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只開發了10%”、“右腦開發”——科學?偽科學?

市面上有很多育兒、教育機構都打出了“右腦開發

”的宣傳。家長們肯定不陌生。

不過,爸爸媽媽是否困惑過:如果開發右腦很重要,那左腦呢?左腦難道不重要了?

“我們的大腦只開發了10%”、“右腦開發”——科學?偽科學?

左右腦的理論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要追溯到上個世紀40年代的時候,在對癲癇病人的治療過程中,醫生切斷左右半球之間的聯繫。

然後一位叫R. W. Sperry的美國神經心理學家,在上個世界60年代時,用測驗的方法研究了裂腦病人的心理特徵,證明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具有顯著差異,提出兩個腦的概念。

R. W. Sperry因此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但就是R. W. Sperry自己也說,其實大腦的偏側化只說明左右腦側重不同,分工協作完成幾乎所有的活動。兩邊對應區經常只是活動強度上有差別。

“我們的大腦只開發了10%”、“右腦開發”——科學?偽科學?

“右腦開發”是怎麼回事?

“右腦開發”這個說法,最早源於日本。

主要是感覺平時都只用左腦,比如讀書、思考什麼的,而右腦很難用到,於是提出了“右腦開發”的概念。

不過,這個觀點,從來沒得到過腦科學發展的支持。

從正常人的大腦結構及功能來看,左右腦並不是獨立工作的,而是分工協作的。

因此,下面這個圖,其實是錯的。

“我們的大腦只開發了10%”、“右腦開發”——科學?偽科學?

那麼,大腦兩半球功能,到底有沒有差異?

確實有

爸爸媽媽都有經驗,寶寶小的時候,根本不分什麼左利手、右利手。兩隻手用起來都差不多。

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就漸漸分出來了。

大腦分發育速度是比身體其它部位都要快的。

如果能保證孩子的正常的營養需求,到快上小學的時候,大腦的某些部分已經完成了特別重要的發育,大腦的兩個半球之間,差異也不短增大。

對於多數人來說,左半球主要涉及語言能力相關的任務。比如說話、閱讀、思維、推理……(這麼看來,左腦也相當重要啊)

而右半球,則在非言語領域發展出其自身的特長,如空間關係的理解、圖案和繪畫的鑑賞識別,音樂,以及情感的表達。

然而,儘管左右半球各有一定程度的專門化,可在很多方面,它們都是一前一後地行動,互相依存,彼此間的差異反而是次要的。

甚至在某些任務上,半球專門化也並不絕對,每個半球都能夠進行另一個半球的工作。

比如,右半球也能進行一些語言加工,在語言理解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大腦還有很強的可塑性。

比如,有的年幼的孩子,左側大腦(專門處理言語信息)受到傷害了,一開始喪失了語言功能,但這往往不是永久地喪失,過一段時間,右腦就會加入進去,極大地彌補左側大腦的損傷。

而且,很多左利手的人,或兩隻手都能交換使用的人,他們的語言中樞反而在右腦,甚至是沒有特定的語言中樞。

因此,右腦開發並不靠譜,要開發,也得“全腦開發”。

“我們的大腦只開發了10%”、“右腦開發”——科學?偽科學?

不過,下面這個“全腦開發”的說法也是不對的。

有段時間很流行這樣的理論:“我們的大腦只開發了10%”(甚至更少,3%什麼的說法都有)。

但其實,這就是個謠言。

另一個神經學家巴里·巴耶爾斯坦列舉了7條推翻這個謠言的證據,我就選最好理解的一條來說明一下吧:

如果百分之九十的大腦一般是沒被使用的,那麼對沒被使用的大腦區域造成的損傷應該不會影響大腦運作。然而大腦幾乎沒有可以被損傷同時又不會失去功能的區域。即使是對很小一部分大腦進行很微小的損傷,都會對大腦引起巨大的影響。

( ——以上來自維基百科)

事實上,即便只是背一首唐詩,也有70%-80%的腦區活動;

休息狀態,還有10%的腦區活動。

所以,每天集中用腦1小時,大腦的效率會快速提高。

而當我們感到疲憊的時候,與其單純地休息,不如背誦一首詩歌,記憶便於大腦的整合。

“我們的大腦只開發了10%”、“右腦開發”——科學?偽科學?

那為啥還有很多教育機構要打著“右腦開發”的旗號呢?

我覺得大概兩個原因吧:

1、運用了陳舊的知識,自己也不知道;

2、“右腦開發”是個好噱頭,方便宣傳。

當然有些教育機構,其實本來環境很好,老師親和、價格公道,孩子也喜歡去那裡玩耍、畫畫、唱歌……但他們為了宣傳不得不打著“右腦開發”的旗號。

要是這樣的情況,那家長在自己心裡有數的情況下,去報個名也沒啥問題。不過,這就需要家長自己也多積累一些育兒知識了,用知識武裝自己,能防一坑是一坑。

“我們的大腦只開發了10%”、“右腦開發”——科學?偽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