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當起“新農人”,肇慶小夥成致富“頭雁”

返乡创业当起“新农人”,肇庆小伙成致富“头雁”

在廣寧縣赤坑鎮的建業原生態養殖場,“90後農場主” 馬建業正用山區裡的稻穀、木薯、番薯餵養小豬,豬體膘毛色靚,免疫能力強。“經過這些年的探索與實踐,事實已經證明,我立足山區創業是成功的。”馬建業笑著說。

“我是專業養豬人”

今年28歲的馬建業,是廣寧縣赤坑鎮惠愛村人。他2008年入伍當兵, 2010年12月光榮退伍回鄉。

2011年,馬建業選擇離村1公里遠的地方,租賃山地1100多畝,建起豬欄、羊欄200多平方,兩層水泥鋼筋結構住房160多平方,簡易紅磚房三卡100多平方,與父母一起安營紮寨辦農場。

在鄉下,餵豬、下地、種樹,這些馬建業都幹過。馬建業打小也是農民,直到進部隊服役時,家裡還種了3畝水田。但提起當時回鄉當農民,馬建業當初也有他的顧慮,“剛創業時,沒有勇氣和別人說自己在養豬,只說是自己沒工作。”因為害怕朋友對“養豬”有偏見,馬建業撒了一次謊。如今只要有人問起他的工作,他會自豪地回答:“我是專業養豬人”。

馬建業中專學的是模具,和養豬沒有半點關係,並且服完兵役之後,所學的基本已經忘記。那時候的他,自己找書看、上網查資料、請教農民和獸醫,最終練就了一身“養豬”本領。“創業得懂相關技術,千萬不要像盲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馬建業說。

養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靠辛勤勞動外,如何防疫等也是一件技術活兒。2011年6月,農場裡的豬崽陸陸續續患上了疾病,損失了10多萬元,幸得政府部門技術人員幫忙指導處理,正確診斷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避免了更大疫情的發生。

馬建業2012年,積極主動參加縣、市關工委舉辦的學習班,逐步摸索、實踐,掌握養殖業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並順利通過考核完成學業。如今,他仍然堅持每天學習。

返乡创业当起“新农人”,肇庆小伙成致富“头雁”

從“單打獨鬥”到全國創業致富帶頭人

說起創業初期,馬建業的父母曾把一生的10萬元積蓄拿出來支持兒子,除此之外,馬建業還向其他親人借了50萬元,向銀行貸款15萬元,才勉強完成了農場初期的建設。

相比起其他農村出來的年輕人,馬建業的家境算得上殷實,父親通過養豬賺錢,母親則在赤坑鎮上賣豬肉。馬建業表示了他當初的顧慮:“農場真的不是想辦就辦的,需要擁有一定的資金。”

馬建業因為回鄉帶動家鄉農民致富,還當選為廣東省出席共青團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這也是馬建業頗為自豪的一件事,提起共青團,馬建業提到了一筆錢——肇慶市共青團創業基金,通過抵押貸款,馬建業獲得了政府提供的35萬元無息貸款,這筆錢在馬建業創業初期猶如雪中送炭。

2012年,積極主動參加縣、市關工委舉辦的學習班,逐步摸索、實踐,掌握養殖業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農場從養豬為主,延申至養羊、養牛、養魚、養雞、養鴨,發展由小至大,已形成一定規模。養羊一項現在還在陽山縣租賃山地放養有300多頭。

建業原生態養殖場走的是自己的新模式、新路徑。以養豬為例,從仔豬養至70斤左右為圈養期,充分做好疫病防治工作,切實增強生豬免疫能力;到豬仔養至70斤後,早上喂一餐就放到山上,傍晚呼叫回來再喂一餐,每天喂兩次都是山區的稻穀、木薯、番薯等主雜糧。每批豬飼養11個月以上,每頭豬毛重300多斤,大的達500多斤。經過創新飼養成功的豬,豬體膘毛色靚,屠宰後見到的豬肉閃光柔潤,吃起來肉脆、味鮮且甘香。

據統計,現在馬建業的養殖場年出欄肉豬1000多頭,收入達380多萬元;出欄肉牛200多頭,收入達100多萬元;出欄山羊300多隻,收入達30萬元,加上其他項目,年創業共收入達550萬元。

農場年安排有9個村民在場就業,月工資1000至2000元;與70多農戶合作養豬、養羊,建立了“廣寧縣惠愛生豬專業合作社”;場內歡樂美食餐廳已開業,使雲山裡生態旅遊在觀賞休閒叢林、體驗山泉沐浴後又有了一個品嚐山區美食的舒心駐足好地方。

至今,馬建業興辦的農場已被評為“廣東省關工委農村創業青年培訓示範基地”,他本人也已被評為全國創業致富帶頭人,全國惠農興村計劃科普帶頭人,廣東省“雙擁”模範。

【見習記者】施亮

【作者】 施亮;馬喜生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