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章邯當將軍的時候橫掃六國,當秦王的時候連劉邦都打不過?

京東李達康


章邯,可以看成是秦朝最後一個名將,卻不是秦朝最出名的一個將領。

如果從章邯最後被封的官職看,只是一個少僕。在秦朝統一後,推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度,也就是皇帝和十二個人,組成了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其中,九卿的最末一位,就是少僕。

所以,從中央的封號來看,章邯雖然也是功臣之一,但地位並不高。

如果從戰功上來看,如果李信不是因為攻打楚國慘敗,無法進入中央行列,只能屈尊稱為隴西將軍。恐怕章邯還進不了九卿之列。

其實,從戰績中看,說章邯橫掃六國,是有很大水分的。

在秦國的統一戰爭中,功勞最大的武將,是王氏父子,也就是王翦和王賁。史料記載,除了韓國是被太史騰帶兵攻滅的,滅亡其他五大國家的主將,都是王家父子。

其中,楚國、燕國、趙國都是被王翦帶兵消滅的。齊國、魏國以及代國(這個算成是趙國的殘餘)是被王賁帶兵滅亡的。

在滅亡五個大國中,王翦和王賁是名副其實的主將,就算是威震匈奴的蒙恬,也只能屈居為副將而已,而後來的南越的陳囂、趙佗,更是王翦手下的小將而已。

至於章邯,的確參與了滅六國的戰爭,但沒有任何記錄記載,章邯獨立領兵滅國。

因此,他的功勞,遠沒有其他人大。而對於蒙恬擊潰匈奴的功勞,也不及。

所以,章邯頂多算是一箇中才,並不算是曠世名將。

那麼,章邯不算是曠世名將,為什麼還被稱為秦朝最後的名將呢,原因在於,在秦二世即位之後,大肆屠殺功臣,除了在秦始皇時期就病死的王氏父子,蒙武一類的老臣,其餘像是蒙恬、蒙毅、馮劫、馮去疾、李斯等眾多名將名相,含冤而死。

可以說,三公九卿最終凋零的,只剩下了章邯一人。

章邯的倖存,是因為他是一個老好人,非常低調,而且,不爭名奪利。這樣的人,皇帝是非常放心的。於是,章邯倖存下來。

經過這次清洗,秦朝最強的將相陣容全部凋零,而像是董翌,司馬欣,王離、李由等將領,只能算成是三代將領,無論是帶兵經驗還是軍事素養,都遠不如秦始皇時期。

而在南越,陳囂病死,趙佗知道中原發生的事情,反而不敢返回,繼續南下,不再理中原的爛攤子。

於是,秦朝的將領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

而秦始皇時代,唯一倖存的名將章邯,成了秦朝軍中最有資格的將領,也是秦朝能拿出手的唯一一個將領。

面對著陳勝吳廣以及定陶的軍隊,章邯調集二十萬刑徒軍,連戰連勝,不僅撲滅了陳勝吳廣的起義,還一舉擊潰定陶的軍隊,逼迫項梁自殺。這個時候,才是章邯大展頭角的時候,也奠定了章邯名將的地位。

勢如破竹的秦軍,渡過黃河,向著河北進軍,這時候,秦朝一片利好。北方的十萬九原軍,也星夜南下,而章邯的邢徒軍,也預備會師。

但無論是王離還是章邯,都沒有想到,他們遇見了一個超一流的名將,那就是西楚霸王項羽。

對於九原的秦軍,是不懼怕項羽的,因為這支精銳秦軍,長期和匈奴戰鬥,作戰經驗豐富,戰鬥力極強,范增不得不切斷了秦軍的糧道,史稱秦軍大飢。

項羽抓住這樣的機會,發起進攻,秦軍的精銳全軍覆沒,王離被俘,蘇角,涉間自殺。

王離的精銳全軍覆沒,讓章邯震驚不已,而更讓章邯震驚的是,他不知道從哪裡得到消息,說趙高要對自己下手。

於是,章邯徹底失去抵抗的信心。率軍投降。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只留下章邯一人。

鉅鹿之戰的慘敗,加上項羽的血腥手段,徹底擊潰了章邯的意志。他本來就已經老了,屢戰屢勝還會覺得自己不老,可兩次重大打擊之後,章邯的心徹底老了。

雖然他後來被封為雍王,控制三秦中的一部分,但他只能算是苟延殘喘而已,全然沒了一代名將應該有的風範。

但當劉邦的大軍進攻之時,章邯還是表現出尊嚴,他已經被俘虜一次,絕對不允許再被俘虜一次,於是,章邯選擇自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也算是章邯,保留住了最後一絲尊嚴。

如果從用兵,軍事素養,戰績看,章邯絕對不是一個名將,但這個人在秦朝即將滅亡之時,臨危受命,險些就力挽狂瀾,也足以詮釋自己的勇氣和忠誠。但大秦帝國的滅亡,並不是臣子的不忠誠,也不是將士的不用命,而是因為廟堂的腐朽,是因為自相殘殺,消耗了太多的力量。章邯的失敗,用項羽的話來說,就是非戰之罪,也著實可悲可嘆。


小小嬴政


章邯之所以打不過劉邦,一是實力不對等,劉邦兵多將廣,手下都是提著腦袋為劉邦賣命的干將,戰鬥力強,而章邯起家,集結的是酈山刑徒,烏合之眾,後來雖在投靠項羽之後對軍隊進行過改編,但整體的戰鬥力遠不及劉邦;二是地盤太小了,劉邦還定三秦,派韓信與章邯幹了幾仗,最後將章邯逼到了廢丘這個彈丸之地,雖作困獸之鬥,但最後到底還是城破了,拔劍自刎,被逼自殺,結束了英勇的一生。

章邯無疑是秦朝的最後一位名將,但這位名將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的作為,歷史記載不清晰,甚至幾乎沒有,所謂“橫掃六國”,不過是後人因為他是名將給他的一個想象的光環而已。章邯真正出道,是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的公元前208年,天下英雄風起雲湧,各路諸侯紛紛起義,陳勝起義軍的周文部,受陳勝委派西征,一路勢如破竹,不但發展到十幾萬軍隊,而且大軍長驅直入,不久就已逼近函谷關。

當時,趙高把持朝政,胡亥還矇在鼓裡,後來到了終於紙包不住火的時候,胡亥一覺醒來,不但發現天要變了,還發現身邊沒有一個人可信、沒有一個人可用,他的背都涼了。找來找去,最後才安排少府章邯出任將軍。少府是個什麼官?少府是戰國時期即開始設置的一個官職,秦朝沿襲,主管徵稅、進貢、宮廷起居、皇帝遊玩等事務。所以,章邯甚至可能不是一個武將,而是文官出身。胡亥任章邯為將軍,是從信任的角度用人,這種垂死掙扎的時候,他不敢再用錯一個人了,章邯平時負責安排他的飲食起居,屬親近之人,讓他掌握軍隊,胡亥放心。

問題是,胡亥一檢閱,發現朝中已經沒有可派出去征戰的軍隊了。之前並沒有大戰,此等京畿重地竟然沒有除了警衛之外能夠參戰的軍隊,這是很怪的。但實際情況卻確實如此,軍隊都駐紮在北方,與匈奴對峙的地方。有的散落在各地,負責對各國的監督。萬般無奈,章邯在得到胡亥讓他當將軍的任命後,主動向胡亥出主意,赦免驪山修秦始皇陵墓的刑徒,發給他們兵器,讓他們戴罪立功。胡亥答應了,也只能如此了。

章邯的軍隊,就是這樣集結起來的。

於是,章邯率驪山刑徒數十萬,迎擊周文,敗周文,並逼其自殺。接著,乘勝追擊,敗田臧、李歸,收復滎陽、許城,將陳勝所屬軍隊打得七零八落,陰勝也被部下殺死。章邯屢戰屢勝,連殺魏咎、田儋、項梁,將起義軍打得東倒西歪。但在鉅鹿之戰中敗於項羽,只得投降,後隨項羽入關。

項羽分封時,封章邯為雍王,劉邦還定三秦過程中,屢敗章邯,前205年,韓信水淹廢丘,章邯城破自殺。


帝國的臉譜


首先,章邯並沒有當過秦王,他在投降項羽之後被封為雍王。

秦朝末年著名將領章邯第一次出現在《史記》中,便是陳勝的部下週章已經率領數十萬大軍即將打到咸陽了,秦二世才覺得這次起義軍不再是普通的“群盜”了,便於大臣們商議應該怎麼辦。此時,少府章邯建議正在修築秦始皇陵墓的驪山徒有數十萬人,可以赦免了他們,以補充兵力,秦二世同意了。此後,章邯幾乎是所向披靡,周文、田臧、李龜等義軍首領紛紛敗退或被殺,就連一向屢戰屢勝的項梁也兵敗被殺。但是,章邯在投降了項羽,被封為雍王之後,卻彷彿是被“衰神附體”了,就連一向不擅長打仗的劉邦都打不過,最終兵敗被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章邯身上出現“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情況,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第一、正如前文所述,章邯與周文率領的數十萬起義軍對陣之時,率領的乃是驪山刑徒,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驪山刑徒的數量可能達到了七十萬人,在數量上明顯不佔劣勢。而且,秦朝發動這些刑徒對陣起義軍,肯定是有著一系列的嘉獎制度,他們都是為了自己而戰。

第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便把六國的兵器全部收繳,鑄造成十二金人,目的就是防止農民起義的出現(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所以,秦朝末年陳勝吳廣等起義軍最初都沒有正規的武器,他們乃是“揭竿為旗,斬木為兵”,但是章邯所率領平定起義的士兵雖然說不上是正規軍,但是裝備肯定比起義軍要好得多,其紀律和組織也要優於由奴隸和農民組織起來的義軍。

第三、章邯與義軍對戰並非所向披靡,比如他項梁的軍事能力很強,楚軍的整體戰鬥力也很強,所以在最初幾次與章邯的交戰中都佔據上風(項梁已破章邯於東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回來項梁的戰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項梁在取得一連串的勝利之後產生了驕傲輕敵的情緒,所謂“驕兵必敗”,項梁沒有聽從宋義等人的勸阻(宋義諫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執意繼續與秦軍作戰,秦二世此時派遣大量部隊支援章邯(二世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最終導致項梁戰死。

第四、被封為雍王的章邯已經完全沒有了自己的嫡系部隊——在他被迫帶著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之後,這批士兵始終無法與起義軍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最終導致二十萬降兵被項羽坑殺(詐阬秦子弟新安二十萬),而章邯雖然被封為雍王,但是手中已經沒有多少部隊了。再說了,章邯原來的二十萬部隊全都是關中人,現在部下全部被殺了,他又在關中成王,明顯是不得民心的。所以,一向不善於用兵的劉邦,反而輕而易舉地擊潰了章邯的部隊(漢二年六月,漢軍引水灌廢丘,廢丘降漢,章邯自殺)。

所以,章邯最初平定起義軍的時候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章邯部隊在數量、裝備以及士兵素養上都佔優勢,這也就導致了他與項梁、劉邦作戰時多次遭遇失敗。


國史通論


此一時,彼一時也。

章邯當將軍的時候,之所以能橫掃六國,是因為秦朝中央政府站在章邯身後,提供一切必要支持。

陳勝吳廣起義時,趙高當政,矇蔽秦二世說天下太平,趙高也並沒有把反秦起義軍放在眼中,參與平叛的多是地方秦軍,而秦軍主力都沒有動,以至於讓反秦義軍越坐越大。



當反秦義軍逼近咸陽時,秦二世這才得知天下大亂,調動一切力量參與平叛,並採納了章邯的計謀,徵發驪山刑徒及奴產子為主力軍,並加入大量秦朝中央軍在其中,秦中央軍大多都是關中子弟,秦朝政府這個時候是盡一切能力支持章邯,戰爭機器才剛剛開動,秦朝這個時候雖然國內四處戰亂,但關中的實力並沒有受損,而且反秦的都是原來六國的人,而秦傳統勢力範圍的關中及巴蜀,都沒有反秦,反而是支持秦的。

章邯起初參戰時,橫掃六國,但並不是百戰百勝的,章邯就曾經敗在項梁手下,然後章邯就退,又接收了秦大量的兵員及物資支持,實力增強,然後就一舉打敗項梁,並殺了項梁。



你可以看到,章邯在前線作戰時,後方的秦朝中央政府在不斷的提供兵員和物資支持,章邯的實力在逐漸的增強,才能一步一步打敗六國反秦義軍。而且章邯所率軍隊的兵員組成也在一步一步變化,刑徒及奴產子比倒越來越少,而關中子弟越來越多,秦一直是軍功受爵制,普通士兵是喜歡打仗的,能得爵位,而秦朝開動戰爭機器後,大量的關中子弟參軍,導致章邯的秦軍也越來越多。

秦始皇統一天下,曾經收繳天下所有的兵器,除了秦政府軍,民間不允許有兵器,而那些所謂的反秦義軍,基本上沒有象樣的兵器,只能靠攻佔秦朝各地政府奪取兵器,在武品裝備上,章邯得到的也是最好的,而那些六國反秦義軍,基本上得不到關中這樣的支持的,章邯能橫掃六國,在兵員、武器、物資上都佔有優勢,再加上章邯正確的領導,所以就橫掃六國,無往不利了。



而章邯當上雍王后,時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之所以打不過劉邦,有以下原因:

一、劉邦是出其不意進攻章邯的。劉邦打三秦之地,是用聲東擊西之計,當劉邦率軍到達陳倉時,章邯有些促不及防。一下子被打敗了,然後後退,堅守。

二、章邯軍沒有支持,是孤軍奮戰。劉邦打三秦之地,打了大半年,章邯一直沒有投降,他在等支援,可是項羽因身陷齊地,沒有來救援章邯,而其它的諸候大多投靠劉邦,沒有人來救章邯,導致章邯失敗自殺。

三、章邯在當時的秦地民心盡失,威望掃地。項羽坑殺了章邯手下20萬秦軍,這些人大部分是關中子弟,導致關中百姓對章邯非常怨恨,希望章邯失敗,而劉邦深得關中百姓及貴族支持,劉邦進入關中約法三章,不擾民,得到百姓的支持,不殺秦王子嬰,得到關中貴族的支持,民心都向著劉邦,章邯怎麼會不失敗呢?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看了好多題主的回答 都沒有勾畫章邯被擊敗的全貌 更沒有點出——劉邦彭城之敗時章邯還在廢丘堅守的事實

由於《史記》中對於劉邦奪取漢中的描述過於簡潔,加上各種信息分散在本紀、列傳、表中,多數人都是從劉邦本紀、韓信列傳等獲取劉邦奪取關中的信息。似乎好像是韓信一招暗度陳倉就輕鬆搞定了章邯似的。但事實並沒有如此簡單。

雖然章邯有自己的劣勢:

1、關中被分為三國:章邯為雍國,治理咸陽以西(關中平原大部分和隴西等地),都城為廢丘;司馬欣為塞國,治理咸陽以東到黃河,即戰國時魏國的西河郡地區,都城在櫟陽;董翳為翟國,治理秦朝時的上郡,都城在高奴。

三國中,章邯擁有關中大部分和隴西地區,資源和實力最強。司馬欣的塞國土地最小,實力也最小;董翳的翟國雖然土地大,但沒有什麼資源,就是有騎兵而已。

2、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率領秦國絕大部精銳20萬,因為投降項羽,導致劉邦得以攻破空虛的關中而滅秦,又在半路上致使20萬關中秦軍精銳被坑殺。這足以讓關中秦人對三人恨之入骨,因此不支持三人。即韓信所說的:

“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若20萬秦軍士卒尚在,劉邦想要如關中、沒糧的項羽想要攻破函谷關,談何容易!即便秦朝滅亡,有20萬秦軍,秦人復國輕而易舉,劉邦想要佔領關中,就得學諸葛亮北伐。

但事實是章邯從漢元年8月一直堅守到漢2年6月劉邦彭城之戰失敗的2個月後,合計堅守了11個月,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根據《史記 親楚之際月表》

從《史記》各處資料勾勒劉邦奪取關中的大局

1、前提:當時咸陽被項羽燒殺後,已經成為一片廢墟不能住人。長安就是在咸陽的附近進行新建——為什麼要新建,因為修復咸陽城的成本高過新建長安城;另外劉邦本意只是想要隨意建個地方作為都城就可以,但全權負責修建長安的蕭何修得富麗堂皇,出戰回來的劉邦一看,因為打仗錢糧就緊張,看到蕭何如此鋪張浪費,自然把蕭何罵個狗血臨頭。

2、事實:劉邦進攻關中和項羽殺楚義帝還無關聯。劉邦是在漢元年8月包圍章邯的廢丘,根據《史記 秦楚之際月表》項羽殺楚義帝是在漢2年10月,即是在劉邦攻包圍廢丘後,當時劉邦已經到達關中的陝縣,準備聯絡各路諸侯進攻項羽,進行彭城之戰的戰備和聯絡工作。

當時張耳被陳餘擊敗,投降劉邦,劉邦也上月(漢元年9月)滅了司馬欣的塞國和董翳的翟國。

因此,項羽殺楚義帝的原因只有一個:面對劉邦在西部糾集諸侯,項羽防止劉邦以楚義帝詔令攻打自己,提前動手,殺了楚義帝。

你劉邦想要挾天子一令諸侯,我項羽手起刀落送你天子人頭。

3、事實:劉邦攻打關中直到章邯戰敗,項羽都還沒有攻打田榮,全程袖手旁觀。根據《史記 秦楚之際月表》,項羽是在漢2年正月進攻田榮。即在殺了楚義帝的3個月後項羽才攻打田榮。

在項羽看來,劉邦攻打關中就是狗咬狗,兩不相幫。但為了防止劉邦咬自己,項羽為消除隱患,先幹掉楚義帝,然後在得到張良關於劉邦不進攻西楚過的保證後,項羽才進攻田榮。

但張良的保證,被劉邦打破了。於是項羽把張良一心想要輔佐的韓王成給砍了,斷了張良復國之夢以做懲罰。

4、漢元年8月前,劉邦為主帥——並非大將韓信,採納韓信從陳倉道進攻關中的建議,率軍進攻關中。

下圖是韓信建議下陳倉道行軍路線和關中三國都城位置

劉邦進入漢中時,走的應該是靠近咸陽的子午谷之道。

韓信建議走陳倉道,目的是避開走子午穀道被章邯和司馬欣同時夾擊的風險,加上相對廢丘,陳倉道是章邯空虛之處。

5、但韓信的陳倉道路線被章邯軍在陳倉道路口死死堵住,根本就走不出。劉邦當時就想撤軍,但在須昌侯趙衍的建議下繞路攻擊章邯軍,擊敗章邯守在陳倉路口的守軍,才走進了關中。《史記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須昌侯趙衍:

“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中。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

歷史上並無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史實。《史記》中沒有任何關於明修棧道的記錄,至於暗度陳倉故事的主角不是韓信,而是趙衍。

猜測下趙衍版暗度陳倉:

藍色圈為守陳倉道的章邯軍,紅色圈為劉邦軍,黃色線為繞路夾擊的暗度陳倉軍,紅色線為劉邦正面進攻軍

6、劉邦、樊噲、酈商、夏侯嬰等行軍路線。

樊噲:西丞白水北(即秦國的西縣一帶隴南地方)——雍南(雍城南方)——雍城——斄城(今楊陵區)——好畤(今乾縣)——壤東(今武功縣東南)——郿(今郿縣)——槐裡——柳中(即細柳)——咸陽——廢丘。

樊噲應該是半路和劉邦分離,獨自攻打隴西,從隴西東出攻打關中,是攻打關中的主力軍,也是水灌廢丘城的最大功臣。

酈商:隴西——北地——上郡。作戰地點有:焉氏(屬於安定,即今定西市 章邯別將軍)——栒邑(今栒邑縣,周類軍)——泥陽(今寧縣,蘇駔軍)——高奴(今延安市)。

酈商軍應該是和樊噲軍一起攻下隴西,隨後被劉邦任命為隴西校尉,負責攻打隴西其餘和北地、上郡,滅翟國的應該是酈商。

灌嬰:廢丘——櫟陽——廢丘——臨晉關,跟隨劉邦東出。

灌嬰應是跟隨劉邦包圍雍丘,隨後為防止塞國夾擊,率軍離開廢丘滅塞國,再回圍雍丘,再攻佔臨晉關,確保關中東部安全,隨後跟隨劉邦出關東出作戰。

劉邦:陳倉道——10月在陝縣。行軍包圍廢丘為猜測,無記載。

包圍廢丘,攻不下,自己去了陝縣,準備東出事宜。

韓信:無明確記載。

綜合各種信息,可以得到劉邦攻打關中各路兵馬的進軍形勢圖:

這才應該是劉邦奪取關中的整體局勢,並非韓信一招暗度陳倉所能擺平。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章邯秦末名將,他在當秦將的時候,確實是所向匹敵。直接從長安城帶著十萬刑徒,稍加訓練就殺了出來。

此時想攻佔長安城的起義軍是陳勝的將領周文,此刻周文部隊多達四五十萬人。但是,周文的部隊也是烏合之眾。

周文的軍隊都是起義過程中,陸續加入的老百姓。老百姓之所以參軍就是為了混一頓飯吃。

當章邯的軍隊和周文的軍隊相遇的時候,周文的大軍根本就抵擋不住。

我覺得原因如下:

第一,章邯代表的是國家,是進行平叛。所以,他帶領的士兵打起仗來,更加的有底氣。

第二,周文是叛軍,叛軍無論什麼年代,只要叛亂失敗,都會殺頭。這時候他的軍隊裡的很多人,打起仗來就難免會畏手畏腳。

第三,章邯帶領的是一批亡命之徒,本來是犯了罪,被罰在長安給秦始皇修皇陵的。正好遇到了戰事,章邯就免了他們的罪,讓他們參軍了。並且勝利了,還承諾給他們封王拜將。這對於亡命之徒來說是改變命運的一個機會。

所以,不要看章邯的軍隊少,他打起周文的軍隊來,還是易如反掌的。

最終章邯把周文給殺死,並且殺出關中,又把吳廣給幹掉。

陳勝這個第一個跳起來反抗大秦的人,也是被章邯的大軍給打敗,並且陳勝眾叛親離,最終被自己的車伕給殺死的。

陳勝這個政權一杯滅掉,天下的起義軍,已經進入到了低潮時期。

這時候可以說能和章邯一決高下的人,只有項梁了。

可是,項梁這個人打了勝仗,容易驕傲。最終他也被章邯給殺死。

後來項羽成了楚軍的領導,他和秦軍王離,打了鉅鹿之戰之後,名動天下。項羽再次和章邯交手,兩個人鬥個你死我活,最終不分上下。

隨著秦朝廷趙高的掌權,章邯不得不向項羽低頭,投降了項羽。

項羽得到天下後,就把章邯封為了雍王,也就是題目所說的秦王。讓他替項羽管理關中之地。

那麼這是的章邯為何連劉邦都打不過呢?

章邯打劉邦當然不在話下了,可是打韓信他就差的多了。

因為劉邦得到了韓信,正好劉邦把韓信拜為了大將軍。

韓信對整個軍隊有統領權,所以,最終是韓信和章邯的對決。

他們打的這一仗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戰。

韓信要從漢中出關中,他就用障眼法迷惑了章邯,章邯本來看到韓信讓人修棧道,他斷定韓信會從棧道這邊帶兵殺出來。

所以,就派了重兵在棧道的另一邊等著韓信。

誰知,韓信早已帶著大部隊,翻越秦嶺到達了陳倉。

陳倉就是在關中,韓信到了陳倉,打了好幾個勝仗,拿下了很多地盤。這時候章邯才知道上了韓信的當,當他趕到陳倉和韓信交戰的時候,就晚了。因為關中之地,大部分都歸順了韓信。

最終韓信把章邯圍困到了廢丘城,章邯彈盡糧絕只好自殺。

說實話章邯之所以輸,還輸在失去關中民心這裡,因為項羽當初不但坑殺了二十萬秦軍,還把阿房宮給燒了,這是關中老秦人恨他們的根本原因。

反過來再看看劉邦,劉邦到了關中是秋毫無所犯。

所以,關中的人,對他的印象普遍都很好,當關中的人聽說漢王要打章邯了,就紛紛幫助韓信打章邯。

所以章邯失敗也就理所當然了。


漢史趣聞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自古以來,將軍這個物種就是被用來顛覆的,想成為百戰百勝的戰神?機遇比能力往往更加重要。

為什麼章邯當將軍的時候能夠縱橫開闔、橫掃六國,貴為秦王的時候卻連劉邦都打不過?

簡單一句話就可以解釋:章邯得其秦地,而失其民心。

章邯他帶兵厲害不厲害?

當然很厲害,當初在秦末之時,陳涉振臂一呼,建立的張楚政權橫掃八荒,聲勢浩大,張楚政權一出,秦帝國統治之下的六國紛紛尋求復國,反秦浪潮一波比一波兇猛,數十萬義軍殺到臨潼,直逼咸陽。

可是此時的秦二世發現,秦帝國舉國上下竟然無一人可用,於是乎章邯悍然出擊,成為秦末一代救世名將。

章邯,功在陳勝之上,敗在項羽之下。

章邯以少府的身份出征,征討了20萬的刑徒,而章邯帶著這20萬的刑徒,第一個滅掉的就是陳涉的張楚政權,作為反秦的第一義軍,陳涉被章邯一擊斃命,永遠地扼殺在了反秦的搖籃中,緊接著魏國、齊國、楚國一一受挫,而剛剛復國的趙國也岌岌可危,章邯下令讓40萬大軍將趙國團團包圍,趙國傾國的主力全部被圍在了鉅鹿。

這是章邯的巔峰,這也是隻屬於他一個人的輝煌。

但是,他遇到了一個他這輩子都不能戰勝的人,他就是日後成長為西楚霸王的項羽。

鉅鹿之戰後章邯一敗再敗,很快陷入進退維谷境地,我們能夠想象到章邯的絕望,也能想象到帶著20餘萬大軍投降項羽時的無奈。

章邯投靠項羽之後,項羽將關中之地一分為三,章邯、司馬欣、董翳各執一塊秦地,可是投降項羽之後的章邯卻萬萬沒想到項羽來了個釜底抽薪,坑殺了這20萬的關中降兵,這隻軍隊大多是章邯在征戰中精心整編的關中秦人,但是他們都被一個不留地殘忍坑殺。

章邯去關中做了三秦之一的雍王,雍王的紅頂子上是二十萬三秦子弟鮮血染成的,您自己倒成了王了,我們的丈夫、兒子、父親呢?關中的百姓豈不是恨死了他!

失去了民心、整天被戳著脊樑骨捱罵的王,憑藉什麼去統帥三軍?

所以劉邦派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僅僅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就衝出了漢中,還定三秦,讓劉邦有了和項羽爭雄天下的機會,章邯連戰連敗,退守廢丘孤城,城破時被迫自殺。

剛剛開始剿滅起義軍的章邯可以讓他手下的兄弟們上陣殺敵、封侯拜相,可是此時做了雍王身處關中的章邯,面對的到處都是失去了父親、兒子、兄弟的仇恨中的關中百姓,還會跟著你打仗去送死?恨不得殺之而後快呢。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有民心者方能將令一統,統帥三軍,但是此時的章邯早已經失去了民心,在軍隊中已經喪失掉了全部威望。

先有秦帝國的壓迫,後有項羽的坑殺致死,章邯的手下早已是人心潰散,關中人民視項羽和其代言人兼帶路黨章邯直如寇仇,無怪乎劉邦的軍隊一到關中,就獲得熱烈歡迎了。



歷來現實


有一種情況,我們不可忽視。在解放戰爭中,有一種“解放戰士”,其實是國軍俘虜兵,在國軍那邊,熊兵一個,解放沒幾天,變了一個人似的,個個變成了小老虎。同一個人,幾天時間為何變化這麼快?精神面貌變了。還有,在遼瀋戰役中被殲的幾個王牌軍,那是在緬甸戰場把日本人打的屁滾尿流的。軍隊,人是根本,而人,人心是根本。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是勝利之師,人心齊,士氣高。秦末戰爭,秦軍不知為誰打仗了,人心散了,軍隊就是成了一盤散沙,誰當將軍也一樣。國軍不是敗在將軍,而敗在蔣公。


朵朵佬爺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此六國非彼六國。章邯掃六國掃的並不是戰國時期的六國,而是秦朝統一六國之後,項梁和項羽率領的起義軍打敗秦國之後,重新分封的六國。雖然也叫六國,但是這個六國和那個六國是不一樣的。章邯當得也不是秦王,而是項羽分封的三個秦王中的一個:雍王。<strong>

一、實力上的差距。

這個實力上的差距指的是兩個六國之間,還有六國與劉邦之間,章邯軍事集團前後的對比。

六國之間的差距:戰國時期的六國經過了改革醞釀,還有實力的積累。而項羽所分封的六國並不存在多久的軍事力量的積累,甚至本國的穩定問題還沒有搞定,是低配版。差距還是很明顯的,根本不是那個時候章邯軍事集團的對手。還有就是六國的人民經過前不久秦始皇所率領的大秦鐵騎的踐踏,已經失去了抵抗之心。在面對章邯的時候肯定心裡是害怕的。所以實力再一次的下降。

六國與劉邦之間的差距:我們上面也說了章邯所打敗的六國是多麼的脆弱和不堪一擊,但是劉邦並不是。劉邦有自己身經百戰的士兵,有自己勇往直前,效忠自己的將軍,有一大堆的謀士。況且能打敗項羽,劉邦軍事集團的實力肯定是非常高的,根本不是六國這群烏合之眾能夠比的。況且劉邦打的是後章邯軍事集團。

<strong>

章邯軍事集團的前後對比:章邯在之前是很厲害的。其軍隊的主要來源是修建驪山阿房宮的囚徒,其戰鬥的慾望是農民軍不能比的。章邯當時率軍30萬之多,號稱40萬,是一股龐大的軍事力量。章邯與劉邦之間的戰爭是發生在投降項羽之後,也就是鉅鹿之戰之後。經過鉅鹿一戰,章邯軍事集團本來就實力大減,而項羽在接受章邯投降之後,竟然坑殺了章邯20萬之多的士兵。章邯軍事集團的力量大減,我稱之為後後章邯軍事集團。

後章邯軍事集團不僅人數上銳減,在心態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士兵的心態變化:章邯投降項羽是沒有和自己的手下商量的,搜易就更加不可能徵的所有士兵的同意,所以也就不是軍心所向。在當時的章邯軍事集團,大家都認為是可以戰勝項羽的,只不過需要時間。但是胡亥和趙高不給他時間,於是他選擇的投降。

章邯的投降嚴重影響的軍心,緊接著項羽又坑殺了20多萬的士兵,這些士兵都是活下來的人的隊友,亦或者是自己的親屬。剩下的士兵對項羽和章邯肯定是充滿了怨恨,本來大家就對章邯投降心懷不滿,結果又因為章邯的投降使得自己那麼多至親之人死於非命,士兵的心態可想而知。沒發生叛變已經不錯了,更何況是拼命呢?

章邯自己心態的變化:章邯起初在橫掃六國的時候,秦皇二世和趙高是很信任他的,但是隨著章邯對項羽連戰連敗,又因為章邯手中幾乎擁有帝國所有能出戰的士兵,所以趙高和胡亥打算殺了他,以絕後患。章邯這個人是很不喜歡別人懷疑他,尤其是懷疑他的能力。而項羽這個人狂妄之至,是不可能看的起自己曾經的手下敗將章邯的,所以章邯在項羽哪裡並沒有得到尊重,章邯也不肯為項羽出力。

二、註定的失敗。

筆者認為章邯的失敗是必然的。就算他有前章邯軍事集團的實力,也很有可能失敗。當時的劉邦已經得到了韓信的支持,實力大增。韓信此人用兵極為詭異,是個智將。經常趕出一些四兩撥千斤的事情。像“暗度陳倉”這種計策也只能是出自韓信之手。

但是章邯並不是一個智將,確切的說是一個猛將。章邯打仗異常的兇猛,是典型的秦國將軍。所以面對比自己要強大且計謀多段的劉邦軍事集團註定是要失敗的。後世人對章邯的評價也都是勇猛善戰,並不是一個善於使用計謀的人。

筆者認為章邯的失敗是註定的,無論是從實力上還是智謀上都不是劉邦的對手。況且章邯敗給了項羽,項羽敗給了劉邦,一個“半殘的章邯”怎麼可能是劉邦的對手呢?


無筆史官


眾所周知,章邯是秦朝的蓋世名將,他為秦國橫掃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天下百姓紛紛起義反抗暴秦時,章邯再次臨危受命,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結果成功殲滅了陳勝起義軍周文部眾,後來屢戰屢勝,先軍剿滅義軍田臧,打敗反秦革命首領魏咎、田儋等人,甚至連項羽的叔父項梁也死於章邯之手。然而,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

章邯為秦朝上刀山下火海,拼死拼活,最終只是白打了幾年工,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嘉獎和分封,甚至還差點成為大權在握的趙高的替罪羔羊。最終,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他只好選擇了投靠項羽。

一向剛愎自用、睚眥必報的項羽不但很大度地接納了他,而且還重用了他,這令章邯很感動。

然而,隨後項羽坑殺了他手下二十萬降軍,雖然章邯極為不滿,也一度很失望,但他仍對項羽很忠心,畢竟那時候的他已無路可走了。被封為雍王后,章邯的心裡才得到一些平衡,即便他知道這是項羽拿他來當擋箭牌,但他已經很滿足了。封王封侯,功成名就,人生最大的榮耀莫過於此。因此,他盡職盡責,很好地遵照項羽的意思去做了,時時刻刻監督著劉邦的一舉一動。

然而,張良火燒棧道,不但迷惑了項羽,也迷惑了他。他也一廂情願地認為劉邦再無東歸之心,於是慢慢地放鬆了警惕。

公元前206年,困在漢中達半年之久的漢軍終於整裝出發了。劉邦欲出漢中,首先要踏平的自然是三秦之地,因此,三秦戰役是劉邦開始爭霸之旅的試刀石。

三秦之中,章邯的封地是秦朝舊都咸陽以西的所有地方,其都城根據項羽的命令設在廢丘(今陝西省鳳縣南星鎮)。於是,當年秦朝的大將軍變成了如今的雍王。

三秦戰役雖然是楚漢爭霸的支線戰役,但此役關係重大,其成功與否決定著劉邦能否順利突圍,能否有機會站在項羽面前。好在大將軍韓信早已胸有成竹,制定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術。

明面上,劉邦派樊噲、周勃帶領兩萬多名兵卒中的老弱病殘,大張旗鼓地去修棧道。

暗地裡,漢軍的主力在韓信的帶領下,以曹參為先鋒,悄悄沿褒斜以西故道出關,越過秦川,直抵陳倉。

當聽說修棧道的主意是大將軍韓信提出的時,章邯感到很可笑,他派了重兵守在隘口,坐等漢軍修好棧道後,馬上再燒上一把火。

然而,當漢軍突然空降陳倉時,章邯愣住了。“這是從哪裡來的天兵天將啊!”章邯半天都沒回過神來。

章邯與韓信的較量,是一個武夫與一個謀士的較量,是一名老將和一位新人的比拼,一場火星撞地球的對手戲。

硬碰硬原本是章邯的拿手好戲,他當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是這樣煉成的。然而,此時的他忘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他手下那二十多萬由囚犯組建的“敢死隊”,早已被項羽活埋在新安了。他現在手下的士兵已不再是鐵打的,而是一群眾叛親離的烏合之眾。

二十多萬兵馬被活埋,關中人除了痛恨項羽,更痛恨領軍的章邯、司馬欣、董翳。在他們眼裡,正是因為這三人投靠項羽,才使得他們做父親的喪子,做妻子的喪夫,做兒女的喪父。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於喪子、喪夫、喪父之痛。此時,章邯手下的士兵個個都對他充滿怨恨,又哪會為他賣命呢?

一邊是思鄉心切奮不顧身的漢軍,一邊是心存恐懼無心戀戰的章軍。這明顯不是一個級別的較量。也正是因為這樣,章邯屢次被漢軍打敗,最後只好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漢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廢丘被漢軍攻破,章邯走投無路之下選擇了自殺。一代梟雄就這樣成了楚漢爭霸開始的奠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