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的電影,是如何用鏡頭講故事的?

WS8384


我感覺王家衛的作品,鏡頭並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導演的意識。

既然題主提到了鏡頭和故事的必然聯繫,那麼我們就不妨來看看在王家衛的電影裡,這兩者是怎麼產生聯繫的。

或者換句話說,它們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聯繫起來的。

舉個例子,在《花樣年華》裡,鏡頭下的男女主角被暖化的色彩所包裹,和故事劇情相匹配的話,色彩是人物情緒的延伸,也是解開電影謎題的一把鑰匙,我們知道這部片子裡男女主角曖昧的情感始末,再聯繫這種故意為之的色彩建構,自然可以將兩人間輾轉離合的關係表達的一清二楚。

這很像中國水墨畫的寫意風格,用簡單的形式來容納複雜的細節。

如上,鏡頭和故事間的聯繫通過色彩這種調和劑得以融為一體。

其次,鏡頭還具有解釋的功能,通過解釋當前情境來強化故事的細節或預示故事走向。

這一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東邪西毒》。

王家衛的這部作品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臺詞很多,而且很寫意,很意識流,讓人容易雲裡霧裡,但是如果你有心去留意的話,其實這些臺詞都是與鏡頭相匹配的。

鏡頭的解釋功能,是通過劇本臺詞的輔助來完成的,這是中國特有的表現形式,是對意識流的內化處理,所以有時候,《東邪西毒》裡,鏡頭下的人物往往是靜止的——我們強調人物的靜止,是想將故事的語境空間抽象化,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往往運動的鏡頭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所以丟失了寫意風格所講求的模糊性,我們想要得到的是故事的核心,是整體的框架思想,而不是具體的思想,細節留給觀眾思考,問題則由導演提出。

所以《東邪西毒》更像一首長詩,而《花樣年華》則是一副風情畫,這類電影很難理解,但是如果你能夠認識到導演提出的問題的話,那麼看懂這類電影就容易的多了。

所以在王家衛的電影裡,鏡頭的作用在於提供一個核心的點,來為色彩、臺詞或者人物等等推動故事走向的角色服務,故事本身是鏡頭思想的延伸,他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是缺了誰也組不成一部電影。

希望能幫到題主。


與Winter的五百天


王家衛的拍的電影很獨特,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因此很難將他的電影納入一般範疇。

大量的好萊塢電影都追求一種圓滿,就是完整的開端和結局,但是王家衛另闢蹊徑,他的敘事風格顯得支離破碎,以零碎而散漫的方式來剪輯,形成獨有的拼接剪輯風格。他鏡頭下的人物通常都有共性,不是沒有朋友就是沒有身份,四處漂泊的人是他固定的描繪對象。

在攝影上,鏡頭悉數是搖晃零碎的鏡頭,因為很多時候攝影師是跟著演員跑動,大量的手持和跟拍,讓他的電影充滿強烈的個人情緒。他電影中的敘事時間觀是非連續的,因此其電影節奏也顯得緩慢。




糖粗梨子


瀉藥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