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尚思贤:华县桥峪记载了我的青春岁月

​杜明科推荐

桥峪水库记载了青春岁月

作者 尚思贤

一、桥峪水库坎坷蹉跎 适逢建库奉献青春

历经了世事沧桑,尝遍了人间百味,巍巍清明山依旧,几度夕阳红。

初小毕业时的1958年,我十二岁。那时家乡还是比较原始、落后的穷乡僻壤。

那年,渭南县(华县合归渭南)人民政府吹响了修建桥峪水库的战斗号角。同时修建了小华山水库、吉家河水库、枣园水库、圣山水库、渭南猷合川水库等。唯独桥峪水库命运坎坷,工程量极大,任务艰巨,中途下马。我12岁上大明完小五年级,就已经开始和同村的发小上山砍柴了。砍柴每次路过山神庙(水库现址),见证了第一次桥峪水库修建的挖结合槽的场面。

尚思贤:华县桥峪记载了我的青春岁月

后来,在“蓄、小、群”的水利方针的影响下,为了解决大明,金惠、高塘和圣山公社的土地灌溉问题,保证人民粮食大丰收,从1969年11月起,举全县之力,发动人民群众10万余人,耗时四年,用架子车拉土,人工担挑,链轨拖拉机压坝,到1973年建成全县最大库容量的水库。

1969年11月,我作为白泉大队的精壮劳力,毅然参加到兴修桥峪水库的队伍中去。我们大队带队的领导是共产党员、大队干部杨长友、汪志刚。每天天麻亮我们就出发,吃饭的灶房设在上马场一队白庙旁,离水库工地很近,白天、黑夜倒班干活。桥峪水库的组织建设工作,现场宣传也非常到位,现场热火朝天。

我们国家那个年代还很穷,没有大型机械、设备、车辆,全靠人拉、肩扛,架子车、独轮车、扁担,是我们的运输工具。原始的石夯墩、叫号子,是我们的碾压基础设备,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压坝,算是最先进的了。结合槽不分昼夜,24小时换班一直在挖。快到结合槽底部,也就是佛婆山和清明山之间的连山石快要出现见底时,桥峪的石桥出现了。桥峪这个桥的存在,也解开了桥峪名字的来历之谜。

数九隆冬、寒风淋漓,桥峪口的出山风有多冷,刺骨寒呀!我们要上夜班,穿上棉衣,围脖御寒不够,有个叫杨友奇的老哥就围上床单御寒。在那个年代,人们的革命热情非常高涨,从不叫苦叫累,苦活、脏活抢着干。就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我和我的伙伴们为了水库建设奉献着我们的青春。

二、赤水营的帅男少女今何在 留得静静泉水流

全华县的10万劳动力,先后到了高塘塬,大明、金惠灌区附近各村住地。赤水营的水利战士住进了我们白泉大队。

尚思贤:华县桥峪记载了我的青春岁月

我家里住的是赤水营台台连,在我家厅房下面扎的厨房。水利战士在数九隆冬天,在各家各户的房间里铺麦菅打草铺,有冲天的革命热情和干劲,不怕冷呀。不过年长的人还能找到热炕睡。台台村做饭的王阿姨,个头高,有点像祥林嫂那样,身板结实,脚下勤快,做饭炒菜手脚麻利。阿姨一直和我妈妈睡热炕。我爸爸(老兽医)回家时,就睡在我家厦子炕上。

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的人很多,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我们白泉连的水利战士拉架子车的、挑筐、抗铣、拿镐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断。五更鸡叫,就有倒班的人群把我从睡梦中吵醒。兴修水库的热闹场面,打破了灌区人民千百年来的沉寂。为了保证远离家乡上水库的水利战士们大战桥峪水库,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我们给赤水营各个连队应有的支持和保障。杠子馍、大烩菜,满足水利战士的口味、身体能量需要。在当年,粮油还是比较紧张,1斤面的杠子馍可是没有见过,更是没有吃过,我们这些青春期的小伙修水库干劲大,一个顶俩。后勤保障是同志们苦干、巧干、连轴转的物质基础,全县所有营都有规定,上水库的连队必须有粮油补贴,管理员杨国娃每天骑上自行车上水库,给同志们及时送去煎汤热饭。

当年的文艺生活很活跃,赤水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多次来工地和我们白泉大队联合宣传文艺演出,江村的《红灯记》、样田的《智取威虎山》、汇头坊的《沙家浜》等节目非常精彩。我也就地取材编演了秦腔剧《清明山下车水马龙》,还有由书记汪志刚、代销员杨宏运、赤脚医生崔进善和我,四人演出的三句半《水库工地争红旗》,得到指挥部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住在白泉的水利战士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就是远近闻名的桥峪水系——白泉清泉长流水,终年接近地温,冬暖夏凉。姑娘们下了班就到河里洗衣裳,小伙子不知是学着洗衣裳,还是被姑娘们勾魂掉魄,也到清泉边上洗洗衣裳,洗洗澡,戏水打闹。在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里,有心眼的水利战士也迸发出爱情的火花,发生了恋情,结为夫妻,并肩战斗在水库工地上。

当年修建桥峪水库的赤水营的帅男少女今何在?只留得静静流淌的白泉清水流。不过现在建设者们当年洗衣、洗澡的白泉河水,已被规划为桥峪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来吧!夕阳暮年的建设者们,故地重游,饱览当年奉献青春岁月的绿水青山,清澈、甘冽、叮咚流淌的白泉泉水欢迎您!

三、永不消失的记忆——沸腾的水库工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张芦苇蓆一个字的宣传标语,工地上、东面佛婆山、西面清明山半山腰架着高音喇叭歌声嘹亮、挑战书、决心书、工地快讯、争当先进誓词慷慨激昂,千百面红旗迎风招展飘扬。桥峪!千百年来亘古未有的激战场面,要让龙王低头,要让河水让道!

尚思贤:华县桥峪记载了我的青春岁月

来自革命圣地华州各地的水利战士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向清明山“借”土千万方,錾断蛟龙擒旱魔。钢强汉子的架子车、单蹦子(独轮车)如织穿梭,满载饱装,铁姑娘拉梢掀坡不让须眉。石匠的斩头让山崖睁眼,放炮工万炮齐发,震得山神发抖,轰隆声在桥峪峡谷回荡。结合槽回填坝夯歌高唱,东方红履带拖拉机轧坝真忙。锤声炮声号子声拖拉机声汇成优美雄浑的乐章。我们的炊事员杨世华挑着扁担送来热气腾腾的花卷、杠子馍,还有一碗白菜、豆腐、粉条,色鲜味美的烩菜汤。我背着药箱一边修坝,一边为受伤的战士包扎、治病。赤水营的住库老医生刘知节和我在工作上互相配合成了最好的搭档。

夜幕降临,灿灿灯光使得整个工地灯火通明,从灌区翘首南望恰是点点繁星。坝内的抽水泵滔滔不绝地抽吸桥峪谷底的涓涓渗流。结合槽、坝面、土场的欢声笑语在夜空回荡。

四、战桥峪的勇士们 你现在何方?

1969年11月,我们从四面八方走来,群情激昂,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道,青春的烈火在水库工地上激情燃烧。3年6个月的艰苦奋斗,水库建成,建设者向全县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有9名水利战士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水库建设工地。

尚思贤:华县桥峪记载了我的青春岁月

当年参战的10万水利战士,而今你们都在何方?啊!你们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克拉玛依的、北京的、上海的、法国的、加拿大的、西安的、渭南的。当年多少领导、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炮工、电工、拖拉机手、文艺战士、炊事员,已经阖然辞世,含笑九泉。桥峪水库的建设者,你可记得,是桥峪精神锤炼和培育了咱们!

巍巍秦岭万古松涛,桥峪圣湖碧波荡漾。桥峪呀!华州人可爱的故乡。我们的青春为你奉献,你美丽的圣境牵连着我这个西北边陲的游子心。每次回到你的怀抱,夕阳暮年的我,就愈想躺在你的怀抱,畅饮你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清泉,呼吸你没有雾霾的清新空气,吃着桥峪水库灌溉的粮食和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

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游子将永远回到你的怀抱。华县人民永远铭记建设水库的创业者,后世的子孙们感谢建设水库的创业者们留给后世的最好礼物——佛婆、清明二山守护,巍巍秦岭群山环抱的、秀丽端庄碧波荡漾的桥峪湖。

【作者简介】:尚思贤,1946年生,原籍陕西华县大明白泉西村。1982年陕西工学院本科毕业,2008年退休,现住新疆克拉玛依市。高级工程师,现任新疆自治区安监局、安科院、兵团安监局安全技术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