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華州區杏林鎮:故縣村的“背芯子”始末

杏林故縣村的“背芯子”

作者 魏志徵(華縣杏林鎮故縣人)

杏林故縣村民間文藝“背芯子”的活動,在華縣頗負盛名,且歷史悠久,現就我所知情況記述於後。

華州區杏林鎮:故縣村的“背芯子”始末

蓬勃發展的華州區鐵裡芯子

一.背芯子文藝活動的興起

故縣村“背芯子”文藝活動始源於1920年,其原因是,在這年隆冬時節,由於農村閒暇,一時賭博成風,許多青年被捲入賭場,有的因賭博輸了錢,賣房當田,有的造成家庭不和睦,有的行竊,致使社會不安。

當時村中有位業館鄉里的秀才梁廷選和管學校事務的史天才,為了制止賭博,引導青年進行正當活動,在村中倡議辦“社火”。由於他倆為人正直,負有眾望,又是學校董事和火神廟會會長,掌握一定財權,所以很快得到群眾的贊成與擁護。後經議定,由廟會拿出經費,不足部分由學校補助,並指定專人籌辦。事後從東趙閻巖村引進了“背芯子”的技巧,全村人聞知後家家戶戶熱情贊助,有的拿來廢鐵,有的捐獻錢物。所收之錢物統由火神廟會管理。後由廟會請來鐵匠打成單,雙杆芯杆,芯架,背夾,併購置了戲衣戲箱,一切準備就緒後,隨即組織人員進行排練,經過月餘排練,基本成功。

翌年正月十二日,為火神廟會事(即過會日),利用過會日進行演出活動,由於初演,大家非常認真,共出示了十付(單,雙杆)芯子,另外還搭配了十杆高蹺。表演節目有:三孃教子,三回頭,白蛇傳,殺狗勸妻,打鑾駕,打柴勸弟,諸葛亮弔孝等十折折戲。即濃化了民間文化藝術,贏得了群眾的好評,又有力的向群眾進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從此,故縣村的背芯子有了名聲。每逢正月十二日為背芯子活動日,各地群眾從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前來觀賞。

華州區杏林鎮:故縣村的“背芯子”始末

蓬勃發展的華州區鐵裡芯子

二,背芯子的結構與活動

“芯子”在華縣有兩種:一是“抬芯”,有抬座,兩人一前一後抬著走,盛行於辛莊小漲一帶;另一種是“背芯”,無座,由一人揹著走,背的人皆由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承擔。它的結構主體是背夾,背夾上有芯杆,芯杆左右有鐵桿,鐵桿上端為小演員(一般約是七、八歲的孩子,因為小孩體重輕,背芯人易於背動)。如果表演時鐵桿上有兩名演員,則為“雙杆”背芯,若是一個演員,則為“單杆”芯子。

每杆芯子代表一折古典戲。如白蛇傳,背芯子的人扮演的是許官人,芯子上端的小演員“一左一右”則扮演的是青蛇和白蛇。由於芯子精巧玄妙,婀娜多姿,類似雜技空中表演,使人驚心動魄,引人喜愛樂看。

芯子每次演出時,以鳴槍“三眼槍”為號,接著列隊按序出發,前面是龍旗八面(或十面)。再是斗子旗、小樂隊(即八點樂由八人組成)。隨後是芯子(按戲排列),最後是社火尾。如貓老爺坐竹竿或騎毛驢。隊伍前後夾有鑼鼓即樂器伴奏。

社火隊伍如果走到予演地址,即放三眼槍助興,這時整個社火隊伍繞耍一週,並做技巧表演。每次芯子出杆不下十杆,以示節目較多,引人入勝。

記得1950年正月十二那次耍芯子時,為了配合政治運動與黨的中心工作還扮演了白毛女、抗美援朝、兄妹開荒、兄弟參軍、支前勞軍等節目,演出後,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評。

後來,由於農業生產體制的改革,集體經濟的薄弱和表演人員先後謝世以及衣物的損失諸原因,停止了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