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農民還是像過去一樣不出去打工,只在家種自己的幾畝土地,能生活下去嗎?

閬人侃農事


如果農民還是像過去一樣不出去打工,只在家種自己的幾畝土地,能生活下去嗎?
我可以直接回答你,如果這樣做的話,當然是能生活下去,可是這樣只能讓自己乃至全國的生活維持在溫飽線上下!要想做到致富,肯定是沒指望了。
現實已經很清醒的告訴我們,作為普通老百姓,要想提高收入,自家的幾畝地已經完全不能指望了,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外出務工。這不是針對於某一個農民朋友而言,而是對於我國7億農村人口來說,特別是對於3億農村勞動力來說。去年一年,我國農民工數量將近2.9億人,今年,估計這一數值還會繼續增加。“待在家務工,不出去打工”也行,但是這樣所付出的成本非常的大,因為這將意味著你所處生活層次和質量非常的低,只能勉強維持溫飽而已,說簡單點,只能確保自己不餓肚子而已,但是要想吃的更好,穿的更漂亮,住的更舒適,肯定是沒戲。

農村現狀:勞動力大量外流
鍾情三農也是農村出身,深知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現狀,現在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外出打工的家庭成員,甚至還有不少全家集體外出務工甚至常年不能回家的情況。以我的家鄉——河南省東南部某個普通村莊為例,300多人口的莊子裡,平常在家的不過是100來口人,而且以老幼婦孺居多,真正意義上的青壯年勞動力,不過是幾個人而已。
而從全國範圍內而言,這也是一種不容逆轉的大趨勢。以國家統計局今年年初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高達28836萬人,幾乎已經接近了3億人,比上年增長0.6%,約佔我國農業戶籍人口的40%,也就是說,大約有四成的農民都是出於常年外出務工的狀態。
因為,我國目前的農村空心化非常的嚴重,農村幾乎沒有什麼人氣了,而且真正堅持在老家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如今的糧食種植效益並不算好,
第二,如今農村的生活成本一點都不低。
所以,我個人非常不建議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做出這樣的舉動,如果是老年人迫於無奈接受這樣的現實,還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是正值壯年的農村勞動力,如果做出這樣的行為,在我看來,大多數懶漢的一種表現。

既然在家鄉種地不賺錢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外出務工還能夠更快的增加收入,到底做出何種選擇,大家應該結合自己實際情況來定。
在家清閒,但是清貧。
外出忙碌,但是富裕!


鍾情三農


如果農民還像過去一樣不出去打工,只在家種自己的幾畝地,能生活下去嗎?

能生活下去嗎?能,肯定能,但要看怎樣生活下去了?

遠一點的,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朱元璋放牛娃出身,李自成出身也是種地的農民……他們沒出名前,不都是靠一畝三分地生活嗎?或生活得怡然自得,或跳出農門,推翻舊世界,追求不同,生活就不同。

再聊聊近代土地對於農民的意義。1931年,毛澤東制定了一條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使廣大貧農、僱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獲得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證。1947年,中共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沒收了地主的土地,實行了耕者有其田,極大限度的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熱情。1950年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民翻身當家做主人,土地成了人民生存的根本。

土地上生產出的糧食,可以吃,可以換錢。雖然要上交很多的“公糧”,但廣大農民逐漸解決了溫飽。在建國初到計劃經濟時代,農民缺少其他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土地就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大多農民很少走出去,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農生活,照樣生活的有滋有味。

那些從舊社會活過來的農民,那些從飢餓死亡線幾經掙扎過來的農民,那些吃過康、啃過樹皮,吃過觀音土,撿了一條命的農民,有幾分地,哪怕能勉強填飽肚子的農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誰還會有其他的奢望?

電影《1942》裡的逃荒要飯河南人,一路上餓殍遍野,饑民相食的河南人,能有口吃的恐怕成了一種妄想。能有現在的幾畝地收入?那小日子無疑就像進入了天堂?……

扯得遠了。但至少能說明一點,有幾畝地,如果讓從苦日子過來的那一代人來說,那已經是奢望了。就像在六七十年代的人,提起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那是一種美好的憧憬。現在再回首看看,已經是昨日黃花了。

不同的時代,人們的需求不一樣,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不一樣的,時代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的,但是,如果讓現代人迴歸過去的生活,恐怕不會有人願意吧。

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

小車價格不菲,農民買得起了,房子太貴,現在在城裡買房的生力軍很大一部分是農村人。出去打工不再是為解決溫飽,出去打工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美好,出去打工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不管幹什麼,農民只要肯出力,就會有錢可掙。

話說回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慾望是無止境的。

像題主所說在家只種幾畝地,靠幾畝地的收入,那恐怕遠遠不能滿滿足現在日漸膨脹的物質生活的需要了。再說現在的物價水平,日常開銷的七事八事,水漲船高,花錢的地方也多了去了,如果農民完全依靠土地產出致富奔小康,恐怕是遙遙無期!只有望地興嘆了。

所以,生活下去容易,也並不容易!

朋友,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


雲眼看世界


在80年代之前,農民一直都是堅持在農田裡耕作,那個時候畝產量比較低,一畝地也就三四百斤,好一點的五六百斤,糧食收穫之後還需要繳納一筆公糧,這樣一來糧食的收穫還不夠一家人吃一年的,大家只能依靠著去農田裡採摘著野菜,這樣日子才能繼續湊活下去。

但在今天就不同了,隨著80年代的農藥化肥全面使用,我國的糧食產量也隨之迎來了很大的提升,而農民也陸續解決了溫飽的問題。按照題主說的農民在農村中打工不外出,依靠著幾畝地是否可以生活下去?

其實答案是肯定的,畢竟糧作物的產量都迎來了大幅度的提升,如今的水稻產量已經達到了1000多斤每畝,而小麥的產量也提高到了900-1000斤左右,玉米的產量達到了1000多斤,種植著幾畝地完全可以讓農民的生活繼續下去,甚至有很多的糧食吃不完。

農民在菜園地門口可以種植著一些蔬菜,在一年四季都不需要擔心沒有蔬菜吃。同時也可以在家裡養上幾頭豬和幾隻雞,每天都可以吃上草雞蛋,到了節假日的時候可以宰殺這些家畜食用。

雖然能夠滿足生活,但不能讓大家生活的更好,日子只會變得更窮,生活的質量也會降低很多,孩子的學習可能會受到影響,家人生病了也拿不出錢財,人情禮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因此這就是為啥農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大家都想有更好的追求。不過農民也可以開展著特色的農業項目,這樣利潤更高一些,但相應的風險也會更大。


惠農圈




西門觀點:只能勉強活著,肯定生活不下去。

如果吃不飽,穿不暖,那隻能叫活著,而不能叫‘’生活‘’著。不但能吃飽,還能吃好,不但能吃好,還能住好、穿好,能享受現代化帶來的精神和物質文明,才能叫‘’生活‘’著。

美國是農業強國,只有3億人口,卻有22億畝耕地,而只有280萬農民,農民人均耕地近千畝,是我們的500倍。



中國是農業大國,有14億人口,卻有9億農民,中國只有18億畝耕地,卻要養活14億人口。14億人口吃飯,人均耕地僅有1.3畝,按9億農民,人均耕種僅有二畝。

農民人均耕地只有二畝,在過去農業社大集體時代,因為耕地少,打的糧食交完公糧,預留完種子、預備糧、飼料,剩下的就不夠吃了。糧食不夠吃,又沒有其它收入,所以,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在社會最底層。



改革開放後,糧食產量高了,解決了溫飽問題,但由於生活要求越來越高,只靠種地只能停留在吃飽肚子層面上,國家正是看到這一點,才允許農民進城務工經商,農民除了土地,多了很多賺錢機會,所以,大多數農民日子好過多了,一部分農民富裕起來了。

在中國這種人多地少的國情下,人均只有二畝耕地的農民,如果還像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一樣把農民死死困在二畝土地上,不允許有其它賺錢的機會,那農民只能繼續過溫飽日子,那不叫生活下去,只能叫勉強活著。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會餓死!,因為地還是以前的地,但環境不一樣了,病,蟲害不說,又多了動物害,鳥,兔,鼠,山雞,等更重要是植物入侵根治不了,我們家鄉叫拉拉秧,象梅豆一樣,生產速度很快,沒有天敵,動物不吃,蟲不生,,地裡有不處理不到一個月就把整塊地蓋嚴,它生長起的地方,看不到地其它植物就是滅頂之災,現在無法根除,它耐澇,早,熱,凍,年繁殖能力特強一棵就能產生幾萬個種子,,耐藥性一年比一年強,劑量不夠打不死,年年打藥年年有,年得幾次打藥,小時候就沒見過這東西,,只要有土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wtf909


如果現在農民不出去打工在家種自己的幾畝地,維持基本的生話還是可以的,只是經濟上拮据些,也能繼續生活下去。

現在黨和政府對三農領域扶持的力度很大,進行送科技下鄉、普及科學種田、優惠供應先進的農用機具以及給農民免費完善農用配套設施等,糧食的產量也在逐年增高,雖然糧食的價格不算高,去掉成本也能賺一部分錢,最起碼溫飽是有保障的。另外農民也可以養一些家畜家禽之類的,種植一些經濟作物,也能賣些錢,都可以用作日常生活的開支或農資的投入,有條件的還可以辦一些養殖場或承包一些土地等等,都可以作為農民的經濟來源。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人們共同期待的,也是黨和政府的目標,溫飽只是提高生活水平最基本的條件,發家致富,奔向小康才是我們的目的,還需要我們鼓足幹勁奮發努力,爭取早日實現我們的願望。


農幫手


如果農民不外出打工,只在家刨地,靠那麼幾畝土地,能維持生活嗎?答案是肯定的,維持生活沒問題,但要發家致富是不能的。為什麼呢?因為種地,除了種子、化肥、農藥、人工成本,不僅不賺錢,而且還會虧本。

當然,我這說的是傳統做法,即傳統的種植模式,效率低,收益低。要想靠幾畝發家致富,有沒有可能?可能性是存在的,只是需要以現代農業的理念去做,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將傳統農業變為現代化農業。那麼,如何變?

首先,需要從糧食作物變為經濟作物。什麼蔬菜、水果掙錢,就種植什麼蔬菜、水果。當然這是需要做市場調查的,不能盲目跟風。盲目跟風容易出現物美價廉、物多遭棄的情況,不僅不賺錢,而且可能白忙一番,打了水漂。

其次,需要從平面耕作變為立體耕作。傳統的平面耕作模式,產品單一,未能有效利用土地空間,產出率低,效益不好。現代農業理念是在有限空間內最大限度的利用,一可根據季節性科學種植不同作物,二可根據作物特性進行科學套種,三可建設溫室大棚進行返季節生產作物,四可在大棚內建立多層作物的立體作業模式。

再次,如果技術與時間允許,將農產品進行深加工。農產品粗加工貯藏時間短,售賣週期不長,容易導致話語權被中間商與時間控制住,因而造成利潤低。如果進行深加工,那貯藏時間長,售賣週期長,不受時間與中間商操控,能自己處於市場主導權,利潤比較而言要高得多。

身在農村,每家人的土地有限,如果全靠耕地維持生計,不用現代農業的理念去經營是不行的。維持生計沒問題,但賺不到錢。要想賺錢的話,就必須在有限的土地上做足文章,將有限的空間進行最大化的利用開發。





貴州山妹妹


現在農民既是不出去打工了,在家就是整那幾畝地也很幸福,一,農民現在的99%的都建了小洋樓,不會象過去大雨大漏小雨漏。二,每家人口不象6一70年代兒女5一6個,三也是關鍵一條,不要交公糧和農業稅提留。沒有那麼多吃冤枉的公社大隊生產隊脫產幹部民辦教師什麼的,四,如果都不出去打工了,農民也就沒有收入攀比都會節省開支,農民打工幾十年如果每年存2萬應該一共每家都是幾十上百萬了,然而沒有,如果不少吃節用很多人一年不欠帳也只能白打工一年,農民工工資都不高,在各種開支遇上老有事,春節回家一趟確實所剩無幾,不打工了沒了很多壓力,我想都回家種田的話肯定不會差?


郭國輝


如今的農民如果不外出打工,想在家靠耕種來維持生活,那是根本就沒法過日子的了。

首先,先不說往往會買到假的種子、化肥和農藥,單是耕種一畝地的種子、化肥和農藥的成本,加上(如今大部分地方已沒有牛了)耕地的拖拉機的油錢,在一些土地貧瘦的地方,成本就早已超過收成了。農民麼,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去耕種這一畝地,可以不去計算,但一年下來,種一畝地的成本超過了最後辛辛苦苦才得到的收穫,他們心裡都會有一筆帳的。何況農資的價格一直往上漲,還不一定能買到不是假的。

(註明:因為我是山區農村人,所以很多時候我都是以山區農村的觀點來評論)。

農民不管耕種任何作物,自古以來就是靠天吃飯,一旦年成不好,產量便會大幅度的下降,甚至顆粒無收。真是有苦無處申訴,能怨誰?去罵老天爺嗎?說真話,真的有很多人罵老天爺的。

我就實話實說吧,如今國外的農產品大量的湧進國內,好像國內生不生產糧食,都已不重要了,因為只要有錢,什麼都能買到。

房地產呀房地產,你把城鎮郊區大片大片的高產良田一步一步的侵蝕掉,而山區農村因為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又已實施了多年,萬一國外的糧食一旦減少或禁止出口到中國,叫十幾億的國民拿什麼來填飽肚子喲。

每當我想到這種情況,總會讓我的背脊骨一陣陣的發寒。

多謝把我的回答推薦進首頁。

要想解決人民吃飯的問題,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全力開發所有值得去開發的土地,用以種植糧食!

其實我也知道,一個弱者的聲音,永遠也不可能會被別人放在心上,更不會引起重視,只能徒增自己的傷心而已!

我已對當今社會的亂像越來越感到深深的無奈和悲哀。。。。。。。

求索者 泣血而書


求索者7


答案是生活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以前都是日息而作,起早貪黑種莊稼,從播種,施肥,灌溉,拔草,收穫,以前幹勁十足,現在呢,很少人在種莊稼了,都去外面打工掙錢了,如果是在農村裡靠種地生活也是能夠維持下去的,但生活條件有限,如果因為身體不好要去醫院瞧病,我想去醫院得把種地賣的錢全部要花光,人不怕沒錢,就怕害病,一害病就要回到解放前,因為現在在農村種莊稼已經不賺錢了,還要看天氣吃飯,現在比較流行倒春寒,這樣對麥子肯定有影響的,所以有個溫飽差不多。但你想有更高的收入等就比較困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