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大年,是個青春少年,而不是“春節老人”

嗨!大家好,我是 年,已經來到你面前了!

沒人不知道我,

可是,總有人在誤解我

所以,我不得不來說說真相。

首先我要告訴的大家的是,我曾經改過好幾次名字:

在堯舜時代,我叫 載。比如,有個成語叫千載難逢,意思是:一千年也難碰上。

在夏朝,我叫 歲。

在商朝,我叫 祀。這個名字,現代人有點陌生了。

在周朝,我才改名叫 年。

在漢語裡,我這名,有兩重意思:

一是時間單位,即地球繞太陽一週所花的時間;

二是節日——不是一個節日,而是一個節日群

節日群,節日群,節日群,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我現在想說的,正是後者!

既然有時間,就有節點,一年一年地週而復始,得定個節點。節點定在哪裡呢?

智慧的古人,把這個節點定在五穀收成那的個時刻。

然後,這個“節點”,就叫年!

所以,大家看看甲骨文裡的那個 年 字,下面就有個“豐”字。

好了,我現在要說人們對我最大的誤解:

我不是春節,春節只是我的一部分。

因為我是一個節日群,我包含好幾個“節”,不僅僅只是一個“春節”。

就好比安徽省,可不止合肥這一個省會城市,還有蕪湖、安慶好多城市呢!

作為一個節日群,我的全部,應該:

起於上一年的臘八節(陰曆12月8日),終於新一年的二月二。

其中,核心區段:

從上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至新年正月十五止。

在這20多天的日子裡,我最起碼有:

祭灶、除夕、元日和元宵等四個大節日。

其中,元日,才叫春節。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大年”:

因曆法的變化,上古時代的歲首之日,不盡相同:

夏在寅月(今農曆正月),商在丑月(今農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農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農曆十月)。

西漢時(漢武帝時),恢復夏正,定寅月(今農曆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今。

年字本指谷的生長週期,故而在殷商時,即有於歲尾慶豐收、歲首祈豐年的大型祭天、祭神、祭祖活動,後來民間漸漸演變了各種民俗,包括祭灶、貼門聯、吃團圓飯、守夜、慶祝、拜年、元宵夜狂歡等。

祭灶節一般在陰曆臘月二十四,為過年的預演,俗稱為小年。


我的名字叫大年,是個青春少年,而不是“春節老人”

來自網絡


除夕為臘月(陰曆十二月)最後一天,因大小月關係,有時在三十、有時在二十九日,又有“年三十”的俗稱。

除夕要祭天、祭祖,然後要帖門聯、放鞭炮,吃年夜飯、守夜。

貼門聯風俗來自於祭門神,門神是一家之守護神。

門神有二,上古之時,門神之名為神荼、鬱壘;

道教盛行後,門神被納為道教神仙體系。

唐代有將鍾馗當門神;

宋、元以後,又將唐代開國元勳秦瓊、尉遲恭當門神。

初時,塑門神之像,後來改為以桃木畫符代替,唐代曾流行畫像,宋代以為流行門聯。


我的名字叫大年,是個青春少年,而不是“春節老人”

來自網絡


民間傳說,夕為降禍福的妖魔,年為降吉祥之喜神。故三十之夜,放鞭炮以除舊夕;初一之晨,放鞭炮以迎新年。

自祭灶日至除夕,在外的人當陸續回家,於除夕夜吃團圓飯。

年初一,親戚朋友之間走動,互道問候、祝福,稱之為拜年。

元日,即春節,是 大年 的核心節日。

在古代,元日,又叫元辰、元正、元朔、元旦。

民國時改用陽曆,稱陽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才把陰曆的一月一日改叫春節。

由此可見,春節 這個名字,歷史不是很長哦。

陰曆正月十五,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考慮到回家過年的人此後就要離開家鄉,農民此後也要開始幹活,故

此夜人們會先吃元宵以示團聚,再到戶外歡慶。

此時,大街上張燈結綵,舉行燈會,有踩高蹺、猜燈謎、舞龍、賞花燈、舞獅子等各種歡樂節目,將過年的歡慶推向高潮。故而特稱之為元宵節。

元宵節還是情人相識、相約的日子,在唐朝、宋朝,一點也不亞於今天的情人節!


我的名字叫大年,是個青春少年,而不是“春節老人”

來自網絡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與之對應的,還有七月十五、九月十五,分別名中元節、下元節。這些名稱和佛教有關。

由於把春節當作過大年,人們便在春節上下功夫。

然後,就出了一個大笑話!

這個大笑話,就是關於“春節老人”的創意。


我的名字叫大年,是個青春少年,而不是“春節老人”

來自網絡


啥叫“春節老人”?

就是把“春節”擬人化。

為什麼要擬人化?

恐怕除了想模仿聖誕老人而處,別無其它解釋。

悲哉!!!

出發點是為了復興中國文化,可事實正好表達了內心深處對西方聖誕的推崇。

要不然,你何必要山寨它?

就擬人化而言,中國古來就有“年”的故事,還有“夕”的故事。

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適當做點改造啊。

我的名字叫大年,是個青春少年,而不是“春節老人”

來自網絡

比如,把“年”的形象,弄得喜慶一點,成為“春”的使者。

因為“春節”和“聖誕”季節不同:聖誕在隆冬,春節在立春前後。

那麼,問題來了:

聖誕既然是一年之末,把聖誕相像成一個慈祥的老人,就順理成章;

而“年”是預示春天到來,應當是個少年才好,少女也可以啊,反正,不該是個老人!

我的名字叫大年,是個青春少年,而不是“春節老人”

來自網絡


各位請看:

大中國的大年,

把天、地、人都囊括進來了;

把儒、佛、道三教都融合起來了;

把親情、友情、愛情都表達出來了;

把辭舊迎新與季節變化完美結合起來了!

年,才是中國文化最集中的體現

天地都在辭舊歲、迎新春,

我們人,自然也該如此。

讓一切煩惱隨舊歲而去,讓一切好運隨新而來!

對“年”,最好的祝福,當屬這樣一副對聯:

天添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樓!

非常想說祝各位:

新年新氣象,好運常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