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北宋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

楚风说历史


幽云十六州大致在今天北京、山西北部一代。山西与河北地区的地势关系非常有意思,大致可以分为三块,第一块是山西北部与现在北京地区;第二块是太原为中心的中部与河北中山、真定一代;第三块便是山西的南部与邺城一代。以上三组区域是对应关系,在中国战争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三组关系,从山西进入河北基本都是按照这三条路线进行。

自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后,山西北部,也就是雁门关的北部丧失,现在的北京地区,这一线被契丹国占领,契丹进攻宋可以从山西和河北两个方向进军。

如此宋朝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山西地区需要大量兵力部署,凭借地形勉强可以守住,而河北地区却是个大平原,非常不利于宋朝军队。一单河北中部地区失手,进本上契丹的军队打到了北宋的家门口,毕竟战略纵深不大。

从后面金灭北宋来看,一路金军攻破太原,直接俯瞰西都洛阳,另一路直接很轻松保卫了当时的首都开封。东西都被威胁,北宋直接被送到生死的边缘。

从地图来看,山西的北部是块盆地,盆地南部便是雁门,而这块盆地正是从山西进入河北北部的要道。如果幽云十六州在宋朝之手,强大的金国灭北宋就会增添非常大的难度。


夜读历史


幽云十六州是华北门户,区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山西两省的北部,以及北京和天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宋一直对辽国占据此地耿耿于怀,总想出兵收复。至于原因,大致上有两点。



第一、巩固国防

幽云十六州可以分成两块区域,即山西北部地区和河北北部,分界线是太行山脉。西边的山西北部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大同市和朔州市,因为地处雁门关以北,所以也叫雁北地区。而东边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从燕山山脉一直往南到黄河边,除了有几条流量大不的河流之外,没有其他的阻碍。

后周时期,周世宗曾经夺回了幽云十六州的莫州和瀛洲。宋辽澶渊之盟签订后,两国约定以白沟河为边界,当年被后周夺回的莫州和瀛州就归了北宋。所以,实际上北宋是占据了幽云十六州的其中两个州的,辽国占据了另外十四个州。并非所谓的十六州都在辽国手里。

不过尽管如此,北宋在北部的防御压力还是很大的。这一点在地图上看得很明显。


地图中很明显得可以看出,宋辽边境从渤海到太行山脚下,全部是大平原,没有任何天然地理的阻碍。

当然了,华北平原有几条河。不过这些河流的流量很小,冬季都会结冰。因此宋辽虽然以白沟河和滹沱河为界。但其实这两条河流没有任何抵挡作用。辽军只要选在冬天时节南下,就可以在宋辽边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突破,然后一路南下攻打开封。

面对这种严重不利的局面,北宋选择放弃一线防御,把兵力全部压在第二道防线,也就是真定、中山及河间三座堡垒。

然而,这三座堡垒看似有用,其实也是屁用没有。原因很简单,三座城池间隔太远,无法做到真正的相互照应。辽军在如此开阔的地形作战,只要围而不歼,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耗也能把宋军耗死。

历史上的澶渊之战、金灭宋之战,都是这种战术逻辑。只要辽军或金军突破宋军的前两道防线,立马就可以杀到开封城下,吓得宋朝皇帝不要不要的。

所以北宋对夺回幽云地区,利用地形优势防备北方民族南侵,有着非常强烈的意愿。

并且,北宋也不需要夺回整个幽云地区,只需要拿回幽州附近的七个州即可。因为长城在山西北部分为内长城和外长城,宋辽边境是内长城。所以即便不拿下云州附近的外长城,宋军也可以利用内长城防御辽军。



因此,宋朝并不需要完整的幽云十六州,只要能拥有华北平原上的七个州,利用燕山山脉的地形,就能使华北平原的边防压力骤然减轻。(不明白的看上图)

第二,转移国内矛盾

其实,北宋真正想收复幽云十六州,并且真正有具体计划的皇帝只有三个: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

这三个人收复幽云的策略还不一样,宋太祖是想花钱赎买,如果赎买不成,就再招募勇士强行收复,结果还没实行就莫名其妙的死了;宋太宗是想利用灭北汉之余威,亲率大军强行收复。后来又强攻了一次,两次都失败了;宋徽宗是想利用金灭辽之机,趁机收复,结果就这还打不赢辽军的残兵,最后是借金兵之手才收复幽云。

至于其余六位皇帝,压根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

也就是说,北宋真正有点血性,敢跟辽国硬钢的皇帝只有两个,即太祖和太宗。其余的皇帝嘛,说他们是和平主义者也好,孬种也罢,反正都不敢跟辽国硬钢。


那么,为什么不敢跟辽国硬钢呢?又还要嚷嚷收复幽云十六州呢?

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原之外的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了,几乎可以跟中原王朝平起平坐。

在汉、唐时代,匈奴、鲜卑、突厥都是很落后的民族。即便白送给他们幽云十六州,他们也站不住脚。比如隋末天下大乱时,如果突厥想占据幽云,就凭当时那种天下大乱的局面,谁能挡住突厥占据幽云?

李唐先向突厥借兵,后向回纥借兵;但是这些游牧民族都也没有提出割地的要求,都只是满足于美女钱财。这说明当时的那些游民民族的统治能力和文化水平是很弱的。即便白送幽云给他们,他们也不敢要。

但是到了北宋,情况就变了。辽国治下的幽云十六州搞一国两制,并不比中原宋土要落后多少,也是生产力比较先进的地区。这表明辽国的统治水平在学习中原的过程中,逐步追赶上了中原的水平。

契丹人的这种进步,宋朝方面看到没有?很显然,从太祖想花钱赎买就可以看出,他是看到了。硬钢的难度很大。因此,所谓宋朝想收复幽云,其实根本就是在制造舆论,转移国内矛盾。并不是真正想收复幽云。



宋朝从宋仁宗开始,国内三冗问题严重。早年有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后来又有王安石的变法。政客之间打来打去,老百姓折腾得是苦不堪言。为了转移注意力,让大家不要对现状不满,不要骂当朝皇帝,北宋那帮人对幽云十六州问题是反复炒冷饭。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造势,把北宋自身造成的矛盾怪罪到石敬塘头上。把今天之现状,怪到一个咽气了一百多年的人的头上。

然而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幽云的问题并不在于北宋开国的时候就丧失了幽云。如果北宋强大,辽国弱,北宋自然能收复幽云,并且还能把辽国按在地上一顿猛揍。但问题就在于,北宋自己一身的毛病没办法解决,军队也没有战斗力(想要有战斗力就要对武将放权),拿下幽云那是痴人说梦。

所以,幽云十六州到底重要不重要呢?从战略角度来说,当然是重要的。

但是对于北宋皇帝来说,幽云地区的战略价值未必就有那么重要。因为要收复幽云,靠北宋军事体制之下的军队是不行的,必然要给武将适当的放权,让武将自由发挥。比如北宋西军就是如此,适当的放权后,打得西夏不要不要的。

然而,辽国不是西夏。北宋若要收复幽云十六州,那无异于就是跟辽国全面开战,无异于就要给全国的武将放权。如此一来,北宋的立国政策就会受到动摇,又会出现新的内部问题。



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宋朝皇帝宁愿不拿回幽云也不愿意提高武将地位。但是皇帝又不能跟文人士大夫明说不要幽云了,因此幽云问题在北宋就像隔夜现饭一样,内部有矛盾了就拿出来炒,借幽云转移注意力。

后来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别说是幽云十六州,连山东、河北、河东、关中也一起打包丢了。那个时候的宋朝文人谁还提收复幽云十六州?能收复河北都是大功一件,结果也是在打嘴炮,根本没有具体落实过。


Mer86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从文化政治各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人说宋朝的皇帝是最有骨气的,也有人说明朝的皇帝太过迂腐,也许是受宋词婉约的影响,宋朝总给人一种柔柔弱弱、不堪风雨的感觉。

我们看宋朝的历史常常会看到幽云十六州这几个字,小时侯很好奇,这幽云十六州是指哪里,为什么它会这么重要。


具体十六州具体包括哪些地方。

幽云十六州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

幽云十六州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区,这里是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这时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一直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本来属于中原王朝,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石敬瑭为了让辽国出兵帮助他,居然把这么重要的地方割让给了契丹。

本来这十六州是用来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结果却拱手交到了游牧民族的手里,这等于把刀交到敌人手里,和对方说,你快来杀我吧,是一个道理。

赵匡胤刚建国时就想把幽云十六州收回来,可是经过了几代皇帝的努力,辽国始终控制着这个地方。

幽云十六州以太行山脉为界,分为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相当于今天的大同和朔州,历史上也叫雁北地区。东边是华北平原,这里一马平川,几乎没有什么阻碍,到了冬天冰面结冰以后,辽兵可以从冰上直接过来,连唯一的阻碍都不存在了。


华北平原的这些河流,流量都非常小,辽军在冬天从冰面上走过来,可以直接南下,直达开封。 北宋面对这样不利的局面,只能放弃一线防御,把兵力放在了真定、中山和河间这三个地方,但是因为这三座城池离得较远,无法相互照应,根本起不到防御作用。

出于这些原因,宋朝的皇帝一直想把幽云十六州夺回来,这已经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几代皇帝一心想着要把这块肥肉夺回来,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总是那么骨感。

当时幽云十六州不是全部被辽军控制,周世宗曾夺回莫州和瀛州,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两国约定以白沟河为界,这样莫州和瀛州也就归了北宋,所以辽国实际上只占了十四个州,有两个州是在宋朝手里。

幽云十六州被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了七百多年,如果当初石敬瑭稍微有点骨气,这么重要的地方就不会被契丹人占领,后来的朝代也不会时常受到他们的侵扰,人民也不会总是处于战争之中。石敬瑭甚至称辽国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成为历史上受人唾骂的“儿皇帝”,也为后世人所不齿。

收复幽云十六州对于宋代以至后面的朝代来讲都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送出去容易,收回来难,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付出血的代价。



宋朝历经几代人终没能见到幽云十六州被收回的那一日,直到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领兵灭元,才使“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成为现实,失去了455年的幽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中原政权的手中。(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浩瀚文史


幽云十六州也就是燕云十六州,对于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明白幽云十六州在哪,幽云十六州在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一带,在古代,幽云十六州涉及的地域是北方十六个军州,从地理上来说,这些军州位于太行山山脉附近。

提到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大家会自然想到什么,从秦开始就修的长城,后续朝代不断的修的长城,好像就是这个位置啊,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自秦以来中原政权以步兵为主,北方政权以骑兵为主,不在这儿依托山河之固组织修建长城,在哪儿修呢?


依托太行山脉,一路延伸的长城防线正好在燕云十六州地图境内,真不是因为巧合,而是必然,必然在哪呢,古代作战用惯了骑兵的游牧民族南下必然是要毁长城而入的,任何长城都会配有烽火台,他游牧民族由于是南下抢东西,所以不会携带大量工程器械,单靠人力拆长城必然很慢,加上烽火台及时报警,边防军及时赶到,把游牧民族堵回去饿死是丝毫无问题的。

这么险要的地方,怎么丢的呢?是被石敬瑭给弄丢的——割让给了契丹以换取契丹对他的支援。这件事就说来话长了:后唐庄宗李嗣源,年轻时英明神武,有了一番成就后就流连伶人,昏招迭出,最后导致众叛亲离,自己也惨死于宫廷政变之中,而他的女婿,时任幽州刺史卢龙军节度使的石敬瑭知道后害怕自己成为新的掌权者的猜忌对象。

于是干脆起兵造反,石敬瑭正式起兵反唐,但担心实力不济,所以祈求契丹耶律德光支援,代价是割让燕云十六州,耶律德光一听还有这种事情,于是立刻答应了石敬瑭的要求,得到了援助的石敬瑭于是成功消灭了后唐,建立了他自己的后晋,之后非常干净利落的割让了幽云十六州地区。



很多人很有疑惑,那就是石敬瑭久历军事,不可能看不到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后会带来什么,但他依旧割让的那么轻易,是因为他利令智昏吗,其实并不是,而是在燕云被割让前,契丹又已经拿下燕云外围的河套地区的城镇,到了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前,因为多年的战乱破坏,燕云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防御职能。

外围的据点要么被废弃,要么难以自立。也就是说,在石敬瑭时代燕云的防御职能已经大幅度削弱,所剩下的作用也只是凭借尚存的关山之险和城镇来迟滞敌军的进攻锋芒,为南方的支援到来争取时间!但这也不能洗刷石敬瑭卖国的本质,这只是客观情况,我们依旧还是要谴责石敬瑭的,石敬瑭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大汉奸。


▲石敬瑭

大汉奸石敬瑭把这块地送出去了,也就意味着中原政权要以步兵在平原上直接对抗草原骑兵,结果可想而知,这就是为什么宋朝一直想收回的原因,因为,这块地方防的就是北方草原政权的袭扰,没了这么一个可以凭借尚存的关山之险和城镇来迟滞敌军的进攻锋芒,为南方的支援到来争取时间的要地就好比中原北部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游牧民族没有任何阻碍的想南下就南下,无从防御,使得宋朝边防压力极大,徒费大量养兵费用,宋朝当然因此对燕云十六州朝思暮想啦


藤树先生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当年石敬瑭为了夺得天下,请求契丹出兵帮助自己,就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筹码,至此几百年后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掌握,直到朱元璋北伐元朝才使燕云十六州回到汉族手中。那么燕云十六州到底是哪里呢?为什么北宋一直想收回这个地方?

"燕"是今北京,:“云”是今山西大同,燕云十六州大抵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天津,这里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看地图你就会很明白了,燕云十六州基本上就是在长城一线,过去长城向南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天险了,北宋想要收回这个地方就是想能够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要知道北方游牧民族都是擅长骑射的民族,他们都会有比较厉害的骑兵,没有了易守难攻的燕云十六州,大宋的步兵在平原地区就是骑兵的活靶子。这就是为什么北宋一直想收回的原因。


但是,北宋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重文轻武,所以一直没能收回,相反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向南没有任何阻挡,随时可以进攻中原地区。北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边界种树用来抵御契丹,可是效果并不好,反正一直被契丹欺负。后来金朝起来了,甚至把北宋都灭了。最后,还是朱元璋厉害,明朝的建立,终于燕云十六州又回到了汉族人手里,朱棣甚至直接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大家就明白燕云十六州的重要了吧!


楚风说历史


幽云十六州也就是燕云十六州,了解宋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两宋三百多年一直都是在致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特别是北宋时期,赵匡胤,赵光义等等都是想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当时赵匡胤还想用金钱赎回燕云十六州,还专门设置了一个金库来存钱赎回此地。赵光义更是直接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都是以失败告终。到了北宋末期的时候,就是和金人达成协议用燕云十六州来和金人合作灭了辽国,但是之后金人反悔,北宋,南宋都是没有得到燕云十六州,后来南宋基本上被赶到了秦岭淮河以南了,就基本上和燕云十六州没有什么关系了。中原都没有了,还要燕云十六州干什么呢?

燕云十六州也就是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的北部,山西北部,燕云十六州即是: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

从上面的两句话就知道了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一旦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就必然祸及中原,中原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也就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把此地给了契丹,换取了契丹的支持建立了后晋,这样就使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长城附近,燕云十六州地势居高临下,俯瞰中原,所以一旦失去燕云十六州,由北方进入中原就再也没有天险可守了。

一直到了朱元璋时期,燕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汉人手里,已经是过去几百年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幽云十六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至山西北部地区,大致包括西至山西大同、朔州,南至河北任丘、易县,冬至河北秦皇岛、天津蓟县,北至张家口、辽宁南界一带。

这个地方之所以重要,其实看看燕、冀、辽、内蒙、山西一带地形就很清楚了。

这个图应该说做的还可以,基本上标示出了几大地缘板块之间的关系。有点遗憾的是,没有标出东北平原和辽东的地缘图。

从图中可以看得很明显,所谓的燕云十六州实际上就是两大山脉的结合体,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燕山也被看做是太行余脉),它将周围的平原(高原)分成三大板块,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漠南草原以及东北平原。

这两条山脉的存在,也使得山脉两边的气候、生存环境都完全改变。山南山东以农耕为主,山北山西以游牧、渔猎为主,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分化出了不同的民族。

我们知道,凡是这种多个地缘板块结合部通常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山脉就是最好的防御设施。后来的所谓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黄崖关等等,再往南的太行八陉,就都成了这块土地上的险关要隘。

不同的民族之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就开始了延绵数千年的斗争和融合。争夺生存资源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些山脉之中的关卡和隘道。数千年来,围绕着燕山太行山中的这些战略通道,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慷慨悲歌。

从古代的玁狁到后世的匈奴柔然突厥鲜卑契丹等,一直与农耕民族在山的两侧拼死争夺。

可以说,这里也是中原王朝所必须掌握的关键。突破了燕山和太行山脉,也就是燕云十六州,华北平原还有何险可守?

燕云十六州在手中,中原王朝就江山永固;丢了,整个国家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江上一峰青


熟悉宋史的人一定知道,自从太祖赵匡胤建国时知道北宋灭亡前夕,宋朝历任统治者都对一个叫燕云十六州的地方念念不忘,宋朝并不是一个对领土有着贪婪的欲望的王朝,之所以对燕云十六州如此重视,主要就是因为其重要的战略位置的军事作用。这种作用的重要性,甚至一度关乎宋朝存亡。

一、燕云十六州情况概述:

燕云十六州的所在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这一带自古以来不仅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自然分界线,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汉族政权的分界线,这里群山连绵,山高谷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尤其是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其实这个地方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地方。

二、燕云十六州丢失原因:

燕云十六州原本是中原王朝控制的区域,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获得辽国皇帝的支持和援助,答应把这片天险之地割让给辽国,至此辽国南部边界扩展到长城一线,历代中原王朝掌控的抵御少数民族的天险之地被辽国占领,从此辽国南下之路一马平川,再无险阻。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造成了日后中原王朝北部防线巨大的压力。

三、宋朝为何执意收复燕云之地:

相比于强汉盛唐时期的武力,北宋的对外战斗力实在让人笑话,宋朝武力不强的诸多原因我们不在这里讨论,但是把不可否认的是,宋朝的却不是一个热衷于对外扩张、开疆拓土的朝代,那么北宋政府为何始终对燕云十六州您念不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关乎存亡”!放眼被辽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之地以南,皆尽开阔平原之地,可谓是沃野千里,一马平川,这样的地形对于机动性极强的辽国骑兵部队非常有利,而对于以步兵为主,善于守城的宋朝军队确非常被动,这样的平坦地形让宋朝无险可守,面对辽国的快速进攻,宋朝军队能做的只是疲于奔命的东奔西走。为防止辽国一路畅行的大举南下进攻,宋朝甚至采取了种树的方法试图阻挡辽国骑兵南下。最为典型的就是宋真宗年间,辽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征宋朝的事件,此役导致宋朝险些灭亡。

燕云十六州之地在整个宋朝基本都被北方少数民族占领,直到北宋灭亡前夕,宋朝才短暂占领了此处,但是随后金国便大举南下,不仅夺回了燕云十六州,还灭亡了北宋,俘虏了徽、钦二帝,从此,直到公元1368年的明朝,燕云十六州之地一直被少数民族控制。


历史课课代表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幽云十六州在古代也称为燕云十六州,在古代这十六个州分别是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个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由此来看这些地方居高临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地区的天然和人工屏障,地缘战略位置都是十分巨大的。

燕云十六州丢失

在五代十国以前,燕云十六州其实一直是牢牢把握在我们汉人的手里的,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对于低于北方游牧民族是很重要的屏障,自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朱温篡权,建立后梁,之后刘守光又建立大燕,被晋王李存勖攻破被杀,李存勖建立后唐,灭掉了梁国,也就在后唐时期,由于其大将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讨伐,石敬瑭便已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寻求契丹人的帮助,最后在契丹人的帮助下,石敬瑭击败后唐军队,并且建立了后晋,而且认契丹主为父,自己为儿皇帝,十分守信的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从此以后中原便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辽国也从此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变成了游牧与农耕民族相结合的民族。



北宋与燕云十六州

在北宋之前,公元956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水路并进,与辽国开展,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个月收复了好几个州,当其攻打到幽州的时候,由于病重,班师回朝,夺回燕云十六州功亏一篑。之后北宋赵匡胤篡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赵匡胤还设立了专门的封桩库,准备赎回燕云十六州。到了赵光义时期,赵光义御驾亲征,准备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梁河与辽国激战,大败,自己还被射中一箭,之后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夺回该地区。知道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北宋便于辽国相安无事,所以知道北宋灭国也未能夺回燕云十六州,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击败了元朝,汉人才从新掌握了该地区。



从上面可以看出,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是相当重要的,他是中原地区当时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天然和人工屏障,一旦失去,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便会一马平川的进入中原之地,对中原地区是有很大的威胁的,所以燕云十六州对于汉人不能丢,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古代史专篇


幽云十六州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地区,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元朝曾称这里为“腹里”,可见战略位置的重要。幽云地区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后唐时期,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谋反自立为王,后被镇压,他就认贼作父,自称儿皇帝,求助契丹攻击后唐来解围,条件就是把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后唐战败后,幽云十六州就落入契丹之手。


到宋朝开国,建都汴京,契丹铁骑就对宋京城构成了巨大威胁。 宋太祖一直想收复燕云地区,可是他“杯酒释兵权”后,已无多少将才可用,曾打算用钱赎回未果。到了宋太宗时,宋发兵幽云,结果大败,从此北宋就跟契丹一直战争不断。


景德元年,为解决契丹之患,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御驾亲征,顿时士气大振,痛击了大辽,寇准和杨延昭主张乘胜追击,可真宗和部分大臣畏辽,竟以每年纳贡给辽议了和。这是宋最好的一次收复燕云的机会,结果错过了。


后来金国灭辽后,入侵北宋,俘虏了徽钦二帝,幽云又到了金人手里。到了南宋时期,岳飞本来有机会收复幽云地区,可有碰到了疑心病的高宗皇帝,结果岳飞还被处死了。没办法,宋朝尽出窝囊废皇帝。


成吉思汗灭辽后,蒙古人占领幽云地区,宋朝从立国到灭亡都没有解决幽云之患。直到英明神武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现,被外族统治了455年的幽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归中原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