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地的这个小县城,竟藏了一座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

说起我国古代江南闻名的亭台楼阁,相信大家都说得出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但与它们并称为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的另一座,却未必都能随口道出。它就是令当时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的“真武阁”。

从玉林市驱车前往容县的容州古城,约50公里的距离,一小时的车程。在容县的绣江北岸,有一仿唐建筑群临江而立,这就是容州古城。

古城景区由“唐容州刺史府衙”、“贵妃巷”、“真武阁”、博物馆、开元寺等组成,再现唐朝岭南名府容州府的风采。

八桂大地的这个小县城,竟藏了一座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

八桂大地的这个小县城,竟藏了一座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

从府衙仪门的右侧,穿门而过,再走过一个舞台广场,就来到了整个景区的核心:真武阁。

八桂大地的这个小县城,竟藏了一座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

真武阁,是一座建筑在唐代经略台上的木结构楼阁。经略台始建于唐乾元二年(759年),因著名诗人元结到容县都督府任容管经略使,在容州城东筑经略台,用以操练兵士而得名。明朝初年在经略台上建真武庙,明万历元年(1573年)时,将真武阁庙增建成三层楼阁,就是如今的真武阁。它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合称中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著名建筑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对真武阁进行考察后,称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一颗明珠”。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桂大地的这个小县城,竟藏了一座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

八桂大地的这个小县城,竟藏了一座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

真武阁阁高三层,三檐,呈方塔形,用格木所建而成。全阁在建造中没有用一颗铁钉,仅用3000条大小不一的格木构件,凿榫卯眼,斜穿直套,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约,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整体。曾历经多次地震和狂风的袭击而依然安然无恙,被誉为“天南杰构”,举世无双。

八桂大地的这个小县城,竟藏了一座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

八桂大地的这个小县城,竟藏了一座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

整座楼阁以20根巨型梁柱座落在经略台台基的圆形石座之上作为支撑,其中八根巨柱直通顶楼,每根巨柱之间用梁枋相互连接,柱上各施有四朵斗拱,上面承托四根棱木,有力地把楼阁托住。承受了三层楼阁全部荷载。二楼的四根大内柱,承受着三层楼板、梁架、配柱和阁瓦、脊饰的沉重荷载,但柱脚却并没有与二层的楼面有接触,悬空离地约一掌厚度。这就是全阁结构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建造者利用“杠杆原理”将从底层通到二层的八根通柱,变成二、三层的承重支点,通过在柱上横贯的七十二根(每柱九根,共七十二根)挑枋象天平上的横杆一样,挑起宽阔的瓦檐和二层的内柱;在二层的悬空的柱上,分上下两层用十八根梁枋穿过檐柱,组成两组严密的“杠杆式”的斗拱,拱头承托外面宽阔的瓦檐,拱尾托起室内的悬空柱,这种像天平一样维持一座建筑物平衡的独特“杠杆结构”,在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八桂大地的这个小县城,竟藏了一座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

八桂大地的这个小县城,竟藏了一座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

真心佩服当时的能工巧匠们,把建筑力学、抗震学、美学、结构力学、de应力、剪力等融进了真武阁的建造中,使它既特别而精妙。以致历经四百多年的多次地震、台风侵扰,仍能安然无恙,更是四大名楼(阁)中唯一没有进行过重修,而能完整保留至今的一座。难怪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亲自考察真武阁,把经略台真武阁杰出的建筑艺术公之于世后,能引起轰动,令众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慕名前来研究、参观真武阁。

八桂大地的这个小县城,竟藏了一座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

八桂大地的这个小县城,竟藏了一座我国古代“江南四大名楼”

因为真武阁独处于八桂大地,远离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心,以致在流传下来的历史书籍中很少有吟唱,所以一直默默无闻,当时设计建造的工匠更无从记载,但是真武阁存世,却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更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精美的建筑瑰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