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朋友常常抱怨孩子目标感不强,想要让孩子静下心来主动学会儿习实在是太难了。朋友对孩子的教育倾向于“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并且朋友认为在孩子的行为控制能力不强的时候,这种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减少行为上的偏差,进而有规矩、有教养一些。不过,朋友也很困扰,因为这种“专制型”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遇到问题时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而自身对待事物却没有明确的想法和喜好,对于目标的追求更多的是受到父母的督促才能得以进行,缺乏内在的驱动力,没有强烈的目标感。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存在目标感不强的状况,比如说学习方面,孩子对学习的认识往往是建立在家长的引导和督促上,缺乏主动性,并且没有明确的计划意识,完全被老师和家长的想法牵着走,对于学习安排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想要实现的目标,自我认知缺乏更加依赖于外界的判断。

一、孩子缺少“目标感”会对未来造成哪些问题?

1.行为表现缺乏内在驱动力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没有较强的目标感,孩子在行为表现上更加倾向于外界的督促和引导安排,没有内在驱动力的支撑,孩子的行为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很难持续地保持输出,当外界的干预较少时,孩子的行为就会处于不可控的状态。

2.做事拖拉没有计划性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由于没有强烈的目标感,孩子对于所要完成的任务就会缺少计划性,没有时间上的安排,很容易影响效率,出现拖沓不能按时完成的状况。随波逐流,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找不到自己的节奏。

3.缺乏控制力,自身行为约束感不强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没有目标感,孩子很难做到自律,在自控力方面会表现的有所欠缺,自身行为约束较难实现,面对环境的诱惑会比较容易动摇,没有目标的支撑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很容易就会选择放弃。不能够勇敢的面对,有明显的畏难情绪。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目标感非常有必要,这不仅有利于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同时有目标感的存在孩子更加有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目标感的培养不够重视,很多时候错误的教育方式正在阻碍孩子目标感的形成。

二、孩子缺少“目标感”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长过分“专制”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当家长对孩子的掌控过于严格时,孩子会变得很没主见,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按照父母的想法而活的,自己并不需要有想法和主见。对于目标的认识比较模糊,没有发自内心想要追求的事物,即使获得成功也不会有很强的成就感。

2.家长的期待过高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当家长设定的目标脱离实际时,孩子短期内很难达到父母想要的结果,这种过高的要求和期待使得孩子不能够从努力的过程中获得正向的刺激,无法感受到实现目标的快乐。与目标的距离过远,孩子的目标感自然不会很强烈。

3.代劳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很多父母倾向于替孩子来完成任务,使得孩子误以为不管自己是否付出,父母都会帮自己完成。这种对父母的依赖使得孩子对实现目标没有期待感,甚至对目标的认知也存在偏差。父母的代劳也许会提高孩子完成任务的效率,但是却失去了教育孩子感知目标感正面意义的机会。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目标感的重视程度不高,忽略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很容易使得孩子过分的依赖父母的管控,缺乏主观上的能动性。注重孩子的目标感培养,将会对提升孩子的行为积极性很有好处。

三、家长要怎么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1.帮助孩子设定小目标,使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相对于大目标来说,小目标的可行性更高,比较容易实现,而在孩子的目标感培养阶段,较易完成的目标会使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正向的刺激使得孩子更加能够感受到目标的积极意义,对目标感的认知更加正面。

2.父母减少自己的干预,给予孩子独立面对的空间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家长适当的放手,让孩子有独立面对问题的机会,进而学习主动的设定目标,结合自己的想法去努力实现,这种内心自发的目标感要比父母的督促和干预更加有效果。

3.设计时间安排计划表,让孩子感受到计划性带来的高效率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引导孩子设定计划安排表,每一个小的子项目都是一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项目后接下来的项目就会促进孩子目标感的形成。计划性可以帮助孩子体会到主观能动性带来的高效率,进而感受到目标感所带来的好处。

当家长们逐渐地意识到目标感为孩子所带来的好处后,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培养很有必要,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懂得把握引导的尺度,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影响孩子主观上目标感的形成。

四、家长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不随意否定孩子所设定的目标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当孩子有设定目标的想法时,家长不应随意地进行批评和否定,这样会打击孩子设定目标的积极性,对目标设定有畏难情绪,不利于孩子目标感的培养。

2.引导孩子设定适合的目标,既不过大也不过小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目标设定的过大,孩子很难完成进而影响积极性,目标设定的过小,孩子很容易就会完成,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没有挑战的乐趣,目标感也就随之减弱。

3.不勉强孩子,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孩子没有“目标感”?家长做好这三点,培养“目标感”其实不难

当孩子没有目标感或者目标感较弱时,家长不应该急切的勉强孩子,这会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抓住生活中的恰当时机,给予足够的耐心,这将对孩子的目标感培养具有更积极地促进作用。

目标感容易激发孩子主观上的能动性,进而在行为表现上更加自律,自我掌控感更强。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更加能够使孩子敢于接受挑战,乐于正面的面对挫折。同时家长过于专制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目标感的形成,督促和监管远不如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给孩子带来的成长更多。

大家对孩子的目标感培养有哪些想法呢?对于孩子缺乏目标感的原因有哪些见解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我是小鸿儿妈妈,我是一名乐观开朗、乐于分享最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经验的宝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