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胤禛烧了《百官行述》,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和康熙说?

在《雍正王朝》里,胤禛烧了《百官行述》,当时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都在场。

《雍正王朝》胤禛烧了《百官行述》,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和康熙说?

然而一堆人目瞪口呆地面面相觑之后,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胤禛和胤祥把《百官行述》给烧了,事后竟然一个人也没有向康熙汇报。

原因很简单,这事几个皇子都没法说。

所以这也是胤禛为什么要单独把内阁大学士马齐叫来一起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事只有马齐报告给康熙最合适,另外马齐还可以把这情况传遍整个京城官场。

《雍正王朝》胤禛烧了《百官行述》,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和康熙说?

但实际上即便谁都不说,康熙自然也会知道,别看康熙身在江南,他的那些眼线就是吃白饭的,不然康熙如何掌握如此剑拔弩张的朝局?

首先,太子胤礽不敢说。

《雍正王朝》胤禛烧了《百官行述》,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和康熙说?

胤礽因为和任伯安之间见不得人的“秘密交易”,导致了写给任伯安的亲笔信这个把柄该握在人家手里,掌握在谁的手里胤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派过去的个任伯安谈判“交易”的心腹还死在了江夏镇。胤礽万一汇报了此事,越扯越多,最后连自己和任伯安之间的交易也一并扯了出来,自己不是在打自己脸么?

其次,八王党不能说。

《雍正王朝》胤禛烧了《百官行述》,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和康熙说?

任伯安是九爷的门人,八王党的心腹重臣,早年曾经是一个吏部打杂的书吏。一个书吏就可以建立那么庞大的《百官行述》,把三百多个京官的小辫子都抓在了自己手里吗?显然不可能。那也就是说他实际上是八王党特务机构的负责人了。任伯安此人后来调到扬州,做了四品的巡盐道,就干起了替八王党捞钱的活。因此任伯安实际上职务虽小,但是他在八王党内中层管理层的核心人物。

但是由于任季安和刘八女的案子上,胤禩为了撇清关系,直接让胤禟把两人锁了送审,后来相当于放弃了这两人。这导致了任伯安的反水。任伯安以百官行述作为筹码跟胤礽交换放出任季安和刘八女两人。

所以就从任伯安和八王党的这层关系,这事情他们我无法说清,无法脱离干系。胤禩若是向康熙汇报此事,一旦深查,不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

再次,胤禛不讲比讲好。

胤禛自己不讲,康熙自有对此事的判断。而这个判断只会念着胤禛的好。

《雍正王朝》胤禛烧了《百官行述》,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和康熙说?

这点在康熙知道后的表现已经反应出来了。康熙四仰八叉地躺倒在床上,说如何是好?三百多个官员的小辫子被人抓在了手里,然后胤禛一把火烧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汇报。但是立刻一个理由都没有就升了年羹尧的官,让年羹尧进京谢恩。

这实际上就是在肯定胤禛的做法。因为胤禛这么一来,既没有让胤礽和胤禩得逞;又稳定了整个朝局;阻止了夺嫡之争继续扩大化;更关键的是没有暴露自己的夺嫡之心;让康熙看到一个维护大局,站在自己立场上替自己考虑问题的胤禛。

《雍正王朝》胤禛烧了《百官行述》,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和康熙说?

如果胤禛事前请示,事后汇报,则极有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因为在一件事情完结之前,让康熙参与到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康熙就必然怀疑胤禛的动机。胤禛说我找到了《百官行述》,康熙肯定要问,什么是《百官行述》?怎么找到的?那必然提到胤礽与此事有关。与胤礽有关,康熙又会想这东西会不会是假的?胤禛弄这个会有什么动机?因为上次“太子手谕”就是假的,是谁弄的现在也没查出来。

而这个过程中,消息自然扩散出去。而一扩散,则人心惶惶。自然时局就可能瞬间动荡,会不会有狗急跳墙的?而康熙还在江南,那就陷康熙于何境地,有何居心?到那时候,胤禛说烧了《百官行述》,意义就不一样了,即便不怀疑胤禛有何私心,也会认为胤禛看不清形势,不会办事。效果自然没有不说的完美了。

所以这事康熙本来就会知道,不说比说的好。不说那是默契,说了那是挑事。

《雍正王朝》胤禛烧了《百官行述》,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和康熙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