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出土,但身上一神祕物質令人不解,工匠欺騙過秦始皇?

1974年,因村民打井而意外發現的兵馬俑,迅速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然而受制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和對兵馬俑缺乏瞭解,所以對兵馬俑的挖掘,也留下了不少遺憾。

其中,最典型的是彩繪脫落問題,早期挖掘的兵馬俑,原本都是彩繪的兵馬俑,但如今只能見到殘留的彩繪痕跡,原因就在於:兵馬俑製作中,先刷一層漆,然後在漆上彩繪,所以沒有保護的貿然打開,漆很快就會脫落,自然就不見彩繪了。

為此,在後來的兵馬俑挖掘過程中,採取了“邊發掘、邊保護、邊研究”的辦法。2009年,考古專家對兵馬俑一號坑進行了第三次挖掘,因為處置得當,考古專家們有了驚奇的發現:在俑足和踏板間、俑袍面、俑臂等多處,都發現了一種青灰色、粉末狀、質地均勻的神秘物質。

兵馬俑出土,但身上一神秘物質令人不解,工匠欺騙過秦始皇?

(摘自學者楊璐文章)

其實,起初只在一件兵馬俑衣袍局部有此發現,因此甚至有專家誤以為這是一種裝飾。後來,隨著挖掘的深入,在多處均有了發現。而且,這種神秘物質更多的出現在部件的連接處(兵馬俑是組裝出來的)。

顯然,這對判斷神秘物質有了足夠的啟示:神秘物質不是為了裝飾,而是起到粘合作用,將零部件牢固的粘合在一起。

讓人意外的是,從考古出土的兵馬俑來看:一是很多兵馬俑整體非常牢固,並沒有出現連接處不穩定的情況;二是連接處也往往看不到粘合的“醜陋”痕跡,即便脫落零部件連接處的顏色、質地,也沒什麼異常之處。

難道這一神秘粘合劑,不僅粘合強大,而且還具有美觀作用?經過科學鑑定之後,神秘物質的成分終於真相大白:

神秘物質包含有機和無機兩個部分,有機物質成分是雞蛋和動物膠的混合物,無機物質成分是燒製好的陶片被人工研磨而成的陶粉。

從神秘物質成分可見,陶粉讓連接處和兵馬俑顏色整體協調,而有機成分又具有強大粘合效果,秦朝工匠有著讓人驚歎的大智慧。

兵馬俑出土,但身上一神秘物質令人不解,工匠欺騙過秦始皇?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在不是連接處的地方,也有這一種神秘物質呢?反過來說,在並非連接處的地方出現這一粘合物質,顯然說明兵馬俑有瑕疵。

眾所周知,秦始皇製作兵馬俑,是將其看成衛戍部隊,守衛秦始皇的安眠,也有跟隨秦始皇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征戰的意思。按照這一邏輯推測,兵馬俑自然應該完美無瑕才對,大秦帝國的銳士豈能身有殘缺?

但非連接處的存在這一粘合劑,卻鐵證如山,說明了兵馬俑的確存在瑕疵,難道秦始皇真的允許兵馬俑存在瑕疵?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的學者楊璐對此有一些猜測:

秦代工匠調和均勻形成一種類似於“膩子”(給牆刷白之前,要塗上一層膩子)的物質,將裂隙填補、抹平,遮蔽掉開裂的痕跡。這種做法很有意思,類似於現代文物修復的方法。但當初可能僅僅是為了提高效率或是騙過監工的眼睛。

一句或許是“騙過監工”的眼睛說法,其實說到底就是可能欺騙秦始皇,用這種神秘物質瞞天過海。

兵馬俑出土,但身上一神秘物質令人不解,工匠欺騙過秦始皇?

工匠為何這麼做呢?其實很簡單,由於兵馬俑製作複雜,屬於大型陶器(兵馬俑從底座到頭頂,高度在1.85左右,非常龐大),需要經過泥塑成俑、燒製、局部“裝潢”、組裝起來等一系列程序。

而且,以2000多年之前的技術而言,如此龐大的兵馬俑燒製,絕對不會輕鬆。而且,在燒製、“裝潢”、搬運等過程中,兵馬俑難免有一些小損傷。

如果因為一些小損傷,就放棄了一整個兵馬俑,無疑將大幅度增加工匠的工作量。所以,工匠發揮聰明才智,使用這一辦法“欺騙”秦始皇,也屬於不得已。

當然,秦始皇究竟是不是知道工匠這一行為,就不得而知了,但以秦始皇的完美主義性格而言,十有八九是不知道,否則會要求重新燒製。

兵馬俑出土,但身上一神秘物質令人不解,工匠欺騙過秦始皇?

雖然秦律嚴苛,但古代工匠卻用自己的智慧瞞天過海。言而總之,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威武雄壯、精細逼真的兵馬俑,蘊含了中國古代工匠們無數的汗水和智慧,在給後人留下無數驚歎的同時,也留下了無數的疑問,許多至今無解。

其實,古人不笨,就兵馬俑而言,至少在古人的知識水平下,他們幾乎已經做到了極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