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县人民的峥嵘岁月!

华县人民的峥嵘岁月

作者 孟宪春

——谨以此文敬献给当年出过力、流过汗、作出过贡献,并在此工作过的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干部职工、公社社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人们激情燃烧最旺的岁月!尤其是在华县,更是一个火红年代!华县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治穷致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县人民的峥嵘岁月!



1964年春,不管你走进华县那一个村子,都能够看到村庄里狭窄的道路两旁那些破旧不堪的农舎的斑驳脱落的土墙上,用大红油漆涂抹着鲜红标语,字体有斗那么大,醒目而晃眼,特别是大队部和生产队队部的那些墙上涂的最多。而广播里则是整天播放着革命歌曲,歌声响彻云霄,让人听的震耳欲聋。

在那“为有雄心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感召下,在那“大干、苦干、硬干。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就拼命干”的激情燃烧下,在那“青石板上造梯田,青石板上夺高产”的欢呼声里,华县秦岭北麓从柳枝公社到高塘公社的青山和二华夹槽的渭河滩地被翻了个底朝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县人民的峥嵘岁月!



秦岭北麓脚下的几个公社在山坡上摆开了战场,没有上山道路,青年突击队,民兵先锋队打头阵,靠着铁镐、铁锹不到一个月就修通了上山的车道。山顶陡峭险峻,专业队,突击队不分昼夜开挖“鱼鳞坑”,栽种刺槐等薪炭林;山半腰,果树专业队,铁娘子队,挖树垵,栽果树,苹果树,梨树,杏树,桃树,山楂树,板栗树,核桃树,花椒树……山脚下,除去杂木杂草,搬石砌墙,修出梯田。弯弯曲曲的梯田绕着秦岭,层层递进,犹如巨龙盘旋,似环山小道蜿蜒。旱时可积水,涝时可排水,真可谓旱涝保收。村民们在梯田里种植耐旱的谷子,玉米,红薯及其它杂粮,年年粮食获得丰收,社员们把收获的公粮送到粮站。

县、公社领导亲临一线到各生产大队督导检查,和干部、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尽管劳动艰苦,尽管寒风凛冽,尽管公分很低,大部分劳力手冻裂了,透支了身体,饿着肚子,但社员没有丝毫怨言,而是为了改变华县的落后面貌,下定决心,干劲冲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真正体现了华县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激情豪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县人民的峥嵘岁月!


二华夹槽沿渭河的社员们修坝、打井,开挖引水渠,改良土壤,去盐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何等的艰难,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劳动的工具就是铁锹,大镐和手推车,牛马车,全靠人力施工,寒冷的冬天,全村的男女劳力,集中在的河滩地上。在一阵号子声中,修坝、打井、挖渠开工了,打井队、挖渠队、修坝队分工明确,民兵先锋队,青年突击队轮流作战,工程进度很快。冬去春来,遇仙河、石缇河、罗纹河大坝终于建成,社员们再也不受洪水的威胁。全体社员,再鼓干劲,在护河大坝外的沙滩上摆开了战场,挖沙填土,把昔日茫茫的白滩地变成千亩良田,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夏季风吹麦浪起波涛,秋季稻浪滚滚泛金波,玉米棒子沉颠颠,一派美丽的丰收图。渭河大坝外,栽种杨树、柳树和槐树等多种树木,既涵养水源,又防风固沙,春天,春风略过,杨柳依依,绿满小村。县上千方百计解决了部分公社生产生活用电和农户的照明问题,笔者记得通电那天晚上,全村一片沸腾,电闸一合,家家户户点灯明亮,站在少华山上顶俯瞰深夜的莲花寺公社长寿坡大队,犹如繁星遍地洒,家家有了“夜明珠”。全县山区的沟岔,分别建起了苹果园,桃园,梨园,杏园,板栗园,核桃园。春天,春风吹过,从柳枝到杏林,呈现出绿竹千顷,红杏十里的美好风光,各种果树花竞相开放,鲜花朵朵,走在果园里感受果树花,忘记一切烦恼。秋天,果实累累,笑意写在社员们的脸上,华县生产生活发生的历史性的变化。

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的来自华县各个乡镇的十万群众集聚桥峪口,开山炸岩、削山筑坝,兴修水库,掀起了全民大会战景。建设者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历时4年建成了库容达609万方,这座全县容量最大的水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县人民的峥嵘岁月!


今天,站在桥峪水库大坝,置身山水间,仿佛听见550亩的水域在讲述着“桥峪精神”,在期盼着新华州山水开发的美好未来。

40多年前,在那场轰轰烈烈的桥峪水库建设中,人们把建设者“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称为“桥峪精神”。后来与时俱进,进一步归纳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和自强不息”20字精神。

“这20字精神,将一如既往地鼓舞我们不忘初心,继续拼搏奋进。”桥峪水库管理处主任贾永刚激情满怀。

华州区文明办有关负责人指出,20字精神这五个方面铸就了桥峪精神的内核。华州将在不断总结完善“桥峪精神”,寻求并铸就华州区之魂,以此指导和推进各项工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县人民的峥嵘岁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斗转星移50多年,如今走进华州大地,回忆那个火红的年代,如巨龙似的大坝,旱涝保收的水浇田,无不记录着当年华县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治穷致富,改造落后生产条件的坚定意志,那种精神,成为华州多少代人的永久记忆。

作者简介:孟宪春、笔名麦浪、梦萌 , 男、 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华县八届、九届政协常委、 渭南市政协委员、民进渭南市华州区总支副主委、华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被几家知名国家、省级文学杂志聘为签约作家。在报纸和杂志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文艺评论、杂文640余篇,其中代表作小说《山里那弯弯的藤蔓》、《追梦的日子》、《王镇长扶贫》。散文《灵秀少华山》、《抹不去舌尖上的味道 母亲做的搅团》,文艺民俗论文《华县面花》、《华县蹦鼓中华民间艺术瑰宝》,出版文学综合专著《梦萌春泥集》、《田野报春花》,散文《家乡竹林翠绿 我心依依》入选《当代中国名家散文精选》丛书。

整理编辑:梦萌家教辅导、华州文史荟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