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为什么要投降刘邦,韩信又为什么要强行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

历史提问官——不死太


谢头条!齐国投降刘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项羽分封诸侯王与田广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王,因不满齐国援救不力,导致项羽叔父项梁被秦朝大将章邯杀死,故意将齐国一分为三,项羽以齐国故地立故齐王孙子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田巿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田安本来齐国副将,后与田都一起背叛了田荣,随项羽一起入关,田安和田都同时封王,此封引来田荣强烈不满,田荣赶走田都,自立为齐王,项羽为田都出头,带兵讨伐田荣,田荣兵败被杀,项羽还坑杀了田荣许多部下,此举引起齐地军民严重不满,田荣之弟田单遂拥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从此和项羽誓不两立,项羽因而深陷齐地而不能自拔,刘邦趁机兵出陈仓,收复三秦,率五十万之众直接攻打楚国都城彭城,项羽急忙从齐国撤军急救彭城,在彭城打败了刘邦,于荥阳和汉军形成长期军事对峙。



二是韩信在齐国西北的平原对齐国构成军事威胁。韩信在北方战场一路战必胜、攻必克,用一年多时间拿下赵国五十城,并灭亡了赵国,其所向披靡,誓不可当,齐国本来受项羽连年攻打,国力受到极大削弱,军民非常疲惫,今韩信携连灭几国之威,无疑让齐国受到巨大压力,这是齐王投靠汉王刘邦的重要原因。



三是郦食其游说起到了决定作用。郦食其自告奋勇,经刘邦允许到齐国说降齐王田广,他问田广谁最终赢得天下,齐王说不知道,郦食其对齐王说,最后赢得天下的人必然是汉王刘邦,田广问为什么?郦食其便把刘邦的仁义和爱民与项羽的残暴和不义说给田广听,并告诉田广齐国的最大敌人是项羽而不是刘邦,项羽才是齐王的仇人,今齐国准备和韩信打仗,不但不能取胜,还帮了仇人项羽的大忙,无异于助肘为虐和自取灭亡,如果项羽最后胜利,楚国和齐国恩怨太深,项羽不会饶了大王,齐王的脑袋将舍不保,但如果汉王最后胜了,汉王本来和齐王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齐王兴许最后还能保住脑袋,并且荣华富贵,田广听了认为郦食其讲的很有道理,最后答应以七十城投汉王,放弃对韩信军队的防御和备战。



韩信听说齐王在郦食其陈说下答应投降刘邦,并放弃了对汉军的备战和防御,本来也打算放弃对齐国发动进攻的准备,但受到手下谋士蒯通开导,放弃了不打算攻打齐国的想法,蒯通原名蒯彻,因避讳汉武帝名讳改成蒯彻,他告诉韩信,万万不可放弃攻打齐国的想法,郦食其用了几天时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拿下各国七十余座城池,而将军用一年多的时间才攻破赵国五十几座城池,相比之下,将军不但没有郦生功劳大,还简直就是对将军打仗莫大的讽刺!将军若要不受此辱,就应装作对什么都不知道,一不做二不休的对齐国发动进攻,用消灭齐国来与郦生争个高下,韩信认为蒯彻讲的有理,绝不能给郦食其和自己争夺功劳的机会,于是他以汉王没有通知他,他自己不知道为理由,突然对齐国发起进攻,可怜齐国军队根本就没有防御准备,被韩信军打得一败涂地,直到大军兵临城下,齐王以为上了郦食其的当,不分青红皂白便烹杀了郦食其。



韩信强攻齐国,完全是因为在和郦食其争功劳大小,所以他才不顾一切的攻打齐国,让齐王吃了哑巴亏,也把郦食其送上了西天。


知未是也


我们常把秦灭亡后内战称为“楚汉战争”,其实,这场大内战绝不止是楚、汉两方,而是诸侯之间的大内战。当时的齐国,是既不归属汉,也不归属楚的独立政权。齐国为什么要投降刘邦的汉政权呢?韩信在明知齐国投降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发动军事打击呢?

第一,齐国处境尴尬

秦国灭亡后,项羽乱点诸侯谱,把齐地一分为三,一口气封了三个王,而反秦战功卓著的田荣竟被排除在外。田荣当然不干了!他要让项羽瞧瞧,在三齐之地,是老子说了算的。于是他率先起兵,反对项羽,齐楚战争爆发。

公元前205年初,项羽率大军对田荣发起强大的攻势,战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田荣很快被打得大败,最终被杀死。项羽另立田假为齐王,可是齐国战事并没有结束。田荣的弟弟田横收拾残兵败将数万人,拥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继续抵抗项羽的西楚兵团。

随着楚汉战争的爆发,项羽的主要目标,是西线刘邦的汉政权。随着楚军主力西调,齐国的军事压力骤减,田横乘机展开大反攻,打垮了西楚霸王扶植的齐王田假,平定三齐,又一次将西楚的势力赶出去。

然而,齐国的好日子并没延续多久。

为了打垮项羽,刘邦想了一个大战略,由韩信开辟第二战场,在北方战线连续消灭魏、代、赵、燕等诸侯,只要再打下齐国,就可以完成对西楚政权的弧型包围。面对战无不胜的韩信兵团,齐国已经明显感到巨大的军事压力了。

第二,郦食其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降齐王

韩信秣马砺兵,为伐齐做最后的准备。

这时,有一个人跳出来了。此人正是刘邦麾下的谋士郦食其,他认为大可不必动兵戈,兵不血刃,不战而屈齐国之兵,岂非更妙?他自告奋勇前往齐国,欲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归顺。刘邦听罢很高兴,便派郦食其前往齐国游说。

郦食其是著名的说客,见了齐王后,他雄辩滔滔,口若悬河,向齐王指出汉王刘邦夺取天下,乃是大势所归,齐国只要尽早归附,仍然可以保住自己的封国,这才是上策,否则必遭到灭国之祸。

齐国当初之所以反抗项羽,乃是因为项羽主持分封诸侯不均。说实话,齐王田广未非英雄人物,也没有当皇帝的念头。若是刘邦能承认他在齐国的统治权,归顺汉政权并不丢人。经过权衡利弊后,齐王决定归附汉王刘邦。他派出使节晋见汉王,表示愿意归降。为了表达归附的诚意,齐王还下令解除边境的战备。

第三,韩信明知齐国投降,为什么要用兵?

韩信在得知齐国归降的消息后,准备放弃进攻。

此时麾下的谋士蒯通却对他说:“将军必须要继续进攻,原因有二:其一,汉王虽然派使者与齐国往来,但是并没有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其二,郦食其不过是一辩士,凭三寸之舌,收降齐国七十余城;而将军以数万之众,耗时一年多,才平定赵国五十多城;难道将军几年的战功,还不如一个穷酸书呆子吗?”

齐国的土地面积,比起韩信攻略的魏、代、赵、燕等,都要大。蒯通这个人,也是个唯利是图的人,没什么原则,脑子里盘算的是利益。他的馊主意就是,你要是不打齐国,那么功劳就被郦食其给独吞了。

这么一说,韩信怦然心动。现在齐王田广,已经解除边境的战备,要取齐国,如探囊取物,我为什么要把功劳让给郦食其呢?于是他把心一横,维持原先的计划,攻伐齐国!

韩信这么一来,要了郦食其的命。

此时正值冬季,天气严寒,齐王已经下令解除边境的战备,天天与郦食其饮酒作乐。不料韩信军队却悄悄渡过黄河,对齐国发起突然袭击,大破齐军,之后马不停蹄,杀奔都城临淄。齐王对汉军背信弃义发动进攻深感震怒,大呼上当,迁怒于郦食其,这位以雄辩口才著称于世的怪才最终落得个被烹杀的下场。

后来齐国为了自保,向西楚求援,但仍然抵挡不住韩信的进攻,最后齐国被灭了。

应该说,韩信这个做法,是比较厚黑的。后来韩信被杀,是有很多原因的。很多人同情韩信的悲惨结局,可是我也要同情郦食其,因为韩信的一己之私,他被活活煮死了。


君山话史


齐国投降刘邦之时,正值楚汉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当时,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把刘邦打得狼狈不堪,甚至连成皋都被项羽攻破。但是,刘邦在东部战场,却把项羽打得焦头滥额,不仅赵、代、魏、燕等地先后被韩信平定,项羽的后方也被彭越、英布搅得天翻地覆。

在这种背景下,一直坐山观虎斗的齐国,其地位就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因为,齐国倒向项羽,就可以缓解项羽在东部战场上的劣势;当然,齐国倒向刘邦,项羽东部战场的劣势,马上就会变得更无可救药。

但是,基于齐国的利益,自然不愿意倒向任何一方,对于齐国来说,刘邦和项羽这样继续对峙,谁也胜不了谁,显然对齐国是最有利的。因为,此时的齐国如果倒向项羽,项羽就有可能在荥阳、成皋战场上,把刘邦打得无法立了。如果项羽取得这种胜利,再掉过头来整合六国故地,齐国恐怕很难挡得住。



当然,此时的齐国如果倒向刘邦,那项羽在东部战场上,就有可能输掉一切。因为,项羽本身就已经被彭越折腾得够呛,现在齐国又倒向刘邦这边,这就意味着韩信也解放出来。这样一来,彭越、韩信、田横三个人一块攻打项羽的后方,项羽的老巢彭城估计是保不住的。如果出现这种结果,那项羽肯定是死路一条。但问题是,这就意味着刘邦就将一家独大,到时齐国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也正因为此,现在的齐国,依然还想坐山观虎斗。所以,当他们一听郦食基来说降,自然也非常乐意。因为,这种口头上的说降,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约束,不过是一纸条约而已,它不可能因此让齐国派军进攻项羽,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手伸进齐国。换句话说,它实际上等于,刘邦变相承认齐国可以坐山观虎斗,齐国自然非常乐意接受。

然而,就在郦食其和齐王喝酒看戏并签订友好条约时,韩信趁着齐国暂时对他放松警惕的这个空档,突然率领大军对齐国发动全面进攻,瞬间把齐国打得土崩瓦解。那么,韩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显然是因为,韩信一直想找个机会裂土封王,而攻下齐国就是他裂土封王最好的机会。



大家知道,当初韩信在攻下魏国后,刘邦直接把魏国变成郡县,韩信自然没有机会当魏王。等到韩信攻下赵国后,因为张耳是赵国从前的国王,并且张耳曾经还给刘邦当过大哥。有张耳在,韩信自然是没有机会当赵王的。

所以,当时韩信在攻下赵国后,就作了一个顺水人情,替张耳请封为赵王。韩信为张耳请封赵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显然是因为韩信不希望刘邦把天下据为己有;只要刘邦愿意把六国故地分封给功臣,以韩信的功劳,怎么也可以封一块土地称王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韩信能够成功攻下齐国,那他自然就有机会裂土封王。也正因为如此,当郦食其和齐国和谈时,韩信一看,竟然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摆在自己面前,自然心中暗叫一声,无毒不丈夫。总而言之,不就是牺牲一个郦食其吗?于是,马上率军对齐国发动了大举突袭。



因为,郦食其在汉国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地位。他亲自与齐国签订了友好条约,本人还在齐国都城内,所以,齐国自然会认为,至少刘邦在这个时候,是绝对不可能进攻齐国的。所以田横就放松了对韩信的警惕。结果却没有想到,韩信的军队突然大举杀了过来,一战将猝不及防的齐国大军打得灰飞烟灭。

后来,韩信如愿以偿当上齐王。但他的结局,也在此时已奠定。因为,郦食其、郦商兄弟在刘邦集团中,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地位,而韩信与郦氏兄弟自然也应该是比较熟悉。但是,韩信为了打胜仗,竟然故意牺牲郦食其。这会成为他人格上无可去除的污点,因为,韩信在这件事上,做得实在太不地道。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以后借故收拾韩信时,人们自然会容易接受。至少郦商及其好友,一听刘邦要收拾韩信,都会感到高兴。并且,韩信本来也可以成为曹参类似的人物,老老实实给刘邦打工,但他却想着要裂土封王。韩信的这次选择,直接导致他后来的悲剧。因为刘邦建国后所杀的功臣,全部都是裂土封王的人。


我是赵帅锅


在楚汉争霸的大势中,相对弱势齐国是注定会被瓦解的,不是入了狼窝,就是横死虎口。最终被韩信灭国。至于投降这回事?我给大家一一解释!

在彭城之战后,刘邦率领的反项集团被打的鸡飞狗跳,这次会战扭转了楚被包围的尴尬形式,再次证明了刘邦的乌合之众,不过尔耳!



齐国就是这时开始登上擂台!

在刘邦项羽打的你死我活的过程中,谁也没有想到,一直在田氏家族内乱的齐国,最终被田横复辟。此时的齐国和赵国结盟。至于齐国宁愿独立不选择抱大腿的原因,是因为原本统一的齐国分别在这两大势力中被瓦解,在所谓“三齐”的斗争中对楚汉失去信任。

齐国的崛起,成了楚汉之外最具实力的诸侯国,这就让刘邦和项羽都很难受。项羽如果乘机打齐,逃跑的刘邦会继续做大。如果项羽继续扩大彭城战果,又担心齐国在背后捅刀子!而刘邦也不得不承认,齐国尽然有意三分天下!可惜实力不允许。


被揉捏惯了的齐国,开始有机会任性

齐国横插的一脚,让楚汉的剑拔弩张的拳头不得不放松,最开心的就是刘邦了,一直在逃跑,从未被超越!齐国这一脚正儿八经踹到的是追杀他的项羽身上。

———关键拼人品的时候到了

只擅长武力,不会围人的项羽失去了判断能力,怎么打破僵局?这时候喜欢搞阶级弟兄的刘邦反而高枕无忧!因为手下张良给出了个点子: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横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不得不佩服张良毒辣的政治眼光,很快找到项羽的弱点。这句话里提到四个人英布、田横、彭越、韩信。如何巧妙的利用好这几个势力,成了击败项羽的关键。这里就体现出刘邦得优点来了,比起项羽用人时的猜忌和鲁莽,刘邦对手下充分信任的执行力才是取得胜利的原因。于是刘邦按照计划兵分两路,在彭城、荥阳、成皋和项羽互成犄角!


韩信的执着扫荡,已经确定齐国必亡

韩信的北伐是为了清理不听话的诸侯国,其中就包括齐国。很快韩信这个军事天才,不负刘邦期望,一举击破收降魏、代、赵、燕、齐等五个诸侯国。齐国是最后一个被消灭的,这里就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齐国先投降了。既然已经投降了,韩信为啥又把人家灭国?那么齐国的投降意味着什么?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战略性撤退

在夹缝中偷生的齐国,相对离刘邦得战线最近,对刘邦而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齐国投降的举动就变得耐人寻味。好了,又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郦食其。

这个哥们很牛,和刘邦说:不用动刀子,我一张嘴就可以让田横投降!事实证明郦食其没有吹牛,田横在他的忽悠下,真准备投降!这下另一头霍霍磨刀的韩信尴尬了。这里我一直在怀疑,郦食其的口才真的有那么神奇?请不要忽视在诸侯国里可以生存的任何君主!



田横,没有那么简单!投降,是迫不得已!

郦食其已经看破这种局势,韩信的大军压境给齐国造成的压力很大。那么此时的齐国存亡只是时间问题。郦食其是聪敏人,立刻抓住机会劝降。而田横也是聪明人,立刻抓住机会投降!

可惜聪明的郦食其和田横,遇到耿直的韩信!

韩信不顾郦食其的成功劝降,用武力把齐国灭了。这次背信弃义的军事行动,害的郦食其被田横架起锅煮熟了。很多人说韩信是为了争夺功劳,意气用事。另一种说法是韩信为选择自立,争夺先机。

韩信自立是有根据的,毕竟中原北部地盘已经全部由韩信接手,当时韩信的谋士蒯通就主动提出用武力搞定齐国,很简单一个书生一张嘴就完事了,把将军你放在什么样位置?于是韩信就出兵了。灭齐后蒯通又建议韩信: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这样子可以分析,蒯通和齐国难道有什么个人恩怨?其实并不是,只是蒯通想借灭齐的行动,给自己劝说韩信自立做一个铺垫!蒯通是最先看透刘邦嘴脸的谋士,他的谋略完全为了韩信个人利益。灭掉投降的齐国,引起刘邦的不满,那么齐国就成了韩信走向自立这条道路的硬通行证!

▲蒯通为了韩信是煞费苦心


那么韩信灭齐,绝对不是冲动!也不是为了自立!韩信完全是站到军事角度,齐国的状态我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楚汉谁也想利用的一颗棋子!诸侯国的反水曾经让刘邦和项羽都很难堪,而韩信对齐的投降也并不看好。那么类似鸡肋的齐国,最好还是捣烂吃掉,免得卡住喉咙!

▲韩信为了刘邦也是煞费苦心


那么所谓的自立一说确实存在,只不过齐国已经不属于博弈的旗子。有能力对抗的是项羽、刘邦、韩信。韩信在中原北部的做大已经具备,楚汉这个天平的胜利倾向。蒯通是最早看透这一点的,刘邦项羽也明白,只有韩信我觉得真没有看透!


刘邦对韩信始终是戒备的,而韩信对刘邦确实一往情深!

其中刘邦在韩信灭魏、代后,刘邦抽走他的主力让他带新兵打赵国,韩信灭赵以后刘邦抽走他的主力让他带新兵打齐国,现在灭齐又借兵来广武帮忙!刘邦这种无耻的借兵行为,可以理解成对韩信的间接削弱!韩信始终没有抱怨,一如既往地默默支持!这里最后提一下齐国,那么至于韩信在齐国和刘邦要个王位:

齐人奸猾,田家残余还在继续活动,南面又邻近楚国,请求委任末将为假王

只是个假王,虚头衔而已!这个举动我可以确定,韩信只是为了自己的不公平待遇,撒娇抱怨一下,即使刘邦不给他王位,韩信也会出兵救他。可是刘邦当真了,赤裸裸的要挟啊!这句话深深地在刘邦心头埋下杀机!

由此可见,韩信真的是个可爱的弟弟!他在这帮人中间除了年龄,更年轻得是他的政治眼光!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我不是易中天


刘邦平定齐国之事,必须要提一下楚汉争霸时期最出色的说客之一——郦食其(音立意基),他是一个可以超越陈平,比肩张良的人。

虽然郦食其与刘邦首次相见时的场面非常尴尬,并且刘邦一直看不起他这样的儒生,但是郦食其依然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能力取得了刘邦的重用。而他关键的一计就是在游说齐国之时。

当时是汉三年秋,刘邦多次触怒项羽,引来了项羽的全面打击,而此时,刘邦的得力干将韩信正率领精兵攻破赵国、代国等地,封刘邦的命令向东进军,出击齐国。刘邦出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在项羽的持续打击之下,他准备放弃成皋以东的地区,固守巩、洛之地以抵御楚国。

而郦食其劝说刘邦,守住成皋以东的地区是才是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此时汉军的重点就是继续向东进军而不是退守,等“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的形势形成之后,任何人都不能阻拦大汉夺取天下。

现在,燕国、赵国等地已经臣服于大汉,只剩下一个齐国了,而齐国地方千里,兵强马壮,即便是派最能打的将领率领数十万部队,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拿下齐国(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彊,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所以,还不如派我过去游说,让齐国俯首称臣,只是一句话的事。

刘邦听从了郦食其的建议继续硬着头皮向东进军,而郦食其则来了个“单刀赴会”,直接找到了齐王田广。对田广的游说,郦食其从两个方面下手:

首先就是证明项羽此人不可轻信,并且跟着他干没什么好处,比如项羽负约,把与自己关系好的人分封为诸侯王,关系不好的人就得不到封赏。比如项羽过于残忍,杀了秦王子婴、烧毁秦朝宫室、坑杀二十万降兵、追杀义帝等等。比如项羽对有功之人不能赏,对有罪之人却必罚。这就导致了项羽众叛亲离,逐渐出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其次就是证明天下迟早属于刘邦:首先刘邦的性格与项羽完全不同,他是一个喜欢双赢的人,更为关键的是,他现在已经做到了“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大局已定,明白人都知道将来天下是谁的。

齐王田广觉得郦食其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下令撤销对大汉的戒备,天天与郦食其喝酒,就等着刘邦来收编齐国了。

但是这个消息并未传达到刘邦那里,韩信倒是先听说了齐国投降的消息,便准备放弃出征齐国。而韩信的谋士蒯彻却说:“汉王只让你出征齐国,现在齐国虽然投降了,但是汉王却从来没下令让你停止进攻啊!再说了,您率兵几十万长途奔袭,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反立下的功劳反而比不上郦食其的三寸不烂之舌,这也太丢人了!”于是,韩信决定继续向东进军,没有防备的齐国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韩信的进攻,齐国最终再次落入刘邦手中。

在攻破齐国之后,韩信决定自封为齐王,而处于窘境中的刘邦不得不承认了韩信的地位,但是这个事件也让刘邦震怒不已,给日后韩信之死埋下了伏笔。


国史通论


齐国投降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韩信灭齐有自己的打算。

齐国为什么要投降刘邦?

齐国投降是大势所趋,韩信灭赵之后,只剩下燕国和齐国,但是怎么个打法一时还心存忧虑,于是问计老前辈李左车。

李左车很谦虚地给韩信指点迷津说,燕国可以智取,不宜强攻。因为当时面临两个难题:一、刚刚攻下赵国士兵疲惫厌战,急需要休整。二、粮食供应不足,时间一久会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陷入被动。

所以,李左车认为韩信不应该拿自己的短处去和以逸待劳的燕国去拼,而是先安抚赵国百姓,经养精蓄锐之后,只需把军队摆在燕国的家门口,到时候找说客带着一封书信就可以把燕国劝降,同样只剩下一个高处不胜寒的齐国也会不战而降。

这就是李左车一套避实就的策略。 事实上,李左车分析的很正确,后来齐国的投降只不过是形势所迫,并不是郦食其的三寸不烂之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即便是郦食其不去说服齐国,韩信也会派人去,结果没什么差别。

而刘邦之所以派郦食其前往,有两个原因:一、可以复制韩信胁迫燕国的成功模式,不费一兵一卒占领齐国。二,防止韩信势力过大而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如没有之前燕国的不战而降,如果没有韩信又将大炮架到齐国的家门口,那么齐国会投降吗?显然不可能。所以真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是韩信,而不是巧舌如簧的郦食其。

最终,齐国不想再做无谓的抗争而选择投降,这样一来符合双方利益,齐国可以避免因战争导致的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刘邦不费一兵一卒得到齐国。

因此既然双方心照不宣,不论谁去给齐国送梯子,齐国都会顺着台阶往下滑。

韩信为什么要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

韩信灭齐是争取利益。刘邦用韩信,也防着韩信,所以三番五次将韩信弄成光杆司令,然后再让其空手套白狼。

韩信灭赵胁燕之后驻军修武县,刘邦在荥阳和成皋被项羽打的只剩下一个车夫夏侯婴。刘邦没办法,只好带着夏侯婴逃到韩信的驻军地,然后先在旅馆乔装打扮成汉王的使者,趁着天还没亮就摸进了韩信的大帐,直接将帅印和兵符揣怀里。

当韩信还在睡梦中,刘邦就把他的所有军队带走,然后给了韩信一个赵相国的虚衔儿,让他组织兵马攻打齐国。

而当韩信辛辛苦苦召集了数万人马兵临齐国的时候,刘邦却派出了郦食其去劝降齐国。

表面上刘邦是做了两手准备,其制衡韩信的目的也不言而喻。

如果韩信不攻打齐国,非但寸功未立,连块安身立命之地都没有,所以韩信必须占领齐国,为自己赢得政治筹码。

事实上,韩信占领齐国之后,才算第一次真正掌握了命运的主动权。所以项羽才会派人来和韩信坐下来聊人生、谈理想及分析天下大势。只不过韩信没有成大事的魄力,仅有的一次机会都没有抓住,所以至始至终没逃出一枚棋子的命运。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话说刘邦像一个混混一样径自闯入韩信营帐抢走韩信兵符,调走韩信大军时,还是给韩信留了一点兵力,让其自行发展,攻打齐国。

韩信没有办法,兵权被夺,也没有资格讲条件了,于是自行募兵,攻打齐地。待韩信带兵抵达齐国边境,才传来郦食其已经与齐王和谈成功的消息。此时的韩信弄的有点进退两难,只好下令暂时停止对齐国的军事行动。

韩信帐下有一名叫作蒯彻的谋士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蒯彻是因为敬佩韩信的军事才华才过来投奔韩信的,成为了韩信帐下最重要的幕僚之一。蒯彻劝韩信道:“将军接受汉王的诏令出兵讨伐齐国,虽然汉王又派出了使臣前去和谈,但是汉王也没有通知将军停止对齐国进行军事攻击。这郦食其只不过是一个说客,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居然瞬间获得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想想将军以前率领着数万军队,费时数年才攻下了赵国的五十多城。相比较而言,将军的功劳却比不上一个腐儒酸丁,汉王将来如何看待将军?”

韩信原本就对刘邦抢走兵符、调动自己训练的军队心里很是不爽,如果再让郦食其抢了自己的功劳,韩信确实难以接受。再说,自己攻齐本来做了这么久的准备,眼见到嘴的肥肉不吃,实在不甘心。于是,韩信假装不知道有和谈这件事,下令全军渡过黄河攻打齐国。

齐国军队完全没有料想到汉军会来这手,一边和谈一边偷袭,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韩信的部队毫不客气,一鼓作气就攻击到了齐国的首都临淄,齐王恼怒异常,烹杀了倒霉的郦食其。

所以,韩信在明知道刘邦派郦食其劝和了齐国还以武力攻打了齐国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谋士蒯彻。说来这个蒯彻也算是个人物,他谋齐地其实还有一步棋,就是拿下齐国,韩信就有了自己的根据地。齐国沃野千里,物阜民丰,濒临大海,如果韩信肯听蒯彻的谋划,与刘邦、项羽成三足鼎立之势,进可攻,退可守,也不至于有后来的杀身之祸。

原本也算是千古奇谋,奈何韩信专注军事,不懂政治,失去大好良机,也埋没了一个优秀的谋士。


明德山人6998


韩信不顾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王田荣的事实,乘田荣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袭击灭了齐国,导致郦食其被田荣烹杀的悲剧。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韩信的谋士蒯通,他怂恿韩信与郦食其争功,利用刘邦没有下令让他停止攻齐为由,突然袭击齐国。

不过这件事并不那么简单,韩信可能是被蒯通的建议蒙了心智,但蒯通其实有更深的谋划,他利用了韩信的小自私心理,把韩信导引到他希望的局面,进而实现他心目中的“三分天下”的布局。

灭齐战争

灭齐是刘邦既定的方针,按照他和韩信制定的战略,刘邦主力在西路荥阳与项羽僵持,韩信出兵井陉关,北向灭赵、燕,再东向灭齐,形成对项羽的三面合围。

当韩信完成了对燕赵之地的攻克后,他率兵移师齐地。与此同时,郦食其自告奋勇,出使齐国,以三寸不烂之舌,有说田荣归降。估计连刘邦都没想到,郦食其这个老儒生太厉害,竟然真的说降了田荣,而此时韩信的大军刚到齐地边境。

韩信得知齐国已经归降,就准备息兵,谋士蒯通却认为,韩信应该继续攻打齐地。他的理由是,你韩信用了几万人,打了一年,才得到五十多座城池,人家郦食其一张嘴皮,就得了七十多座城池,太丢脸,汉王也没说让你停止攻齐,为什么不抢了郦食其的功劳?

于是就发生了韩信,乘田荣毫无防备之际,一举攻占了齐国,害得郦食其,被愤怒的田荣烹杀。

奇怪的是,面对韩信明目张胆的争功,并害死郦食其的行为,刘邦对韩信没有任何处罚,反而勒令郦食其的儿子,不得因此对韩信寻仇。当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假齐王)时,刘邦干脆封他为真齐王。

刘邦如此小心翼翼,跟他的行事风格完全不符,他在担心什么呢?其实,从韩信灭齐开始,刘邦就应该闻到了一股不详的气息。

蒯通的大战略

拿下齐地后,蒯通终于向韩信摊牌,说出了他怂恿韩信攻齐的真正目的:在项羽和刘邦两极对峙不下的时候,乘机制造第三极,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

如果蒯通的计划实现了,中国提前二百年就进入“三国”时代。应该说蒯通的眼光非常毒,他看到刘项双方多年拉锯战,谁也吞并不了谁。而此时,韩信得到了战略地缘意义重大的齐地,再加上韩信本人的军事才能,他理所当然成了刘项双方,谁也不敢得罪的第三极。

事实上,韩信得到齐地后,项羽第一时间派人联络韩信,鼓动他入伙,一起攻打刘邦。刘邦之所以压着怒火,封韩信为齐王,担心的就是韩信心生叛逆。

项羽犯了个大错误,大概觉得韩信原来就是自己的小罗罗,所以他跟韩信表达的意思是:归来吧,我还可以接纳你。韩信立刻回复:我在你手下的时候,你什么时候看得起过我,汉王对我如何厚重,你一边凉快去!

假如项羽放低姿态,这么说:“以前我眼睛瞎了,没识得大才,如今我愿意弥补,跟你结为兄弟之盟,共图天下!”正好呼应蒯通的谋划,说不定韩信真的就接受了。

韩信的小心思

因为项羽的的自大,失去了拉拢韩信的机会,韩信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给刘邦当好臣子,二是接受蒯通建议,三分天下。

韩信对这两条路都有一些不太满意,背叛刘邦自立,辜负了刘邦对自己的恩遇,给刘邦当臣子,心有不甘。一条路对不起刘邦,一条路对不起自己,于是他选择了第三条路:名义上做刘邦臣子,实际上拥兵自重,做逍遥王。

所以,他毅然拒绝了蒯通的苦苦相劝,在他的第三条道路上苦苦挣扎。先明目张胆地要了一个齐王封号,接着乘垓下之围关键时候,向刘邦伸手,逼得刘邦给他划定封地,才出兵合围项羽。

这就是韩信的小心思,其实他根本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韩信的这个举动,说明了这个军事天才,在政治上是个不折不扣的侏儒!

灭齐肥了谁

一场本不该出现的灭齐战争,到底谁是真正的受益人?

首先原来的齐王田荣,他是彻头彻尾的受害人。本来他已经答应降汉,却被韩信横插一杠子,导致国灭身死。假如没有韩信灭齐,至少他这个王爷还能当一阵子。当然,他早晚也会死在,后来的消灭异姓诸侯王行动中。

其次是郦食其,他是最大的受害人。以一张嘴,说得七十余座城池,更关键的是,齐地的获得,彻底扭转了楚汉相争,刘邦被动的局面。郦食其凭此一功,足以稳坐功臣榜前列。

其三韩信也是受害人。假如不是得到齐地,肥了胆,韩信还是刘邦账下忠心耿耿的臣子,他怎么会有后来的两次要挟求封,又怎么会落得被剪除的下场?

其四总策划蒯通,也是受害人。他没有正确评估韩信的狭隘,一厢情愿导演了灭齐战争。结果自己的理想没实现,吓得装疯卖傻,以期躲过灾祸。

其五项羽也是受害人。如果没有齐地这个战略支点的变化,刘项荥阳对峙最终的结果,还真不好说。即便田荣一时投靠刘邦,有龙且的大军压迫,谁敢说田荣不会再次倒戈,叛汉降楚?韩信攻克齐地,又明确拒绝项羽的示好,让项羽彻底失去了这个战略平衡点。

这场灭齐战争,只有一个受益人——刘邦!

当以上五方都因为灭齐战争,受到无穷尽的伤害时,刘邦却坐收革命成果。田荣的死,让刘邦永远不用担心,齐地会倒向项羽(从这一点上说,或许当初没让韩信停止攻齐,就是刘邦故意为之)。给小心眼的韩信一点甜头,齐地就会成为刺向项羽的利刃。自始至终,刘邦都不需要从自家库里拿东西,就可以让齐地成为他打败项羽的主力,这笔生意刘邦赚大发了!

或许这就是天意吧,当几方为各自的小算盘,费尽心思,机关算尽的时候,到头来才发现,他们的努力都在为刘邦一个人服务!


寻根拜祖


当时的齐国其实是属于一种微妙的中立状态,既不从属楚,也不投靠汉。田广这个齐王不是项羽封的,是他们几代人通过流血牺牲奋斗出来的。

算起来,齐王田广和项羽有杀父之仇,夺国之恨,怎么就成了在楚汉之间的摇摆人了呢?反秦起义时,田儋田荣田横兄弟三个在齐地起兵反秦,响应陈胜。后来田儋战死,田荣顶上。灭秦之后项羽主持分封,齐地被项羽一分为三,田儋田荣兄弟和项家有矛盾,所以没被封王。田荣认为自己反秦出力大,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封王,就在齐地起兵,把项羽封的三齐王都干掉或者赶走,自立为齐王。田荣又支援了陈余,赶跑了常山王张耳,又联络了入三秦的刘邦,俨然一个反项联盟的盟主。

这必然遭到项羽的重点打击,项羽征齐,田荣不敌,战败逃到平原,被平原的百姓杀死,献头给项羽。然而田荣之死并没有平息项羽的怒气,他重新立田假为齐王,并开始在齐地大肆屠城,“烧夷城郭、室屋,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所过多所残灭。齐民相聚叛之。”(资治通鉴 汉纪一)

田荣的弟弟田横,利用齐地百姓的反项情绪,又拉起了部队,立自己的侄子,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再次反项,最后击败了田假,田假逃到了项羽处,项羽此时正在专心打刘邦呢,无力再管田假的破事儿,他也对无能的田假失去了耐心,杀掉了田假,默认了田广田横对于齐地的统治。

刘邦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对于这些个诸侯王的态度,其实是有很明确的定位的。刘邦明白,自己的首要打击目标是项羽,他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打击项羽,因此他可以拉拢诸侯王,承认他们的统治权。这就有了说服英布;容纳臧荼;韩王信曾投降项羽,但是只要他愿意回来,刘邦依然封他为韩王;就连魏豹,刘邦也曾经派郦食其去游说过。对于齐王田广,刘邦也做了两手准备,武力征服和外交游说。

郦食其对于齐王的游说是有效的,首先他讲了“义”,项羽杀义帝,毁约,屠百姓,刘邦祭奠义帝,废秦法。其次,他讲“利”(这是重点),他抓住了田广心中最看重的一点:地盘。田广几代人为了齐地这块地盘,是流血牺牲不懈奋斗,他最害怕丢掉这块地盘。而郦食其对田广直切利害,汉王刘邦是“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羽呢?“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实;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资治通鉴 汉纪二)。看看,刘邦是不计前嫌,舍得封赏,而项羽是有功不封,而且记仇。

田广被说动了,他明白自己田家和项羽有什么矛盾和仇怨,他也知道项羽之所以默认自己对齐地的统治,是因为项羽要专心对付刘邦,暂时无暇对付自己,一旦项羽击败刘邦,下一个收拾的就是自己。而刘邦愿意许诺自己的地盘,投靠刘邦有利有理。

按照史书的记载,郦食其在说服田广后,韩信是知道的,“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 淮阴侯列传)。明知道田广已经投靠刘邦,为什么韩信还要继续打?

到底要不要停止军事行动,韩信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既然外交手段成功了,那么自己的军事行动就要暂停。蒯通则采用诡辩的方式回避了这个问题:既然汉王叫你攻打齐国,现在没有叫你终止,你就应该继续打。那蒯通为什么不对韩信说:这事儿你是不是向刘邦请示一下呢。为什么蒯通不这么说?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要挑唆韩信打这一场战争!

为什么蒯通要挑唆韩信发动这一场战争?有好处啊,不打,功劳是郦食其的,以口舌说下七十余城,多大的功劳啊,同样身为辩士的蒯通眼红啊。打了,功劳是韩信的,是谁让韩信有这么大的功劳的?是蒯通劝的,那他在韩信那里的地位就会蹭蹭的上升。

韩信呢?蒯通怎么劝说他的,你辛辛苦苦打了一年多,也就拿下五十多座城,郦食其用口舌就拿下七十多座城,你还不如一个竖儒吗?一番说辞,激起了韩信的好胜心,嫉妒心,凭什么我那么辛苦打了一年多的功劳还不如郦食其这个老书生?结果就是“于是信然之,遂渡河。”(资治通鉴 汉纪二)

什么灭齐比降齐更有利,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从结果反推起因。韩信攻齐的原因很简单:被蒯通挑唆,被激起了嫉妒心,为了自己的功劳,就坑一把郦食其吧。

对于刘邦为什么没有给韩信下达停止攻击齐国的命令,我补充点个人看法。我认为,刘邦和韩信知道田广降伏的信息,时间是有先后的。郦食其汇报结果的使者同齐王的使者一起从齐地出发,先到了齐军驻扎的历下,先对齐军下达了解除备战的命令。然后继续向西,韩信兵临齐国边境,他离齐国最近,使者先到他那里,告知他田广已降,所以韩信命令部队停止进军。接着使者继续赶路,去河南荥阳前线找刘邦汇报。然而使者没走多久,蒯通就来找韩信挑唆了。刘邦这时要不就还没见到来汇报的使者,要不就是停止攻击的命令还没来得及送到韩信军帐中,韩信就已经渡河,对已经解除备战的齐军发起了突袭。


寂寞空虚的空巢老人


方圆论坛观点!

看了一些人的回答,很多人说齐国本来已经打算要臣服了,就是因为韩信想要争功所以才出兵攻打齐国,最终导致郦食其被烹杀。实际上这都是谬论。在整个事件中郦食其确实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也确实是刘邦派去游说齐王的。而且郦食其也确实完成了游说齐王的认为。但是刘邦打一开始就没打算让齐王活着。齐王必须死。因为齐王一方面属于墙头草,这种人刘邦不敢太相信他,其次,齐王的底线就是各地封王当自己的土皇帝。但这恰恰是刘邦所不能忍受的。所以齐王必须死。而韩信攻打齐国或许有私心的因素。但是对于齐国灭亡齐王身死,刘邦是乐见其成的。


当时齐国的掌权人物是田横,田横实际上是不愿意和项羽结盟的。因为当时的楚汉之争已经到了白热话阶段,田横不愿意掺和进去。但是刘邦彭城兵败之后田横非常害怕,所以才着急和项羽结盟。但这个结盟十分脆弱。虽然田横和项羽是貌合神离。但是他对刘邦也没什么好感。田横就想着保持自己势力完整割据一方。能够吸引他的只有王位。但这个又是刘邦不愿意给他的。

而对于齐国的用兵策略本来韩信是早已经制定好的。但是由于情况不明所以韩信暂缓了攻打齐国的计划。正好这个时候刘邦手下谋士郦食其和刘邦请命去游说田横劝降齐国。刘邦也就答应了郦食其的请求。果然郦食其不负众望用三寸不烂之舌说的田横愿意站到刘邦的一方对付项羽。刘邦虽然表面上答应了田横,但实际上很清楚田横不过是被迫无奈站到自己一边,根本不是非常情愿的。所以刘邦也在想办法怎么能简单直接的除掉田横。而田横在和郦食其达成合作意向后就放松了对韩信的警惕。



而这个时候韩信也统帅大军来到齐国城外准备攻打齐国。韩信听到刘邦劝降了齐国也懵了。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这个时候韩信手下谋士剻通却看穿了刘邦的意图,他告诉韩信,大王现在对于田横是左右为难。一方面怕田横站在项羽一边,另一方面又在想办法如何一劳永逸的解决掉田横。而且命令您攻打齐国的就是大王,虽然现在又有人劝降田横了。但是大王并没有给您下达停止攻打齐国的命令。这就说明大王还是想灭掉齐国的。而且韩信认为郦食其之所以能威逼利诱的劝降田横,就是因为自己大军压境。所以韩信索性继续贯彻刘邦的命令进攻齐国。虽然最后齐国被韩信所灭。但是郦食其也被暴怒的田横给烹杀了。



实际上郦食其和韩信都是刘邦手中的棋子罢了。针对同一个敌人,刘邦给两个人下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命令。这势必会有人做出牺牲。而韩信统帅大军显然是出不了事的。那么牺牲的那个人只能是郦食其。而郦食其死后刘邦又可以把郦食其死亡的导火索添加在韩信身上。韩信这就是“黄泥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所有人都让刘邦给算计完了。但最可惜的还是郦食其。死的不明不白的。而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刘邦是多么冷酷无情。为了达成目的,所有的人都是可以牺牲的。哪怕是为他立下无数功劳的功臣。想想就不寒而栗。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