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兵器的后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在公元前262年的时候,秦国大军攻克了韩国野王,韩国就只能向秦国求和,贡献出上党。

放下兵器的后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廉颇

上党郡的居民把秦国看作是“虎狼之国”, 于是都投向了同为“三晋”的赵国。对于赵国来说,上党郡绝不是一口到嘴的肥肉,而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接收了上党郡,就相当于向秦国宣战,如果不接受上党郡,就会把自己的侧翼暴露在秦国面前。

赵孝成王赶紧召开会议,与朝中大臣商议以后,最后还是接受了上党郡,并且派出了四十五万大军驻守在上党郡,军队的统帅是久经沙场,战无不胜的大将廉颇。廉颇一直奉行着坚守政策,闭门不战,一晃就是三年。

秦国军队远离秦国国土,军马粮草的补给都很困难,但是赵国军队却可以以逸待劳,随时补充大军所需要的给养。秦国宰相范雎认为如果这样长时间拖延下去,势必会对秦国军队越来越不利,于是就决定施以反间计,除掉赵国大将廉颇。他派遣间谍悄悄地潜入邯郸城,花重金收买赵王的几名近身大臣,让那些大臣们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

放下兵器的后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廉颇

那么赵括到底是何许人也呢?他是赵国的大将军赵奢的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兵法,谈论军事,在长大以后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道的时候,赵奢也已经难不倒他。

谣言终于达到了预期效果,秦王实现了他的目的。

赵王招来了赵括,问询道:“你能击退秦国大军吗?”

赵括回答道:“如果是武安君白起作为主将,或许我需要思量一下,可是眼前这个王龁不足为道也。”

赵王听了赵括的话以后,决定任命赵括为主将,替代廉颇。

放下兵器的后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赵括

赵国更换大将,对于秦国而言,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为了能够确保此次战斗的胜利,秦朝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任命名将白起担任主帅,原来的王龁担当副手。

赵括上任以后,将廉颇的固守战术改变了,贸然前去出击。秦国大军假装不敌,边战斗边后退,赵括见到此种情形十分高兴,于是命令大军全力追击。遭到了秦国大军两翼伏兵的拦截,被秦国大军分割包围。白起下令25000名骑兵,绕到了赵国大军的背后,切断了赵国大军的退路。赵国大军十分无奈,只能够坚守,等待援军到来,但秦军不断出动机动灵活的轻骑兵,前去骚扰赵国大军。

具有雄才伟略的秦王,在国内也积极配合秦国大军的作战部队,他发布诏令,命令秦国境内15岁以上男丁全部从军,源源不断的向前线补充兵源。

当白起完成了对赵军的合围以后,赵括连续不断的向秦国大军的阵地发动突围,然而秦军占据有利的形势,奋力抵挡住了赵国大军的冲击,在赵国大军被围46日以后,大将赵括战死。主将的阵亡,突围无望,而且粮尽援绝,在如此情况下赵国40万大军不得不向秦军投降。

放下兵器的后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白起

​这时已经登上胜利巅峰的白起,正在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如果放赵国大军回国,肯定是前功尽弃,养虎为患,如果把这些赵国大军留下来,俘虏人数众多,40万犹如天文数字,养不起他。白起思量再三,命人将赵军俘虏里边年幼的240人放回,用来震慑赵国人心,而将其余的40万降将全部坑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