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青島膠州灣大橋

青島膠州灣大橋 36.48公里

走進青島膠州灣大橋

青島膠州灣大橋於2011年9月被美國《福布斯》評為“全球最佳橋樑”。2013年6月4日,美國匹斯堡第30屆國際橋樑大會(IBC)向青島膠州灣大橋頒發喬治·理查德森獎,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橋樑工程獲得的最高國際獎項。

走進青島膠州灣大橋

對青島來說,青島海灣大橋還是該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大橋建成後,大大緩解青島膠州灣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進一步完善青島市東西跨海交通聯繫,擴大青島市城市骨架,縮小青島、紅島、黃島的時空距離,加強主城區與兩翼副城區的聯繫,塑造擁抱膠州灣的大青島城市框架,為青島城市的深度發展拓展出嶄新的空間。

走進青島膠州灣大橋

青島海灣大橋最初設計有黃島、李滄、 紅島三個端口,膠州提出建設海灣大橋膠州連接線的建議,得到青島市政府肯定與支持。膠州連接線採用紅島互通立交橋樣式,在海灣大橋大沽河航道橋西側建設Y 型互通立交,向西與膠州灣產業新區連接,長約2630 米,其中橋樑長 2600 米,路基長300 米,寬23.5 米。連接線雙向四車道,按城市Ⅰ級路設計,地震基本烈度和設防標準Ⅵ度,設計洪水頻率300年一遇。匝道長5.3公里,採用單向雙車道斷面,寬度為10 米,全部為橋樑結構,工程造價估算為 7.64億元。


走進青島膠州灣大橋

島海灣大橋,東起青島市嶗山區海爾路入口處,跨越膠州灣海域,西至黃島紅石崖,(一期工程) 路線全長新建里程28.047 公里(二期工程12公里)。 其中海上段長度25.171 公里,青島側接線 749 米 、黃島側接線 827米 、紅島連接線長 1.3 公里。工程概算投資 90.4 億元。整個海灣大橋工程包括滄口、紅島和大沽河航道橋、海上非通航孔橋和路上引橋、黃島兩岸接線工程和紅島連接線工程,李村河互通、紅島互通以及青島、紅島和黃島三個主線收費站及管理設施。


走進青島膠州灣大橋


青島海灣大橋項目計劃總投資為90.82億,項目實施採用特許經營方式。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項目自有資金31億元,資本金比例35%,全部由山東高速集團有限公司獨家出資。

項目由山東高速投資經營,與膠州灣高速捆綁經營。該項目是中國國有獨資單一企業投資最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是中國北方冰凍海區域首座特大型橋樑集群工程,加上引橋和連接線,總體規模曾為世界第一大橋。

青島海灣大橋項目經營期25年,經營期滿項目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將全部轉移給青島市人民政府。項目經營期內,預計海灣大橋的汽車交通量:2010年為30849輛/日、2015年為45136輛/日、2020年為58888輛/日、2029年為77795輛/日。投資回收期15年(自特許經營年算起)。

青島海灣大橋(北橋位)項目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還邀請外國專家共同“打造”的計劃。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近50年來,曾完成橋樑勘察設計100餘座,其中跨長江、黃河及海灣的特大型橋樑50多座,在業內極具口碑。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孟凡超,曾親自率領項目設計主創人員一行,先後到大橋工程勘察項目部,查看代表性鑽孔的巖芯大樣,聽取了關於整個橋址區地質的情況介紹。設計人員表示,對於尚未出爐的大橋基礎設計等,在樁型、樁長設計方面要聽取勘察專家的意見。

大沽河航道橋 [2]

大沽河航道橋的主塔為獨塔,高達149米,是海灣大橋上的最高塔。航道橋建成後,主塔將成為大沽河航道橋的主要標誌物,而大沽河航道橋也會因此成為海灣大橋的標誌性建築物。大沽河航道橋鋼箱梁施工工程由中交二公局承建,是整個青島海灣大橋重難點和關鍵控制性工程,施工組織難度大、施工技術瓶頸多、施工安全風險高,在經過三次專家會討論並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論證後,最終確定了鋼箱梁安裝順序從主塔向青島側依次完成青島側鋼箱梁吊裝,然後從主塔向黃島側依次吊裝完成黃島側鋼箱梁吊裝的施工方案。

大沽河航道橋是海灣大橋三座主通航孔橋之一,也是整個大橋的重點和關鍵控制性標誌工程。航道橋採用“雙邊鋼箱梁+橫向連接箱”結構,由22種55個鋼箱梁裝焊組成,每個標準梁段長12米、寬47米、高3.6米,其中最大梁段重達1000餘噸,這在國內跨海大橋上是首次採用。其中,主塔塔柱採用國內先進的液壓自爬模施工工藝,選用高壓混凝土泵一級砼泵送方案進行塔柱混凝土澆築,建成後將成為我市的地標性建築。

走進青島膠州灣大橋

紅島海上互通立交橋

紅島海上互通立交橋是國內首座海上互通立交,澆注的跨主線60米滑移模架箱梁位於B匝道,採用的350米小半徑、60米大跨徑曲線滑移模架施工設計工藝屬國內之最。同時,海灣大橋紅島海上互通立交橋還採用了國內最大跨徑、最小半徑曲線滑移模架澆注箱梁,澆注工作歷時15小時,共澆注混凝土520.54立方米。橋面是這座海上立交橋裡距離水面最高、彎度最大、施工最難的一段,代表了中國海上橋樑建設的最先進水平。因為海上施工難度大,海灣大橋建設指揮部特地設計了移動滑移模架,在世界上也屬於首創,獲得了多項專利。

膠州連接線

青島海灣大橋最初設計有黃島、李滄、 紅島三個端口,膠州提出建設海灣大橋膠州連接線的建議,得到青島市政府肯定與支持。膠州連接線採用紅島互通立交橋樣式,在海灣大橋大沽河航道橋西側建設Y 型互通立交,向西與膠州灣產業新區連接,長約2630 米,其中橋樑長 2600 米,路基長300 米,寬23.5 米。連接線雙向四車道,按城市Ⅰ級路設計,地震基本烈度和設防標準Ⅵ度,設計洪水頻率300年一遇。匝道長5.3公里,採用單向雙車道斷面,寬度為10 米,全部為橋樑結構,工程造價估算為 7.64億元。膠州接線項目完成後,位於“環灣保護、擁灣發展”內圈層的膠州,與青島主城區的距離將縮短至23公里、 15分鐘車程,完全融入青島“半小時經濟圈”。

市區接線

走進青島膠州灣大橋

海灣大橋市區接線工程延續了海灣大橋的橋面寬度,設計採用雙向八車道,接線工程也是青島首條具有八車道的城市快速路。青島海灣大橋市區接線工程由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設計思想超前,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道路整體通行能力,建成後還將為青島新添一條八千米景觀新幹線。

海灣大橋市區接線工程是青島海灣大橋的主要疏解道路,早在2006年本市就對接線工程進行了認真研究。該工程一期工程起於青島海灣大橋,沿李村河、張村河佈設,止於海爾路,全長7.6公里。市區接線工程沿李村河至張村河河道北岸走向,在保證快速路標準的同時,避免沿河道反覆穿插,減少橋墩對河道洩洪的影響。海灣大橋接線工程途經李滄、四方、市北及嶗山四區,作為島城“三縱四橫”快速路網中重要一“橫”,將承載交通動脈功能。

市區接線立交橋

在大橋接線工程中,規劃設計單位沿線共設計了四座立交橋,分別是四流路立交橋、重慶路立交橋、黑龍江路立交橋和海爾路立交橋。據設計人員介紹,立交橋在選型上充分考慮了相交道路的功能定位,在交通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交通節點採用不同的立交形式。

四流路立交設計採用兩層半菱形立交形式,在充分利用勝利橋現狀的基礎上,跨鄭州路及四流中支路,保證了兩條主線直行方向的行車順暢;

重慶路立交橋位於兩條快速路的交叉樞紐,設計採用五層全定向互通樞紐立交,兩條主線之間均採用定向匝道相接,充分保證立交整體交通功能。

黑龍江路及海爾路立交間距約1.7公里,立交節點設計與北側現狀海爾路至萬年泉路立交結合,實現了功能互補,降低了立交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