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渭南|不能忘卻的記憶

秦獲幸

1968年9月,渭南華縣畢家公社渭河決口,無情的洪水洶湧而來,不知不覺間已經過去51年。當年的青壯年陸續謝世,健在者對經歷過的很多事情不是語焉不詳,便是記憶不清,甚至遺忘殆盡。而筆者,當時16歲的青蔥少年,如今已是花甲之年。深感有義務有責任將人間大愛記錄下來,讓後來者常懷感恩之心。於是拿起禿筆,和時間賽跑,將往事細細記錄。謹以此文獻給曾經救助過我們的父老鄉親,是你們接納和安置了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受災群眾,此等恩情永記於心!

1968年9月8日,是華縣畢家公社秦家大隊馬家生產隊楊女士無法忘記的日子,自己尚在襁褓裡的小嬰兒高燒不退,她抱著孩子冒雨走了一個多小時,來到公社東邊的拾村找醫生診治,從家裡出發的時候一切都好好的,到了拾村,就聽說秦家大隊大壩決口了,霎時間洪水滔天,肆虐橫行,鄉親們驚慌失措,開始緊急撤離。可憐的楊女士抱著病嬰,在拾村大壩上舉目無親,欲哭無淚,擔心家裡人安危,期盼趕緊見到他們。

洪水最早進入秦家大隊,向西是吳家,向南是溝家,決口以西的群眾從大壩和羅紋河東岸向羅紋街撤離。決口以東的撤離路線依次是溝峪河西岸、方山河西岸。筆者當年16歲,護送3個妹妹去南山根下。河岸西邊一片汪洋,水勢還在不斷上漲,天上下著綿綿密密的小雨,受災群眾有些手拉著娃,光腳走在光滑的岸上,三步一跤,五步一栽,十分狼狽。但是在求生本能的驅使下,就連老幼病殘者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跟著大部隊艱難前行。從柳枝到華縣的老公路上,行走著不少受災群眾,路上的好心司機往往主動詢問,將人捎上,受災群眾自是感激不已。秦家村在外職工秦志龍和農村妻子申彩俠,在逃難路上碰見本隊兩戶人家的5個子女,就毫不猶豫地把他們領到附近飯館,讓娃們先吃飽。這一善舉,使5個孩子終生難忘,銘記在心。

筆者把3個妹妹送到老西潼公路上,讓她們和村裡的老人小孩一起往西走,直到設在伏中小學的接待站。鄉親們聚在一起,互相安慰鼓勵,共同渡過難關。過後才聽說,由於受災群眾太多,饃饃根本供應不上,每人才發一兩饃,華縣航校接待點稍微好點,每人可發二兩饃。筆者返回時,溝峪西岸低窪處已有洪水漫過,回到家不久,噩耗傳來,一名15歲的少年不慎掉入湍急的洪水裡,成為大洪災的遇難者,他的人生就此戛然而止,令人唏噓不已。這一天,溝峪河西岸通往南山根的逃生路線徹底斷絕,方圓10公里變成一片澤國。

同時,搶險救災工作正在緊張進行。羅紋河西岸安家橋附近突發險情,華縣革委會領導幹部和群眾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很快排除險情。

人民弟子兵的機動船在被圍困的村落裡搜救群眾,鄉親們見到子弟兵,激動不已,連聲感謝。孤單無依的楊女士就是乘著機動船轉移到了柳枝,輾轉到華縣航校,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人。

同一天上游駛來的一條大木船和一艘拖輪,在秦家村大壩北側救助了近200人,但因逆流行駛差點釀成慘案。第二天吸取教訓,順流而下,安全抵達大荔縣蘇村大壩南根。第一批受災群眾抵達大荔縣沙窪村時,大荔縣革委會和八魚公社革委會已做好安置準備工作,連夜由蘇村公社派出牲口拉的四輪刮車(這種沒有車轅的車是沙地特有的)。到了八魚公社羅何大隊,以原生產隊為單位,秦西隊分在南金家,南王隊分在中金生產隊,其他人分在另一個生產隊。

第二批在蘇村上岸的鄉親順利抵達,天色已晚,這次派出的全是雙套騾子車,在沙地行走十分艱難,有時需要人們下來步行一段。走了七八公里路,到達白馬營村,已是半夜時分,熱情的白馬營群眾為華縣受災群眾煮了幾大鍋飯,妥善解決住宿問題。受災群眾吃得飽,睡得好。

為了配合地方管理,華縣畢家公社也隨船來了幾位脫產幹部和各大隊骨幹,以便做好受災群眾組織溝通工作。到了八魚公社,秦家大隊柳西隊安置在八魚大隊,王宿大隊和其他群眾安排在附近大隊。大荔縣革委會和八魚公社安排供應食用油、麵粉等,以原生產隊為單位辦灶,統一安排,統一吃飯。

安置好兩三天以後,秦家村一位五旬盲人本身有病,加之遭受驚嚇,幾番折騰,不幸病逝。八魚公社革委會對此事高度重視,安排工作人員送來喪葬用品,讓逝者安穩下葬。受災群眾萬分感激黨和政府的貼心關懷。大荔當地村民回想新中國成立前從山東、河南、安徽等地逃難的經歷,深有感觸,直誇共產黨就是好,新社會就是好,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身在異鄉為異客,客主融洽情意深。受災群眾和安置地房東和睦相處,安置地房東給予受災群眾多方關照。小孩們吃著甘綿的紅苕,嚼著脆甜的紅棗,完全忘記了因家鄉遭了水災而撤離到異鄉的。在八魚村安置的柳西隊鄉親見證了八魚村奇特的井水,井水並非清冽透明,而是略顯黃色,但喝下去毫無異味。當地人告訴災民婦女,蒸饅頭時要少放酵面,更不要放鹼面,蒸出來的饅頭保證好吃。通過實踐,果然如此,絕非虛言。

在八魚村安置的秦家村柳西隊的老藝人柳林老人和另位青年琴師柳正德,在村上聯合當地的戲曲愛好者,組成自樂班,賓主一起吼秦腔、唱同州梆子,各有特色,其樂融融。只是人們習慣性往南看時,那高大巍峨的秦嶺山峰,變成了又低又矮的小山丘,便會思念起自己滿目瘡痍的家鄉。

安置地房東的深情厚誼,當地村民的無私救助,受災群眾銘記在心,此生不忘。在返鄉後的第二年,秦家村南王生產隊的文藝愛好者,組織了一支小小宣傳隊,專程來到羅何大隊中金家生產隊進行慰問演出,用藝術形式表達深切的感恩之心。

在滯留八魚公社大約10天左右,華縣革委會安排了數輛卡車接回本縣所有受災群眾。相關負責人提前通知各安置點群眾於第二天9點以前吃過早飯,統一在八魚村集中坐車回家。當人們坐上汽車,揮手再見,依依惜別時,受災群眾中有人領頭高喊口號: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口號聲震耳欲聾,受災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深深地感染著在場的人們。

車隊向北疾馳,到蒲城、去富平、過閻良。

當年在西安以東的河上只有豁口這一座大橋。車隊駛過大橋。到了老西潼公路,就一路東進,載著歸心似箭的受災群眾,經過渭南,直達華縣有關安置點。離別10多天的親人終於團圓了!許多畢家公社的在外幹部,也聞訊前來尋找親人,見者喜極而泣,恍若隔世!

從1968年9月中旬到1969年6月夏收前,災區群眾陸續返鄉,積極進行生產生活自救。近一年的時間,受災群眾和安置地房東結下了深厚情誼,返鄉以後,彼此還像親戚一樣來回走動,婚喪嫁娶也有來往,更有若干災區姑娘在安置地喜結良緣。

洪水無情人有情。此番天災雖損失巨大,但也留下了許多令人感慨的佳話!在洪水面前,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妥善安排讓人溫暖,領導幹部、人民子弟兵奮勇當先、以身涉險讓人動容,受災群眾的奮力抵抗、苦中作樂讓人感嘆,安置地群眾的熱心善良、無私相助讓人難以忘懷,雖然已過去51年,那一幕幕往事卻彷彿近在眼前。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銘記過往不易,珍惜美好生活,常懷感恩之心,創造幸福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