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元帝司馬睿是如何成爲東晉第一個皇帝的?

笑看人生172872934


王與馬,公天下。司馬睿能夠在江南立足腳跟,登基稱帝,王氏功不可沒。

難怪真正面北朝南的那一天,司馬睿請王導與他一起坐在龍椅之上呢?

當然,王導是個極其聰明之人。他也明白這只不過是司馬睿的客套之舉,如果他真敢坐在皇帝旁邊,我想他的結局估計會跟王敦差不多,弄得個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看到面對這種情形,王導趕緊跪下,說了一套忠君之言,像什麼你是我心中的紅太陽啊,天上只能有一個,我只有仰望的份啊!這些話,放在那個皇帝耳朵裡,都是非常舒服,所以司馬睿非常放心這位開國功臣。

王導在看到北方政局動盪之時,就建議當時還是琅琊王的司馬睿南渡,遠離紛爭,躲避禍害,養精蓄銳。司馬睿不放心自己一個人南下,而王導也給他吃了定心丸,答應一同前往。

後來,王導又把自己的堂兄王敦引薦給司馬睿,兄弟二人聯手,為司馬睿在南方主見穩固根基出謀劃策,延攬人才。當時,江南的望族對司馬睿都是不放在眼裡的,都是王導從中撮合,才漸漸把這些望族中的精英吸納進來,這其中顧榮、賀循兩人都在王導的勸說下,在司馬睿手下任了職務,而這兩人的帶頭效應也凸顯,一大批江南名士也紛至沓來。司馬睿也在此地立足了腳跟。

隨後,西晉被匈奴所滅,司馬睿順理成章地在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稱帝,成為了晉元帝。而自始至終,王導在其中的主導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才有了共坐龍椅一幕。


光明大先生


晉元帝司馬睿是東晉的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的曾孫。曹魏重臣司馬懿史書上被稱為三國“冢虎”,冢虎即指白額吊睛大虎,司馬懿扮豬吃虎。冢虎,冢為墳,指荒野,遠離人煙的老虎,不為害,所以“冢”有隱藏,隱蔽低調的意思,暗喻司馬懿不得意時(曹操、曹丕當政時期)委曲求全,得意時(自曹丕兒子曹睿黨政後)位高權重、趕盡殺絕的作風。

司馬懿一共有五個兒子,以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最為有名。這兩個兒子在司馬懿去世後把持曹魏政權,為所欲為,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出自此。司馬伷就是司馬懿第五子,司馬師、司馬昭之同父異母弟。司馬伷生性純良,有才能和名氣,在魏仕官至徵虜將軍,西晉代魏後被封為東莞郡王,後封琅琊武王。司馬伷生子琅邪恭王司馬覲,晉元帝司馬睿即司馬覲之子。

晉朝(即西晉)即位的第一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是司馬昭的長子,從上面的世系可以看出東晉的第一個皇帝司馬睿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堂侄(從子)。

公元290年,年僅十五歲的司馬睿依例襲琅邪王爵。在西晉末年動盪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處於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馬睿無兵無權,為避殺身之禍,他採取恭儉退讓的方針,儘量避免捲入鬥爭的旋渦,但是也結交了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紹和琅琊望族王導等人。王導和其族兄都是北方頭等士族的琅邪王氏核心人物,公認的名士領袖。

“八王之亂”時,司馬睿曾經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役;但是由於作戰失利,司馬睿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 晉懷帝即位後,司馬睿被封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在 王導的建議之下前往建康,並且極力結交江東大族。313年(永嘉七年)晉愍帝封司馬睿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晉愍帝被俘後,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於317年(建興五年)稱晉王,建元建武,318年(太興元年)即帝位,為晉元帝。323年(永昌元年)去世,時年四十七歲,諡號元皇帝,即歷史上的晉元帝,廟號中宗。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司馬睿,是東晉的開國皇帝,一共活了47歲,做了27年的琅琊王,1年的晉王,4年的皇帝。

他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從子,論起輩分來,要到祖爺爺司馬懿那裡,才論到一起,到司馬炎,已經是第三代。司馬睿,是第四代,按輩分,得管司馬炎叫大伯。

關係那麼遠的一支宗族,本來登基為帝的可能幾乎為零,尤其在那個門閥政治的時代。只是在司馬睿繼承琅琊王的爵位的那一年,290年,發生了一件事:他伯父,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駕崩了。

這件事引起的後果,直接引燃了後世三百多年的亂世。

首先,司馬懿父子留下的子孫們開始不服中央,起兵作亂,都想過一把丞相,大將軍,號令天下的癮,誰讓西晉武帝一世英名,選擇的接班人是個白痴呢?這個白痴是中國正史記載的,典故,何不食肉糜,說的就是這個晉惠帝司馬衷。

這個人根本控制不住局面,所以,綿延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開始了。

那一年,司馬睿剛滿15歲。

到306年,東海王司馬越終於成為了最後一個獲勝的藩王。司馬睿因為封國離司馬越比較近,所以就受到司馬越的賞識和推薦。司馬越掌控朝政不久,司馬睿就得到了機會,離開了亂像初顯的北方,來到了建康。

跟著他一起來的,還有王導,是琅琊國的望族。

307年9月,司馬睿來到了南京,這一年,他32歲。

司馬睿雖然素有仁德之名,但是畢竟是疏遠皇族,名望不夠,江南世族大家都瞧他不上。王導就借用自己的影響力,每次都恭恭敬敬地走在他的後面,答話也是十分尊敬,還使用了營銷包裝的手段,用了很多的奢侈品來烘托司馬睿的高深的品牌形象,慢慢在江南打開了局面。那些世家大族都願意到司馬睿的府衙裡做事了。

這時,司馬睿的官方身份,也只是琅琊王,是新任皇帝司馬熾任命的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

前任皇帝司馬衷已在半年前駕崩了,這位新皇帝是他的弟弟,司馬熾。這位皇帝的命運也比較悲慘,做了4年皇帝后,在洛陽被匈奴漢王劉聰俘虜,過了兩年俘虜生活後,313年就被毒死了。

313年,司馬熾的死訊傳到長安,眾臣推他的侄子司馬鄴做了皇帝。

這時候的司馬睿,實際上羽翼已成,卻有洛陽和長安的正統名分存在,不能僭越,隱忍待發。不過王導何等人也,他早已大造輿論,讓五行家散佈傳言,說晉朝南渡江東。

四年後,316年12月,長安城破,司馬鄴成了俘虜。長年的戰亂,消耗了西晉正統皇帝王爺的血脈,也沉重打擊了依附在這些人身上的世家大族,相反,那些逃離北方的人,越來越多的聚集到了司馬睿的周圍,他的勢力越來越大。

國不可一日無君,317年4月,司馬睿晉晉王位,改元建武。這個時候還不敢稱帝,可見他還是心虛。

318年4月,司馬鄴的死訊傳到江東,在北方留守的將軍,還有司馬睿的百六掾的勸進下,登基稱帝,是為晉元帝。

司馬睿,後世風評不佳,雖是一國開創之主,卻無半點實權,庸碌無為,手下文臣武將,要麼投敵,要麼叛亂。武將要恢復中原,

祖逖自帶部曲中流擊水,他也不願多做支持。最後,在各種壓力下,做了4年的皇帝后,323年,得病抑鬱而死。

南北朝時期,關於南朝300多年的歷史,就從這一刻開始了。一直到589年,隋煬帝楊廣,當時還是隋朝的晉王,帶了51萬大兵蕩平了江東。

有一個傳聞,是兩漢西晉時代讖緯說。有牛繼馬後的說法。說司馬睿本不姓司馬,而是姓牛,是他的母親,司馬覲的妻子偷情所生的孩子。

這個,就權當一觀吧。


而知而行


在回答之前,先強烈推薦各位看看已故的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這本書是我前兩年捧著看不膩的一本書。田氏在第一章“釋‘王與馬共天下’”中就有對司馬睿頗為“幸運”的皇帝路進行過詳細介紹(其中前二節值得特別注意,分別是:二、司馬越與王衍;三、司馬睿與王導。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

晉元帝司馬睿

為什麼說司馬睿的帝位來的幸運?自然是因為他躲過了幾次厄運,憑著與東海王司馬越的微妙聯繫出鎮長江下游的建鄴(後改建康)。

作為琅玡王司馬伷後代的司馬睿,是怎麼和司馬越拉上關係的呢?這其實靠的是琅玡國第一大族(也是天下大族)王氏的努力,琅玡王氏的王衍、王澄、王敦、王導、王廙等均被籠絡在司馬越的帳下,其中與司馬越真正利益攸關的是王衍。王衍是西晉的清談領袖之一(“信口雌黃”的主人公),在朝中名望頗高,以自保為計,曾分別讓王敦、王澄出鎮荊州、青州,與朝中的自己共成“狡兔三窟”之勢。

而司馬越、王衍想要牢牢抓住權柄,就必須有在外的軍隊支持,而從弟王導輔佐的琅玡王司馬睿,正是自己拓展在江南勢力的一個重要人物。其時的南方,在很多方面仍由各豪強士族掌控,甚至有不聽朝命(主要指的是司馬越集團)的舉措。於是乎,在雙方都比較滿意的情況下,司馬睿受命都督揚州,鎮守建鄴,開始了為司馬越集團積蓄力量的工作。

司馬睿在出鎮建鄴前,也曾參與過“八王之亂”中的混戰,險些喪命,大難不死,撿了一條命逃回封國。故此他此次出鎮,與前此大難不死,都可算做是幸運了。

“王與馬,共天下”

更幸運的是北方的變局,司馬越死去,送葬隊伍遭到羯趙石勒襲擊,王衍及諸王以下盡皆被俘殺。在北方日益動盪的局勢中,司馬睿掃滅了不聽己命的江州刺史華軼,拉攏了江南士族,並獲得其支持。在“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下,危機還在隱藏,但至少表面上,司馬睿的帝位之路越來越順遂了。比較礙眼的“競爭對手”、南陽王司馬保自顧不暇,後遇政變被殺。此時的晉室,只有司馬睿最有實力,也最有號召力成為皇帝。

待到晉懷帝死訊傳來之後,已是丞相、晉王的司馬睿“模式化”經過推辭,在王導、王敦及江南士族的擁護下,最終建立了東晉王朝,續了晉室一百年的壽命。


潯陽鹹魚


王導、王敦等琅邪王氏,奉戴司馬睿南渡,是出於退可安身立命、進可圖謀霸業的目的,這是司馬睿打一開始便知道並贊成的。而以某種形式來佔據江東,這當然就是“王”與“馬”的共同目標了。

至遲至西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司馬睿已成為東南諸方鎮的盟主,完全據有江東。此時龜縮於長安的西晉小朝廷,所能仰賴的有力宗室,只剩下了南陽王司馬保和琅邪王司馬睿這兩家。於是先是任命一個做右丞相,一個做左丞相;接著又是進封一個做相國,一個做大都督……然而,不同於當時據有雍、梁之地,直面胡人重壓的司馬保。遠在江東的司馬睿只要靜觀其變,不出兵北伐,便沒有多大的危險。於是乎,司馬睿也正是這麼做的——他對愍帝的出兵請求置之不理,坐觀成敗。

漫長的“八王之亂”,雖然於西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告一段落,可西晉的皇族宗室,卻從未停止過鬥爭和傾軋。在如此的內部環境之下,身處長安的愍帝司馬鄴根本無法組織起西晉王朝的殘餘力量一致抗敵。建興四年(316年)十一月,在漢(後來的前趙)軍的圍攻下,愍帝百般窘迫,不得不出城投降。西晉政權滅亡。

覬覦帝位已久的司馬睿與司馬保兩人,由是先後承製改元,自封晉王。對於司馬睿而言,妨礙他進一步即位稱帝,坐穩御座的,還有三個人——那便是被俘的愍帝司馬鄴,在北方稱制,同自己分庭抗禮的司馬保,以及一面向自己稱臣,一面卻又不願意放棄幷州,南渡依附自己的劉琨。

好在,司馬睿在建康(建鄴)改元“建武”,建立東晉政權後不久,司馬鄴和劉琨便於公元318年先後被殺,司馬保也於公元320年被殺。司馬睿就此解決了當面的心頭大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晉開國皇帝,是為晉元帝。


肇英


司馬睿是司馬懿的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說司馬睿必然無法繞開魏晉名門後裔王導。從“八王之亂”開始,王導感到天下大亂將起,便全心全意輔佐瑯玡王司馬睿,暗中準備興復。司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他,兩人無話不談,司馬睿還在洛陽時,王導總是勸說他要儘快回到藩國準備好應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永興元年,司馬睿出鎮下邳,不久遷安東將軍,永嘉元年(307年),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在王導陪同下出鎮建業(建康)。自西晉滅吳後,南方士族排斥晉朝,王導想要在原東吳境內建立以北方士族為骨幹的朝廷,聯絡南方士族便成為最重要的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到江東後,王導進行系列的造勢活動加強司馬睿的人氣後,又對司馬睿說:“顧榮、賀循,都是此地最具名望的人,應當結交他們來收服江東人心,他們兩人來了,就沒有不來的。”司馬睿就派王導親自去造訪賀循、顧榮,二人都應召而至,聽從調遣,於是吳地之人望風順附。


永嘉七年(313年)晉愍帝封司馬睿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晉愍帝被俘後,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於建興五年(317年)稱晉王,建元建武,太興元年(318年)即帝位,為晉元帝。


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馬睿突然拉住王導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賀,表示願與王氏共有天下。王導嚇了一跳,連忙推辭說:“太陽豈能與萬物同輝,君臣名分是有區別的”,晉元帝才沒有勉強他,但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晉書》卷九八《王敦傳》:“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