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的电影,是如何用镜头讲故事的?

WS8384


我感觉王家卫的作品,镜头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导演的意识。

既然题主提到了镜头和故事的必然联系,那么我们就不妨来看看在王家卫的电影里,这两者是怎么产生联系的。

或者换句话说,它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联系起来的。

举个例子,在《花样年华》里,镜头下的男女主角被暖化的色彩所包裹,和故事剧情相匹配的话,色彩是人物情绪的延伸,也是解开电影谜题的一把钥匙,我们知道这部片子里男女主角暧昧的情感始末,再联系这种故意为之的色彩建构,自然可以将两人间辗转离合的关系表达的一清二楚。

这很像中国水墨画的写意风格,用简单的形式来容纳复杂的细节。

如上,镜头和故事间的联系通过色彩这种调和剂得以融为一体。

其次,镜头还具有解释的功能,通过解释当前情境来强化故事的细节或预示故事走向。

这一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东邪西毒》。

王家卫的这部作品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台词很多,而且很写意,很意识流,让人容易云里雾里,但是如果你有心去留意的话,其实这些台词都是与镜头相匹配的。

镜头的解释功能,是通过剧本台词的辅助来完成的,这是中国特有的表现形式,是对意识流的内化处理,所以有时候,《东邪西毒》里,镜头下的人物往往是静止的——我们强调人物的静止,是想将故事的语境空间抽象化,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往往运动的镜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所以丢失了写意风格所讲求的模糊性,我们想要得到的是故事的核心,是整体的框架思想,而不是具体的思想,细节留给观众思考,问题则由导演提出。

所以《东邪西毒》更像一首长诗,而《花样年华》则是一副风情画,这类电影很难理解,但是如果你能够认识到导演提出的问题的话,那么看懂这类电影就容易的多了。

所以在王家卫的电影里,镜头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核心的点,来为色彩、台词或者人物等等推动故事走向的角色服务,故事本身是镜头思想的延伸,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缺了谁也组不成一部电影。

希望能帮到题主。


与Winter的五百天


王家卫的拍的电影很独特,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此很难将他的电影纳入一般范畴。

大量的好莱坞电影都追求一种圆满,就是完整的开端和结局,但是王家卫另辟蹊径,他的叙事风格显得支离破碎,以零碎而散漫的方式来剪辑,形成独有的拼接剪辑风格。他镜头下的人物通常都有共性,不是没有朋友就是没有身份,四处漂泊的人是他固定的描绘对象。

在摄影上,镜头悉数是摇晃零碎的镜头,因为很多时候摄影师是跟着演员跑动,大量的手持和跟拍,让他的电影充满强烈的个人情绪。他电影中的叙事时间观是非连续的,因此其电影节奏也显得缓慢。




糖粗梨子


泻药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