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賣力不討好,“殺熟”是大數據之禍?

最近,“大數據殺熟”已經被推到風頭浪尖。在線訂購產品和服務,高級會員、普通會員、普通用戶有可能出現不同價格。時間越長、資格越老的用戶,反而價格更高。

“大數據殺熟”已成為普遍現象。

“大數據殺熟”涉及飛豬、去哪兒、滴滴、餓了麼、京東等眾多互聯網企業。

比如去哪兒,搜索航班或酒店時出現的是一個價格,點擊預定的時候價格就升高了。不同用戶預定同一航班、同一酒店時,價格有高有低。很多用戶質疑大數據“殺熟”。

商家一般都會否定這種說法。比如,去哪兒官方從技術角度解釋,每次查詢需要多次請求數據。數據量非常大,要求時間又很短,所以給用戶顯示的往往是緩存數據。其他商家一般會從網絡、價格影響因素強調實時性的差別。

但是,這些說辭根本無法消除公眾對大數據殺熟的質疑。

大數據賣力不討好,“殺熟”是大數據之禍?

大數據應該為殺熟買單嗎?

第一,新人永遠是最優惠的。互聯網企業獲得流量和用戶的成本越來越高,不惜動用各種促銷活動吸引新人。新人意味著流量和活躍度。

第二,老用戶已經給互聯網企業帶來了價值,他們對互聯網企業產生的依賴度,時間一長,價格敏感度就會降低,這為商家針對新老用戶價格不同、針對老用戶價格歧視創造了條件。

第三,價格歧視早已有之。在沒有大數據之前,無論新人、老人都可能面對價格歧視,同樣的商品賣給外地人可能價格會更高,不是大數據導致的問題。

第四,大數據技術產生以後,在對用戶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刻畫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消費習慣、不同的使用頻次。大數據能夠做到一人一面,不同用戶享受到不同價格和優惠,純粹是一個技術活。

第五,大數據技術本無錯,關鍵是注入了商家的策略後,數據用途變了味。工程師會根據商家的營銷策略,設計相應的算法和模型。在純粹的技術面前,是不會有人情味地認為老人有實惠、新人有優惠,大數據的世界裡也許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對價格不太敏感的用戶,主要展示的原價和高價,另一種是對價格很敏感的用戶,可以提供更多優惠。“殺熟”與“惠新”,為的是互聯網企業用戶增加、效益穩定,互聯網企業需要回收技術成本,就必須為這個意圖服務。

大數據賣力不討好,“殺熟”是大數據之禍?

消費者面對“大數據殺熟”怎麼做?

商家使用大數據、使用科技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商業目的,有時甚至可以形成壟斷性的互聯網平臺,主動地挖掘消費者的價值。這個過程,我們是不可控制的,我們只有貨比三家,步步小心。

第一,時刻關注網站、APP對自己隱私數據的收集,能不留就不留。商家掌握我們數據越多,對我們的分析就越透。

第二,多瞭解行業規則,多學習電商法,最近的電商法規定,要為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所以,當發現“價格歧視”時要主動曝光,引起社會關注,促進問題解決。

第三,儘可能不完全依賴於某個互聯網品牌或服務,可以降低消費頻率反而可能引起互聯網商家的關注。

第四,多選擇幾個平臺、多下載幾個同類型的APP,橫向比較性價比。比如點外賣,先比較商家品牌、菜品特質,在比較單價。不要一位迷信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低,總是追求價格,最低未必能有很好的消費體驗。

大數據賣力不討好,“殺熟”是大數據之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