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地的這個小縣城,竟藏了一座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說起我國古代江南聞名的亭臺樓閣,相信大家都說得出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但與它們並稱為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的另一座,卻未必都能隨口道出。它就是令當時著名的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也給予了高度評價的“真武閣”。

從玉林市驅車前往容縣的容州古城,約50公里的距離,一小時的車程。在容縣的繡江北岸,有一仿唐建築群臨江而立,這就是容州古城。

古城景區由“唐容州刺史府衙”、“貴妃巷”、“真武閣”、博物館、開元寺等組成,再現唐朝嶺南名府容州府的風采。

八桂大地的這個小縣城,竟藏了一座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八桂大地的這個小縣城,竟藏了一座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從府衙儀門的右側,穿門而過,再走過一個舞臺廣場,就來到了整個景區的核心:真武閣。

八桂大地的這個小縣城,竟藏了一座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真武閣,是一座建築在唐代經略臺上的木結構樓閣。經略臺始建於唐乾元二年(759年),因著名詩人元結到容縣都督府任容管經略使,在容州城東築經略臺,用以操練兵士而得名。明朝初年在經略臺上建真武廟,明萬曆元年(1573年)時,將真武閣廟增建成三層樓閣,就是如今的真武閣。它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合稱中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著名建築學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對真武閣進行考察後,稱它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罕見的一顆明珠”。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桂大地的這個小縣城,竟藏了一座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八桂大地的這個小縣城,竟藏了一座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真武閣閣高三層,三簷,呈方塔形,用格木所建而成。全閣在建造中沒有用一顆鐵釘,僅用3000條大小不一的格木構件,鑿榫卯眼,斜穿直套,以槓桿結構原理,串聯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約,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整體。曾歷經多次地震和狂風的襲擊而依然安然無恙,被譽為“天南傑構”,舉世無雙。

八桂大地的這個小縣城,竟藏了一座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八桂大地的這個小縣城,竟藏了一座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整座樓閣以20根巨型樑柱座落在經略臺臺基的圓形石座之上作為支撐,其中八根巨柱直通頂樓,每根巨柱之間用梁枋相互連接,柱上各施有四朵斗拱,上面承託四根稜木,有力地把樓閣托住。承受了三層樓閣全部荷載。二樓的四根大內柱,承受著三層樓板、樑架、配柱和閣瓦、脊飾的沉重荷載,但柱腳卻並沒有與二層的樓面有接觸,懸空離地約一掌厚度。這就是全閣結構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建造者利用“槓桿原理”將從底層通到二層的八根通柱,變成二、三層的承重支點,通過在柱上橫貫的七十二根(每柱九根,共七十二根)挑枋象天平上的橫杆一樣,挑起寬闊的瓦簷和二層的內柱;在二層的懸空的柱上,分上下兩層用十八根梁枋穿過簷柱,組成兩組嚴密的“槓桿式”的斗拱,拱頭承託外面寬闊的瓦簷,拱尾托起室內的懸空柱,這種像天平一樣維持一座建築物平衡的獨特“槓桿結構”,在建築史上實屬罕見。

八桂大地的這個小縣城,竟藏了一座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八桂大地的這個小縣城,竟藏了一座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真心佩服當時的能工巧匠們,把建築力學、抗震學、美學、結構力學、de應力、剪力等融進了真武閣的建造中,使它既特別而精妙。以致歷經四百多年的多次地震、颱風侵擾,仍能安然無恙,更是四大名樓(閣)中唯一沒有進行過重修,而能完整保留至今的一座。難怪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親自考察真武閣,把經略臺真武閣傑出的建築藝術公之於世後,能引起轟動,令眾多的海內外專家、學者慕名前來研究、參觀真武閣。

八桂大地的這個小縣城,竟藏了一座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八桂大地的這個小縣城,竟藏了一座我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因為真武閣獨處於八桂大地,遠離當時的社會文化中心,以致在流傳下來的歷史書籍中很少有吟唱,所以一直默默無聞,當時設計建造的工匠更無從記載,但是真武閣存世,卻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更顯示出當時高超的建築藝術,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精美的建築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