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胆囊疾病呢?该怎样预防呢?

shakalaka663


胆囊位于右上腹,肝脏的胆囊窝内,呈梨形。胆囊是一个储存、浓缩胆汁的器官。肝脏每天产生约800-1000ml胆汁,胆汁先通过胆管储存到胆囊内,并由胆囊对其进行浓缩,然后在进食时由胆囊收缩将浓缩的胆汁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内,以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

人吃五谷杂粮,焉能不得病?胆囊每日经历着胆汁的冲刷,也会发生各种病变。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胆囊的常见疾病。

首先是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之一,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胆囊结石的患病率迅速升高,据统计,全国患病率在10%左右,而老年人更可高达25%。胆囊结石可以分为三类:胆固醇结石,80%以上属于此类,其结石内胆固醇含量>70%,呈白黄、灰黄或黄色,形态和大小不一,小者如沙粒、大者可达数厘米,呈多面体、圆形或椭圆形,X线摄片一般看不见;胆色素结石,其结石内胆固醇含量<30%,以胆红素钙为主,外观不定型,质地坚硬而表面光滑;混合性结石,其结石内胆固醇含量为30%-70%。外形呈多面角形,表面光滑,呈深绿色或棕黄色颗粒,往往数目较多,排列整理,X线片常可显影。

有些人好奇古代高僧舍利子是不是就是胆囊结石?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古代,高僧的遗体是被放置在柴堆上,自然条件下点火焚烧,木材燃烧的火焰温度大概在600℃左右。舍利子通常被认为是佛教高僧在逝世后,经火葬遗体所留下的矿物质结晶。而在现代,绝大多数火葬仪式都是在火葬场进行的,使用火化炉焚化。据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在仪式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尸体瓦解,火化炉需保持-5Pa~-30Pa的微负压,焚烧温度不小于850℃。但胆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胆红素、或者两者的结合,胆固醇结石的熔点为148~149摄氏度,胆红素结石的熔点为192℃,所以,胆结石的最高熔点也不会超过200℃,完全没有可能在600℃左右(木材火焰温度)及以上(火化炉温度)的高温中幸存下来。所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胆结石都不可能成为舍利子。因此,在古代,自然焚烧之下的温度有限,未完全烧成灰烬的人体无机物片段,比如牙齿、指骨、颅骨等骨骼碎片,都有可能成为舍利子的原料,而不是胆结石。

一般胆囊结石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大多数人是在做常规体检时发现的。另一部分人就有明显的症状了,典型的有胆绞痛,即饱食、油腻饮食或者睡眠中,由于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结石卡在胆囊颈部,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发生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可伴有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痛,部分人由于疼痛剧烈而不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有些人可有恶心呕吐。当首次胆绞痛出现后,70%的人一年内会再次发作,随后发作频度逐渐增加。其他有急性或者慢性胆囊炎。

其次是胆囊炎,包括急性和慢性胆囊炎,通常与胆囊结石合并存在。有些人对于胆囊结石和胆囊炎有点傻傻分不清,其实95%以上的胆囊炎都是由于胆囊结石导致感染、梗阻、嵌顿等引起的,只有极少数为未非结石性胆囊炎。而胆囊炎导致胆囊壁水肿会加重结石嵌顿。胆囊结石容易诱发急性胆囊炎,胆囊长期炎症刺激,也可引起胆囊结石形成,所以两者应该是“狼狈为奸”的关系。

急性胆囊炎通常表现为上腹部持续疼痛,疼痛剧烈不缓解,向右肩背部放射,多数有恶心呕吐,呕吐之后自觉疼痛略有好转,但之后再次加重。有些人有发烧,但通常是出现腹痛后再出现发烧。少部分人会出现轻度黄疸,也就是尿色巩膜发黄。

慢性胆囊炎表现为反复上腹隐痛,有些人仅仅在进食过多、吃油腻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觉上腹部或右上腹有轻微的隐痛或者饱胀不适,伴有打嗝、嗳气、消化不良、厌食油腻、胃部灼热等。但很多误以为是“胃病”,吃了胃药,而没有及时到肝胆外科就医。

第三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因在临床上和影像学检查上很难明确其性质,故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按病理分类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良性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症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等非肿瘤息肉则不会发生癌变。从临床上分类,胆囊息肉又可以分为胆固醇性息肉、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三类。

第四是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女性多见,约占胆囊疾病的2.8%-5%,男女比例1:3,好发年龄30~60 岁。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退行性改变,病因不明。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瘢痕组织增生的病变,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趋势。有学者认为胆囊腺肌症为胆囊癌的癌前病变,而且易并发胆囊结石,因此,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

第五是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胆囊癌分原发性胆囊癌和继发性胆囊癌,后者只占有极少一部分,主要来自于消化系统肿瘤的侵犯和转移。原发性胆囊癌是指原发于胆囊以及胆囊颈部的恶性肿瘤,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隐匿,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或黄疸。胆囊癌目前没有早期发现的有效手段,往往病人一来就是晚期的,而且它的治疗效果又很差。即使做了成功的根治手术,病人生存时间也很短,极少有长期存活的。胆囊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于5%。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各种胆囊疾病当中,相当一部分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比如胆囊结石会反复刺激胆囊炎发作,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生活。而严重的胆囊炎,会造成胆囊肿大,甚至胆囊穿孔,感染性休克。这就是一种非常危重的并发症。还有,胆囊结石,可以掉到胆管内,引起腹痛、发热、黄疸等胆管炎三联症;更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在国内,50-60%的胰腺炎是由胆结石引起,其中轻型胰腺炎预后相对良好,但如果是重症胰腺炎,那死亡率就非常高了。最糟糕的是胆囊炎、胆囊结石跟胆囊癌有一个特别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对于需要治疗的胆囊疾病,如果有手术的必要性,我们还是建议尽早手术,以杜绝其危害。


肝胆胰外科胡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外科主任王鲁表示:

所谓胆囊疾病,主要包括非肿瘤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常见的非肿瘤性疾病又包括胆囊结石、结石性胆囊炎及非结石性胆囊炎。这其中,胆囊结石堪称最为常见。专家表示,随着高脂肪摄入、不定时用餐等无节律、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推广,胆囊结石发病日渐增多。临床显示,胆囊结石发病以女性常见,尤以经产妇、服用避孕药者常见,男女比例约为1:3。约20%-40%的胆囊结石患者,可终生无症状,仅在其他检查或手术时被偶然发现,称之为“静止性胆囊结石”。

胆囊肿瘤性疾病主要包括胆囊肿瘤性息肉、胆囊腺瘤及胆囊癌。对于肿瘤性息肉,大部分患者是体检时B超发现,并无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不适。鉴于少数胆囊息肉可能为早期胆囊癌或可发生癌变,因此,出现以下情况,应视为可能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25px;年龄超过50岁;单个息肉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等。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宜行手术切除,不过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也不可以轻视。

许多年轻无症状的胆囊息肉者,可不做任何处理,但定期的B超检查十分必要;对症状轻微者,可给予消炎、利胆等对症治疗,更需注意严密随诊。一旦随访时发现有病变快速进展,应立即手术治疗。

胆囊腺瘤,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可单发也可多发,直径约0.5至2.0厘米左右。胆囊腺瘤有一定恶变率,被认为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应手术切除。至于胆囊癌,如果患者具有手术机会,还应首选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效果均不理想。切除术会增加风险,但总体概率仍很小。


海上名医


小克就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两种胆囊疾病来为大家普及一下吧。就是胆囊结石和胆囊炎。

其实胆囊结石和胆囊炎是属于相辅相成的两种胆囊疾病,在临床上90%的胆囊炎都是由于胆囊结石而引起的,所以预防胆囊结石就是预防胆囊炎和控制胆囊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想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首先就要知道诱发胆囊结石的因素有哪些,目前已知的诱发胆囊结石的因素主要是长期的高脂肪饮食和高胆固醇饮食,尤其是长期性的进食煎蛋、肥肉等含脂肪、胆固醇较高食物,是诱发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最主要因素。

除了饮食方面的问题,还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进食习惯,按时、规律的进食,切忌暴饮暴食和节食,这样会造成胆汁的分泌紊乱和胆汁在胆囊内的沉淀,从而引发胆囊结石。

胆囊炎的患者一定要注意以上两个问题,因为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很容易受到这些食物因素和日常饮食因素的影响,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发生和胆囊结石阻塞的发生。

以上就是小克的观点,欢迎各位提问和补充,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小克大夫


首先应该明确,临床上一般认为,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上出现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可以分为血液循环障碍、感染、肿瘤、创伤、畸形、内分泌失调、寄生虫病、梗阻等几大类疾病。

因此具体到胆囊疾病就可以分为如下几类: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癌、胆囊损伤等。


渠成健康进修站


胆囊疾病包括良性疾病和恶性疾病两大类。

胆囊良性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单纯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症、胆固醇沉着症。

胆囊恶性疾病主要是指胆囊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