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縣人民的崢嶸歲月!

華縣人民的崢嶸歲月

作者 孟憲春

——謹以此文敬獻給當年出過力、流過汗、作出過貢獻,並在此工作過的廣大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幹部職工、公社社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人們激情燃燒最旺的歲月!尤其是在華縣,更是一個火紅年代!華縣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戰天鬥地,治窮致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縣人民的崢嶸歲月!



1964年春,不管你走進華縣那一個村子,都能夠看到村莊裡狹窄的道路兩旁那些破舊不堪的農舎的斑駁脫落的土牆上,用大紅油漆塗抹著鮮紅標語,字體有鬥那麼大,醒目而晃眼,特別是大隊部和生產隊隊部的那些牆上塗的最多。而廣播裡則是整天播放著革命歌曲,歌聲響徹雲霄,讓人聽的震耳欲聾。

在那“為有雄心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感召下,在那“大幹、苦幹、硬幹。大雨小幹,小雨大幹,不下雨就拼命幹”的激情燃燒下,在那“青石板上造梯田,青石板上奪高產”的歡呼聲裡,華縣秦嶺北麓從柳枝公社到高塘公社的青山和二華夾槽的渭河灘地被翻了個底朝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縣人民的崢嶸歲月!



秦嶺北麓腳下的幾個公社在山坡上擺開了戰場,沒有上山道路,青年突擊隊,民兵先鋒隊打頭陣,靠著鐵鎬、鐵鍬不到一個月就修通了上山的車道。山頂陡峭險峻,專業隊,突擊隊不分晝夜開挖“魚鱗坑”,栽種刺槐等薪炭林;山半腰,果樹專業隊,鐵娘子隊,挖樹垵,栽果樹,蘋果樹,梨樹,杏樹,桃樹,山楂樹,板栗樹,核桃樹,花椒樹……山腳下,除去雜木雜草,搬石砌牆,修出梯田。彎彎曲曲的梯田繞著秦嶺,層層遞進,猶如巨龍盤旋,似環山小道蜿蜒。旱時可積水,澇時可排水,真可謂旱澇保收。村民們在梯田裡種植耐旱的穀子,玉米,紅薯及其它雜糧,年年糧食獲得豐收,社員們把收穫的公糧送到糧站。

縣、公社領導親臨一線到各生產大隊督導檢查,和幹部、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儘管勞動艱苦,儘管寒風凜冽,儘管公分很低,大部分勞力手凍裂了,透支了身體,餓著肚子,但社員沒有絲毫怨言,而是為了改變華縣的落後面貌,下定決心,幹勁沖天,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真正體現了華縣人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激情豪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縣人民的崢嶸歲月!


二華夾槽沿渭河的社員們修壩、打井,開挖引水渠,改良土壤,去鹽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何等的艱難,沒有現代化的機械,勞動的工具就是鐵鍬,大鎬和手推車,牛馬車,全靠人力施工,寒冷的冬天,全村的男女勞力,集中在的河灘地上。在一陣號子聲中,修壩、打井、挖渠開工了,打井隊、挖渠隊、修壩隊分工明確,民兵先鋒隊,青年突擊隊輪流作戰,工程進度很快。冬去春來,遇仙河、石緹河、羅紋河大壩終於建成,社員們再也不受洪水的威脅。全體社員,再鼓幹勁,在護河大壩外的沙灘上擺開了戰場,挖沙填土,把昔日茫茫的白灘地變成千畝良田,種植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夏季風吹麥浪起波濤,秋季稻浪滾滾泛金波,玉米棒子沉顛顛,一派美麗的豐收圖。渭河大壩外,栽種楊樹、柳樹和槐樹等多種樹木,既涵養水源,又防風固沙,春天,春風略過,楊柳依依,綠滿小村。縣上千方百計解決了部分公社生產生活用電和農戶的照明問題,筆者記得通電那天晚上,全村一片沸騰,電閘一合,家家戶戶點燈明亮,站在少華山上頂俯瞰深夜的蓮花寺公社長壽坡大隊,猶如繁星遍地灑,家家有了“夜明珠”。全縣山區的溝岔,分別建起了蘋果園,桃園,梨園,杏園,板栗園,核桃園。春天,春風吹過,從柳枝到杏林,呈現出綠竹千頃,紅杏十里的美好風光,各種果樹花競相開放,鮮花朵朵,走在果園裡感受果樹花,忘記一切煩惱。秋天,果實累累,笑意寫在社員們的臉上,華縣生產生活發生的歷史性的變化。

上個世紀70年代,當時的來自華縣各個鄉鎮的十萬群眾集聚橋峪口,開山炸巖、削山築壩,興修水庫,掀起了全民大會戰景。建設者們吃苦耐勞,無私奉獻,歷時4年建成了庫容達609萬方,這座全縣容量最大的水庫。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縣人民的崢嶸歲月!


今天,站在橋峪水庫大壩,置身山水間,彷彿聽見550畝的水域在講述著“橋峪精神”,在期盼著新華州山水開發的美好未來。

40多年前,在那場轟轟烈烈的橋峪水庫建設中,人們把建設者“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稱為“橋峪精神”。後來與時俱進,進一步歸納為“吃苦耐勞、艱苦奮鬥、樂於奉獻、團結協作和自強不息”20字精神。

“這20字精神,將一如既往地鼓舞我們不忘初心,繼續拼搏奮進。”橋峪水庫管理處主任賈永剛激情滿懷。

華州區文明辦有關負責人指出,20字精神這五個方面鑄就了橋峪精神的內核。華州將在不斷總結完善“橋峪精神”,尋求並鑄就華州區之魂,以此指導和推進各項工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縣人民的崢嶸歲月!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斗轉星移50多年,如今走進華州大地,回憶那個火紅的年代,如巨龍似的大壩,旱澇保收的水澆田,無不記錄著當年華縣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戰天鬥地,治窮致富,改造落後生產條件的堅定意志,那種精神,成為華州多少代人的永久記憶。

作者簡介:孟憲春、筆名麥浪、夢萌 , 男、 研究生學歷、高級講師、華縣八屆、九屆政協常委、 渭南市政協委員、民進渭南市華州區總支副主委、華州區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被幾家知名國家、省級文學雜誌聘為簽約作家。在報紙和雜誌發表散文、小說、詩歌、文藝評論、雜文640餘篇,其中代表作小說《山裡那彎彎的藤蔓》、《追夢的日子》、《王鎮長扶貧》。散文《靈秀少華山》、《抹不去舌尖上的味道 母親做的攪團》,文藝民俗論文《華縣面花》、《華縣蹦鼓中華民間藝術瑰寶》,出版文學綜合專著《夢萌春泥集》、《田野報春花》,散文《家鄉竹林翠綠 我心依依》入選《當代中國名家散文精選》叢書。

整理編輯:夢萌家教輔導、華州文史薈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