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膽囊疾病呢?該怎樣預防呢?

shakalaka663


膽囊位於右上腹,肝臟的膽囊窩內,呈梨形。膽囊是一個儲存、濃縮膽汁的器官。肝臟每天產生約800-1000ml膽汁,膽汁先通過膽管儲存到膽囊內,並由膽囊對其進行濃縮,然後在進食時由膽囊收縮將濃縮的膽汁經膽總管排入十二指腸內,以幫助脂肪的消化吸收。

人吃五穀雜糧,焉能不得病?膽囊每日經歷著膽汁的沖刷,也會發生各種病變。下面,就向大家介紹一下膽囊的常見疾病。

首先是膽囊結石。是最常見的膽囊疾病之一,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膽囊結石的患病率迅速升高,據統計,全國患病率在10%左右,而老年人更可高達25%。膽囊結石可以分為三類:膽固醇結石,80%以上屬於此類,其結石內膽固醇含量>70%,呈白黃、灰黃或黃色,形態和大小不一,小者如沙粒、大者可達數釐米,呈多面體、圓形或橢圓形,X線攝片一般看不見;膽色素結石,其結石內膽固醇含量<30%,以膽紅素鈣為主,外觀不定型,質地堅硬而表面光滑;混合性結石,其結石內膽固醇含量為30%-70%。外形呈多面角形,表面光滑,呈深綠色或棕黃色顆粒,往往數目較多,排列整理,X線片常可顯影。

有些人好奇古代高僧舍利子是不是就是膽囊結石?這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在古代,高僧的遺體是被放置在柴堆上,自然條件下點火焚燒,木材燃燒的火焰溫度大概在600℃左右。舍利子通常被認為是佛教高僧在逝世後,經火葬遺體所留下的礦物質結晶。而在現代,絕大多數火葬儀式都是在火葬場進行的,使用火化爐焚化。據北京市地方標準規定,在儀式的過程中,為了確保屍體瓦解,火化爐需保持-5Pa~-30Pa的微負壓,焚燒溫度不小於850℃。但膽結石的主要成分為膽固醇、膽紅素、或者兩者的結合,膽固醇結石的熔點為148~149攝氏度,膽紅素結石的熔點為192℃,所以,膽結石的最高熔點也不會超過200℃,完全沒有可能在600℃左右(木材火焰溫度)及以上(火化爐溫度)的高溫中倖存下來。所以,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膽結石都不可能成為舍利子。因此,在古代,自然焚燒之下的溫度有限,未完全燒成灰燼的人體無機物片段,比如牙齒、指骨、顱骨等骨骼碎片,都有可能成為舍利子的原料,而不是膽結石。

一般膽囊結石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稱為無症狀膽囊結石。大多數人是在做常規體檢時發現的。另一部分人就有明顯的症狀了,典型的有膽絞痛,即飽食、油膩飲食或者睡眠中,由於膽囊收縮或結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經興奮,結石卡在膽囊頸部,膽囊內壓力升高,膽囊強力收縮而發生絞痛,疼痛位於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陣發性,可伴有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痛,部分人由於疼痛劇烈而不能準確說出疼痛部位,有些人可有噁心嘔吐。當首次膽絞痛出現後,70%的人一年內會再次發作,隨後發作頻度逐漸增加。其他有急性或者慢性膽囊炎。

其次是膽囊炎,包括急性和慢性膽囊炎,通常與膽囊結石合併存在。有些人對於膽囊結石和膽囊炎有點傻傻分不清,其實95%以上的膽囊炎都是由於膽囊結石導致感染、梗阻、嵌頓等引起的,只有極少數為未非結石性膽囊炎。而膽囊炎導致膽囊壁水腫會加重結石嵌頓。膽囊結石容易誘發急性膽囊炎,膽囊長期炎症刺激,也可引起膽囊結石形成,所以兩者應該是“狼狽為奸”的關係。

急性膽囊炎通常表現為上腹部持續疼痛,疼痛劇烈不緩解,向右肩背部放射,多數有噁心嘔吐,嘔吐之後自覺疼痛略有好轉,但之後再次加重。有些人有發燒,但通常是出現腹痛後再出現發燒。少部分人會出現輕度黃疸,也就是尿色鞏膜發黃。

慢性膽囊炎表現為反覆上腹隱痛,有些人僅僅在進食過多、吃油膩食物、工作緊張或休息不好時感覺上腹部或右上腹有輕微的隱痛或者飽脹不適,伴有打嗝、噯氣、消化不良、厭食油膩、胃部灼熱等。但很多誤以為是“胃病”,吃了胃藥,而沒有及時到肝膽外科就醫。

第三是膽囊息肉。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因在臨床上和影像學檢查上很難明確其性質,故又稱“膽囊黏膜隆起性病變”。膽囊息肉按病理分類有良性息肉和惡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為多見。良性膽囊息肉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症等。其中膽囊腺瘤性息肉是潛在的癌前病變,與膽囊癌的發生有關。與此相比,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等非腫瘤息肉則不會發生癌變。從臨床上分類,膽囊息肉又可以分為膽固醇性息肉、良性非膽固醇性息肉樣病變、息肉型早期膽囊癌三類。

第四是膽囊腺肌症。是一種以腺體和肌層增生為主的良性膽囊疾病,女性多見,約佔膽囊疾病的2.8%-5%,男女比例1:3,好發年齡30~60 歲。為膽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種,以慢性增生為主,兼有退行性改變,病因不明。是膽囊壁上一種組織成分發生過度增生的結果,它既不同於因炎症引起的瘢痕組織增生的病變,也不具有腫瘤那種破壞性趨勢。有學者認為膽囊腺肌症為膽囊癌的癌前病變,而且易併發膽囊結石,因此,一經診斷應立即手術。

第五是膽囊癌。常與膽囊良性疾患同時存在,最常見是與膽囊結石共存,結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膽囊癌分原發性膽囊癌和繼發性膽囊癌,後者只佔有極少一部分,主要來自於消化系統腫瘤的侵犯和轉移。原發性膽囊癌是指原發於膽囊以及膽囊頸部的惡性腫瘤,是膽道系統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隱匿,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食慾減退或黃疸。膽囊癌目前沒有早期發現的有效手段,往往病人一來就是晚期的,而且它的治療效果又很差。即使做了成功的根治手術,病人生存時間也很短,極少有長期存活的。膽囊癌惡性程度高,預後差,5年生存率低於5%。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綜上,各種膽囊疾病當中,相當一部分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危害。比如膽囊結石會反覆刺激膽囊炎發作,會影響人的正常工作生活。而嚴重的膽囊炎,會造成膽囊腫大,甚至膽囊穿孔,感染性休克。這就是一種非常危重的併發症。還有,膽囊結石,可以掉到膽管內,引起腹痛、發熱、黃疸等膽管炎三聯症;更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在國內,50-60%的胰腺炎是由膽結石引起,其中輕型胰腺炎預後相對良好,但如果是重症胰腺炎,那死亡率就非常高了。最糟糕的是膽囊炎、膽囊結石跟膽囊癌有一個特別密切的相關性。因此,對於需要治療的膽囊疾病,如果有手術的必要性,我們還是建議儘早手術,以杜絕其危害。


肝膽胰外科胡醫生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外科主任王魯表示:

所謂膽囊疾病,主要包括非腫瘤性疾病、腫瘤性疾病。常見的非腫瘤性疾病又包括膽囊結石、結石性膽囊炎及非結石性膽囊炎。這其中,膽囊結石堪稱最為常見。專家表示,隨著高脂肪攝入、不定時用餐等無節律、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推廣,膽囊結石發病日漸增多。臨床顯示,膽囊結石發病以女性常見,尤以經產婦、服用避孕藥者常見,男女比例約為1:3。約20%-40%的膽囊結石患者,可終生無症狀,僅在其他檢查或手術時被偶然發現,稱之為“靜止性膽囊結石”。

膽囊腫瘤性疾病主要包括膽囊腫瘤性息肉、膽囊腺瘤及膽囊癌。對於腫瘤性息肉,大部分患者是體檢時B超發現,並無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及食慾減退等不適。鑑於少數膽囊息肉可能為早期膽囊癌或可發生癌變,因此,出現以下情況,應視為可能發生癌變的危險因素:直徑超過25px;年齡超過50歲;單個息肉病變;息肉逐漸增大;合併膽囊結石等。對於出現上述症狀的宜行手術切除,不過未達到上述標準者也不可以輕視。

許多年輕無症狀的膽囊息肉者,可不做任何處理,但定期的B超檢查十分必要;對症狀輕微者,可給予消炎、利膽等對症治療,更需注意嚴密隨診。一旦隨訪時發現有病變快速進展,應立即手術治療。

膽囊腺瘤,是膽囊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於中老年女性,可單發也可多發,直徑約0.5至2.0釐米左右。膽囊腺瘤有一定惡變率,被認為是膽囊癌的癌前病變,一旦確診應手術切除。至於膽囊癌,如果患者具有手術機會,還應首選手術切除,化療或放療效果均不理想。切除術會增加風險,但總體概率仍很小。


海上名醫


小克就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兩種膽囊疾病來為大家普及一下吧。就是膽囊結石和膽囊炎。

其實膽囊結石和膽囊炎是屬於相輔相成的兩種膽囊疾病,在臨床上90%的膽囊炎都是由於膽囊結石而引起的,所以預防膽囊結石就是預防膽囊炎和控制膽囊炎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要想預防膽囊結石的發生,首先就要知道誘發膽囊結石的因素有哪些,目前已知的誘發膽囊結石的因素主要是長期的高脂肪飲食和高膽固醇飲食,尤其是長期性的進食煎蛋、肥肉等含脂肪、膽固醇較高食物,是誘發膽囊結石和膽囊炎的最主要因素。

除了飲食方面的問題,還要形成一個良好的進食習慣,按時、規律的進食,切忌暴飲暴食和節食,這樣會造成膽汁的分泌紊亂和膽汁在膽囊內的沉澱,從而引發膽囊結石。

膽囊炎的患者一定要注意以上兩個問題,因為膽囊炎和膽囊結石很容易受到這些食物因素和日常飲食因素的影響,導致急性膽囊炎的發生和膽囊結石阻塞的發生。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提問和補充,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大夫


首先應該明確,臨床上一般認為,疾病是指機體在一定條件下由病因與機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個損傷與抗損傷鬥爭的有規律過程,體內有一系列功能、代謝和形態的改變,臨床上出現不同的症狀與體徵,機體與外環境間的協調發生障礙。可以分為血液循環障礙、感染、腫瘤、創傷、畸形、內分泌失調、寄生蟲病、梗阻等幾大類疾病。

因此具體到膽囊疾病就可以分為如下幾類:膽囊結石、膽囊炎、膽囊息肉樣病變、膽囊癌、膽囊損傷等。


渠成健康進修站


膽囊疾病包括良性疾病和惡性疾病兩大類。

膽囊良性疾病主要包括:膽囊結石、膽囊息肉、單純性(非結石性)膽囊炎、膽囊腺肌症、膽固醇沉著症。

膽囊惡性疾病主要是指膽囊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