那么明朝在辽东战场的军费开支上就可大大缩减,而李自成、张献忠这类农民起义势力也必将会被镇压下来。如此一来,明朝的历史或许还能改写,而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一事亦可不会发生。

明朝末期,军事上占优势的皇太极为何还要向崇祯帝议和?

感谢观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