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群众眼里的“修理工”

“办公室的电线、网线都是他修理规整的。”

“我家门前的光缆掉了,是他来修理的。”

“我家屋里的电灯开关是他帮着换的。”

……

近日,在思南县合朋溪镇深度贫困村荞子溪村,笔者认识了群众心中的“修理工”——下派党支部书记李俊。

“修理工”的由来

在脱贫攻坚战中,31岁的李俊于2016年从思南县政府办到合朋溪镇,先后任挂职副镇长、副镇长、下派深度贫困村党支部书记。

“身份转变,任务转变,初来荞子溪村,一切都还很陌生,那就从认人开始吧。”李俊回忆说,“于是开始进村入户,一家一家地走,一户一户地看。”

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一些家里电灯不亮、电插板损坏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就是留守老人和小孩都不会修。于是,他随身携带修理工具,碰到了就修一修。

“那个小伙子很热情,有一条光缆掉在我房子上,跨过院坝,整天在头上晃荡,过往很不方便。”荞子溪村荞子溪组70多岁的村民徐必安说,“几个月了都没人来整,他来看到后,打了几个电话,就找来楼梯,重新把光缆挂到了电杆上。”

下派驻村干部为群众修开关、接插座、换灯泡的事,在群众中慢慢传开。有人悄悄议论说“我们这个下派支书当修理工比当支书合适”。“修理工”的外号由此在群众中传开,渐渐地也传到了李俊的耳中,他也不以为然。认为,如果能通过自己的的劳动为群众提供方便,如果能修理好社会关系、修理好发展路子、修理好乡风文明,这不正是他的工作目标吗?

“修理工”的执着

他决心当好“修理工”,在脱贫攻坚工作袋里,又补充了电笔、绝缘胶布。每到一家,首先询问有没有用电不正常的情况,如果有就现场修理。在此过程中,与群众拉家常、摆龙门阵,了解社情民意。将每一户的家庭情况、当前困难和打算等一一记录在册。

通过走访,李俊很快便掌握了每一户的基本情况和全村的社情民意。荞子溪村位于合朋溪集镇北面9公里处,辖9个村民组1200余人。全村呈南北向条状分布,山高坡陡,只有一条拦腰而过的通村公路,过境里程不到1公里,而北端杨村坝、南端后坝共7个村民组不通公路。落后的水电路设施严重制约着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李俊打算在村里修建一条南北贯通的公路,但他的想法遭到了一些老党员的反对,认为难度太大,不切实际。

李俊坚持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树立群众发展信心;带领党员群众实地勘察线路,协调公路占地,对接交通管理部门落实项目,组织劳动力参与建设。最终,一条4.5米宽的通组公路贯穿南北,连接原有的通村公路,彻底改变了该村7个组不通公路的历史。接着,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支路、连户便道,实施了“四改一化”,使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好转。

“修理工”的梦想

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为群众建好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长效产业,是李俊的梦想。

几年来,他带领脱贫攻坚工作队、村两委和党员群众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他们把产业发展的“第一炮”定为短平产业——烤烟。

荞子溪村是传统农业强村、贡米生产基地,群众对传统农业有很强的依赖性。标准寸头、娃娃脸的李俊带队到荞子溪村做群众思想工作,要求大家把稻田放干改种烤烟。有人说,这个“娃娃领导”不稳重,没有工作及社会经验,政府派他来用烂田种烤烟,荞子溪村怕是要“水”了,一定要阻止这个事情。

为了给群众树立发展产业的信心,李俊与村两委团结一致,向群众打包票:在保证群众收入不减的前提下,租用田地,由干部借款集资搞产业,种了第一季烤烟。年终算下来,不但群众收入有较大提升,村里还有了结余,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他又争取国家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基金项目,流转土地,以村集体经济名义种植花椒290亩。还套种辣椒、蔬菜等,保证群众有工做、有收入。

2018年,该村各产业项目共支付农户务工工资27万元,带动66户273人就业,切实提高了群众收入。

经济是基础,在稳定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李俊把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文化生活等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围绕脱贫攻坚“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补齐短板,修理完善群众“小康路”。

目前,该村文化活动广场、村级活动阵地、体育活动设施、健身器材、广播等一项项事关民生福祉的事件件都记在“修理工”李俊的笔记本上,正在逐一落实。(雷冠凌 吴勇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