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渭南|不能忘却的记忆

秦获幸

1968年9月,渭南华县毕家公社渭河决口,无情的洪水汹涌而来,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51年。当年的青壮年陆续谢世,健在者对经历过的很多事情不是语焉不详,便是记忆不清,甚至遗忘殆尽。而笔者,当时16岁的青葱少年,如今已是花甲之年。深感有义务有责任将人间大爱记录下来,让后来者常怀感恩之心。于是拿起秃笔,和时间赛跑,将往事细细记录。谨以此文献给曾经救助过我们的父老乡亲,是你们接纳和安置了我们这些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此等恩情永记于心!

1968年9月8日,是华县毕家公社秦家大队马家生产队杨女士无法忘记的日子,自己尚在襁褓里的小婴儿高烧不退,她抱着孩子冒雨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公社东边的拾村找医生诊治,从家里出发的时候一切都好好的,到了拾村,就听说秦家大队大坝决口了,霎时间洪水滔天,肆虐横行,乡亲们惊慌失措,开始紧急撤离。可怜的杨女士抱着病婴,在拾村大坝上举目无亲,欲哭无泪,担心家里人安危,期盼赶紧见到他们。

洪水最早进入秦家大队,向西是吴家,向南是沟家,决口以西的群众从大坝和罗纹河东岸向罗纹街撤离。决口以东的撤离路线依次是沟峪河西岸、方山河西岸。笔者当年16岁,护送3个妹妹去南山根下。河岸西边一片汪洋,水势还在不断上涨,天上下着绵绵密密的小雨,受灾群众有些手拉着娃,光脚走在光滑的岸上,三步一跤,五步一栽,十分狼狈。但是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就连老幼病残者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跟着大部队艰难前行。从柳枝到华县的老公路上,行走着不少受灾群众,路上的好心司机往往主动询问,将人捎上,受灾群众自是感激不已。秦家村在外职工秦志龙和农村妻子申彩侠,在逃难路上碰见本队两户人家的5个子女,就毫不犹豫地把他们领到附近饭馆,让娃们先吃饱。这一善举,使5个孩子终生难忘,铭记在心。

笔者把3个妹妹送到老西潼公路上,让她们和村里的老人小孩一起往西走,直到设在伏中小学的接待站。乡亲们聚在一起,互相安慰鼓励,共同渡过难关。过后才听说,由于受灾群众太多,馍馍根本供应不上,每人才发一两馍,华县航校接待点稍微好点,每人可发二两馍。笔者返回时,沟峪西岸低洼处已有洪水漫过,回到家不久,噩耗传来,一名15岁的少年不慎掉入湍急的洪水里,成为大洪灾的遇难者,他的人生就此戛然而止,令人唏嘘不已。这一天,沟峪河西岸通往南山根的逃生路线彻底断绝,方圆10公里变成一片泽国。

同时,抢险救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罗纹河西岸安家桥附近突发险情,华县革委会领导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很快排除险情。

人民弟子兵的机动船在被围困的村落里搜救群众,乡亲们见到子弟兵,激动不已,连声感谢。孤单无依的杨女士就是乘着机动船转移到了柳枝,辗转到华县航校,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人。

同一天上游驶来的一条大木船和一艘拖轮,在秦家村大坝北侧救助了近200人,但因逆流行驶差点酿成惨案。第二天吸取教训,顺流而下,安全抵达大荔县苏村大坝南根。第一批受灾群众抵达大荔县沙洼村时,大荔县革委会和八鱼公社革委会已做好安置准备工作,连夜由苏村公社派出牲口拉的四轮刮车(这种没有车辕的车是沙地特有的)。到了八鱼公社罗何大队,以原生产队为单位,秦西队分在南金家,南王队分在中金生产队,其他人分在另一个生产队。

第二批在苏村上岸的乡亲顺利抵达,天色已晚,这次派出的全是双套骡子车,在沙地行走十分艰难,有时需要人们下来步行一段。走了七八公里路,到达白马营村,已是半夜时分,热情的白马营群众为华县受灾群众煮了几大锅饭,妥善解决住宿问题。受灾群众吃得饱,睡得好。

为了配合地方管理,华县毕家公社也随船来了几位脱产干部和各大队骨干,以便做好受灾群众组织沟通工作。到了八鱼公社,秦家大队柳西队安置在八鱼大队,王宿大队和其他群众安排在附近大队。大荔县革委会和八鱼公社安排供应食用油、面粉等,以原生产队为单位办灶,统一安排,统一吃饭。

安置好两三天以后,秦家村一位五旬盲人本身有病,加之遭受惊吓,几番折腾,不幸病逝。八鱼公社革委会对此事高度重视,安排工作人员送来丧葬用品,让逝者安稳下葬。受灾群众万分感激党和政府的贴心关怀。大荔当地村民回想新中国成立前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逃难的经历,深有感触,直夸共产党就是好,新社会就是好,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身在异乡为异客,客主融洽情意深。受灾群众和安置地房东和睦相处,安置地房东给予受灾群众多方关照。小孩们吃着甘绵的红苕,嚼着脆甜的红枣,完全忘记了因家乡遭了水灾而撤离到异乡的。在八鱼村安置的柳西队乡亲见证了八鱼村奇特的井水,井水并非清冽透明,而是略显黄色,但喝下去毫无异味。当地人告诉灾民妇女,蒸馒头时要少放酵面,更不要放碱面,蒸出来的馒头保证好吃。通过实践,果然如此,绝非虚言。

在八鱼村安置的秦家村柳西队的老艺人柳林老人和另位青年琴师柳正德,在村上联合当地的戏曲爱好者,组成自乐班,宾主一起吼秦腔、唱同州梆子,各有特色,其乐融融。只是人们习惯性往南看时,那高大巍峨的秦岭山峰,变成了又低又矮的小山丘,便会思念起自己满目疮痍的家乡。

安置地房东的深情厚谊,当地村民的无私救助,受灾群众铭记在心,此生不忘。在返乡后的第二年,秦家村南王生产队的文艺爱好者,组织了一支小小宣传队,专程来到罗何大队中金家生产队进行慰问演出,用艺术形式表达深切的感恩之心。

在滞留八鱼公社大约10天左右,华县革委会安排了数辆卡车接回本县所有受灾群众。相关负责人提前通知各安置点群众于第二天9点以前吃过早饭,统一在八鱼村集中坐车回家。当人们坐上汽车,挥手再见,依依惜别时,受灾群众中有人领头高喊口号: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口号声震耳欲聋,受灾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人们。

车队向北疾驰,到蒲城、去富平、过阎良。

当年在西安以东的河上只有豁口这一座大桥。车队驶过大桥。到了老西潼公路,就一路东进,载着归心似箭的受灾群众,经过渭南,直达华县有关安置点。离别10多天的亲人终于团圆了!许多毕家公社的在外干部,也闻讯前来寻找亲人,见者喜极而泣,恍若隔世!

从1968年9月中旬到1969年6月夏收前,灾区群众陆续返乡,积极进行生产生活自救。近一年的时间,受灾群众和安置地房东结下了深厚情谊,返乡以后,彼此还像亲戚一样来回走动,婚丧嫁娶也有来往,更有若干灾区姑娘在安置地喜结良缘。

洪水无情人有情。此番天灾虽损失巨大,但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佳话!在洪水面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妥善安排让人温暖,领导干部、人民子弟兵奋勇当先、以身涉险让人动容,受灾群众的奋力抵抗、苦中作乐让人感叹,安置地群众的热心善良、无私相助让人难以忘怀,虽然已过去51年,那一幕幕往事却仿佛近在眼前。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铭记过往不易,珍惜美好生活,常怀感恩之心,创造幸福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