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當我們一直在批判國內家庭劇總是停留在正室撕小三、婆媳吵架、過年回誰家、小孩報哪個特長班……這些細枝末節家長裡短的狗血腦殘劇情時,一部由姚晨、倪大紅、郭京飛主演的家庭劇《都挺好》開播了。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都挺好

這部由正午陽光出品的良心劇,聚焦當下原生家庭:啃老媽寶男、80、90養老問題、重男輕女、親情缺失下的相處問題等痛點,諷刺又暖心。高學歷卻無能的長子,啃老的次子,被無視和壓榨的小女兒,還有強勢的母親和雞賊的父親。一家子看起來都挺好,但其實過得都不好,每一集都那麼辛辣,扎心,總覺得看完想說點什麼。

1、啃老問題

《都挺好》這部劇中,最不受觀眾待見的就是郭京飛飾演的二兒子蘇明成。他肆無忌憚的欺負妹妹,只會嘴上抹了蜜糖一樣地討好母親。因為他知道家裡是母親當家作主,父親不過只是個稱呼,所以,在母親做飯時他假意殷勤地說要幫忙,而父親讓他摘菜時卻愛理不理。

這個集母親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兒子,從小就是有求必應。考大學沒過分數線,家裡花錢幫他上二本;沒本事找不到工作,家裡花錢幫他找關係;自己沒錢買不了車和房子,為了要迎娶一個有錢的媳婦,家裡即便賣房子也要供著他的需求來。這個典型媽寶男甚至30多歲了還沒有積蓄每月需要靠父母的退休金接濟。

這種無條件的滿足,讓他覺得一切理所當然。一個天天看著父母怎麼做人做事的孩子,是父母給了他這份“理所當然”,讓他從一開始也沒把妹妹當自己人看待,讓他與父母一樣認為給妹妹吃飽穿暖已經足夠,若她還慾求不滿又吵又鬧那就是白眼狼,不懂得知恩圖報。

蘇明成把妹妹的倔強、叛逆、抗爭看成不可理喻。他欺負妹妹,一邊享用妹妹的金錢,還一邊看不起妹妹的錢。

蘇明成每次提到自己這個妹妹時,三句離不開“錢”這個字。蘇明玉第一次見他老婆時態度不好,他形容為“不就有幾個臭錢嗎”。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不就有幾個臭錢嗎?

和大哥同桌吃飯提起明玉時,說她“掙錢了唄,牛啊”。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掙錢了唄,牛啊

在葬禮上說明玉沒資格參加時,說的也是“你出點臭錢能怎麼著”。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你出點臭錢能怎麼著

聽這個口氣,像是一個視金錢如糞土一樣的高潔人士。然而,既然看不上這個“錢”字,為什麼總是向父母借錢?為什麼生活裡充斥著奢侈品和名牌?為什麼要借錢買好車?看到蘇明成老婆說的話就知道,他如此寵愛自己的妻子,除了感情好之外,與錢也脫不開干係。

典型的心口不一。

而且讓他對於自己的“啃老”舉動,有一套完全自洽的邏輯。

第一,他覺得這是“能力原則”:我憑我的本事討人喜歡。他不從“公平”角度來考慮母親是否應該同等份額喜歡每一個孩子,他從“能力”角度覺得“我被喜歡是因為我值得”。

第二,蘇明成認為自己的付出成本也很高,哥哥遠在國外、妹妹冷成僵局,家中只有自己在時刻盡孝道。蘇母將家中資源無條件傾斜給他,大兒媳婦生孩子不去,小兒媳婦要啥給啥,這也同樣是巨大的區別化對待。但從蘇明成視角來看,這是一個反向的故事:不是媽多偏疼我們,而是隻有我們常常回去陪爹媽。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陪伴照顧

第三,蘇明成試圖把事情往“家家是筆糊塗賬”的方向攪和。在老爹甩出賬本、妻子沒臉見人之後,蘇明成的求生欲依舊很旺盛,戰鬥欲依舊很飽滿。他梗著脖子撕親人:誰家不是一筆糊塗賬,能算清楚嗎?那我們回去還總給爸媽帶東西呢。確實,陪伴、心血、時間等等很多因素,都不能完全量化成金錢標準予以衡量,現實中也的確存在“家家都是比糊塗賬”的情況。於是,蘇明成又為他死不肯承認的“啃老”,找到了一個新的辯護理由。

2、自私自利

整個《都挺好》的故事,是以高鑫飾演的蘇明哲出場來做開篇的。這個大兒子是我們平日裡聽說的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學習優異,考上清華大學,又去了世界名校斯坦福讀碩士,畢業後還在美國娶妻生子,堪稱人生贏家。在劇中,他總是以長子自居,要求弟弟妹妹服從他的安排,常常責備弟弟妹妹照顧父母沒有做到盡善盡美。同時不顧自己妻子孩子,不顧客觀條件,不顧經濟狀況,也要滿足父親到美國養老的要求。

其實,作為長子的他,坐享了二十多年的家庭資源傾斜,不僅清華畢業兩年在家沒出去工作,而且去斯坦福大學之後十年沒回來過。他被培養得高分低能,從一些片段可以看出他工作能力不強,拼命討好領導以求不被裁員。聽聞母親過世之後,妻子提醒他裁員和房貸等問題時,他也自誇與老闆關係不錯所以不會被炒魷魚,可見對自我的認識也並不全面。工作十年還遭到開除,也確實沒什麼過人之處。

除了工作粗糙,連處理家庭關係上蘇明哲也是毫無重點,沒有主見,性格過軟。例如他多次提到自己的母親做得不對,但卻只會拋出問題而不解決。知道自己的弟弟刻薄妹妹,但卻只是不痛不癢地說幾句漂亮的話而已,根本談不上協調可言。還有後來給妻子講述父母不來看寶寶的原因時,竟然真的說出自己媽媽不想照顧媳婦月子的話來,也體現出他的情商偏低。

蘇明哲匆忙準備趕飛機回國的路上向妻子抱怨,說母親離世時弟弟蘇明成和妹妹蘇明玉都不在身邊,他感到非常失望。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對他人失望

這個細節真讓人玩味,人總是下意識的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蘇明哲自己遠在海外,論到日常對父母的關心和照顧都不如陪在父母身邊的弟妹們,可是卻覺得自己的缺席是“情有可原”而別人就必須“責無旁貸”。

這種只站在自己角度考慮問題的現象將貫穿全劇。

這樣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他思考問題的出發點都是自己。在妹妹明玉向其請教學習問題時極其不耐煩的推辭,卻在父母保證送他去斯坦福讀書時拿出自己積攢多年的狀元學習筆記送給明玉,明明清華畢業都在家蹲兩年了,想來這6年時間裡他寧願讓自己的筆記吃灰,也不願意給予親妹妹一點幫助。

出國後杳無音訊,整整十年沒有見過妹妹,唯一一次邀請媽媽來美國玩,竟然是想讓她來伺候媳婦做月子。身為長子,他自己並沒有撫育弟弟妹妹,甚至沒有給爸媽家裡補貼過家用。

他為了維護自己成功者的面子,輕易答應了父親赴美養老的要求。明明已經丟掉了工作,這樣的苦衷無論是講給父親聽、還是告訴兄妹,都是“為什麼不能接父親來美國”的絕對合理原因,完全可以被理解。但他死死維護著面子、打死也不肯講,只是非常含混給了一個誰都不能滿足的答案“我這邊有情況”,妻子表示你不好開口我來說、同樣也被他奪下手機。

為了他的“面子”,夫妻兩忙著吵架、疏忽了對女兒的看管照顧,小朋友自己跑上樓摔進醫院。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小女兒

未來的長期隱憂,是透支式養老、入不敷出型盡孝,從這個小家庭中攫取養分供養“大家庭”,會吞噬掉蘇明哲幾歲小女兒的有限資源。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寶寶受傷

換句話說,當年蘇小妹明玉的資源,被母親剝奪給了家中大哥二哥;新一代“蘇小妹”:蘇明哲的女兒,未來的資源眼看又要被父親剝奪給複雜的“面子問題”。

所以蘇明哲老婆一個人的工資要養活一家三代人,等於所有人都活不下去!

3、重男輕女

生孩子的目的意義是什麼呢?我不清楚,我想蘇母也不清楚。在明明有兩個兒子的情況下,蘇母還是生下了三女蘇明玉。在極度重男輕女的蘇母手下,蘇明玉被當成韭菜一樣在家裡養大,穿哥哥的舊衣服,隨手打發點殘羹剩飯還得當童工做勞力,養到十六歲考上清華,卻被要求上個免費還包分配的師範大學,好早點讀完往家拿錢。

有不公的地方,就有怨憤。而蘇家是怎麼解釋蘇明玉的怨憤呢?是她不識好歹,是她脾氣不好。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她打小脾氣就倔

沒有人意識到,這不是脾氣倔不倔的問題,也沒有人明白她正在遭受傷害。飯桌上明玉終於爆發了,她質問母親:我讓你生我了嗎?我讓你養我了嗎?你把我生下來就要負責,不是光圖快活。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養我

她得到的回答,依然是那句經典到不能再經典的“父母臺詞”:“我們把你養這麼大,我們有罪了是不是?!”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父母無罪

整部劇裡,蘇母的經典語錄包括但不限於:還委屈你啦?讓你乾點活怎麼了?給你養這麼大,我們有罪了是不是?你要有能耐,你就走啊,不用回來!這是我家,我的房子,不願意待滾出去。

面對這些,任何子女能做的只有沉默和離開。

蘇明玉雖然與家裡徹底鬧翻,離家出走,自力更生。但原生家庭之罪一直揹負在她的身上,那些來自家庭的傷害,猙獰地影響了她的一生。自小不受待見讓蘇明玉形成了邊緣化的人格。她極度自律刻苦,拼了命地往上爬,只想讓別人能看得起。但同時,她像是一個極度理性的工作機器,理性到不近人情。除了對老闆的忠誠,幾乎不會對任何人產生依賴和感情。她身居高位,住著高檔公寓,但每天晚上都是獨自面對冰冷的衣櫃,夜夜失眠。

她對原生家庭有怨憤,卻無法割捨。母親去世,是她第一時間趕到處理後事,辦葬禮、買墓地都是她出的錢,就算是因為和明成吵架沒有參加葬禮,她也會一個人跑到母親墳前上一束花: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上花

在車裡的那段戲,明玉狠勁地把胳膊上的孝箍往下撕,卻死活撕不下來。就像是她對母親的感情:想往死了恨她,但偏偏繞不過一世母女的瓜葛,她想逃離這個宿命,卻逃不開。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扯不掉逃不開

4、養老問題

由於母親離世,蘇父成了孤家寡人,開始倚老賣老,裝傻賣慘,找各種理由不住老房子、不住二兒子家、不住女兒家。以此讓美國的長子蘇明哲,於心不忍接他到美國一起住。

可見,父親窩囊懦弱只是表象,實際他十分精明並且虛榮勢利,一心只想跟著大兒子去美國生活子,完全不考慮兒子家庭和經濟壓力。由老戲骨倪大紅老師飾演的蘇大強,大概是史上最強變色龍、最高階“偽裝者”,妻子在世和不在世的時候,他的變現有了三千六百度的巨大變化。

妻子在的時候,他是大氣都不敢喘的“慫漢子”,指東不敢打西、指左不敢往右;由於完全沒有話語權,所以也無從提出任何要求。但妻子一走,他就進入了“瘋狂反彈”階段。由於物質上相當拮据,蘇大強沉默的反抗方式是“記賬”,即使不得不出錢,那賬也記得門兒清,什麼糖葫蘆、香橡皮都記,也沒誰了。花在明玉身上的錢,一本小本子居然只用了一半左右。所謂的“女兒富養”,恐怕只是出現在網絡討論裡的少數,老百姓家,被富養的多數還是男孩。蘇父的賬本,記載了他日日夜夜的咬牙。積壓的不滿越深重、時間越長,爆發出的反彈效應越驚人。

女兒看不慣他穿的舊衣服,帶他去商場購物,他是“有今天沒明天”一樣的買法:女兒腳疼實在走不動了,老爹依舊要買買買。回家試穿玩新的之後,直接把舊的扔到亡妻照片前。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扔衣服

對經濟條件寬裕的女兒是這樣,對“不那麼太有錢”的小兒子也這樣,一件四千六的大衣,對小兩口來說相當貴,老頭子就是想要。特別不心疼花孩子的錢。

蘇大強的第二層訴求,是精神層面的揚眉吐氣,終於輪到你們把C位還給我。

劇中蘇大強當年因為生老三被“貶”到圖書館,事業上多年沒有成就,在家被老婆壓制、想必在工作中也同樣被同事壓制,大半生都只能四處唯唯諾諾扮演“從屬性配角”。

然後他又不是安貧樂道、毫不計較的“奉獻型人格”,一旦有機會,那些年被辜負的風光,他都要連本帶利討回來。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C位

穿著約等於讓孩子“強買”意味的昂貴衣服,吃著精緻昂貴的臨別宴,擲地有聲對老同事們喊:我的兒女特別有出息、又特別孝順我,我要去美國享福了哈哈哈!每一句的畫外音都是“哈哈哈我要氣死你們”!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享福

與其說這是一個糟老頭過分的虛榮心在燃燒,不如說是一個大半生都在命運面前交付理想、交付願望的鬱郁不得志的人,終於發出的怒吼和反擊。

蘇大強的第三層訴求,則是“要挾”式的無理取鬧,以自暴自棄的話術來破解“面子式”孝敬。

雖然蘇大強和蘇明玉祭出“終極殺器”賬單之後,良心有虧的兒媳婦麗麗,表現出了非常有羞恥心的三觀,懂事識大體、比親兒子更靠譜;但在此之前,對於老公公生活在家裡,用洗手間、做飯、養狗、洗澡等諸多生活習慣上的瑣事,朱麗都非常無法認同,老公郭京飛不能解決問題、朱麗一度氣到跑回孃家。

在蘇大強眼中,這是“嘴上孝敬、內心嫌棄”,麗麗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那讓別人怎麼看我們”,所以老頭子打蛇打三寸,屁大點小事都上升到“孩子不孝順、我滾”的高度。

你看,蘇大強前後的“判若兩人”表現中,既有合理的“壓抑太久反彈爆發”,也有性格元素的斷層式表達。

養老問題,比養孩子還困難。孩子不能做你父母的主,也不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樣的老年生活,明明有三個孩子,可養兒防老,真的實現了嗎?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養兒防老

最後,迴歸主題: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都挺好》所有劇情的推進都在狠狠的撕破中國式家庭表面和和睦睦,“都挺好”的遮羞布,暴露出一個自私虛榮、矛盾叢生、無法調和的中國式家庭悲劇

父母有錯,錯在默守封建思想,重男輕女,自私的一心想著養兒防老,而把女兒當賠錢貨一樣對待,讓女兒多年隱忍委屈最終爆發成對父母、對哥哥的怨恨。

不過,這真的只是父母的錯嗎?

這種重男輕女思維難道不是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嗎?甚至連教育、傳媒、廣告、親朋好友們都會有意無意的表達著對女性的歧視。

所以又怎麼能責怪個體被大環境洗腦呢?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獨善其身”的層面掙扎著,我們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殘酷的大環境下,逼迫著所有人進退維谷,在夜深人靜之時,我們只能舔著自己的傷口,哪裡還有餘力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要掙脫社會傳統、儒家思想、原生家庭和個人恩怨的鉗制實在太艱難,事實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已經或多或少的刻上了時代的烙印,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電視中上演的悲劇也是我們每一箇中式家庭的悲劇。

《都挺好》: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哪一個更自私?

都挺好


《都挺好》非常敏銳的把生活中不斷壓迫著人們的瑣碎細節全部表現了出來,不但沒讓觀眾覺得雞毛蒜皮,反而像面鏡子一樣,讓觀眾們都看到了些許自己的影子。讓我們看到,與其不厭其煩的在外人面前精心維持著母慈子孝、孩子事業有成、媳婦勤勞賢惠、家庭美滿幸福的表象,不如正視家庭矛盾,彼此突破固有思維和刻板成見,讓家庭悲劇獲得調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