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兵器的後果,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在公元前262年的時候,秦國大軍攻克了韓國野王,韓國就只能向秦國求和,貢獻出上黨。

放下兵器的後果,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廉頗

上黨郡的居民把秦國看作是“虎狼之國”, 於是都投向了同為“三晉”的趙國。對於趙國來說,上黨郡絕不是一口到嘴的肥肉,而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接收了上黨郡,就相當於向秦國宣戰,如果不接受上黨郡,就會把自己的側翼暴露在秦國面前。

趙孝成王趕緊召開會議,與朝中大臣商議以後,最後還是接受了上黨郡,並且派出了四十五萬大軍駐守在上黨郡,軍隊的統帥是久經沙場,戰無不勝的大將廉頗。廉頗一直奉行著堅守政策,閉門不戰,一晃就是三年。

秦國軍隊遠離秦國國土,軍馬糧草的補給都很困難,但是趙國軍隊卻可以以逸待勞,隨時補充大軍所需要的給養。秦國宰相范雎認為如果這樣長時間拖延下去,勢必會對秦國軍隊越來越不利,於是就決定施以反間計,除掉趙國大將廉頗。他派遣間諜悄悄地潛入邯鄲城,花重金收買趙王的幾名近身大臣,讓那些大臣們散佈謠言,說秦軍最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括。

放下兵器的後果,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廉頗

那麼趙括到底是何許人也呢?他是趙國的大將軍趙奢的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兵法,談論軍事,在長大以後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道的時候,趙奢也已經難不倒他。

謠言終於達到了預期效果,秦王實現了他的目的。

趙王招來了趙括,問詢道:“你能擊退秦國大軍嗎?”

趙括回答道:“如果是武安君白起作為主將,或許我需要思量一下,可是眼前這個王齕不足為道也。”

趙王聽了趙括的話以後,決定任命趙括為主將,替代廉頗。

放下兵器的後果,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趙括

趙國更換大將,對於秦國而言,絕對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為了能夠確保此次戰鬥的勝利,秦朝作出了相應的調整,任命名將白起擔任主帥,原來的王齕擔當副手。

趙括上任以後,將廉頗的固守戰術改變了,貿然前去出擊。秦國大軍假裝不敵,邊戰鬥邊後退,趙括見到此種情形十分高興,於是命令大軍全力追擊。遭到了秦國大軍兩翼伏兵的攔截,被秦國大軍分割包圍。白起下令25000名騎兵,繞到了趙國大軍的背後,切斷了趙國大軍的退路。趙國大軍十分無奈,只能夠堅守,等待援軍到來,但秦軍不斷出動機動靈活的輕騎兵,前去騷擾趙國大軍。

具有雄才偉略的秦王,在國內也積極配合秦國大軍的作戰部隊,他發佈詔令,命令秦國境內15歲以上男丁全部從軍,源源不斷的向前線補充兵源。

當白起完成了對趙軍的合圍以後,趙括連續不斷的向秦國大軍的陣地發動突圍,然而秦軍佔據有利的形勢,奮力抵擋住了趙國大軍的衝擊,在趙國大軍被圍46日以後,大將趙括戰死。主將的陣亡,突圍無望,而且糧盡援絕,在如此情況下趙國40萬大軍不得不向秦軍投降。

放下兵器的後果,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白起

​這時已經登上勝利巔峰的白起,正在面臨著兩難的抉擇,如果放趙國大軍回國,肯定是前功盡棄,養虎為患,如果把這些趙國大軍留下來,俘虜人數眾多,40萬猶如天文數字,養不起他。白起思量再三,命人將趙軍俘虜裡邊年幼的240人放回,用來震懾趙國人心,而將其餘的40萬降將全部坑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